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粮棉主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棉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主产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粮棉主产区经济发展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各方面在分析粮棉主产区经济发展缓慢原因的同时,更侧重于寻找加快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粮棉主产区经济加快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粮棉主产区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从长远考虑,粮棉主产区要实现粮棉稳定增产、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加的发展目标,就要更加重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践证明,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使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来,生产与市场不相适应,农村经济就不会有全面的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也难以较快提高。因此,粮棉主产区要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加快调整和优化粮棉主产区农村产业结构,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一、调整产业结构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粮棉主产区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践中,有几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并正确处理好。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调整产业结构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一讲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就忽视和放松粮棉生产。一些地区把本来适宜种植粮棉的耕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大量的粮棉田地用于搞开发区,搞工业项目;个别地区只集中力量抓工商企业,放松对粮棉生产的组织领导,该投向粮棉生产的资金被削减,农田水利建设得不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受到削弱。另一种是在近一段时期粮棉偏紧、价格有所上升的情况下,调整产业结构迈不开步子。在一些地区,不管是不是适宜于种植粮棉的土地都要求种植粮棉,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有的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产生怀疑和动摇,甚至否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果,使已经调整的产业结构发生回复现象。
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粮棉生产区经济全面发展,都应防止和反对。调整产业结构忽视了粮棉生产,就等于失去了粮棉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也发展不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迈不开步子,农村经济难以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提不高,对粮棉生产也不利。还必须指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与稳定粮棉增产并不对立,不应该怀疑“优质高效”对增产有什么损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开始向效益型转变,高产、优质、高效本身是把高产放在首位,在确保主要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优质、高效。这个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消费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要以稳定粮棉面积、保持粮棉增产为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深刻教训的,原来的一些粮棉主产省这些年粮棉面积大量减少,产量急剧下降,有的已经退出粮棉主产区行列,有的甚至成了调入地区,调入量越来越大。这种情况无论对国民经济还是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都不利,现在要恢复起来就十分困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忽视粮棉生产,大量占用粮棉面积,以牺牲粮棉生产为发展二、三产业的代价。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稳定粮棉生产,一是国家需要粮棉主产区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商品粮棉。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不可能把着眼点放在依赖进口上,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保持基本自给。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粮棉主产区发展粮棉生产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仍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所承担的任务会越来越重。二是粮棉生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粮棉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近些年来,粮棉主产区的养殖业、林果业和其他非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农民收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农户来讲,发展粮棉生产由此获得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三是发展粮棉生产有利于充分发挥粮棉主产区的优势。把发展粮棉生产看成是粮棉主产区的优势所在,这是相比较而言的,粮棉主产区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气候资源等方面都比其他地区有利于发展粮棉生产;发展粮棉生产是传统产业,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也具有优势,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也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更新。
近一段时期,由于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议论,过于偏重粮棉生产成本高、价格不合理、市场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宣传,把粮棉生产看成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粮棉生产的积极性,对稳定粮棉增产极为不利。
第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面向市场,立足于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做法,要面向国内外市场,依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如果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调整的结果就谈不上合理、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的效益提不高,还会产生损失。有的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注重市场分析,盲目调整,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产品不适销对路,经济受到损失,挫伤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要加强市场调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有效地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才能使农民从调整中获得现实利益,刺激农民自觉参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要立足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发挥自己地区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要确保稳定粮棉面积,并不等于发展多种经营就没有文章可作,潜力和出路在于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粮棉主产区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较多,荒地、荒坡、水面、草山面积较大,农作物秸杆丰富,目前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兴办企业,具有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粮棉主产区粮食、棉花商品量大,经济作物品种多、产量高,畜禽、水产养殖发展快,容易形成一定的规模。围绕农产品发展加工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转化实现增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选择
1、立足于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从过去的小规模、粗放经营转向扩大生产规模、追求优质高效。
粮棉主产区是我国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原因在于对农业资源开发强度不够,利用也很不充分。因此,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加强新资源开发利用、调整现有农业产品和品种结构上,逐步推进内部的优化重组。
加强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是实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物质条件。新开发的农业资源,应以发展多种经营为重点,粮棉稳定增产应以提高单产来增加。目前,很多地区对荒地、荒山、草坡、水面和农作物秸杆的开发利用,已经显示出开发国土资源的潜力和广阔前景。可以说,新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使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得以进行,两者的结合,最终导致农业结构的重新优化组合。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农作物种植业结构,二是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粮棉主产区农作物种植业除粮食、棉花两大主要产品外,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如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桑蚕、麻类、茶叶、烟叶、瓜果等,一般地讲,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比粮棉高。提高经济作物在农作物种植业中的比重,有利于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主攻方向。由于发展猪、禽、水产等养殖业对饲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作物产品要用于养殖业。这就要求必须开发新的土地资源,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扩大饲料生产,增加饲料供给量,并逐步使饲料生产专门化。发展牛羊生产,除了改造草山草坡增加饲草外,另一个最有效的饲料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进行科学处理变为精饲料。粮棉主产区农作物秸杆非常丰富,将作物秸杆进行氨化处理,不仅可以扩大总量相当可观的牛羊饲料源,而且有利于改变牛羊饲养方式和新技术推广,通过圈养、精饲料育肥,提高牛羊肉产量和质量,也有利于实行规模化养殖。在这方面,河南省周口地区利用农作物秸杆氨化养牛,走出了一条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1993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7.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9%,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7.8%;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14%,比全国平均利用率高11个百分点;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土地有机质由80年代的1.08%提高到1.19%。
2、围绕农产品发展加工、运销业,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产品原料优势,通过加工转化增殖,促进工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反过来刺激农产品生产发展,特别是粮棉稳定增长。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的延伸和后续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利于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通过加工转化获取高附加值。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80%多,我国只有20%左右。这种情况说明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潜力很大。
在粮棉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业,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利益。说农业比较利益低,主要是农产品作为原料出售的利益低,而农产品加工、运销业的利益却相当高。在农产品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业,把生产、加工、运销三个环节作为产业链连接起来,多层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这样做,农业比较利益才能提高,农产品生产才能发展,农产品供给量才能不断增加。农产品在产区加工,有利于农产品保鲜、贮藏,提高加工食品质量,减少加工成本;减轻城市用地、用水、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加工剩余产品、下角料等,又可以作为饲料、肥料就地投入农业生产。吉林省德惠县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兴办的德大公司,把饲料生产、肉鸡饲养、加工、运销联结一起,年加工肉鸡2500万只,吸收5000多农民就业,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带动2000多户农民养鸡,户均年收入1万多元;地方财政因此年增收1300多万元。以德大公司为龙头,该县建筑建材、运输、生物制药、包装业等很快发展起来。象这样的例子全国很多,很值得粮棉主产区推广。
3、积极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创造农村新的就业门路,就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的税收来源,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进程。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902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乡镇企业产值2147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6%;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税金1059亿元,比上年增长66%;乡镇企业职工总数11278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5.4%。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地处中部的粮棉主产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特别是粮棉大县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讲,这种差距实质上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
关于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对于加快粮棉主产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这几年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发展。近两年,粮棉主产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去年,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的省还比沿海地区高,但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尤其是经济效益不高。今后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当地资源,发展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高起点企业,既保证有充足的原料,又能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品特点,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相结合,以各种形式合作兴办企业,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发展乡镇企业要注意相对集中,尽量与小城镇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节省资源,减少基本建设投资,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加快粮棉主产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扶持。由于种种原因,粮棉主产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难度比沿海地区大得多,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综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1、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逐步向原料产区转移
长期以来农产品产区不搞加工,加工区不生产原料,形成产业布局不合理,这样的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及不合理性,实质上带来的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使原料生产区不能从加工转化增殖中获得利益补偿。对这种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进行调整,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业向原料产区转移,建立公平合理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利益关系,促进产区加工业发展。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水果、肉类食品的一般加工在原料产区兴起,今后主要是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兴办一些深度加工、附加值高的加工企业。当前的重点是对粮棉加工业布局进行必要的调整。近几年,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棉纺工业受到原料来源不稳定、城市青年不愿到棉纺厂就业、能源供给紧张的困扰,经济效益不好,发展后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大力气调运棉花到沿海城市搞初加工,不如把一般棉纺工业有计划地转移到棉花主产区,使棉花主产区不再单纯地调出棉花,而是通过加工增加棉纱、棉布调出量,在沿海城市集中力量发展棉纺深加工,开发高档次的精制棉纺织品。粮食加工业要尽可能多放一些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加工业促进粮食生产。总之,在农产品产区大力发展加工业,有利于促进产、加、销结合,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共同走向市场,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的调整和转移,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国家对粮棉主产区兴办粮棉及其他食品加工业要放宽限制,并在立项、审批、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另一方面,对沿海城市及其它非粮棉产区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扩大规模要进行限制,特别是要下决心限制新办一般粮棉加工厂;对那些缺乏原料、经济效益不好、亏损严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实行停产、转产或与原料产区联合,或者是将加工厂直接向原料产区转移。
2、放宽新开发农业资源承包使用权
粮棉主产区有很多农业资源如荒地、荒坡、荒滩和水面等,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这些国土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要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好,即放宽新开发农业资源的使用权承包问题。这是能否调动农民开发积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个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承包开发资源的规模和方式,二是承包开发资源的使用期限和使用权限。由于新资源开发投资比较大,从开发到见效的中间过程较长,如果新开发资源的使用权承包仍沿用过去土地承包的做法,显然难以调动农民的开发积极性。
放宽新开发农业资源使用权承包权限,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改革使用权承包体制,对促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十分必要。总结各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第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放宽新开发农业资源使用权承包的重要意义,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承包方式。第二,突破过去按人口划分承包的做法,对已经划分承包而承包者又无力开发或根本就不开发利用的荒地、荒坡、荒滩和水面,实行有偿集中转包,并与尚未承包的荒地、荒山等结合,按照集中连片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实行公开招标承包开发。对地处边远、生产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荒坡荒山,应采取使用权拍卖的方式进行承包开发。第三,新开发农业资源的使用权承包期限应当延长,一般在50年左右;允许使用权转让、继承、拍卖和作为抵押。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才能调动农民的开发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3、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实行“四轮驱动”,实践证明,“四轮驱动”促进了乡镇企业大发展。但是,近些年来,四个轮子已经不能完全包含乡镇企业日益扩展的混合经济内容,比如联营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企业等。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中,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和组织结构的多样化,适应乡镇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
一般地讲,粮棉主产区乡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商品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地区不具备兴办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兴办乡村集体企业缺乏投资,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也不高,即便是办起来了,经济效益也不一定好。实行“多轮驱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应该把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企业作为发展重点,这样做更符合实际情况。
要放手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对个体、私营企业不能有偏见,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因为企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不同而进行限制,在审批项目、信贷、税收政策及其他方面都应当坚持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为各种所有制和组织形式不同的企业创造同等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无论是哪一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不管发展速度有多快,只要是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经济效益好,都应该支持发展。
4、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加快粮棉主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一是要有相应的资金作保证,二是要保证资金尽可能投向这些产业。粮棉主产区能真正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比较紧张,尽管各级政府作了很大努力,资金供给不足是较长时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形势下,增加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方面或某一渠道,应该采取多渠道的办法逐步解决。第一,要通过科学论证,选择一些资金投入少、建设周期短、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资金回收快和资金利润率高的项目优先发展。第二,鼓励能人牵头,组织农民以劳带资或以资带劳兴办企业,吸收农民资金投入企业生产经营。第三,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便宜条件,吸引城市投资者和外地投资者兴办独资、合资、联营企业,引进城市资金和外地资金。第四,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应当增加投入粮棉主产区的数量,投向结构也要有所调整;对已经投放的有偿使用支农周转金,收回再投时应考虑调整投放结构,主要投向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产业。第五,各种专项贷款及专项资金,如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贷款和新增加的乡镇企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贷款、扶贫资金和贷款、粮棉大县专项贷款等,都应向粮棉主产区倾斜,投放结构要偏重于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除了以上渠道外,要积极地开辟新的资金来源,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支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质上就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最终是为了促进粮棉主产区经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