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知识及其经济影响_科技论文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知识及其经济影响_科技论文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及其经济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发达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世界经济正经历着重大转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加速推进的知识化进程,成为跨世纪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

进入90年代以来,知识作为财富的最重要源泉,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突出。知识的力量集中表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技术知识的贡献率上。20世纪初,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0%。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90%。技术知识的不断创新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日益提高。所有这些集中表现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知识化上,其主要特点是:

(一)主导产业知识密集化。技术知识的创新,加速了主导产业的更替,产业重心正由以钢铁、汽车、化工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位移到以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趋向知识密集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知识经济产生的前提,而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宏观来看,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化指数越来越高,信息产业领域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从微观上看,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信息成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据统计,在美国经济中,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1958年达到46%,1967年达到51%,1974年达到53%,1990年达到了70%。欧共体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在1985年达到了67%。日本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1960年为30%,1979年达到了35%。据统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45%以上,新兴工业化国家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0%至45%之间(于清文,1998)。

信息产业领域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快于其他部门,信息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越来越高。在美国,从1950年以来,信息产业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以3%以上的速度增长,要比全部劳动力的增长速度高一倍。 现在,信息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已达到全部劳动力的75%(于清文,1998)。

(二)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日趋明显。从1981年至1992年日本和美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增长了14%和11%。据统计,从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1倍多, 同期其他制造业的产值只增长了29%(冯之浚,1998)。同时,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过去的10年中,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的份额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50%。在过去的3年里,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7 %要归功于高技术产业(史清琪,1998)。美国1996年全年的新增产值中,有1/3是通过像微软公司这样的企业创造的(刘磊,1998)。

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还表现在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增势方面。1990年,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占制造业产品出口的15.1%,比1970年增加了5.2%(陈春宝,1998), 美国高科技工业的出口占制造业的比重由1970年的25.9%增加到1993年的37.3%。最近10年,美国十大类高技术产品出口以2倍于全部商品出口的速度增长。

(三)传统产业结构知识化。高技术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包括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方面的支撑,同时也离不开传统产业这个广阔的市场,有些高技术成果直接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服务。在发达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以高技术为杠杆推动传统产业的知识化。

(四)就业结构的知识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雇员结构的变化。80年代以来,制造业新增加的大多数岗位需要高技能的“白领”阶层,以及越来越需要“粉领”工人,即从事智力型劳动的女职工。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近几年美国新增加的就业人数中,有90%是知识型工人。其次,信息产业的就业比例增大。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从事信息活动的劳动者日益增多。据统计,自50年代以来,世界从事信息活动的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约每五年增加2.8%。再次,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脑力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比重明显减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劳动中逐步占多数。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的就业人数中,科技人员与非科技人员的增长比例为6∶1。

二、发达国家推进产业结构知识化的主要政策手段

高新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催化剂,已成为21世纪世界角逐的标尺。进入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战略的需要,纷纷制定科技产业政策,促进了9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知识化进程。

(一)美国的科技产业化政策。1.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重点规划。早在里根政府时代就提出了“加强国际竞争地位”的计划,把“创造能形成新的技术思想”、“把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作为科技竞争的大目标。同时制定了综合性的高科技竞争战略:“星球大战”计划。为了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保持美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地位,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再次抓住了高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2.增加R&D投入。1994年8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美国自70年代末以来的第一项科技政策声明,决定把民用科研总预算提高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在此之前,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除了政府直接投资R&D之外,美国还通过制定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如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多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如发行科技股票和债券,动员大量社会资金投入高新技术领域。

3.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单纯从数量上看, 美国的科技人才达96.3万人,远远超过日本的54.1万人、德国的23万人、法国的14.6万人和英国的14万人,但仍面临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短缺的状况。据美国劳工部估计,从现在起到2005年,美国平均每年需要新增9.5 万名计算机专家。美国政府为了解决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采取了“重金培养”、“合理流动”和“重金引进”三种主要措施。

4.扶植高科技产业成长。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植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主要政策措施有: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克林顿政府提出对企业的R&D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惠待遇, 并将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二是提供市场支持政策。一方面美国政府每年向高技术产业采购大量产品,从而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信贷支持和关税保护政策,帮助国内高科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防止外国高技术产品抢占国内市场。三是对高科技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计划”为小企业提供R&D资金。 财政部以“小企业技术和租借基金”为小企业购买先进设备提供资金支持。

(二)日本的科技产业化政策。1.制定高科技发展战略,加大创新力度。1997年初,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施政演说中首次提出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从“经济大国”迈向“高科技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科学技术厅于1995年发表的《日本科技白皮书》中,曾提出日本已在技术领域赶上了其他先进国家,如今不再有可供仿效的模式,必须创造本国的知识、新技术。认为只有基础研究才能恢复日本经济的活力。随后,日本政府各省厅、民间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陆续制定出各自发展高科技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总的创新内容是:第一,学科研究上具有国际领先的知识创新;第二,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技术创新;第三,知识、技术的传播、推广和转移。

为了加大创新力度,制定了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一是振兴产业技术的贷款制度。它是日本政府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新技术开发和新技术的产业化为目的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促进企业研究开发的税收制度。其中包括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税额低扣制度、促进基础研究开发税制、中小企业技术基础强化税制、特别试验研究费税额抵扣制度。

2.制定科技产业政策,加大科技投入。进入90年代,日本力求为实现信息化社会创造条件,改革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9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为在尖端科技领域赶超欧美,日本科技厅推出了“脑科学时代计划”,为期20年,每年投资1000亿日元,总投资将达20,000亿日元。日本为开发空间技术领域加大投资力度,1994年该领域的投资比例为2.94%,超过美国;1996年投资比例高于美国,只是绝对数额低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为加速整个国家创新步伐,1996年日本的科研经费总数为136,600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6%,高于美国的2.55%, 德国的2.25%,法国的2.34%,英国的2.05%。

(三)欧盟国家的科技产业化政策。1.制定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已成为欧盟各国科技政策的主旋律。欧盟曾实施的“第四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1994—1998年)是欧盟科技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耗资123.69亿欧洲货币单位。即将实施的“第五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1999—2002年)提出了包括揭示并利用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规律、发展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六大重点。

2.制定综合科技产业化政策。根据其实施计划,欧盟各国纷纷制订了有关具体科技产业化政策。第一,提供优惠政策,促进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如法国政府于1983年制定的“技术开发资金税收优惠”制度规定,凡是R&D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经审批可免缴相当于R&D投资增加额25%的企业所得税,1985年之后这一比例又提高到50%;减免最高限额由300万法郎提高至500万法郎,1988年又增至1000万法郎。为诱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技术,英国政府对创办小企业者可免税60%的投资额,对新创办小企业免征100%的资本税。在信贷方面, 凡私营高技术企业的短期资金可通过银行透支、贸易信贷等方式融通。在英国,对符合英国政府制订的具体产业计划的高技术产业领域给予资助。第二,对培养科技人才提供政策优惠。英国政府通过改革大学资助体系,增加大学生人数。德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支持,缩短大学、研究生学制,使攻读与研究工作相结合,调整学院学科等方法培养人才。制订了促进青年科学家培养人才的“海森堡计划”,旨在为37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提供经费支持。第三,建立创新体系。德国政府把企业创新纳入国家研究与开发促进计划,成为政府资助的23个重点领域之一。法国政府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开发风险技术,成立了“国家研究成果推广署”,对创新进行资助。 进入90年代,法国政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是建立了企业研究与创新集团。二是成立了创新投资公共基金。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凡研究人员以专利形式入股参与企业创新开发的,一旦产生效益,研究人员所得的报酬可免税5年。

三、产业结构知识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转换将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产业结构知识化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的转换给整个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主导产业的及时转换,保证了增长率较高的产业部门对资源的需要,使社会总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使总量增长始终有充分的后劲,以较高速度进行。主导产业及时转换,也保证了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日本战后几十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注意及时地推动主导产业的转换。从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主导产业已经历了由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汽车、家用电器——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几次重大转换,每一次主导产业的转换都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屡次出现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经济增长势头。

(二)高新技术的渗透和扩散将催生新兴关联产业。和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技术知识的渗透与扩散,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带来了新的产品和产业,从而在资本形成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使经济规模本身得以不断扩大。高科技如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各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必将催生一些新的“边缘产业”,使其产业提高知识和技术含量,如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比如汽车电子产业,早在60年代就出现了汽车电子装置,80年代已形成了统称为汽车电子化的高技术产业。每辆车的电子装置的价值,美国从1970年的25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1383美元,2000年预计汽车电子产业的产值将达到上千亿美元。

(三)新兴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80年代初,高技术产品已占美国工业产品出口的75%。1971—1981年,美国电子工业部门的年平均增长率达7.8%, 比同期美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高1倍多。到80年代中期, 电子产业的产值已超过汽车业而成为美国第二大产业。尽管高技术产业尚未完全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但它确实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高新技术发展的影响已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以美国为例,体现在70年代末以来,经济的低速稳定增长和经济周期的某种变形(注:所谓经济周期的变形,是指与新技术革命以前发生的经济周期相比,目前美国经济周期有些明显不同的特征,即表现在经济危机的严重减弱、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界限不明显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战后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速稳定增长。1953 —1993年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2.8%,既无高速增长,也无大幅度跌落(张立德,1995)。实际上,美国经济近年来的低速稳定增长本身就是经济周期特点变化的一种表现。随着高新技术继续向各产业渗透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继续发展,美国的经济增长周期还可能出现新的变化。

(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的开发,它要比需要大规模消耗物质资源的传统产业的增长空间大得多。计算机产业中软件业规模逐步赶上乃至超过硬件设备制造,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信息传输,实际上取代了大量的物资传输,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可能大大减少;同时,作为高新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材料技术,将以人工合成材料取代众多的自然物质材料,从而节省了资源,这也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是各国经济持续长期增长的希望。

标签:;  ;  ;  ;  ;  ;  ;  ;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知识及其经济影响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