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中的黄河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李白论文,浅谈论文,诗中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中华大地上最瑰丽壮观的自然景致。千百年来,黄河一直是诗人们描写和讴歌的对象。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留下了描绘黄河的诗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泼泼,鳣鲔发发,葭菼揭揭。”①五句诗有声有色地绘出了古老黄河雄浑壮阔的景象,这是最早对黄河的描写。在北朝最优秀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写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也描写了战乱时期的黄河。在这些早期描写黄河的诗句中,黄河仅仅是作为自然背景而出现的,并没有真正成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这种现象到唐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差不多写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自然也已把黄河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摄入诗中。黄河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显现,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在先于李白的唐代诗人中,对黄河的描写最值得称道的是王之涣。他的一曲《凉州词》高耸入云,唱得黄河缥缥缈缈西上云间;一首《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意随黄河浩浩荡荡东入大海。虽然他身后存诗很少,但有此两首,就堪称唐诗的精品,而广为传诵。
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时,他以无比豪迈的气魄,黄钟大吕般地唱出了千古黄河的诗歌形象,大有非李白不足以表现黄河,非黄河不能充分展现谪仙诗才之势。
李白的诗多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黄河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公无渡河》)
这是描写历史的黄河,也是记叙黄河的历史,更是描述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黄河的壮丽史诗。
黄河源于昆仑山南支的巴颜喀拉山,迤逦东去,绵延千里,至于龙门山。塞外诸河,皆归于此,故龙门水势最盛。龙门山东西对峙,两岸石壁峭立,黄河盘束于山峡间,波涛汹涌,怒气喷风,声如万雷。北魏郦道元谓其崩浪万寻,悬流千尺,浑洪赑怒,鼓若山腾。
而在李白的笔下,历史的黄河更像是天地间一条狂奔无羁的黄龙,横行无阻,诚如《公无渡河》诗中所描述。原始的黄河带着桀骜不驯的野性,冲决莽莽昆仑,咆哮万里,撞着黄河的肆虐。在这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就连杰出的部落首领尧也只能是无奈而叹息。随着岁月的流逝,无休止的黄河泛滥带来的是不尽的苦痛与灾难。终于,在大禹的带领下,华夏的先民们决心疏通河道,兴修沟渠,消除水患。相传大禹在治理百川的十三年中,曾三过其家,不入其门。龙门乃是“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镌迹尚存”②,故后人又称之为禹门。最后,制服了急流,治理了洪水,黄河流域的先民们才得以安居,养蚕植麻,从事农桑。但是,危害人们的黄河水害消除之后,黄河又给人们带来的是茫茫风沙之患。这就是历史的黄河形象。
历史的黄河已成过去,在放情山水,“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看来,黄河依然是大自然变幻莫测的一大奇观。在他的诗中,黄河是那样的雄奇壮丽,气象万千。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
这是李白登西岳华山所见到的黄河。黄河出龙门后,山开岸阔,豁然奔放,一泻千里,直冲华山而来。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两句诗如画一般写出诗人眼中秀伟壮丽的华山和山巅远眺所看到的黄河。诗人登上巍峨险峻直迫青天的西岳云台,只见千峰争高,万壑竞秀,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叹。“何壮哉”三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名山的惊奇之状和神往之情。诗人放眼北眺,又见黄河细长如丝,天际而来。两句诗一为近观,一为远望。描山画水,一重一轻,反差对比,形象鲜明。接着诗人由远望渐为俯视,万里冲泻而来的黄河撞在华山脚下,遇阻而奔腾咆哮,山摇地动。冲激的惊涛骇浪盘旋成涡,像车轮般飞转。水的轰响声如同秦地的巨雷。诗人看着翻腾的河水喷珠溅玉,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瑞气霭霭,由此而联想到黄河清,圣人出的传说,希冀清明的治世出现。在这里,诗人紧紧抓住黄河雄壮的声势特征进行了形象刻画,并深深地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理想。末尾,诗人根据生动的传说,热情地赞颂了黄河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据《水经注·河水》引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奔腾激荡的黄河分擘了首阳山和华山,洪波汹涌直流而下,喷注东海,表现出黄河巨大的不可遏制的伟大力量。
千年黄河九曲回肠,万里流淌。李白与黄河似结有不解之缘,黄河流经哪里,李白描写黄河的诗歌就唱到那里。
黄河经华阴、走潼关、挟渭水越过三门峡,扑向中原大地。平原上的黄河形象也载入了李白的诗篇。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梁园吟》)
这是李白离开长安,前去开封附近的梁园漫游,东下黄河时吟下的诗句。诗中的“波连山”三字写出了黄河不变的本性。“天长水阔”则表现出平原上所特有的黄河风光,与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黄河景象,一样有阔大恢宏之势。
黄河穿越中原流向齐鲁大地,李白也留下了登泰山日观峰遥望黄河的诗句。“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窈窕”二字既描绘了黄河深远曲折的外在形象,又显示出古老的黄河永远年青的内含神韵。诗人目送不尽的黄河远去、远去,没入远山。这是李白笔下黄河入海前的最后形象。
李白在诗中不仅描绘了绚烂多姿的黄河形象,而且还常常借黄河形象来抒发个人情怀和人生感受,又赋予黄河以新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又是与黄河的自然特性密不可分的。
李白诗中的黄河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是险恶的象征。《行路难》是李白在仕途上遭到第一次失败后写下的诗篇。天宝二年,刚刚在宫中供奉了两年翰林的李白,因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而被统治阶层视为“非廊庙器”发落出朝廷。这对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此时正准备大展身手的李白来说,无疑在政治上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挫折和失败,李白深深感到仕路的艰难,人生的坎坷。“玉盘珍羞”、“金樽清酒”,诗人毫无食欲,只是拔剑四顾,心感茫然。诗人此时脑海中的人生旅途,已幻化为险山恶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滔滔黄河,坚冰拥塞,欲渡不能;巍巍太行,大雪封山,将登不得。诗人美好的前程被黄河、太行之险所阻隔。这是诗人借山川阻障来隐喻人生仕途的险恶。
李白诗中的黄河在人生的时间表上,又是永恒的象征。著名的《将进酒》是诗人与朋友畅饮,“同销万古愁”之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首的这句诗,明写黄河的奔腾不息,去而不复,暗写时间的飞逝与永恒。“君不见”,是提醒人们注意、警觉的意思。“黄河之水天上来”,极写源头之高。“奔流到海”是写水流之长。天海之间,只有黄河与二者相连。源远流长的黄河,象征着时间的无始无终;海天之间是那样的遥远,而黄河迅快地奔流其间,这又象征着韶光的飞逝;“不复回”,既指河水不可倒流,又指时不再来。这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河水的流逝,看到了光阴荏苒,时间的永恒。由此诗人又想到了人生,于是又吟出了下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的短暂。势不可挡的黄河与仕途坎坷的诗人,永恒的时间与短促的人生,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生发出诗人永世不可解脱的愁苦,也引发了诗人接下去的气势磅礴、豪情奔放的千古浩歌。
李白诗中的黄河形象在自然界是无与伦比的伟大,但在与人的情感相衡时又显得那样渺小。像“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所表现出来的情怀,只有李白那阔大的胸襟才能容纳。这样的诗句,也只有在李白的诗中才会出现。又如《北风行》一诗,描写一个北方妇女怀念救边战死的丈夫。诗中抓住思妇焚毁丈夫遗物白羽箭的行动,刻画了她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状态。诗的末尾写道:“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河可塞而恨难消。用捧土塞黄河的比喻,来突出思妇“恨难裁”的悲愤心情。这样的大手笔,也只有诗仙才用得出来。
李白诗中关于黄河的描写,虽然散见于他的各种篇什中,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黄河的形象和性格,成为这个题材的千古绝唱。”④李白对黄河形象描写的成功,固然得力于他对大自然所特有的热爱、得力于他对祖国名山大川的游历和探奥,得力于他的无可比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也不可忽视黄河及黄河文化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黄河以它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了李白诗歌的内容;黄河特有的粗犷、狂放、雄奇,不同于江南的秀山丽水,它促使了生长于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更多地受到长江流域文化熏陶的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最后形成;黄河以它悠久的历史,无穷的变化,不屈不挠的伟大力量,启迪、触发了诗人超越时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也铸就了诗人鄙视名利、傲视权贵的风骨。离开了黄河文化的哺育,就不会产生李白这样杰出的诗人。李白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诗歌方面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伟大诗人。
注释:
①《诗经·卫风·硕人》。
②《水经注》。
③《论语》。
④《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