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培养的个案研究_哲学论文

指向哲学思维培养的案例教学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思维论文,哲学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的哲学课堂存在着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哲学思维培养的问题,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冷眼旁观或无动于衷,哲学课堂缺少哲学味道,“学”哲学变成了“背”哲学。笔者通过实践尝试,发现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线索,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形式,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思考、相互协作,进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过程图如下:

      

      试以《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哲学思维的提升。

      一、课前精选案例,创设思维冲突

      精心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择的案例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前提,构建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并为学生所关注,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反思。

      追问和反思,是提升哲学思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世界的物质性”时,为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的道理,笔者在课前播放影片《异次元骇客》,并让学生撰写影评,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影评节选:

      学生1: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起《凉宫春日系列》里提出的问题:“这个世界为什么正好适合于人类生存?”

      学生2: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我们用感觉来了解这个世界,但感觉真实吗?

      学生3: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如果像主人公那样开着汽车一直到世界的尽头,是不是会看到尚未完成的地图呢?

      选择这一案例,不只是因为看电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一电影内容与教材反方向而行之:主人公经历种种以后,惊奇地发现他生活的世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世界,而只是2024年(影片拍摄于1999年)的几个人编写出来的虚拟世界。强烈的思想冲突促使学生反思和追问:电影中所阐释的哲学观错了吗?错在哪里?怎么证明?真正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当学生不断去追问和反思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锻炼,学习成果自然而然地不断涌现。

      二、课堂精心组织,在探究中生成

      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探究。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选取案例呈现的最佳时机及方式,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在“世界的物质性”这节课上,笔者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说一说”。要求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眼中的世界,并引导学生思考:“你眼中有个世界,我眼中有个世界,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不是同一个世界?你眼中的世界是真的,还是我眼中的世界是真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交流、归纳和总结,并展示观点。

      探究二:“辩一辩”。结合电影《异次元骇客》,以“真,还是假”为辩题,就“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正方和反方,并代表本队展开课堂辩论。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辩论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的同时,提高哲学思维能力。辩论不仅可以让学生辨是明非、坚持真理,更能让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辩证性和敏捷性得到有效提高。

      探究三:“想一想”。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哲学家眼中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哲学家各自观点的合理及不合理之处,同时形成关于世界本源的观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并对探究活动中生成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强化。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要在课堂探究中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需要处理好探究活动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有预设才有教学的思路和方向,才有过程的操控和目标的达成;但课堂更需要生成,生成意味着学生主体的参与,意味着学生思想和观点的呈现,意味着矛盾的冲突和智慧的碰撞,意味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要做到自然生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开放的探究话题,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开放性话题可以进行多角度解读,不同结论容易产生观点的冲突和智慧的碰撞,为思维能力的培育提供前提。这节课的三个探究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分别设计了“说一说自己眼中的世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是同一个世界”“谁眼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真,还是假”“哲学家眼中的世界”等开放性话题,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开放性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冲突和智慧的碰撞迫使学生不断进行追问和反思:我的观点正确吗,正确在哪里,为什么?你的观点错误吗,错在哪里,为什么?等等。这种开放性的探究话题使学生在探究中展示、识别和确认自己的观点,实现了知识的自然生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第二,善于利用探究中出现的“意外”,抓住契机有效生成。在开放性的话题中,超出预设之外的“意外”是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就学生的观点和困惑深入探讨,追根溯源。本节课中,辩论“真,还是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人的意识是不是一种物质?如果是,‘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就是一句自我论证的废话;如果不是,世界是物质的,为什么世界中的意识不是一种物质呢?那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吗?”面对这一“意外”,笔者没有一开始就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意识是不是宇宙一开始就有,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意识,我们意识的内容是不是随意的,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是意味着不能有非物质的意识的存在……经过探讨和追寻,学生发现,原来“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不仅没有否认世界的客观性,恰恰是世界物质性的有力佐证。由此可见,恰当地利用探究中出现的意外,不仅能澄清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第三,根据知识的生成,随时调整课堂进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的探讨和追寻使得我们往往不能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随时更新教学思路,调整课堂进程:课堂上没有落实的知识可以放到作业、复习环节来实现,课堂上没有培养的能力可以放到测试、讲评环节来达成。虽然本节课未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这种知识在课堂上的自然生成,能真正切入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正视现实,对现实问题有所思考,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形成行动上的自觉,使学生哲学思维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落到实处。这样的教学要比教学目标的简单达成更有意义。

      三、课后创新设计作业,像哲人一样思考

      创新作业设计,让学生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的价值和魅力,并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活。

      教学本节课时,恰逢台湾地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率团访美,引发学生关注。于是笔者一改传统的作业模式,设计了创新性作业。

      作业一: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为什么依然打“模糊牌”?她的“两岸政策”为什么要通过美方的“考试”?她的“两岸政策”可以不通过十几亿中国人民的“考试”吗?她的“两岸政策”制定是主观随意的吗?这一模糊的“两岸政策”对两岸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岸关系的走向到底由什么决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撰写政治小论文。

      作业二:“做一天哲学家:假如我是……”要求学生扮演一天的“哲学家”,必须用所扮演哲学家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将过程记录下来,在班会活动中进行分享。

      创新性作业可以是人文行走、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实现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哲学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实施,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追问,在范例中展示观点、在活动中识别和提炼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让哲学课堂充满浓浓的哲学味道,有利于学生哲学思维的全面提升。

标签:;  ;  ;  

哲学思维培养的个案研究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