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志霞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 山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山东省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总结旅游产业发展与现状,实现旅游产业升级,为相关旅游决策部门提供借鉴。提出各级政府要立足大文化、大旅游发展,对非遗旅游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和指导,切实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为旅游产业和非遗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依据,使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非遗文化 旅游产业 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游山玩水已不再是人们旅游的首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旅游产业,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非遗旅游”,是各地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方向。
怎样利用山东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提升山东省旅游文化品质,实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研究情况,根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
国内外学者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与管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旅游开发利用较少的现状。
Peter·J·Nas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定义、概念作了阐述[1]。Viv·GoIding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三个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表现形式,产品和实物;(2)非物质遗产要传承与创新;(3)在全球范围内尊重与理解各地区多样性的文化[2]。Harriet·Deacon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重点,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划并严格遵守[3]。梁锺承就韩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间艺人的保护项目和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作了阐述。Fyall提出社会文化转变为市场化商业活动[4]。Massimiliano·Mazzanti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产品[5]。KenijiYoshida认为博物馆是展示非遗价值最有效的手段[6]。
(6)观察和记录深、浅标记的连续读数,当数据处于稳定水平时,将其作为初始读数。之后,开始注水,将水位保持在30~40 cm。为了使每天的用水量都很清楚,该实验配备了精度为0.1 m3的水表,并运用水平仪进行连续观测,通过深浅标点上标尺和基准点读数的变化记录沉降。
国内学者从1997年开始关注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成立后,学术成果数量大幅增长。学者王宁、乌丙安、连冕、李世涛、向云驹、刘玉清、吴馨萍等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阐述[7];尹国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方式在社会上传递的主要价值作了阐述[8];王建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关注、了解地方民俗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韩基灿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意义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做了阐述[9]。华春霞、贾鸿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然性,提出了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土壤[10]。王魁诗认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三个基本思路:节庆旅游、建立民俗博物馆和民间风情旅游。王德刚提出了长岛的品牌经营模式和潍坊杨家埠的乡村模式[11]。
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保护是第一位。掌握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了解近年来非遗的开发现状与历史价值,保留其文化特性,合理划分区域,开发山东非遗旅游线路,彰显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政府要参与非遗旅游规划,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拍摄录制非遗旅游文化宣传片,在各媒体投放,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新媒体平台,扩大山东非遗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数字化,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全方位展现非遗场景,提升山东非遗旅游文化内涵与旅游经济竞争力。完善非遗旅游咨询中心,开发非遗旅游导览图标、地图,开发娱乐项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区,让大众在游览中体验非遗魅力。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发展,要依照非遗保护法,合理开发。各地政府要针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出台保护政策,成立以非遗保护为主的综合产业基地,扶持非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确保非遗产品的生命力长存。
在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情况与特点后,结合山东省实际应用情况,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发展。通过对大量文献认真梳理与归纳,把握非遗旅游产业研究动态,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证研究,归纳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评价指标,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1)企业两化融合绩效持续扩大,两化融合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企业在两化融合“人”、“财”、“物”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加大,两化融合的扩大器和倍增器作用逐步显现,关键业务环节集成水平的增强能够带动企业业务效率的大幅提升。尤其在上市企业中,两化融合水平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且这一关系在大型企业中尤为显著。
二、山东非遗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一)山东非遗与旅游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山东的文化精髓,保留了其民族独特性,是当地生活方式的展现。让旅游产业参与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继承保留、发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确定可开发非遗资源的种类与开发方向,重点设计山东特色非遗旅游产品,使其品牌化,推广与宣传并行,提高山东“非遗游”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山东非遗旅游项目的开发,要掌握非遗资源与产品定位,市场与需求,品牌与宣传的关系,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让非遗融入生活,打造创新型的非遗旅游特色项目,助力非遗旅游走出省、走出国,使非遗文化成为了解中华文明的有效窗口。
(二)分析山东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资源
山东的节庆历史悠久,因地域差异而内容各异,以海洋祭祀信仰为主要内容的节庆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著名的有烟台、威海的渔民节、渔灯节、青岛周戈庄上网节和天后宫新正民俗庙会等;以历史为题材的节庆有济宁曲阜孔子文化节、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等,节庆上会展示山东特色的非遗活动,如孔子文化节上的祭孔大典,泰山登山节上的泰山封禅与祭祀活动等;其他的节庆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滨州胡集书会等[12]。在潍坊国际风筝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和游客齐聚潍坊,交流风筝技艺,观赏风筝竞技,游客的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旅游产业的还有手工艺产品,包括年画、龙山黑陶、糖球会、风筝等等。
“为尽快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我一边向资深专家拜师求教,一边查阅与日光温室栽培有关的报刊书籍,并在分析本地历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选择‘改行当农民’,从日光温室设计到建设,从帘被揭盖到环境调控,从整地施肥、田间管理到病虫防治,对每一项技术、每一步工作都亲力亲为、详细记录,让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郝哲说。
山东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到目前为止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国家级名录有173项,省级751项,市级2990项,县级936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山东省的重要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齐长城遗址
泰山
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业化,对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文化内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避免产品的庸俗化,保持非遗文化的真实性,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其历史原貌,失去了非遗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相关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与旅游产品相融合,积极营造非遗旅游环境,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其独特魅力。
三、山东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一)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理论文章,发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理论论证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又要确保实际操作的系统性与可行性。在研究中,沿着从理论研究到经验研究,再到对策建议的学术思路进行,梳理旅游产业化的相关理论基础,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运行效果与现状,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周小羽撕过很多次本子,都是撕下来乱涂乱画。常爱兰就骂她,真是不要好的,好的不像坏的全像来,好好的一本作业本把它撕了做什么,以后再撕就不给你买了。后来周小羽还是撕,常爱兰果然不买了,但麻糍却照样买。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山东人民的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对山东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泰山风景区、曲阜孔庙、孔林、孔庙,齐长城,大运河(山东段)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传统村落75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6处。山东的非遗数量在全国非遗名录中排在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比如济南商河鼓子秧歌、青岛胶州秧歌、烟台海阳秧歌的山东三大秧歌,皆是以歌舞为主,因分布地域不同,其特色也比较鲜明。
(二)开发创意产品,提升产品开发层次
现如今,许多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过于商业化,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得到本真性还原,需要政府、民众、媒体、旅游企业等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经济产业,以盈利为目的来运作,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文化氛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东北的冬储在发生改变,从由大批发商、基层零售商、农民组成的链条式储备转向了由大批发商、中小型复合肥企业组成的上游储备。目前,东北地区基础化肥缺口较大,但化肥价格继续上涨的动力不足,后市以窄幅波动为主。
非遗进学校、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图书馆、非遗进文化馆,用非遗打造城市文化形象。2018年山东济南就把泉城泥塑兔子王、鲁绣、龙山黑陶和面塑,作为济南的旅游城市新名片,推送给游客,提高了这些非遗产品的知名度。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扩宽了非遗与公众沟通的渠道。
第一方面:营造幽静舒适物理环境,如可提供多种休闲空间(双人的、小组型、大型的),在休闲空间配置便捷的电脑、投影仪等网络设备;并在休闲空间配有桌椅、沙发、台灯,摆放都是可以移动的。为大学生网络休闲活动开展提供活动场所,提供便利的客观条件,以弥补大学生休闲设备的缺失。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开辟双人“卡座”、“研修室”、“音乐厅”,崭新的沙发配上网络设备,以备大学生学习休闲之用。
(三)积极宣传非遗旅游,扩大影响
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当地群众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保留与创新非遗环境,与各地区合作开发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特色路线;生产非遗元素旅游纪念品,积极营造非遗旅游氛围,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设立游客体验区域,建立配套设施,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种与非遗旅游有关的社会活动,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与新媒体和各文化机构合作,面向大众进行宣传与推广。
四、山东省非遗旅游产业化融合发展意义
旅游是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较高的体验价值成为大众旅游的首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不仅能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与品质,还能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是当下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演出共有65495场,观看人数4960万人次,分别比往年增长了20.6%和16.6%;各类民俗活动16844次,观看人数4850万人次,比往年增长24.0%与0.7%[13];此数据表明,非遗旅游是游客旅游关注的热点,是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发展载体,满足了大众认知中华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的需求,通过旅游激发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
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保护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政府可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管理模式,提升政府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地位;规范非遗旅游产品,监督产品市场,重视消费者旅游需求并且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普及非遗知识。高升民众的文化鉴赏能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出各种专项旅游活动、主题活动,增强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推动山东省旅游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Peter.J.Nas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Leid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
[2]Viv Golding.Using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to Promote Social Inclusion amongst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ICME at Museums and Intanglble Heritage,ICMO 2004 General Conference,Seoul,Korea 2004(10):2-8.
[3]Harriet Deacon.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vers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4(5):68-70.
[4]Fyall,A.Garrod,B. 1998 Heritage Tourism:at what price[J].Managing Leisure 3:213-288.
[5]Massimiliano·Mazzanti,2002:CulturalHerita geasMulti-dimensional,Multi-value and Multiattribute Economic Good:To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Eonomic Analysis and Valuation[J].JournalofSoeio-Eeonomies31(2002)529-558.
[6]Kenji Yoshida.The Muse and the l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Museum Intern Ational,2004(5):8-10.
[7]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6.
[8]尹国有.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认知价值——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
[9]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0]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1]王德刚,贾洐菊.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潍坊杨家埠模板年画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山东经济,2008.
[12]王文文.孙静.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开发[J].科技经济市场,2009.
[13]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 游 部 2018 年 文 化 发 展 统 计 公 报 [EB/OL].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5/t20190530_844003.html?keywords=,2019-5-3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14-05-04
【收稿日期】 2019-06-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山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专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18CLYJ06)。
【作者简介】 刘志霞(1970- ),女,汉族,山东莱芜人,本科,山东社会科学院,馆员;研究方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