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宏波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当代的水利工程不仅要承担着保护水环境、供水、防洪等重要职责,还要与河道治理生态景观相结合,使河道治理工作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本文介绍了当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主要方法,并对今后的水利工程生态护岸技术及河道治理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景观;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水利工程除了要发挥出保护水环境、供水、防洪等基本作用以外,传统的河道护岸工程已经开始向“生态水利学”、“生态水工学”等方向发展,或者从环境整治、景观设计的角度探索河道护岸的生态化建设。鉴于这种发展趋势,有必要针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景观的建设方法及相关规划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以维护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与水利工程相融合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1.1河道景观与水利工程的融合
良好的滨水环境和河流景观不但是城市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精神文明与物理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都是优先满足工业化发展的相关需要,而忽略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人类每天只能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中。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1世纪初期,由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摄像,就反映出了人们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美好愿景与追求。通过河道景观与水利工程的相互融合,使流动的水体和开阔的水面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风貌,无疑给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在当前的水利工程规划方案当中,有必要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融入其中。所说的城市滨水空间是指从水域到城市的过度区域,所以它既是水体的边缘,也是城市道路的边缘。基于滨水空间的这种特殊性,它可以同时承载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和衬托自然景观两种功能,在一个开阔的空间中实现人工建设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美融合;除此之外,城市滨水区域还是协调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中间地带。因此,在城市滨水空间内,既含有大气磅礴、令人心醉的自然水体景观,又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体现出本区域的风土人情,同时还是广大市民群众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观光游览的好去处,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水平。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本着“回归自然、保持自然”的原则,并着重关注以下几点内容:①在保护水质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动植物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②做好水土保持工作;③在选择堤岸防护措施进时,尽量避免使用混凝土结构,而是采用自然护坡的形式;城市河道要最大限度的避免裁弯取直,更不应采用混凝土衬砌;④在选择堤防断面时,要打破混凝土防洪墙的局限性,例如在土堤的基础上进行自然景观规划与建设。
1.2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融合
城市河道承载着交通运输、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城市用水等一系列重要功能。但是,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城市河道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导致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在当前乃至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彻底维护好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的同时,缓解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和热岛效应的压力,为城市绿地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城市物种和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全面提升,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可以亲近自然的美好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改善城市河道整体生态环境
改善城市河道整体生态环境,不论是对于水利工程还是城市水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工作:①有效保护河流湖泊的水域面积,避免出现宽度萎缩、河道断流等现象,保证最小径流量;②确保河流系统具有最基本的自净能力和稀释能力;③保证河流系统的水盐平衡、水沙平衡、入海水量以及河口淡水平衡需要的水量;④保证低下水位的合理性,促进沼泽、湿地的生态平衡,地表水流量可充分满足转换需要的蒸发消耗量;⑤为水陆生物栖息提供充足的用水量。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景观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河流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开始从“水利工程”逐渐向“生态水利学”、“生态水工学”等方向转变;与此同时,还从“环境整治”、“景观设计”等角度出发,对河道滨水护岸生态化建设进行探索与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护岸生态化建设正在悄然兴起,规划人员可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对植被和工程材料进行组合运用,充分发挥出植被和工程材料的优势,这已经成为当前生态护岸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关键环节。总结起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景观主要具有以下发展趋势:首先,当间的生态护岸技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植被、护岸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形式的优化等方面,但是都是从表观和现象的层面进行研究,很少从物质流动、能量流动和食物链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其次,在今后的生态护岸工作中,除了持续发挥邮植被的作用以外,还应加大其它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作用。但是,目前这种系统化的研究工作尚未形成规模。生态护岸工程,其实质是土壤保持技术、地表加固技术才及生物工程技术的综合体。当前的护岸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护岸植物功能、廊道功能和缓冲带功能等方面。由于护岸工程处于水陆交界的地带,因此具备非常活跃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性,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更为明显。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对护岸的综合功能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由于我国的生态护岸是从“水利学”发展而来的,在以往的设计和施工中,并未对相关经验及理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总结。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河道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适合这一变化,以后的河道护岸需要加大定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这项工作表现出较强的迫切性;最后,生态护岸工程集维护生态平稳、支持经济建设和增加城市景观等功能于一身。于是,在生态护岸技术中,涉及到园林、生物、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众多领域,所应用到的护岸材料及结构形式也具有较强的多样性,由于受到地域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所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从当前的研究进展情况来看,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工程应用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理论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针对不同构成和形式的生态护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指导。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崇尚自然、重塑生态河道的健康理念。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河道护岸工程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做为规划设计工作的宗旨。使水利工程河道护岸既可以满足行洪防洪的最基本需要,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生态系统平稳,推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生态护岸建设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大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力度,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切实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重现河流水域水草茂盛、鱼虾洄游、水质清澈的自然生态之美,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宇航,巩宪春,范宝山,等.寒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态设计模式[J].东北水利水电,2015,(10):13-16+20.
[2]徐飞翔.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62.
[3]陈远奇.太子河生态建设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8):103-104.
论文作者:秦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护岸论文; 河道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