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新技术的界定
从古到今,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力结构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古代生产力=f(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
近代生产力=(科学技术)×f(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
现代生产力=(科学技术)×(科技管理)×f(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
通过比较三个时期生产力的不同构成而不难看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进步。古代技术是劳动者掌握了劳动资料以后的技巧,反映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近代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机器工业代替了传统手工业,劳动力水平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成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进入了大科学、大工程、大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中科技含量、科技管理的重要性已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技术的发展分三个层次,即传统技术(以手工劳动为代表)、新技术(以机器工业为代表)和现代高新技术。各个层次之间都经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有共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传统技术。新技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内初次出现的、对传统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几乎没有摆脱体力劳动对人的束缚,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劳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和完善,它不但包括各种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还包括与之有关的新系统、新的管理技术和现代软件科学,形成了现代高新技术的雏形。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应用新技术群,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互相渗透,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志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形成。
同时,高新技术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概念。它依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某一时期被认为的高新技术,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将成为传统技术,它将被更新更高的技术所代替,因此,高新技术的内容都将不断的更新和改进,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一般认为,高新技术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新技术革命而发展的,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现代化技术群。按技术领域和内容的主要方面可划分为六大部分,即信息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空间技术群和海洋开发技术群,每一部分又包含许多子技术群。按新技术革命发展状况又可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产生于二战后但目前已经过时的并将逐步被淘汰的技术,如电子计算机的早期技术、电子管和晶体管元件等。第二类,目前已经成熟的、逐渐转向应用的并正在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如激光技术、光纤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卫星通讯、核能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开发等以及现代电子计算机、精密陶瓷等新型复合材料等等。第三类,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加紧开发的并且有望在本世纪投入应用而形成产业化的技术,如纳米技术、光能利用、智能机器人、海洋采矿、外空间利用等等。高新技术的分类还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划分其它的分类标准,如军用技术、民用技术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目前要用严格科学的定义来概括高新技术产业还比较困难,这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商务部和日本通产省将高新技术产业定义为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智力密集型产业部门:①研究开发经费超过其价值增加额10%以上的产业部门;②高科技人员超过其职工总数10%以上的产业部门。显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全面应用。因此,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特点:①拥有最重要的智力资源,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使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高度密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②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始终领先于其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普及应用所需投资更是成比例增加。③投资风险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时效性强,生命周期短,加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种资源流动性大,人员、资本、信息转移速度快,成效不可预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巨大的投资风险决定了竞争的手段必须高人一等、胜人一筹。④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高。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等,由于原材料的消耗少和节能高效的特点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例一般会高达1:10~20,高额的回报使得其大大高于传统产业的综合效益。
当然,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来归纳。总之,它巨大的生命力在于科研、生产与销售的紧密结合。离开了科学技术的渗入,高新技术产业将无从发育和成长;而离开了市场的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科学技术及市场的关系就象鱼儿离不开水和食物一样。
三、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1.20世纪90年代以前走过的历程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时间序列上可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1951~1957年)。从1957年美国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硅谷起,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两侧及其它一些大学校园附近,法国巴黎南部等开始萌发了科学园区的萌芽,点起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星星之火。(2)发展阶段(1957~1969年)。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美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向全国推广、扩展。这一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波及世界的一些地区。1959年,前苏联开始兴建西伯利亚科学城;1968年,日本政府斥巨资兴建筑波科学城;随后,法国建立了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与此同时,加拿大、罗马尼亚、阿根廷、巴西等国也建立了高新技术工业区。(3)低潮阶段(1969~1979年)。进入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波及西方各国,经济滞长,失业率上升,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严重受阻。(4)飞速发展阶段(1980~今)。到了80年代,随着各国经济的普遍回升和发展,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前苏联、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也争先恐后迅猛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不甘落后,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奋起直追。使得全球经济起飞,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潮。
2.主要国家研究开发能力的比较
研究开发能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发达国家研制了计算机、半导体、晶体管、电视机、抗菌素、喷气式发动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与此同时,积极地聘请和吸纳各国的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员,使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基础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绝对优势。随后,日本和欧洲的产业技术也飞速发展而不断提高,标志着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发能力也在迅速加强。
(1)从整个国家的研究开发经费来看,在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前苏联6国中,美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在历年中一直居首位,日本则由1955年第6位上升到1985年的第2位。
(2)从研究开发人员总数上看,截止到1995年,美国研究人员人数最多,日本第2;就增长率而言,联邦德国增长最快,日本居第2位。
(3)从研究开发的经费来源看,各国政府负担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应的,各国社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资有升有降。民间投资研究开发比例最高的依然是美国,并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其次是日本;英国最少;而德国、法国也都有下降的趋势。
(4)从研究开发的经费去向看,西方主要国家不同部门使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基本相同,产业部门约占2/3,各国民间企业用于不同类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经费则更偏重于应用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比例很小,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
(5)各国的技术实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比较。根据1981年版科学技术白皮书的分析方法,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实力视为技术实力,用以下四个指标来反映:①国内专利登记件数;②技术贸易额(技术进口额与技术出口额的总和);③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④制造业的附加价值额。这四项指标简单平均求出技术实力。技术开发实力是指自主开发未来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用技术实力指标和以下四项指标简单平均求出:⑤研究开发经费;⑥研究人员数;⑦在国外的专利登记件数;⑧技术出口额。这样求出的两种实力,对德国、法国而言,70年代,有所增长,80年代却开始下降;日本60年代处于最低水平,而后逐年上升,80年代升到了第2位,并逐渐缩小与美国的距离。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90年代寄予厚望。美国、日本、欧洲各国希望在10年内继续调整好经济结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挽回颓势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希望在90年代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经济,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行列;众多发展中国家则希望积极参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队伍,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在新世纪实现经济起飞做准备。所以,未来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之争。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既有光辉灿烂的前景,又将遭遇到更加激烈和无情的竞争。其发展趋势表现为:
(1)高新技术产业将发展成为集团化、全球化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和俄罗斯(以前苏联为代表)为主角,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竞相发展,多头争雄的局面。
(2)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谁能加快这一进程,谁就能取得主动领先地位并占领世界市场。
(3)以高新技术人才为对象的竞争有加剧的趋势。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科技体制势在必行,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4)世界技术市场形成,技术贸易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4.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1)从发展阶段看,高新技术产业从“幼年期”向“壮年期”发展过渡,辐射面越来越宽。参加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不仅一些大国和发达国家,一些小国和发展中国家也极为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其成长。
(2)从发展的速度和深度看,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各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点,从提高国威到增强国力,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
(3)从发展的手段看,不仅有竞争更需要合作是世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为提高经济实力而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是难免的,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型的高难度的研究开发项目,一个国家或地区是难以胜任,联合攻关和合作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途径,各种合作形式广泛产生。联合攻关及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形式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手段,而联合生产和销售则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些特点,正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团化、全球化趋势的体现。竞争与合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
四、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比较
1.各国管理体制特点的比较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各国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归纳起来有三种:
(1)民间非盈利机构管理。这种体制主要采取民间管理形式,政府只是从政策上、法制上进行监管和控制,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在发展初期采用这种体制。
(2)政府管理。这种体制以政府管理为主,民间机构不参与管理。这种体制多为亚洲国家和前苏联所采用。
(3)官、产、学共管。政府、大学、企业两两结合或三方共同组成联合管理机构。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既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又能发挥民间机构的积极性。一些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时,开始采用这种多方共管体制。
2.各国政策的比较
(1)美国:二战以后,美国的每一任总统都有其独特的政策来支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并反映在每年向议会提交的“国情咨文”和“预算咨文”中,如:肯尼迪制定的宇宙开发计划、尼克松制定的十年攻克癌症战略计划、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等更是耗费巨资。除此之外,政府还致力于创造技术革新的环境,奖励民间的研究开发,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如鼓励参与政府的科学技术事业、制定技术成果的共享计划、广泛开展科研人员的积极交流等。
(2)日本:日本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体现在其制定的“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上,它是标志日本技术经济每一次腾飞的里程碑,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有:①健全体制。根据企业、大学、政府各自的作用,健全研究开发体制,并为国立试验机构的研究开发确定长期目标。②改善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综合灵活地实施下列措施,既:增加研究开发的投资、确保人才的培养、加强振兴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③推动重要领域的发展。把基础的、先导的科学技术放在突出地位,集中精力有效地进行研究和开发。④组织科技预测工作。日本科学技术厅曾经在1971年、1976年和1982年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科学技术预测工作。以1982年为例,这次预测听取了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各部门2000多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界的专家学者对13个领域800多个课题进行评价。预测结果将1991年~2006年逐年要发展的高新技术依次排列出来。如:1994年——利用遗传工程提高粮食产量;数字综合服务网的形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005年避免冷冻和干旱的技术;2006年利用“海洋牧场”形成鱼类资源等。这些科技预测无疑对指导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取了重要的作用。
(3)欧洲各国:欧洲各国一般有重视基础研究的思想和传统,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科技领域领先于世界。但另一方面,在产业技术发展上,欧洲则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同时,随着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欧洲以及欧盟(既原欧洲经济共同体)采取积极措施并加强合作,欧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在不断提高。①德国历来重视基础研究,但由于担心在电子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开发落后于美国、日本,施密特总理在位末期强调要改变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政策,努力加强企业与大学的联合。1982年科尔任总理后,曾试图重视应用研究与企业研究,但随后又出现了重视基础研究、减少了对产业界的援助比例、扩大间接援助的趋向。直接援助用于风险性大、需要巨额资金和大量时间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原材料研究和特定的研究计划。间接援助用于政府参与的一般研究,如:补助研究人事费用和税收优惠政策。直接援助与间接援助之比,从1976年的14.8:1到1984年的2.5:1可以看出,间接援助增长比例较大。②法国把研究开发经费放在年度预算的优先位置,以促进技术开发,克服在国际上竞争力的下降。为此,法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振兴措施:在税收上,为了让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对企业技比上一年度增加了研究开发经费的50%,实行免征税金(每个企业按500万法郎为最高限额)。对综合性、涉及面很大的基础技术研究给予研究技术资金(FRT)援助。在能源、生物工程、微电子、新材料等8个优先发展领域实行资源共享动员计划,以排除各种人为障碍取得更大的合作效果。为了促进企业研究开发和官方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政府制定有把国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向企业派遣的制度,并制定有“由官方机构培养企业研究人员的协定”和研究人员的休假制度。③英国有以大学为中心,设置基础研究部门的传统,然而,它以深刻认识到其优秀成果未能得到产业界应用的损失。目前正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如:设立科学工程研究委员会(SERC)和英国技术集团(BTG)来推动政府的各项研究开发尽快实施,设立剑桥科学园区等,加强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研究开发设备采用特殊折旧制。对研究开发法人的支出和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费实行免税制度。采用专业研究制度培养研究开发人才。
(4)前苏联:前苏联根据每五年制定的“苏联及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通称“五年计划”)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确定了五个重点研究开发领域,即:燃料能源、粮食生产、生产技术(电子、原子能、自动化、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和节能技术、宇宙开发(空间技术)、基础科学,其中宇宙开发对加强和提高前苏联的整体实力、地位有重大意义,因而特别积极地进行研究开发。设立跨部门的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涉及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等18个领域)。改善研究开发环境,扩大科学、生产联合网络。
(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用各种优惠的条件和政策吸引国外的资金和高新技术,以弥补研究开发技术薄弱、资金不足的缺陷,为成功的尽快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由于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时间、环境、条件和政策各不相同,因此,发展的模式也各种各样,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也很成功的模式:①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民办内向技术型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模式,简称“硅谷模式”。②以法国、日本、前苏联科学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简称“科学城模式”。③以日本技术城为代表的官民结合的双向技术型高新技术发展模式,简称“技术城模式”。④以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NICS)为代表的官办外向技术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简称“尼克斯模式”。各国的其它一些发展模式将穿插在典型模式中加以比较。
我国经济正处在变革时期,新的经济体制还没有最终形成,经济秩序和经济环境尚未完全理顺。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发展迟、起点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大都处在引进模仿阶段,技术的集约化程度不强;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较多的生产部门未使用先进技术与工艺;自动化程度不高;中低技术不断繁衍造成企业“幼老症”严重。面对现实,我国要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办了经济特区、开放口岸,为发展经济作了成功的尝试。为了尽快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还创办了深圳蛇口工业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缩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尽快摸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之路。
收稿日期:2001-01-05
标签: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