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_程辉 黄秋鹏,杨晓晴,庞晴

两种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_程辉 黄秋鹏,杨晓晴,庞晴

程辉 黄秋鹏 杨晓晴 庞晴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63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静脉输液拔针法与改良静脉输液拔针法的效果。方法 将300例行静脉输液患者分为对照组150 例和改良组15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拔针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拔针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疼痛和皮下瘀血或穿刺点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P <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式静脉拔针法可降低静脉输液拔针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静脉输液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拔针按压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A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治疗抢救和康复中占有重要的的地位。其主要包括静脉穿刺、针头固定、拔针按压3 个步骤。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的前两个步骤能得到广泛重视,而第三个步骤往往被忽略[1]。患者在拔针后由于拔针按压方式不当,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面积太小、按压力度不均,常致皮肤出血、皮下淤青及穿刺点疼痛的发生,导致患者不满意[2]。我科护士通过改良式静脉拔针法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再次输液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5年01月~ 2015 年03月接受输液的患者300 例为研究对象,男162例,女138 例。年龄为47~ 72岁。选择标准: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清晰、无精神疾病、患者皮肤无明显异常、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未进行静脉输液穿刺。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输液速度均为40-60滴/min,连续输液3 d,每天输液1 次。

1.2.1 对照组患者拔针按压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拔针按压法,关闭输液开关,撕除输液贴,左手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部位,右手迅速拔针,按压时间为3 ~ 5 min。

1.2.2 试验组拔针按压方法采取改良拔针按压法,拔针时主动与病人交流,垫高输液侧上肢,然后依次揭开第3及第2条固定胶布,保留第一条覆盖针眼含无菌棉垫的胶布,拧紧调节器,嘱患者配合实施按压,指导患者将手的拇指指腹顺血管方向轻置于带无菌棉垫的第1条胶布上,覆盖住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护士用手持针柄迅速拔出针头的同时,告知患者迅速将拇指指腹顺血管方向向下按压,勿揉,按压至3 ~ 5 min,并可适当延长第1条胶布固定时间以保护针眼。

1.3 效果评价

1.3.1 观察两组患者拔针后的疼痛表现、出血淤血情况,并做好记录。无痛: 病人在拔针过程中面部表情无变化,无任何反应,患者自述无疼痛感觉; 微痛: 病人在拔针过程中面部表情无变化,疼痛反应较小( 仅有肌肉轻微收缩) ,患者自述有轻微疼痛,但持续时间< 8 s; 剧痛: 病人在拔针过程中面部表情发生变化,紧张、皱眉、咬牙、呻吟等,疼痛反应明显( 上肢回缩) ;患者自述穿刺部分疼痛,持续时间> 12 s[3]。

1.3.2 出血与皮下瘀血: ①出血是指拔针按压后血液由外针眼渗出。出血的判断根据出血程度及局部表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 种。轻度: 局部可见出血点,不外溢; 中度: 局部少量渗血< 0. 5 ml;重度: 血液由穿刺口不停流出> 0. 5 ml。②皮下瘀血即拔针压后血液由内针眼流出致皮下形成血肿或瘀斑。根据淤血的范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直径< 1. 0 cm; 中度: 直径1. 0 cm ~ 3. 5 cm; 重度: 直经> 3. 5 cm[4]。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出血、皮下淤血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设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拔针后出血情况比较两组拔针后出血情况比较如表

表1 两组拔针后出血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例次数 出血 皮下瘀血

轻度( 例) 中度( 例) 重度( 例) 出血率% 轻度( 例) 中度( 例) 重度( 例) 瘀血率对照组150 450 9 4 0 2.89 6 6 2 3.11

实验组150 450 2 0 0 0.44* 2 0 0 0.44*

注: 两组出血及皮下瘀血率比较,* P < 0. 01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例)

组别 例次数 疼痛程度

无痛 微痛 剧痛

对照组(150例) 450 345 85 20

观察组(150例) 450 423 27 0

χ2 34.3047 20.4545

P 值 < 0. 01 < 0. 0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满意 不满意

对照组 150 93 57

观察组 150 147* 3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3. 1 输液后拔针时所产生的疼痛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针头或药物的刺激有关。一方面是由于针头周围的皮下组织对针头的夹持力与护理人员拔针的牵拉力相互抵抗,刺激皮肤真皮层内的感觉神经末梢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在正常输液状态下针头悬浮于充盈的静脉血管中,并不与血管壁接触,当被外界按压时针头则会与血管壁相接触,再加上向外牵拉力,则会加重患者疼痛感[5]。传统拔针法由于在拔针前按压输液穿刺部位,造成周围组织对针头的夹持力加大,从而间接地增大了护理人员拔针时的牵拉力,而且造成针头与血管壁接触产生摩擦,因而加剧了疼痛感。改良拔针法不会增加周围组织对针头的夹持力,还避免了针头与血管壁之间发生摩擦,护理人员拔针时与患者沟通,分散了其注意力,缓解了其局部疼痛,拔针后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避免出血,淤血的发生。由表1 可以看出,改良拔针法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拔针时的疼痛感。

3.2 据文献报道,按压面积不够大、位置不准确可作为拔针后出血或淤血的高危因素,与其发生率关系密切 。传统拔针按压法造成静脉输液拔针后回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拔针过程中静脉血管内压力较大,当关闭输液器开关后输液管内液体压力变小,从而在传统拔针过程中出现回血现象,而造成出血、淤血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静脉血管内压力较大,拔针后血液随着针孔而渗出,另一方面则由于在按压时往往按压皮肤上针孔而忽视了血管壁上的针孔,造成皮下出血、淤血[6]。我们对传统拔针法进行改良,输液肢体的抬高降低了患者手背浅表静脉内压力;充分利用覆盖在穿刺针眼上的第1 条带有无菌棉垫的胶布贴按压,省物又省时;利用患者拇指指腹顺血管方向按压静脉穿刺部位,不仅将皮肤针孔按压住,同时将血管壁上的针孔压住,也避免因换手所致按压部位不准确而引起的穿刺点处出血;不揭开覆盖针眼的胶布,减少穿刺处的感染机会;利用输液贴的两边拉力,对针眼及周围形成局部向下的压力,保护针眼进一步闭合。拔针过程全由患者按压穿刺点,按压力度可自我调节,避免换手造成的按压位置移位 。本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疼痛和皮下瘀血或穿刺点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患者满意度

静脉输液时加强宣教,强化患者保护血管的意识。拔针时做好解释工作,拔针动作要轻柔,告知患者其配合按压的益处及方法,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尤其是要告知患者按压时间的重要性,拔针后不要急着上厕所或回家,要按照护士指导的方法按压穿刺处3-5分钟,勿揉。注重拔针后的细节管理,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血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 结论

改良后的静脉拔针法可降低静脉输液拔针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静脉输液安全性,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再次输液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雪芳.静脉输液100 例拔针方法探讨[J].家庭护士,2008,6( 3B) : 684.

[2] 黄珏.减少静脉输液拔针后疼痛及出血的方法[A].中华护理学会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会议论文汇编[C].2012

[3]王冬梅.护生心理干预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 7) : 104 - 105.

[4]梅群超,刘菊 ,黄文静.自制按压带应用于老年患者输液拔针后100 例的效果评价[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 1) : 52 - 56.

[5] 韩珍,何显荣,崔玉红.高压注射器腕上区“平行”静脉穿刺法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7( 17) :94 - 95.

[6]谢彩凤,易育萍.静脉输液完毕采用不同拔针法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 2) : 125.

论文作者:程辉 黄秋鹏,杨晓晴,庞晴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8/6

标签:;  ;  ;  ;  ;  ;  ;  ;  

两种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_程辉 黄秋鹏,杨晓晴,庞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