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房颤作为临床工作中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律失常,容易合并包括血栓栓塞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目前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治疗方法各异,较为常见的治疗策略包括了药物以及非药物两种类型,其中非药物治疗的类型包括了外科迷宫术、射频消融术、起搏治疗术等等,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现针对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分析,同时对其相关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从而为房颤的治疗提供可靠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房颤;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244-02
心房颤动被简称为房颤,作为临床上一类常见的心律失常,合并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正常人群,二者之间具有着明显的相关性[1-2]。目前针对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逐渐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且越来越详细,这就伴随而来了治疗方法上的改进与更新。目前针对房颤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以及外科治作为可选择的类型,但无论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治疗,均存在着了优势以及劣势两个方面[3-4]。现就房颤治疗的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房颤的发病机制
1.1 房颤发生的内部因素
近年来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能够影响房颤发生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心房重构与房颤,其中心房颤动包括着电重构以及结构方面的重构,前者以早期心房重构改变作为特点,以离子通道以及电生理改变为主要表现,后者主要表现出了晚期心房重构方面的改变,无论是何种改变均能够导致房颤的发生与发展[5-6]。第二点是房颤的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物质均能够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7-8]。第三点是房颤的发生发展也可能受到炎症反应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能够通过利用激活补体以及加强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发挥较强的调节作用,而房颤本就为一种炎症状态,当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其中所产生的炎症反应就越严重。
1.2 房颤发生的外部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心血管疾病能够作为维持房颤发生发展的基础,且房颤在发生期间的独立因素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另有研究报道指出,房颤也容易受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影响[9-10]。除此之外,外界季节以及温度方面的改变、个体饮食结构的建立等因素也容易导致房颤的发生与发展,且随着研究的不断发生与发展,房颤的发生不仅容易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容易在外界独立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不断的进展,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完成对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11-12]。
2.房颤的治疗方法
2.1 房颤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工作中针对房颤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通常以抗栓以及控制心室率作为治疗的手段,其中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各类药物均具有其显著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着其缺点,在使用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谨慎的选择及判断,给予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治疗[13-14]。华法林作为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推广出来的较为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了爱多沙班、利伐沙班等,而控制心室率较为常见的药物包括了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胺碘酮等[15-16]。
2.2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能够用于治疗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了射频消融术、电复律、微创迷宫术等,其中以射频消融术以及微创迷宫术最为常见,并以射频消融术作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案,射频消融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利用热量进行加热,导致心肌细胞收缩来对组织造成破坏,冲洗所使用的生理盐水能够冷却心内膜表面温度,从而降低组织的温度,提供低阻抗温度,使得持续时间较长的加热能够直达心内膜下造成较深的损伤,借此所形成的瘢痕组织则能够对电传导产生较强的阻断作用。在最新的指南中已经将阵发性房颤进行导管消融的推荐级别提高到了Ⅰ,并强调了此种治疗方法的地位与日俱增[17-18]。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开始将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治疗的一种新趋势,但其效果仍然备受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确定[19-20]。外科迷宫术是根据房颤的“折返学说”机制而制定,但其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包括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手术范围较大、术后出血量较多等,未能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并收到了诸多的限制。
3.小结
目前临床工作中关于房颤治疗的相关文献较多,综合这些研究发现在治疗房颤时需要将控制心室率作为重点,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包括了药物以及非药物两种类型,具体在实施治疗方案的期间需要按照个性化原则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黄琼,袁义强,王瑞敏.房颤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CRP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75-76.
[2] Nattel S,Harada M.Atrial remodeling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recent advances and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s[J].J Am Coll Cardiol,2014,63(22):2335-2345.
[3]杨庆业,蒋晨阳,盛夏,等.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传导及肺静脉外异位灶的关系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6):658-659.
[4]马长生,郭雪原.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挑战与展望[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4):377-379.
[5]吴丹丹,陈瑜,张腾.房颤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2):1342-1346.
[6]王红丽,李志强,周贤惠,等.肌浆网钙 ATP 酶过表达对心房颤动兔心房心电生理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6):60-63.
[7]刘海德,何燕,曾志羽,等.药物干预缝隙蛋白连接蛋白43 介导的氧化应激对交感性心房颤动犬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血管杂志,2015,17(3):291-294.
[8]张静,李学文.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心肌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65-567.
[9]杜淑连.心房颤动与 C 反应蛋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6-7.
[10]林桐梅,赵慧艳.胺碘酮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40-43.
[11]王传慧,王群山.对心房颤动电复律治疗的认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4):221-224.
[12] Ansari JG,Garcha GS,Lakkis N.Oral anticoagula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J].Cardiovasc Hematol Agents Med Chem,2014,12(1):34-41.
[13]张澍 .左心耳封堵术 : 预防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的利刃 [J].转化医学杂志,2015,4(1):001-003.
[14] Morillo CA,Verma A,Connolly SJ,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vs Antiarrhythmic Drugs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RAAFT-2): A Randomized Trial[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4,311(7):692-700.
[15] Members WC,January CT,Wann LS,et al.2014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4,64(21):1-76.
[16] Kirchhof P,Benussi S,Kotecha D,et al.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2016,74(5):1359-1360.
[17] Ponikowski P,Voors AA,Anker SD,et al.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6,18(27):128-129.
[18] Turakhia MP,Santangeli P,Winkelmayer WC,et al.Increase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Digoxin in Contemporar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4,64(7):660-668.
[19] Vamos M,Erath JW,Hohnloser SH.Digoxin-associate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5,36(28):1831-1832.
[20]Chamaria S,Desai AM,Reddy PC,et al.Digoxin Use to Control Ventricular Rat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J].Cardiology Research & Practice,2015,2015(8):1-10.
论文作者:杨榕1,胡选义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房颤论文; 心房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论文; 机制论文; 射频论文; 因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