从词语模糊到句子模糊的研究

从词语模糊到句子模糊的研究

王巍[1]2015年在《面向产品评论的多文档观点文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点文摘,又称情感文摘,是对含有情感信息的主观性文本集合进行文本分析、内容归纳和文摘生成的技术。随着互联网主观性评论文本数量的不断增加,观点文摘的应用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些需求为观点文摘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同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些年,观点文摘相关任务的研究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者们尝试将观点文摘技术应用于决策支持、舆情监测和信息预测等应用领域中。观点文摘主要包含叁项研究内容:情感要素抽取、情感极性识别和情感信息归纳,这些内容均属于情感分析的范畴。本文针对观点文摘的叁项关键内容进行研究,其中情感要素抽取和情感极性识别属于情感分析的基础性研究,目的在于从评论文本中识别出有效的评价单元(评价属性、评价词语等),并对这些评价单元的极性进行判断;情感信息归纳属于情感分析的应用级任务,目的在于对识别出的重要评价信息进行归纳,从而形成一个简洁、精炼的摘要。本文还对产品的综合排序任务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基于条件随机域模型的比较要素抽取研究。在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比较要素抽取方法中,特征的选择对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比较要素抽取任务,提出引入浅层句法特征、比较词候选特征和启发式位置特征等语言学相关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自动融合到条件随机域学习算法中。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句法特征能够有效的识别短语级的比较要素,比较词候选特征不仅能够弥补比较词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对其他要素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启发式位置特征有助于区分词性相似的要素。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比较要素抽取的各项性能指标。基于观点内外部特征相结合的模糊评价词语极性识别。模糊评价词语是指情感极性随上下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词语,以往的研究主要考察评价单元外部的极性特征,而较少关注评价单元内部的特征,因而带来了模糊评价词语极性识别率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观点内部特征与观点外部特征相结合的无监督极性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两种观点内部特征:修饰词语和高频评价搭配,有效解决了模糊评价词语极性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同时结合两种观点外部特征进行极性识别,有效解决了模糊评价词语极性识别召回率低的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产品多属性综合排序。综合评价指的是运用多个评价指标对多个参评对象进行评价(排序或择优)。本文针对产品的综合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来完成产品的综合排序,模型首先将综合评价问题按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直至具体的参评方案层分解为多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每一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终求得各个层次的组合权向量,实现了实体的多属性综合排序。该方法在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时还结合了图模型并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不同需求,有效解决了产品多属性综合排序问题。基于模板的生成式多文档观点文摘。多文档自动文摘任务一直是TAC(Text Analysis Conference)会议的重要评测内容,但是主观性评论文本的多文档自动文摘仍然是一个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针对评论文本的多文档观点文摘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的生成式多文档观点文摘方法。该方法首先从评论文档集中提取评价信息(评价实体、评价属性等)并判断情感极性。然后,将这些评价信息映射为标准信息并按照UDA(User-defined Aspects)属性树进行组织。最后是观点文摘的构建,包括文摘结构的规划、文摘模板的设计、文摘句的生成和内容的选择等。本文构建了叁种类型的观点文摘:总体文摘、单实体文摘和实体对比文摘,有效探索了中文观点文摘的生成式方法。

蔡柯柯[2]2007年在《基于查询特征上下文的检索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对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得网络信息的依赖也日益增加。目前,大多数搜索引擎在提供信息自动化检索服务时,首先要求用户输入包含一个或多个词语的查询条件,然后返回相关检索集合。因此,一个构造良好的查询,是用户主观信息需求的客观表现,也是信息检索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尽管随着用户检索技能的不断提高,查询包含词语的数目在逐年增加,但是面对无限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查询对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描述总是显得力不从心。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查询描述信息的有限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条件下,搜索引擎对于用户信息需求理解的偏差是影响信息检索服务质量的基本原因之一。近年来,上下文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广义上讲,上下文信息涵盖了检索过程中和用户或查询相关的所有重要线索。从上下文角度实现用户查询的理解,是对查询表达信息的进一步完善和解释。基于上下文的查询描述为用户真实查询意图的把握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检索处理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用户查询构造过程是一个由繁到简的信息筛选过程。简单查询背后一般都隐含着无比丰富的描述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最能反映用户对于信息需求的原始表达。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上下文信息的定义和识别主要围绕着用户查询构造这一行为而展开。从认知角度出发去理解用户查询的构造,本文引入了查询特征这一概念,并从叁种角度实现对查询特征的定义,分别是查询类型、查询内部词语依存以及查询外部依存环境。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查询对于信息需求的潜在描述,为查询词语的出现状态提供了合理解释,也因此为查询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描述信息。在上下文信息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信息检索的性能必将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基于查询特征上下文的信息检索模型—QFCIR(Query Feature Context based Information Retrieval)。QFCIR模型围绕着查询相关上下文信息的识别以及检索结果的优化而展开。在句子这一特殊上下文信息表达方式的基础上,QFCIR模型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基于查询类型的句子检索模型、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的句子检索模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句子检索模型以及基于句子的信息翻译模型。在基于查询类型的句子检索模型中,本文重点分析了查询类型对于查询特征的反映,并以查询词语和查询类型为主要判断因素进行上下文信息的有效识别。为了让所得上下文充分描述查询相关类型,体现用户查询对于特定类型信息的需求,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方法的查询分类模型,有效地提高了查询类型识别的准确性。在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的句子检索模型中,查询词语内部的关联关系是查询上下文信息考察的基础。在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叁种形式的查询关联结构,并以查询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关联特征为依据进行句子上下文相关性的判断。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查询词语间的关联特征,因此,查询条件越丰富,方法的有效性越明显。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句子检索模型中,贝叶斯网络的信息推理功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查询外部依存环境信息的挖掘。本文在简单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同一语境中查询词语同其他词语之间的关联,充分利用贝叶斯网络对于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的有效性以及词语关联信息对于相关判断的灵活性,实现了上下文推理的准确性。最后,本文利用所得上下文信息实现了初始检索文档相关性的重新评估,完成了检索结果的重新排序。在上下文的基础上,文档相关性判断的实现依赖于以句子为单位信息翻译模型的执行。该模型的实现参考了翻译模型在文档检索中的应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操作简单,是上下文环境下实现文档相关性判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冯奇[3]2006年在《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搭配研究由来已久。但对搭配给予集中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由英国伦敦学派的领袖人物Firth提出“collocation”之后。对搭配的定义因人而异,有严式和宽式之分。受Firth学术传统的影响,欧美搭配研究多注重半自由和半固定的词语组合。本文采用广义搭配观,涵盖自由搭配、限制性搭配和固定搭配等各种类型的组合方式,目的是要通过观察、描写和解释词语的搭配行为,揭示词语的组合规律、合格的依据、限制的条件以及限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对搭配研究成果全面总结和对各大流派进行扫描式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语言观、搭配观和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真实语言中的真实搭配现象,所有例证都来源于现实语境。研究范围是核心陈述句的词语搭配。参照先哲们关于名与实辨证关系的讨论,我们提出了音义结合的研究方法和语义决定搭配的理论立场,并将这一立场贯彻始终。根据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我们将意义分为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叁大类。它们分别对应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符号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符号与使用者主体之间的关系。论证分叁步进行:首先以代表语法意义的性、数、格和人称四个语法范畴为例,讨论了语法意义对词语搭配的制约作用。分析表明,语法意义是词语搭配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为了使表义充分,我们第二步以词汇概念意义为基础分析了语义对合格搭配的选择限制。然而,进入真实动态的话语,词汇意义还不是充分条件。本文最终从语言和言语两个方面论述了修辞意义对词语搭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修辞意义对语言体系内部的合格搭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言语活动中突破规范的超常搭配提供了条件。各种制约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从语言的表义功能出发,语法意义是必要条件,词汇意义是充分条件;从语言的表情功能出发,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成为必要条件,修辞意义是充分条件。因此语法意义服从于词汇意义,而词汇意义服从于修辞意义。在论证过程中,我们既采用了心理逻辑的理据,又采用了社会规约的理据作为解释搭配产生的根本原则。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和社会交际的工具,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原则是重合的。但当心理逻辑与社会规约发生冲突时,词语搭配最终遵循社会规约的最高原则。

袁舫[4]2014年在《事件结构与介词短语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快捷、高效地掌握汉语介词的用法,避免产生偏误,学者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汉语介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个介词常兼多种功能。对介词用法梳理得越细,对近义介词辨析得越深入,往往反而使学习者更加不得要领。因此,本文尝试运用事件结构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探索介词在句子结构中的规则性,这样做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事件结构理论注重从人们现实生活中对真实事件的认知经验出发,这种经验具有人类共通性,可以避免抽象的语法解释,便于理解;第二,遵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现实性探索句子结构的规律,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从意义出发进行语言形式配位的心理过程,能够使语法研究真正服务于汉语教学;第叁,在事件结构中,事件角色的认定变得相对简单,对同一介词标引的不同语义角色在理解上不易造成困扰。本文主要对一组常用介词“从、自、打、由、自打、自从、从打、打从,在、当、于,至、到”等在表达时间方面的功能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从语料出发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明确其使用范围和频率;其次对表时介词及其短语在事件结构中的语义功能、表时介词宾语的性质、表时介词框架及其语义等进行细致的描写;然后从介词的时间表达和事件的时间属性之间的关系入手,对表时介词的用法进行辨析和解释;最后,以时间语境表达和时间突显表达为切入点,根据介词短语所表达的时间语义成分在事件结构中的不同突显度,勾画出时间语境表达和时间突显表达的连续统一。本文以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事件语义理论、意象图式理论、信息结构理论、典型范畴理论、变换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将汉语中常用介词的时间表达功能单独进行研究,避免了同一介词多种语义功能的交叉混杂,同时使介词的不同时间表达功能建立联系,形成系统;将语用学、修辞学中常用的概念“语境”引入汉语语法研究,对介词及其短语在事件的时间表达中的功能进行了系统性的合理解释;本文所确立的表时介词在时间语境表达和时间突显表达上的连续统,以及所进行的表时介词短语在时间语境句和事件突显句中的变换分析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刘宏利[5]2001年在《从词语模糊到句子模糊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模糊语言学在中国起步于七十年代末。我国学者对模糊语言学研究可以分为叁大类:(1)对国外模糊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译介;(2)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3)模糊语言学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这股模糊语言学研究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生命力。 本文正是针对国内模糊语言学研究偏重于词层面的局限性,试图从句子的层面上对模糊语言学进行语义的分析和语用的分析。并指出模糊语言学远远超出集合论的范围,对词的模糊性的分析只是模糊语言研究的一个部分,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对句子信息交流和语用的模糊性的分析。

陈劲光[6]2011年在《基于云模型的中文面向查询多文档自动文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上包含着海量的并且时刻在增加的信息。针对用户输入的一个简单查询,搜索引擎一般会返回用户可能需要的一系列经过排序的网页,其中有大量不相关的、重复的数据,需要用户耗费很多精力来自己查找有用的结果。面向查询的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将大量的查询相关文档中的内容提炼、重组为一定长度的简短摘要,加速用户的信息获取,通常要求摘要的内容简洁、组织良好、冗余低、满足个性化需求。面向查询的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能够减小从海量数据中获取信息的难度,提高信息获取及理解的速度,进而提高用户获取以及利用信息的效率,提高使用者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实力。云模型是李德毅院士提出的一种处理不确定性概念中模糊性、随机性及其关联性的定性定量转换模型。云模型从研究自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性入手,展开对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云模型发端于自然语言中的概念,但遗憾的是,就目前搜集到的论文情况看来,将云模型直接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本身的工作还比较少见。本论文针对中文语料中的面向查询多文档自动文摘展开了研究。首先构建可以用于公开评测的评测语料、人工摘要;在此基础上利用云模型进行文摘内容选取、句子修剪、句子排序,力图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聚焦度高、内容精练、可读性好的连贯摘要;最后采用修改后的ROUGE工具进行中文文摘自动评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的文摘单元选取方法,利用云模型,全面考虑文摘单元的随机性和模糊性,提高面向查询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的性能。首先计算文摘单元和查询条件的相关性,将文摘单元和各个查询词的相关度看成云滴,通过对云的不确定性的计算,找出与查询条件真正意义相关的文摘单元。随后利用文档集合重要度对查询相关的结果进行修正,将文摘句和其他各文摘句的相似度看成云滴,利用云的数字特征计算句子重要度,找出能够概括尽可能多的文档集合内容的句子,避免片面地只从某一个方面回答查询问题。为了证明文摘单元选取方法的有效性,在英文大规模公开语料上进行了实验,并参加了国际自动文摘公开评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构建了中文自动文摘评测语料库及中文自动评测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的中文面向查询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中文自动文摘评测语料库由1000篇文档、100个文档集合和查询条件、400篇人工摘要构成。通过修改英文文摘评测工具ROUGE的源程序,实现了中文自动文摘的ROUGE自动评测。首先将50个文档集合作为训练语料,采用哈工大最新共享的语言技术平台进行句子切分、分词;随后利用中文自动评测工具,在测试语料中进行参数训练;最后采用基于云模型的文摘单元选取方法生成中文摘要,就此搭建了中文云摘要系统。叁、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云和依存分析的中文句子修剪方法,进一步提高文摘质量。首先制定基于依存分析的句子修剪规则,对每个候选文摘句进行句子修剪,从而产生多候选句;随后利用多维云,综合考虑词语在句子、文档集合中的分布以及和查询条件的相关性,对各修剪句进行打分,在云的迭加过程中实现了不确定性的有效传递;最后选取那些包含信息量最大、长度最短的修剪句替换候选文摘句,构成自动摘要,从而使文摘包含更多的有效信息。四、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板的文摘句排序方法,使生成的中文云摘要更加连贯。云模板的方法将文档集合中的每一篇文档都看成模板,利用云模型将各篇文档的排序结果综合到一起,既避免了单一模板方法对于单个文档的依赖,也避免了多数次序方法只能两两排序的缺点。首先利用基于复杂网络的自适应增量聚类方法对文档集合进行聚类,找出那些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文摘句的子主题;随后将文档集合中的每一篇文档都看作模板,利用这些模板构成的云确定子主题和文摘句在模板中的相对位置;最后依次对子主题以及对子主题内部的句子进行排序,从而生成连贯性更好、可读性更强的自动摘要。

张玲[7]2010年在《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文中指出语言组构次序、人类认知顺序与现实世界秩序的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哲学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文字的“象似性”问题,涉及到现实世界经过人类的认知在语言结构上的投射,一直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语言学家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中国古人造字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反映了汉字来源的理据性。西方对语言文字“象似性”的探讨发轫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然而,“象似性”这一概念却是晚至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Pierce)提出的。语言文字“象似性”前此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中句子这一层面,并将句法的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两种。在关系象似研究中,国内外的语言研究者主要研究了句法,总结出诸多象似原则:顺序象似原则、距离象似原则、数量象似原则、话题象似原则等。从本研究所收集的国内外资料来看,语言文字“象似性”此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根据对汉英句法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对于语言系统中词语和语篇这两个语言层面中象似性的研究,鲜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此前的研究只关注语言文字的组构顺序能够象似要表达的语义内容的一面,没有注意或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组构顺序不能象似要表达的语义内容的另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提出“突显语序”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的观点,探索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的竞争机制。换句话说,对语言文字“象似性”的研究,此前的研究成果只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系统中象似语序的存在,而没有给予突显语序应有的重视,故没能探究诸多语序表达式形成的深层动因。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顺序象似原则为依据,把语序分为象似语序和突显语序两种。以汉英两种语言为语料,采用定性、溯因法、静态与动态兼顾、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是:诸多语序表达式的形成,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再到语篇,都是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不断矛盾、相互竞争的结果。在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的互动过程中,象似语序具有基础地位和天然优势。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相互竞争会出现叁种不同结果:第一种结果是象似语序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形成象似语序表达式;第二种结果是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竞争中失去了优势,突显语序取得胜利,形成突显语序表达式;第叁种结果是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相互妥协、彼此承认对方在语言文字系统中的合理地位,形成自由语序表达式。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过程中,汉语中的象似语序比英语中的象似语序占优势,英语中的突显语序比汉语中的突显语序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尽管如此,就汉英两种语言而言,从象似语序到突显语序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处于二者之间的是自由语序。本研究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交待本研究选题由来、论题界定、研究方法等;第二、叁、四章构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章从空间、时间和心理叁个方面先考察了词语的象似性及理据,然后从语言文字特点、民族利益、文化因素和哲学传统等方面考察了词语的突显性并进行解释,探究象似词序与突显词序的互动机制;第叁章选取空间、时间和因果、条件、目的等逻辑句子进行考察,寻求理据,针对这类句子中的突显情况,分别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进行解释,并就象似句序与突显句序的互动机制进行探讨;第四章研究空间、时间和因果象似语篇并进行解释,针对语篇中的突显性,考察了视觉突显语篇和心理突显语篇,从篇内和篇外两个角度寻找理据,然后探讨语篇层面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的互动情况;第五章是结论,总结本研究的论点,指出创新之处及后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对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理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语序构成情况的探索,在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语序也富有实践价值。

郭富强[8]2006年在《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语言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思想的角度,在词、句、篇等层次,对汉英语中的意合和形合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全文共九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提出了本文对意合形合的定义,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要点和意义。 第二章较为详细地疏理了前人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便使得本文的研究能更为全面。 第叁章首先从结构边界律、代谢转换律和经济示差律叁个角度对意合形合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哲学思考,然后用历时与共时、显性与隐性、共性和个性叁对方法论范畴分析了意合形合的研究领域。基于此,文章认为对比分析是本课题研究的理想选择,符合语言研究的辩证要求。 第四章对比分析了我国先秦时期语言哲学与西方古典语言哲学,讨论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和具象与抽象,以及它们与意合和形合的联系。本章还对古代语言进行了研究,发现古汉语的注疏和句法研究含有意合研究的传统,古代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研究中包括了现代意义的形合研究,英语亦不例外。 第五章从汉英语的词语层次作对比。汉语词语以意合为主,遵循时序先后律、时空大小律、心理重轻律、事理因果律和表现和经济原则;英语词语以形合为重,坚持缀合法、合成法、转化法的构词方式。辩证地看,汉语也有类似英语形合结构的词语,但为汉语词汇的补充。 第六章从句子定义入手,认为语言学界之所以对汉英语句子有不同的定义,是因为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话题—说明”结构更符合汉语句子特点,“主语—谓语”框架则是英语句子的高度概括,分别符合汉语重意合和英语重形合的情况,也表明汉语句子构建以逻辑律与语序为重,英语句子遵循形态规律。本章还讨论了汉英句子中的特殊结构:汉语骈偶结构的形合特征、英语特殊简单句中的意合现象、汉语的音韵、英语的语序。 第七章首先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了汉语和英语合成句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汉语复句与复合句、英语的主从和并列复合句的区别,以及语言之间的区别等,但从中发现它们反映了各自的语言特点。汉语的复句基于意合框架,是本体的,

张爱朴[9]2012年在《英语虚化动词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形式语言学及Culicover和Jackendoff的更简句法、认知语言学,尤其是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具有一定熟语性的英语虚化动词结构(DVC)如give a sigh,give someone a kick,have a swim, take a walk作了全面探讨。本研究主要采用描写和解释、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一、英语give+Vn、have+Vn、take+Vn的句法语义分析采取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英语里的叁个高频动词give,have,take与行为抽象名词(Vn)形成的DVC。结论是:最简give结构的自足性条件主要取决于Vn的语义特征。单及物give结构里Vna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动态性,+无结局,+/-可控性,+可重复];双及物give结构里Vnb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动态性,+无结局,+可控性,+可重复]。对于have和take结构,探讨了影响最简have/take结构的自足性因素。其中影响have结构自足性的因素有:静态/动态因素、语体因素和地域因素。影响take结构自足性的因素有:静态/动态因素和地域因素。叁个动词形成的DVC一般可以通过添加单词、词组、非限定分句右向扩展。DVC通常不允许通过Vn移动作被动转换。双及物give结构的语序一般是:Dv+Obj+Vn。该结论支持Cattell(1984)、Dixon(1991,2005)的观点。二、英语DVC的形成机制和使用动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观察,DVC的形成机制与非范畴化、隐喻连接、压制都有关系。非范畴化使得动词的部分语法属性发生变化,隐喻连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行为抽象名词以宾语身份进入DVC提供了前提,而压制保证DVC的可接受性。影响选用DVC的动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尾重原理、修饰语的影响以及词语的指称性因素。由于尾重原理的作用,英语句子一般要避免头重脚轻,这样单个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很少见,这使得说话人趋向选用DVC。不定冠词和其它修饰语使DVC和SVC的语义出现细微差异。此外,DVC中以Vn为核心的NPs具有某种指称性,便于输出长而复杂的结构。叁、英语DVC和COC的比较围绕非词汇化、句法特征、信息焦点等要素,对英语DVC和COC作了比较。两类结构的共性是,信息分布一样,DVC和COC在句中都作谓语,表示新信息;两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熟语性。不同点是:Dv经历了非词汇化,而COC的谓语动词没有。另外,两种结构的信息焦点位置不同。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任小琼[10]2006年在《写作措辞及能力培养初探》文中指出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初期和中期从西方的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艺学的引进形成现AI写作作学基本话语——文章“八大块”文本主义写作学。80年代开始先后转向写作“技法论”、写作过程论、写作主体论与写作文化论的宏观写作学,90年代的主要探索写作行为的微观操作原理。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当AI写作作学已经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但是,在当代学术界,写作学的学科身份一直是受到质疑的,这是因为,人们对写作学科教学的要求和理想是有效性,因此,对写作学原理、规律的研究要求尽量逼近写作行为的本真状态、临案状态,即操作状态。写作操作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句子的写作。句子的写作即措辞是写作行为的真实状态,是一切写作理论的汇合与实现。当AI写作作学完成了哲学、美学、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之后,写作行为微观思维操作机制一直是写作学面临的另一重大课题。当AI写作作学已经形成构思主义写作学与非构思写作学两大理论范式。构思主义写作学认为,写作的行为主要分成“构思”与“表达”两大环节构成;而非构思写作学则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由“立意”和“行文”两大环节构成。因此,他们各自对于行文措辞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在构思主义写作学看来,构思之后的“表达”,就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的表达方式的问题。而在非构思写作学看来,“立意”之后的“行文”就是对“意”的扩展性、修饰性的行文措辞的过程。也就是说,行文措辞(即“言”)的过程就是从“意”到“文”的转化过程。总之,行文措辞是一个意思扩展与语词操作的问题,它

参考文献:

[1]. 面向产品评论的多文档观点文摘研究[D]. 王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 基于查询特征上下文的检索模型研究[D]. 蔡柯柯. 浙江大学. 2007

[3]. 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D]. 冯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4]. 事件结构与介词短语的选择研究[D]. 袁舫.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 从词语模糊到句子模糊的研究[D]. 刘宏利. 西北工业大学. 2001

[6]. 基于云模型的中文面向查询多文档自动文摘研究[D]. 陈劲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 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 张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 郭富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 英语虚化动词结构研究[D]. 张爱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10]. 写作措辞及能力培养初探[D]. 任小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从词语模糊到句子模糊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