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的积极影响论文_姚刚

《论语》中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的积极影响论文_姚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摘要:《论语》,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指导着中国人的行动。虽然近代中国科技一度落后于西方,但是这并不能归结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论语》所涵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思想文化一样,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并不只是消极的。《论语》中的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关键词:论语;近代科技;中西文化


“科技”一词广义上理解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狭义上指科学性的技术。本文所谈“科技”,既包括科学,也包括技术。中国古代不乏辉煌的科技,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转而向西方学习。学习的背后有中国思想文化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包容,以及中西文化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中国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并作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虽然这种积极作用是有限度的,不容夸大,但也不容否定。

一、《论语》对中国近代科技产生的积极影响

《论语·述而》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数”就包含数学方面知识。可见《论语》没有忽略数学科学的培养。《论语·阳货》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提到孔子认为学诗可以提高想象力和观察力,可以多识自然界动植物,这种博学多识能力对中国人研究自然科学有积极引导作用。

许多学者认为儒家不重视科技。李约瑟曾指出:“因此,在整个中国历虫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和推广。”[1]并以《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为证,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此并不能证明孔子反对科技,这是由当时国情所决定。彼时,孔子希望弟子能成为治国安邦之士,并不能说明孔子鄙视农业劳动和科技。同样内容,不同人所见不同,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从此事中看到术业有专攻和孔子在农业科技知识上的薄弱、诚实,以及当时需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学习和实践。《齐民要术》载谚曰:“智如禹、汤,不如尝更。”是以樊迟请学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农。”然则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而况于凡庸者乎?[2]况且,在《论语》中,有内容能反映孔子重视农业的态度。《论语·学而》载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体现了孔子对不违农时的肯定。

《论语·为政》载:“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充分体现孔子对知识实事求的科学态度。《论语·卫灵公》载:“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种不人云亦云,亲身调查研究的态度在科学中极为重要。《论语·子罕》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正符合科学研究之精神。《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对真理的求索精神,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源泉。《论语·为政》篇载:“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听,慎言,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这是明智、严谨的态度。存疑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这对近代科技来说也是一种科学指导。

《论语·雍也》载“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把心力放在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便是智慧。《论语·先进》载“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强调事人在先,事鬼在后,也表现了其重视现实生活的实际观念。“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充分说明了儒学不妄谈各种神秘、超越现实的非理性东西。李泽厚认为“这也正是引理入情,避开情感的非理性化的开拓方向。”[3]科技工作者正需要这种理性态度。

《论语·卫灵公》载:“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要想有进步,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近代许多科学工作者,既饱读儒家经典,又对西学研究颇深。明末徐光启、李之藻,到清末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都在不断向外界学习。勤学好问,虚心请教,这是进步之法。《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虽为博学之人,但依然不忘时刻虚心请教。科学不是重复记忆或累积,如果没有新思考,就不会有新突破。《论语》非常重视学和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一种知识之后,要学会思考,举一反三。《论语·述而》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学习就会更有效。许多科学研究原理是相通的,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容易触类旁通。《论语·子罕》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认为一个见识浅显的人的问题,自己也可能一无所知,但他能从问题首尾两端去提问探究,然后得到结果。这是一种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抓住事物正反两方面或问题两个极端,就容易找到答案。其他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都是《论语》中传播的优良学习方法,至今依然是科技学习者必备的。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近代科学发展

我们可以说中国近代科技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学习并发展起来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论语》等儒家经典对中国人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魏源师从清代经学家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受今文经学派影响,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科技救国思想。冯桂芬经宗汉儒,他在《校邠庐抗议》中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而这种富强之法,就是“采西学”、“制洋器”的“科技救国”思想。洋务派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他们也都是受到儒学熏陶的官僚,他们提出的富强思想皆为不离儒家文化根本的“科技救国”,这些都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一种实现方式。民国初年,海外留学回国的学生成为“科学救国”的主力,他们的“科学救国”是在学习西方科学、批判官方化儒学的方式下展开的。虽然包装着西方科学思想的外衣,但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儒家价值观却依然隐藏在这些人心中。

三、一分为二的看待文化对近代科技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与科技的关系,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不合时宜的一面,也要看到文化中超越历史时空的真理。正如鞠曦所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有可以适应于现代化的东西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自有其自由的精神、民主的精神、科学的精神,自有其因时而易、顺天应人的伦理精神。”[1]《论语》中表达的追求真理、学思结合、谨言慎行、求知好学、博学笃志、分析探索,两端而竭,持之以恒等,都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对中国近代科技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要看到《论语》中这种超越层面的科学态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代表的《论语》,其中的科学精神论述和表达,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8页。

[2](北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11月,第2页。“尝”是曾经,“更”是经历。这句古语是说,即使聪明如禹汤,终不如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高明。

[3]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225页。

[4]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09月,前言第4页.

作者简介:姚刚(1986-),男,安徽阜阳市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门史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姚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论语》中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的积极影响论文_姚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