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洋
上海山森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摘 要] 中国商品房市场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多年,欧美流行建筑风格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引领着主要的市场导向。但随着中国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认知逐步提升,回归本源的东方生活,将成为他们下一阶段的新目标,亦或是早已根深心底的那份情节。如何将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结合当代生活习惯与审美特点,从而使其得到市场的认可及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传统、中式风格、院落、演绎
Abstract: China's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has entered a steady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many years, and European and American popular architectural styles have led the major market orienta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as the Chinese people, the pursuit of quality of life and cognitive escalate to return to the origin of the Oriental life, will become the next phase of their new target, or the plot had roots deep bottom of my heart. How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contemporary life habi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obtain the market recogni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Keywords: Traditional、Chinese style、Courtyard、Interpretation.
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从最初房屋只用于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到对多种国外流行建筑风格的模仿与演绎,再到对生活品质及居住感受的再升级。这些都体现着中国老百姓对居住概念的认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进而产生了相应的需求变化。而在建筑风潮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居住品质的定义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从对外来文化的推崇,到繁复奢华的追捧,再到对简约舒适的诉求,整个过程都表明着人们对居住需求的理性提升,以及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而言,国人自古接受儒、道思想流派的影响,早已形成深层完整的世界观模式,东方情节深入心底。而对于居住的理解也同样有着独到的生活体悟。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感悟与营造方式就有别于西方国家。其中,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对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充分传达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使之建筑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而环境也同样作为建筑构成中的元素组成。
传统中式建筑园林(图片源自网络)
传统中式建筑体系在规划格局上,因南北方地理条件及人文特点的差异,其建筑布局形式也略有不同。南方建筑群落因受自然地形影响,多形成以水岸走向进行排布的自由脉络格局;而北方城市则多以轴线对称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彰显宏大壮丽之景,讲求礼仪制式原则。在城市路网划分上,则通过“街、坊、巷、院”对区域进行梳理,形成主谓分明的等级规划结构;在建筑空间组成上,早期的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制约了房屋的结构体系。因此,其建筑多以低、多层形式为主,以水平向延展,并结合顺应自然的理法,形成围合连续的建筑院落,通过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合空间,力求空间的层次性以及景观与建筑的紧密联系。
故宫 江南
回顾住宅市场,早些年也曾出现过现AI写作意风格的中式住宅社区,但其市场热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产品设计中过分注重传统建筑材料质感的表达,以至于房屋的外立面耐久性较差,品质感持久度不高。同时,还有一部分产品在风格演绎上只求其神韵,简洁空灵的空间表达与现代生活需求格格不入,忽略了建筑为人用的基本初衷,导致受众群体局限,不为广大客群接受。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紧张的工作压力以及繁杂的生活负荷,致使我们渴望寻求精神上的释放。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回归田园的小憩,哪怕只是短短的数日;亦或是借用假期的闲暇,身居山林野墅,逃离拥挤的城市,感受自然所带来的身心洗礼。而对于这种需求,我们希望可以在“家”的定义上加以诠释,满足人们在城市空间中便可拥有属于心底的那份诉求。
因此,在风格演绎的设定上,我们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施工与技术、空间和功能,同时也要注重人居心理的感受。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在园林营造上注重的就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关系,给人以解压的环境;围合的院落空间又可满足视线上的私密性,给人心里上的舒适感,形成一墙内外两重天的感受。而对于“家”的概念,中国人自古便有门第之说,它不仅可以代表着家庭或是家族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具备着传承的含义。因此,我们就要使“家”赋予一定的文化底蕴以及久居传承之意。
2016年,我所在的团队有幸参与了位于上海长兴岛的一个住宅楼盘的方案设计工作。因其地理位置与上海城区的关系,将其定位为辐射全上海的类二居生活社区。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发达城市,具有典型的快节奏生活特征。人们对于工作压力释放的诉求也极为渴望,因此,项目选择以传统中式院落生活为整个社区的主脉络进行打造。
整个项目近11.5万平方米的用地面积,地上17.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地块北侧与东侧为城市道路,西侧与南侧为城市水系。为了营造优质的居住视野,整体规划排布上采用高层与多、低层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对产品进行合理排布。而在多、低层住宅区则效仿传统中式城镇的规划体系,形成“街、坊、巷、院”的空间脉络,组织建筑与交通的层级关系。
项目鸟瞰图(方案阶段效果图)
景观设计上,我们则借鉴北方官式礼仪空间与南方传统私家园林两种景观风格相结合的手法,共同营造个性鲜明的空间感受。外围彰显尊贵大气的礼仪形象;内部烘托幽静怡人的生活氛围。
地块北侧的入口空间作为社区的主要形象昭示界面,通过大量的硬质铺装及具有阵列仪式感的构筑物共同打造其空间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前区的下沉庭院,不仅为地下空间提供了采光的可能,同时也将空间视野范围进行放大,与社区大堂相连接的礼仪桥廊形成丰富的立体空间层次,并为社区大堂营造了极具尊贵气质的空间序列。视线透过社区大堂向南延伸,便可观赏到超大尺度的无边水池,透过如镜面般的水面倒影,感受“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完美融合,以及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对话。整个大堂区域便构成了地块由外至内的空间过度。同时,沿着南北方向至地块南侧水系又分别设定了三处景观节点,并借鉴南方造园的手法进行内部空间的打造。每处节点空间形式略有区别,以求呈现不同的空间主题。或为琴阁戏台,悠扬绕梁;或为水街窄巷,闲庭惬意;又或为竹林桃园,怡然畅快。几处中心景观节点通过宽窄变化的步道与入口序列,形成整个社区贯穿南北的主要景观轴线,为居住的人们提供开放交流的休闲空间。
中心景观轴线(销售效果图)
同时,基地周边的城市水网为项目提供了外在的景观资源。结合其走势我们打造了一条围绕地块西、南两侧的滨水景观带。效仿江南的造园手法,将“亭、台、楼、阁”等元素分落期间,空间上移步异景,营造最为惬意的现代都市新生活。
“一轴一带”作为整个社区的主要景观脉络,支撑全区的景观骨架。而分布园区各处的组团节点,则依照其尺度的不同,分别打造具有组团特色的景观空间,构成密布全区的景观网络。并与“一轴一带”共同组成整个中式社区的景观园林体系。
组团空间格局上,我们希望通过完善的等级划分与合理的围合空间共同打造具有中式院落格局的排布。
利用南北景观主轴与东西走向的两条“街”,将整个多、低层区域划分为六大生活组团。位于“街”两侧的建筑,则是采用常规南北向的产品沿东西方向进行排布,作为每个组团的外围体量。“街”北为三层建筑,“街”南为五层建筑,在满足必要的建筑日照间距尺度下,形成建筑高度与街道尺寸一比二的舒适空间比例。“街”在整个规划布局上不仅起到组团划分的作用,同时还承载着重要的消防职能。
每个组团内部,除了南北两侧的建筑以外,其他建筑则是以东西朝向进行排布,与外侧的建筑形成垂直的围合空间布局。而此空间则作为整个规划脉络下的“坊”,承载组团内部的主要交通职能。并通过组团外围的坊门与“街”进行衔接,形成规划格局下的第二级交通体系。
组团内部每两条东西朝向的建筑之间所形成的通道则作为第三级交通体系---“巷”。通过巷道端部的巷门与坊道进行衔接,将组团内的人群作进一步的分流,形成更为私密的小组团空间。
在整个规划脉络之下,最后一个节点便是“院”,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最为基本的空间组成。在本项目中,也同样作为体现中式韵味的主要元素而被运用。每条巷道的两侧,连接着多个院门,其上的匾额记录着不同的底蕴与传承,每一道院门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家”。
轴线礼仪与街、坊、巷、院
“街坊巷院”的尺度划分,刚好与现代社区的路网体系相匹配。同时,通过不同尺度的景观营造,体现不一样的空间感受。“街”、“坊”的共享性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巷”、“院”的私密性为人们保证了舒适的心理距离。公与私本是相对的矛盾,但古人的聪明才智为它们营造了共生的和谐。
规划格局的效仿属于形制上对传统中式空间的合理延续。而对于一些传统文化层面的诠释,我们也同样应该为之传达。如同“门”这个概念,从字面广义上理解是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连接点。而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其意义并不止如此。它不仅作为一个区域的代名词,同时它也诠释着一个文化的底蕴,就如我上文提到的“门第”概念一样,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地位与传承。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将“门”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从划分社区内外界线的大堂空间,定义区域的不同属性;再到组团内部的街坊巷口,通过“门”的形制区别与匾额上的“名字”对区域进行划分,划定不同组团的等级与差别;最后再到每一户庭院之外的院门,打造专享空间的尊贵感与归属感。
巷道与院门
建筑单体空间上,我们通过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与空间方位的变换组合,形成富有韵律的建筑天际线。每一户建筑形体近似倒置的L型,与另一户及相应的院墙围合成院。同时,做到每一户的开窗与采光仅朝向自家院落,保证了户与户之间视线上的私密。院门之内,便是独立的专有空间,高耸的院墙,围合出私属的那份恬静。
传统的规划理念是对于空间三维的解说,不受时间的制约。若尺度适宜,即可为当代生活所用。但材料与技术的运用则不同,代表着某一时期的建造条件与基础,为这一时期建造手法的客观因素,其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传统的建设工艺因其匮乏的材料种类及落后的建造技术导致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较差。因此,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演绎的模式下就要做出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比如,传统中式建筑中因技术的局限性,仅有木质材料才可以满足其建造规模与构件属性的要求。因此,木材成为那个时期主要的建造原件。同时,其材质本身的可塑性也为当时的建筑表达带来了丰富的多样性。
但是,对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发展,早已出现了特性更好的复合型材料以及成熟匹配的施工技术。例如,传统建筑中的结构主体,其建造高度及跨度受其材料的物理特性所制约,而现代技术条件下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更具更高强度和抗弯性的建造材料所替代。再如那个时期的外围护体系多以木质或石灰类作为主要的建造材料,其耐火性及抗腐蚀性都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因此,我们便需要通过现代常规材料对其进行替代,如仿木纹铝板和浅色的石材等。尽管替代材料的质感与传统材料存在差异,但对于传统风格的演绎,其形制大于形式。
对于有些具有代表性的构件形式,在现代建筑的演绎过程中,我们也要对其进行判别,并非所有的经典都适用于这个时代。如传统建筑中的门窗样式多为窄幅多扇形式,其主要原因是受材料与技术的制约,无法做到较大尺寸。同时,玻璃的生产技术在后期才被运用,而早期则是通过花格将门窗扇进行划分,为满足纸张的柔软属性,方可起到封闭保温的作用。以上两种弊端在现代技术下早已不是难点,而现代生活对于门和窗的透光性及尺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便不可盲目的汲取不合时宜的做法。对传统建筑的形式要深入了解其设计的初衷,方可正确的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并为现代所用。
泰禾·杭州院子实景
而对于一些极具时代特殊性的符号,尽管它可能不会影响到现代生活的需求,但对于现代审美的特点也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与诠释。如斗拱,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代表着这一风格独特的符号,好似建筑中有了它的存在便会被烙上中式的印记。究其存在的意义,实为解决当时建筑物抗震性上的设计,并被沿用上千年。但对于当代建设条件而言,建筑的抗震性已可通过更加先进而又高效的手法得以解决。它的存在,也许只是单纯的为了装饰而被运用。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建筑审美而言,繁复细节的追求早已成为过去时,希望通过简洁而又实用的形体或空间来满足心理上的释放,及行为上的需求。因此,我们在面对诸如此类的设计问题上,就要通过合理的现代手法对其进行重新刻画,力求神形兼备,而非单纯的形似。
建筑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其体内蕴含着不灭的灵魂。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底蕴,见证着历史的演变,反映一个时代的进步。对于新时代的建筑师而言,能够把一个古典建筑风格完美演绎,并不是指将它的建筑构件充分的表达或重新拼凑。前人积累的建筑理念经历过时间的积淀,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样,它也具有着那个时代的特异性。合理的继承与创新才是更为重要的,才能使那个经典的存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被这个时代所接纳。一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只应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传统中式建筑的演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摸索的内容,这是每一位中国建筑师身上应肩负的重任,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应该由我们为之传承。
论文作者:王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传统论文; 景观论文; 形式论文; 院落论文; 材料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