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石油的过河典当_石油论文

中国海外石油的过河典当_石油论文

中航油 中国海外石油的过河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中航油论文,石油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在不少人眼里有些“另类”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又在海外干了一件“酷”事:以2.27亿新元现金加上发行2.08亿股凭单,从3个印尼木材商人手中,把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8800万股的股权拿了过来,从而以占20.6%股份成为SPC的第二大股东。这可是充满周折的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收购中的一次重要成功。

这是中航油在近两年时间之内的第6次豪赌,也使中航油一跃成为了我国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4家拥有涉及石油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的石油类企业。除了下游的销售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之外,上游和中游业务的勘探、开采、提炼都在国外。与国内3位老大哥不同的是,中航油除了下游的销售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之外,上游和中游业务的勘探、开采、提炼都在国外。不过,中航油的这一“名分”不是由国家颁发,而是自己通过海外并购曲线获取的。

关于SPC的暗战

2004年8月18日,中航油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的签字仪式在新加坡不事张扬地悄悄进行了。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却如释重负,因为他完成了可能是自己一生中最艰难曲折的一次收购。

由新加坡国有企业吉宝集团持有77%股份的SPC,是新加坡惟一的国家控股上市公司。能获得新加坡政府如此“优待”,是因为经营石油天然气开采、提炼和原油、成品油销售的SPC,拥有大型油罐区、2个深水码头,从印尼过来的两条石油、天然气管线分别达365公里长,两条管线连接所有东盟国家。SPC业务遍及新加坡、越南、印尼、韩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北地区,产业链条极其完整。

2001年年底,陈久霖听到了“SPC股东准备出售股权”的消息后,当即开始做积极论证:从规模上讲,SPC是一个中型公司,符合中航油的购买实力,然后通过它可以把中航油的业务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整合。深知SPC价值的陈久霖知道,这样的好事“过了这个村可没有下个店了”。他将情况上报给国内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

2002年年初,陈久霖在先后获得了董事会、集团公司和我国政府有关方面的正式批准后,向吉宝集团正式表达了收购意向,之后进入谈判程序。当时,按中航油的实力,要吃下SPC还有点力不从心。而且中航油做贸易是行家,在实业管理经验的积累还略显欠缺。所以一开始,陈久霖主动在国内寻找一些强力伙伴,希望合作收购。即中航油参股或控股,管理交给合作的国内专业公司去做,可并没得到积极的反应。但是,当大家看到中航油花50万美元让美林银行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后,事情起了中航油意想不到的变化:一场中国公司之间的内战开始了。

虽然,中航油早在2002年底的时候就获得了国家的“恩准”,同意此次收购由中航油唱主角,但从2003年5月起,还是有两家中国公司也表达了收购意愿,SPC立马变得炙手可热了。于是,一开始抱定了压价主意不放手的中航油很快就被SPC摒出局外。

可正当3家国内公司还在内讧的时候,来自印尼的木材商人却乘虚而入,渔翁得利,买走了SPC28%的股权。陈久霖解释,因为行业差异,印尼商人掺乎进来,无非是想乘乱赚上一笔。

随着全球石油价格快速飙升,原本日子不好过的SPC的利润也水涨船高,身价一路上扬。本来吉宝集团并不情愿出售SPC的股权,看到现在SPC又能赚钱了,于是又想把出售股权的大门关上了。

至此,中航油只有退而求其次,回转头来在印尼木材商人身上打主意了。经过近半年的磨嘴皮,2004年6月26日,原本只想捞一把的对方答应出售手中的20.6%SPC股权给中航油,同时保留一部分,以继续获利。此次收购采用了国际上较新的收购支付方式,即中航油为8800万普通股支付2.27亿新元现金及配售2.08亿股中国航油股票凭单。凭单有效期为5年,在这期间,凭单持有人可以以每股1.52新元的价格认购中国航油新股。

这得之不易的8800万股,总算让殚精竭虑的陈久霖没有白辛苦一场。因为,中航油以前主要在航油的分销环节“觅食”,有了这20.6%的股权,成为SPC第二大股东,就可以拥有一定决策权。这弥补了中航油上游资源的短板。SPC的资产属于优质资产,其完整的上、中、下游业务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游业务部分:其油气田和天然气管线方面,截至2001年底,SPC投资15%的印尼Kakap拥有4个海上平台,日产原油1万~1.4万桶,1986年至今累计生产1亿多桶原油,已探明原油储量仍有2700万桶,天然气3400亿立方尺;Kakap还拥有连接印尼和新加坡的海底天然气输送管线654公里,日输气量7亿立方尺,该管线还准备联入“泛东盟天然气管线系统”。SPC还拥有印尼天然气管线公司的6%有效股权,后者拥有和经营位于苏门达腊的两条主要天然气传输干线。此外,SPC还在越南岸外进行海底掘油。SPC这些上游业务发展方向,正和我国向南走,在经济发展相对不平稳、石油需求量不大的东南亚国家争取油源,保障石油运输安全的石油战略方向不谋而合。

中游业务部分:在炼厂方面,SPC拥有年产能1300万吨,拥有70万立方米的原油储罐和80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储罐。SPC主要投资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炼厂之一。新加坡私人炼油公司(SRC)50%的股份。自2003年年中以来,炼油业务的利润率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的利润率比一年前已经超出了一倍,国际石油业普遍认为石油炼制的黄金时期将再持续3~5年。这主要是因为本区域尤其是中国对石油或石油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大提高。除此之外,结构性的调整也将使得炼厂暂时供不应求。比如,新环境标准的实施,将使得一些不符合新环保要求的炼厂由于没有足够的改造资金而不得不关闭,而同时建造新的炼厂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空当将对新加坡石油公司以及中国航油都十分有利。

下游业务方面:SPC的贸易包括现货桶装、纸货交易和保值业务;在国际销售上,为新加坡、香港、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机场、船运公司提供航油和船用油;在加油站和油库部分,拥有新加坡40个加油站,2000年收购虎牌石油公司40.2%的股权,在韩国从事零售和批发,拥有韩国35个零售点。

另外,收购SPC符合中航油既定的3项投资原则:1.与石油相关的实体。SPC主要经营天然气开采、提炼、原油及成品油的销售,并拥有码头和天然气管线等设施。业务遍及新加坡、东盟、韩国、台湾等。2.本益比低于中航油。谈判时,中国航油股票的本益比为28.2,而SPC的本益比只为10.4。这样,可以提高中航油的每股盈余。3.当年投资,当年收益。收购SPC20.6%的股份,中航油可以分享该公司税后利润。据预测,SPC2004全年的净利润将达1.3~1.5亿新元,照此,中航油每年的利润分享将至少为2600万新元,占中航油目前利润的1/4。除此之外,该项收购还会提高中航油的每股有形净资产。以2003年为例,中航油的每股有形净资产为0.233新元,而SPC的每股有形净资产为1.387新元,经过股数调整后为0.608新元,这比中航油高出161%。

因此,收购SPC对中航油具有广泛和直接的经济利益,使得中航油能涉足到其他的业务领域,也降低了产业链的运作成本。

转死复生的中航油

中航油是商务部的重点海外中资企业之一,是新加坡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资企业,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目前市值为19亿新元(约95亿元人民币),在新加坡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第23位。但别看中航油现在如此风光,它也有段辛酸的往事:

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前身)、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合资在新加坡建立了中航油。当时成立中航油是想借助中航油集团在国内垄断航油采购的专营权,直接在国际上采购进口的航空用油,以降低采购价格。

按理说,这个决策无疑是务实和准确的,因为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贸易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仅620万平方公里(约上海两个浦东那么大),却拥有4家跨国石油公司炼油厂、500多家从事原油及成品油贸易的公司。然而,由于中航油集团内部有着一个强势的采购部门,远在新加坡的一个子公司根本“抢”不到采购的权力;再加上用人不当,中航油的前两任总经理经营不善,从1993年到1995年,中航油只是从事为集团油料做船运代理业务和为过往的本系统领导人安排接待工作。虽然承运了进口航油35万吨,但几年下来还是累计亏损了100万人民币。

1995年,中航油集团收购了其他两家合作伙伴的股权,中航油成为其海外全资子公司。但是,成为全资子公司后的中航油依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正常运作,被闲置一边,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仅存一个空壳公司,没有开展任何业务)。

为改变困境,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北京大学学越南语出身、英语熟练的陈久霖,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这个负债累累、奄奄一息的烂摊子。陈久霖带着另一位同事到任时,公司负债10.8万新元,且无办公室,无资金,无专业贸易人员,无市场经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当时又恰逢亚洲金融危机,供应商不肯放帐,银行不肯贷款,市场环境极其恶化,可谓是举步维艰。

很自然地,陈久霖想到了让中航油回归主业———为集团提供进口航油,甚至获得集团进口航油的采购权。陈久霖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但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一个还清债务后只剩38.4万的小公司,甚至对集团来说可有可无,却要力争集团的进口航油采购权;而集团的采购部门,当然也不愿这项大权旁落。经过艰辛的谈判,集团答应中航油参与集团对外的进口油投标,并给予中航油几万吨的进口航油先试试。这成为中航油转机的开始。

为了尽快开展业务,让公司运转起来,陈久霖在艰难中通过一个办法———过帐,让当时还清债务后只剩38.4万新元的中航油,做起了起码要6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才能做一船油的生意。当时,国际石油供应商没有因为中航油有国资背景给予放账(在国际贸易领域,如果企业资信好,航油供应商通常给30天的放账,即买方可以先提走航油,30天内结清应付款)。银行也没有因为国资背景提供贷款。中航油是通过自身努力,以资本运营的方式逐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

1998年,陈久霖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了法国BNP银行,答应试探性给予1000万美元的融资额度。他利用这项融资做成了第一笔生意,并盈利30万美元。除了赢利以外,公司还对这笔融资进行宣传,进一步争取到了客户的“放帐”(即先提货后付款);再利用这些“放帐”作宣传,去争取更多银行的融资,就这样,接连赢得了多家银行的融资和多家供油商的“放帐”。这种办法虽然把盈利的大部分拱手奉送给了别人,但确实为当时的中航油闯开了一条生路。这应该算是陈久霖的第一次成功资本运作,帮助中国航油渡过了最初缺乏资金的难关,更让陈久霖坚定地踏上了通过资本运作扩大业务规模、拓展业务领域的道路。

由于中航油的贡献,中航油集团进口油的成本得以降低,由此获得的利润也相应大幅增加。中航油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来多的采购权,担起了在国际市场上为集团公司采购进口航油,并肩负平抑油价、降低采购成本的重任,使企业自身有了施展身手的天地。

2001年年底,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3年,公司又成功转型,从一个纯贸易型公司发展至工贸结合型、实业与贸易互补型的实体企业,建立了以石油实业投资为龙头、国际石油贸易为增长点和进口航油采购为后盾的“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中国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公司的资本市值已经超过65亿元人民币,是2001年12月刚上市时的4倍。公司还以其突出的经营业绩和先进的管理机制被列为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公司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与壳牌、BP等跨国知名企业同等荣誉榜。

收购连环拳

2001年12月,打了翻身战的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股票市值一路飙升,几乎一夜成为资本市场明星。此后,筹集了大笔资金的中航油发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行动:

2002年,经过激烈竞争,陈久霖带领中国航油出人意料地击败众多国际竞争对手,出资6000万欧元收购了西班牙国家石油管道和设备公司———CLH公司5%的股权。陈久霖也因此与持相同股权的跨国石油巨头如壳牌和BP等共同进入董事会,参与CLH的管理与决策。目前,CLH每年为中国航油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税后纯利,回报率高达14.1%,而成功收购CLH股权的利好消息又使中国航油成了广大投资者眼里的“闪亮之星”。

2002年7月,中航油还以3.7亿人民币巨资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公司33%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从而拥有了中国第二大机场的航油设施经营权和航油供应权。

2003年12月,中国航油又收购了位于中国第二大炼油基地广东茂名附近的水东油库区80%的股权。

2004年2月,中航油斥资2170万美元现金,外加配送3776万股新股和2600万股认购权,将英国上市公司富地石油全资子公司香港富地在中国华南蓝天航空油料公司所拥有的24.5%股权全盘接管。

正在寻找策略联盟的英国富地公司看中了业绩和声誉一路攀升的中航油,希望与中航油进行股权置换,将其全资拥有的香港富地航油转到中航油名下,而改持中航油向英国富地发行的新股,以减少其依靠富地航油单一资产的风险。双方虽然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但最终以“双赢”的结果签署了合作协议。

蓝天公司最大股东是中航油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占51%股份,英国石油公司拥有剩余的24.5%股份。蓝天公司主要从事航油供应业务,独家拥有中国华南和华中5省15个民用机场的航油设施和航油供应权,是中国中部和南部最大的航油公司。这些机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白云机场、广西南宁机场、湖北武汉机场、湖南长沙机场和河南郑州机场等5个省会机场。另外还给广西桂林、北海、湖南张家界机场以及位于三峡地区的宜昌机场等热门旅游航线提供航油供应服务。这项收购使中航油利用蓝天公司的油储设施和经营网络,将业务延伸至包括广州新白云机场在内的中国15个机场。再加上浦东机场和水东油库区,中国航油将在国内形成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市场占有率。这些收购不仅符合中航油的投资原则,而且也符合中航油的控股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航油董事长荚长斌说,收购富地拥有的蓝天公司24.5%的股权给中国航油带来好处颇多。首先,蓝天公司是一个正在盈利和拥有更大盈利潜力的公司,这项收购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综合效应。其次,收购的价格非常合理,而且还会提高中国航油的每股盈余。第三,这项收购也加强了我们与英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关系。总的来说,这些利好因素将会给中国航油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中国航油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说,此项目是目前中国航油最大的收购项目,为中国航油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创下了一个“争取一个、带来一片、形成特色、构筑优势”的良好效果。它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而且也大大提升了中国航油本身的市值,使中国航油参与海外跨国并购更具竞争力。中国航油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也因此将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南方地区(即中国将近一半的区域内)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航油利用蓝天公司的储油能力和商业网络,可以扩大公司在华南地区的国际石油贸易业务。

2004年4月,中国航油分别与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地平线储油有限公司签署了两项《合作谅解备忘录》,准备购买地平线公司在中东的油储设施20%的股权,同时,中国航油将与地平线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在新加坡投资建设油罐区。备忘录规定,在2006年1月1日前,将建成第一期5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区和2个深水码头。项目首期总投资约1.35亿美元。而且,中航油还将帮助阿方在中国兴建同样的设施。这是中国石油企业首次进入中东地区的石油仓储业,将在中东地区拥有自己的桥头堡,同时在亚洲石油交易中心新加坡拥有重要的石油中转站。

逐步分享中东石油资源中国航油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表示,一半的中国进口原油源于中东,新加坡则是中东和中国的连接枢纽,中国80%的进口原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至中国。因此,这次合作将使中国航油通过石油仓储业务起步,逐步分享中东石油资源。同时,在新加坡的投资,可以扼守石油运输要道,利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周边国家的石油资源,对弥补中国石油资源不足、保障石油“生命线”安全、有重要作用。

经过层层蜕变和扩张,中国航油已经摆脱了对传统进口航油采购贸易的单纯依赖,石油实业投资业务已成了中国航油起飞的强劲引擎,目前来自投资的回报已占公司税前盈利的68%,而航油采购和国际石油业务贸易则各占16%。

陈久霖每次资本出击,都会亮出让股东满意的新招。此次收购SPC,陈久霖是在他提出的“可承受的业务构架”理念基础上展开的。用陈久霖的话说,所谓“可承受的业务构架”,就是指股东提供企业资本扩张的可承受规模,并要求既定的投资回报水平。即中航油必须在满足股东提出的这些刚性和不可变条件的情况下,降低收购成本,实现股东权益增值。

海外国家石油公司的显现

中国今后的发展,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问题是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陈久霖认识到抢摊海外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企业的发展不只是为了赚取商业利润、取得短期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出资人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作为中国国有石油类企业,中航油视解决国家未来石油供应为己任,希望作为海外中资企业,也能力所能及地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为此,中航油的目标是以石油实业投资为龙头,通过抢滩海外石油资源,建立海外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成为首家既有上游油田和炼厂、又有下游仓储设施和分销网络等一系列完整供应链的海外中资石油企业。而且,这个全球性的供应链将以中国不断提高的石油需求做为强大的后盾,可以整合国内外石油资源,完善我国石油供应体制、弥补国内石油供应不足。同时,也可以在海外石油市场赢得一定地位,谋求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

事实上,现在,入股SPC后的中航油一跃成为了我国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家拥有涉及石油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的石油类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具有完整供应链的海外中资石油企业。其通过收购确立的中东、新加坡和中国“金三角”石油供应模式以及起自中东和东非等原油产地经马六甲海峡直至中国的石油储运“黄金通道”,无疑将大大增加中国的石油安全系数。中航油“中国海外国家石油公司”的姿态已显露在世人面前。

标签:;  ;  ;  ;  ;  ;  ;  ;  ;  ;  ;  

中国海外石油的过河典当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