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_教育经费论文

关于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_教育经费论文

论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山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沿海、沿边、沿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山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事业也相应地受到影响,从总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山区教育基础薄弱,起点低,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紧缺,师资队伍薄弱,教师不稳定,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学方式陈旧,学生流失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地阻碍了少数民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严重束缚了基础教育的巩固与发展,本文拟就以上问题择要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山区教育的重视。

一、认识问题

建国40多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暷发展。地方各级政府也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山区的人民群众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是不够的。长期以来,陈旧的文化观念,阻碍着人们科学地认识现代教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刻影响。一些领导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教育抓不抓问题不大。在经费安排上往往是“一工交、二财贸、剩下钱来给文教”。不少领导天天喊百年大计,往往是喊得多,做得少,虚的多,实的少。特别是近些年,正是蔓延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更严重地阻碍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因此,要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步伐,必须提高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要求,应当解决好以下认识问题:

一是克服旧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功能,树立民族繁荣教育领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把发展民族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二是摆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变教育的从属地位为主要地位。三是要纠正“教育投入是消费性投入”的片面投资观念,确立教育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投入、最有效投入的观念。四是要改变轻视知识及“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确立知识就是财富,脱贫致富必须教育领先的思想。五是改变“就贫扶贫”的片面做法,坚持“愚贫并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智力人才开发利用并重并举的方针,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六是克服领导工作中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纠正群众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子女教育的短期行为,为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

要使少数民族山区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会议等形式,使《义务教育法》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二是努力抓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抓好科技致富典型的宣传,使群众亲自感受到教育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巨大作用,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办学和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三是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上对少民族山区基础教育给予优惠,最终形成一个重视基础教育,支持基础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教育经费问题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少数民族山区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少数学校的危房依然存在。因为经费紧张,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添置,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室和实验仪器,个别学校教师的备课本和粉笔也无钱购买。近年来,少数民族山区教师工资的拖欠现象日益严重,国家政策规定的各种补贴无法兑现,造成教师不安心,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山区的教育经费问题已刻不容缓。

针对少数民族山区的实际,为解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扩大政府的资金投入量。政府的教育投资应始终是少数民族山区教育经费的主渠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投入教育经费时,应对少数民族山区实行倾斜。一是在中央已经设立的“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也应设立“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并把这项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山区的基础教育。二是建立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会,组织和筹集资金,发展山区少数民族教育。三是国家支援贫困地区的资金中,应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少数民族山区的教育事业。四是民族教育经费分配时,应重点考虑少数民族山区的基础教育。

第二,广开集资门路。虽然少数民族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但并不是拿不出一分钱办教育。在依靠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也应更广泛开展集资活动,筹集教育经费。一是争取工矿企业投资;二是各社会团体资助;三是提倡个人捐助;四是抓好“希望工程”;五是争取国外贷款;六是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只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才能缓解少数民族山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

第三,财权适当集中。随着“分级办学,分工管理”体制的落实,很多少数民族山区都已把教育经费逐级下放到区、乡统一管理。本来少数民族山区的区、乡财政收支就十分拮据,教育经费下放到区、乡后,不仅教师的工资难以按时发放,而且区乡财政部门往往把应投放的教育经费挪作它用,严重地影响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山区应把教育经费集中到县,统筹管理,统一安排。否则,不但办学条件无法改善,教师的工资及其它政策规定的津贴也无法落实,更谈不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师资队伍问题

少数民族山区师资队伍的薄弱和不稳定已成为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的一大忧患,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已迫在眉睫。

第一,提高教师的待遇。少数民族山区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待遇低,不能单纯理解为工资低,更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所以山区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纷纷要求改行,或到山外发达地区任教。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外面的分不来,里面的留不住。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山区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解决教师住房难,子女就业难,求医难等问题。这里特别要提出,少数民族山区民办教师还占相当的比例,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待遇。

第二、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少数民族山区不仅教师数量不足,而且整体素质偏低。因此,少数民族山区要办好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发展函授和广播电视教育,并与外地高等院校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培训师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少数民族山区的教师素质有一个较大提高。

第三,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山区应办好自己的师范学校,在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定向培养。同时,发达地区也应承担为少数民族山区培养师资的任务。并动员回乡的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第四,严格控制教师改行和流动。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山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向其它部门,向发达地区流动已形成一股潮流,其后果将是严峻的。因此,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严格控制教师的改行和流动。否则骨干教师大量流动,基础教育的质量将难以保证。

四、学生流失问题

中小学生流失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大突出问题,在少数民族山区更为突出。造成少数民族山区中小学生流失的原因复杂多样,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少数民族山区农民群众收入不高,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未解决。吃、穿、住都有困难的农民,要支付日益增长的书费、杂费十分吃力。特别是近年来强调地方教育经费自给自足,一些少数民族山区把教育经费的负担转到受教育者的家庭,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承受不了负担的家庭只好让孩子辍学。

第二,“读书无望,读书无用”的影响。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较快,许多人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不成正比,使新的“读书无用论”不断蔓延,助长了不少家长“不学文化照样挣钱”的偏见,不少人认为,读书时间越长越吃亏。同时,随招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不少家庭感到孩子考了上无钱送,就是借钱送进了中专或大学,分配时工作安排也成问题。因此“读书无望”是少数民族山区中小学生大量流失的诱发因素和催化剂。

第三,打工潮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与少数民族山区的自然经济发生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少数民族山区青年甚至少年纷纷外出打工,形成一股来势凶猛的打工潮。到外地打工的青少年中,不少是在校中学生,这一潮流对在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助长了“读书无用”思潮。

第四,法制观念淡薄。虽然《义务教育法》已颁布了近10年,但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山区的人民群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法制观念十分淡薄,加之司法机关和社会有关部门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不力,不少人根本不知道有《义务教育法》。迄今仍有不少家长认为,送不送子女上学是自己家庭的私事,不认为迫使子女弃学挣钱是违法行为。

第五,就业困难。少数民族山区工矿企业极少,规模小,效益差,维护现状都成问题,无法接纳新的就业人员,而山区有一个传统的习惯认识,认为子女读书就是为了当干部、当工人。当不了干部和工人不知早点学会种地。因此,就业困难也是中小学生流失的一个因素。

第六,教育内部的原因。教育内部一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也是学生流失的催化剂。例如,教学大纲、教育计划、教材、教学方法上都与其它地区一样,严重脱离了社会和群众的需要,也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实际。片面追求升学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最终造成学生厌学和离开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教师的流动,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少数民族山区山大人稀,但因财力、师资及学生数量等原因,无法设立更多的校点,不少学生不能就近读书,每天要走几十里山路,学生的学习时间、安全、生活难以保证,也造成了学生流失。此外,少数学校巧立名目收费,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学生的流失。

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堵住中小学生流失,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进一步宣传《义务教育法》,提高干部群众及广大家长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义务教育的法规,必须使之真正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懂得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特征,懂得基础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的品德以及读、写、算能力的教育。各级人大、司法部门要做好《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工作,对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司法部门要依法惩处。社会各界、家庭、学校都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坚决杜绝使用童工,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其二,认真落实基础教育工作责任制。在进一步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前提下,在学生入学问题上,要层层落实好岗位责任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把学生入学当作一种大事来抓。学校实行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人的承包责任制。心理让所有失学的孩子回到校园。在做动员学生入学的工作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当减免费用的要想法减免,当强制的要强制,当说服的要说服,要把工作做好做细。

其三,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少数民族山区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学生就近上学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要提倡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好各级中心小学的前提下,应适当增设教学点,开办复式班,特别是办好寄宿制民族学校,提倡和支持私人办学,使少数民族山区的教学点能基本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

其四,进一步抓好“希望工程”和“光彩事业”。“希望工程”是一项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少年的一项宏伟工程,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几年来,已在少数民族山区建立了不少“希望小学”,救助了数以万计的失学少年儿童。今后,少数民族山区的共青团和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密切合作,做好宣传、摸底、救助、信息反馈等工作,特别是要想办法与发达地区及海内外取得联系,争取国内大型企业和港台同胞、海外人士的资助,多办“希望小学”。与此同时,与工商联发起的“光彩事业”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各地工商联组织多投资、多办学校,使流失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

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思考。只要各级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人民群众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就会大大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就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实现。

标签:;  ;  ;  

关于少数民族山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