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中医院 (318000)
【 中 图 分 类 号 】 R4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550 -1868( 2015) 10
摘要 目的:通过对医院一些护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针刺伤的具体措施。
方法:对我院49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调查她们自己是否发生过意外针刺伤,以及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情况,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应的研究分析。
结果:通过调查显示,我院参加调查的49名护士中,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为80 %以上,在工作繁重的门诊输液室尤为突出。发生针刺伤后,只有6名上报,跟踪检查效果不理想。
结论:临床护士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积极地加强个人防护及维护自身健康与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护理人员 针刺伤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针刺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会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中国2003年调查报告,80.6%的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健康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针刺伤所致。【1】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毫升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五分之一。【2】而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左右,针刺伤不仅给给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痛苦,还给病原体入侵留下隐患。护理人员如果被感染造成的损害既危害护理人员及其家人的身体健康,还有可能通过护理人员继续传播给其他的患者,使护理人员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源。因此,如何使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降低,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理解与探讨这一问题,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1日期间,我院对49名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2013年6月1日到2014年5月1日期间,在我院随机选取了49名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针刺伤的原因,背景,发生情况及发生频率等问题为主要内容,对于所调查的护理人员都能够做出如实的回答。这些被调查的护理人员,最大年龄46岁,最小年龄19岁;输液室护士16名,内科病房护士15名,外科病房护士18名;本科学历15名,专科学历15名,中专学历19名;其中5名主管护师,19名护师,25名护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对我院49名护理人员进行关于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包括:2013年6月1日到2014年5月1日发生意外针刺伤现象的次数,发生针刺伤的具体原因,具体时间及当时的状况等,共发出问卷49张,回收49张,有效率100%。
2.结果
2.1接受调查的49名护理人员在2013年6月1日到2014年5月1日期间,40名人员发生了针刺伤现象,占80%左右,其中输液室30次,内科病房6次,外科病房4次,各科室均上报2-3例。
2.2 49名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频率为40次,其中在注射和抽血的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最多,达到26次。
2.3 通过调查显示,有93%的护理人员认为针刺伤的发生是由于护士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操作不规范又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约为65%左右。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
3.1.1 护理人员思想方面,自我防范意识差: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放松警惕性。尤其是从事护理工作三年内的护士占90%以上。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工作中是极为普遍和无法避免的,简单处理一下,贴张胶布。没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乙肝,梅毒,艾滋病等化验结果显示正常,就不会及时上报与跟踪调查。殊不知,这些病毒的潜伏期长,隐匿性强,而且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还有个别护士心理素质差,缺乏稳定性,处理突发事件心情烦躁易怒,也会造成针刺伤。
3.1.2 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方面,未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扎实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地进行,注意力不集中,使得自己的操作顺序混乱,手忙脚乱,导致意外针刺伤。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造成感染性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操作中损伤,各种注射时,经静脉输液或传递中受伤,拔针时的意外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时被床旁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刺伤,用后重新套上针头帽时刺伤。
3.1.3 护理人员短缺,工作繁忙,导致劳动强度大:目前,医疗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行,医院的一些配套制度还没有完善,医院的资金链上的缺乏,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而且临床护理工作出现断层,人员流动性加大,高学历高年资高职称的护理人员纷纷离开一线,从事管理工作或是改行,我院的输液室尤其明显。而且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改善与调整,国家及政府对医疗保障投入力度加大,公民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来我院求医住院的患者不断增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愈加严苛,医闹现象时刻威胁着,护士社会地位在下降。因此,护士经常是超负荷下工作,我院急诊输液室的护士有时连去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多数护士面对工作生活及社会上的各种压力,身心疲惫,在繁重而紧张的护理工作中,无形中增加了针刺伤的几率。
3.1.4 病人方面:婴幼儿哭闹,乱动,护士不能集中精力操作;还有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患者情绪躁动,不配合,护士缺乏自信心,自控力。
3.1.5医院操作环境的影响:我院的输液室空间有限,安排不合理,患者经常排队拥挤嘈杂,没有固定的儿童输液室,患者无序输液,怨声载道。病房采光不好,夜晚病房灯光昏暗等因素。
3.1.6护士针刺伤管理制度不健全,医院院感科对此重视不够,上报人数少,而且没有跟踪调查下去。
3.2预防措施
3.2.1医院护理管理方面:院感科,护理部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采取集体观看影像,实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让护士充分感受到意外针刺伤的严重后果,提高自身安全意识的警惕性。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严格检查护士的工作程序是否到位。
3.2.2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树立“关爱你的病人,关爱你自己”的观念,增强防护意识。虽然完全避免事故是不可能的,但事故与护士的操作肯定有很大关系,完美的操作应该带来完美的结果。【4】因此,护士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操作,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率。禁止回套针帽,必须回套时,用单手操作;拔下的针头,禁手持针,随意走动或随意放置,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利器盒,针头严禁混入其他垃圾。要使用安全医疗器具,同时保证充足的光线,稳定的情绪,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3.2.3针刺伤的处理: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流动水下冲洗,用酒精安尔碘消毒伤口,同时确定暴露源患者是否感染HIV,HBV,然后向院感科汇报并填写锐器登记表,请有关专家评估刺伤并指导处理(检测,预防用药)。
3.2.4支持系统:加强针刺伤后的精神支持。管理者接到针刺伤的报告后正确处置并予以情感支持,增强护士之间的相互支持与理解,以减轻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不良情绪反应,并为意外针刺伤的护士提供长达1年的咨询教育和跟踪检查。
参考文献
【1】于荔梅 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利己利加利社会 护理资讯2005.10(2):2
【2】杨洪玲 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年第75期
【3】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等 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9(6):40
【4】任英 邓敏 护理人员工作中被刺伤调查及对策 【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55
论文作者:魏群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针刺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护士论文; 发生论文; 操作论文; 我院论文; 针头论文; 《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