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竞争力问题研究

入世后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竞争力问题研究

凌青[1]2004年在《入世后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竞争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保险市场是保险买卖双方及其交易关系的总和,其主体包括了保险的买方、卖方及保险中介人。保险中介人是保险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它是居于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起到沟通保险双方供需信息,提供保险专业技术支持,促成保险买卖成功,协助解决保险纠纷的中间人。保险中介人一般是由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保险公估人以及同业协会、精算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构成。 保险经纪包括直接保险经纪和再保险经纪。直接保险经纪是指保险经纪公司与投保人签订委托合同,基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按约定收取中介费用的经纪行为。再保险经纪是指保险经纪公司与原保险人签订委托合同,基于原保险人的利益,为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安排再保险业务提供中介服务,并按约定收取中介费用的经纪行为。保险经纪人是指从事直接经纪行为的有限责任公司,再保险经纪人是指从事再保险经纪行为的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包括正在筹建的,中国保险经纪公司有近30家。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是健康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角色借位。社会上对保险经纪公司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经营的业务,了解甚少,人们往往把保险经纪公司等同于保险公司。第二,管理缺位。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建立起来之后如何进行管理,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是保险监管机关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二是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第叁,技术脱位。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保险经纪人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特殊保险专业技能的人员。这一点并没有被国内保险界人士,包括保险经纪人自己所认识。提高保险经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第四,信用缺失。目前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信用建设处于萌芽状态,信用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保险经纪市场面临信用危机 在世贸组织体系下,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对国有保险公司垄断权和对保险监管部门监管方式的挑战。国内保险经纪公司面对更多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国保险经纪公司还要面对行业标准缺失和市场主体大量增加的挑战。随着外资公司的进入,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都随之进入:将促进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国际化; 与外资合作,将加快中国保险经纪公司整体水平的提高积极营造保险经纪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在法律上确立保险经纪公司在保险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并对其职能及营业范围、收费的合法性等作出法律规定。应采取先进国家的做法,在经纪人准入方面降低标准,允许私人保险经纪人的存在,即一个人,还需降低注册资金的数量至100万元人民币,如能按次建议立法,将加快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步伐。其次,通过保险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制定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加强自律与监管、规范业务,提升从业人员资质,再次,要加强与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鉴于保险经纪公司现状给予政策扶持和税费优惠。保险公司要深化改革,改变观念,确立新的经营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保险经纪市场是保险业同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只有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估人共同参与并经营的市场才是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增设市场主体,形成配套服务规模。一是经纪公司要伴随保险机构的延伸而延伸。二是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搞好保险经纪公司的自身建设。叁是随着“入世”,保险市场开放速度的加快,中国保监会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借助国际保险经纪公司的品牌和技术力量,发展壮大自我。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知名度、市场认同度和客户接受度。提高保险经纪公司的整体水平保险经纪人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和配合。就保险经纪人员自身来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诚实信用问题;另一个是市场创新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任何不守信用的行为,都要为此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诚信的含义,可以归结为叁句话六个字:无欺、守诺、践约。如何行为方才称得上诚信为本,简单的说,就是做到叁个统一:一是言行之间的统一;二是前后言行之间的统一;叁是言论与言论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统一。以诚立业,以信取人,应该成为理解和履行诚信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保险经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制度上帮助保险经纪人遵守诚信原则。一是业务创新。业务创新是保险经纪公司务深度和广度的创新。尤其是为客户充当全方位的参谋,既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也在理财方面,甚至在法律咨询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客户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二是服务创新。叁是技术创新。在保险市场、保险经纪市场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决定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升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资保险经纪公司要在竞争环境中胜出,不能光靠政策、关系,提升公司的整体的竞争能力才是根本。对于从境外招聘的人才,有叁个问题需要留意。(1)成本问题。(2)效益问题。(3)适应与配合问题。建设优秀品牌,强调品牌意识?

姬便便[2]2004年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推行,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疑会被推进世界保险行列,在国际保险市场上遵循国际标准,与国外保险公司展开激烈竞争。而在国内保险市场上,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资保险公司加速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中外资保险公司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不管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凭借的都是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研究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有利于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对于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指导,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内部要素及外部政策环境要素叁个层次,分析反映和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反映和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选取发达国家财产保险公司作为标竿保险公司,按照已构建的评价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外部要素指标与标竿财产保险公司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状况,发现差距,找出原因,提出提升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 导论。首先,从中国保险公司市场竞争环境,中国保险业现状及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背景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回顾了竞争力研究的历史及发展动态,总结了国内关于保险业竞争力研究的特点。再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可能创新点。第二章 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础理论。本章在对相关概念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不同角度企业竞争力理论,并结合保险业的特征,定义了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本涵义:财产保险公司在内外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财产保险公司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总结了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第叁章 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评价。本章首先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把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构成要素分为外部市场要素、内部要素及外部政策环境要素叁个层次。其次,介绍了本文采用的标竿测定法。该种方法不但能够评价和判断竞争力的高低,找出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原因,而且还能够告诉我们,为了提高竞争力应当如何去做。再次,构建了评价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础。第四章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分析。本章在对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阶段的回顾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财产保险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财产保险市场结构的国际、国内比较,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第五章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分析。选取国际、国内标竿财产保险公司,依据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评价指标,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分别与国际、国内标竿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第六章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分析。本章从影响保险业的经济环境因素,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政策以及保险税收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政策环境要素,并且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比较来分析我国保险产业政策的缺陷。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在四、五、六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看,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竞争力都不强,其主要表现为:市场规模相对于保险业发达国家太小,致使中国财产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地位很低。市场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不合理,其主要问题是: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过高,财产保险垄断企业的规模太小,存在严重的市场垄断行为,产品结构和市场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2.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低,主要表现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低;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不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足;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不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缺乏高素质人才。3.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政策环境要素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政策环境的缺陷为:进入与退出壁垒相对较高,保险资金运用限制过多,保险税负较重,保险监管应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本文提出提升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建立经济集中型垄断结构,抑制垄断行为;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创新,改善产品结构;拓宽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组建专业化的保险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建立合理完善的保险税收制度,实施积极的保险税收政策,为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整合保险公司资源配置,优化保险公司组织结构。

刘畅[3]2005年在《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业的发展与繁荣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贡献也越来越明显,一国的保险公司不可避免地融入世界保险市场,进行着无法回避的国际竞争。中国的保险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保险公司,这离不开对于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出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并为保险公司制定竞争战略提供发展方向。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时至今日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关于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的研究却很少。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乃至提升,离不开理论支持,目前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这些是关系到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如何培育的关键性问题。本论文以此作为基点,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框架;通过对中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培育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 (1)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界定了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指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能力或技能,而是由不同层次、主辅相助的能力体系组成。(2)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框架。结合保险公司自身特点,得出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是由风险管理能力、险种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构成的系统。(3)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理论基础。指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正确的发展观念和战略思想;创新理论是培育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所依赖的核心思想;风险管理理论为保险公司在培育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如何管理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竞争力理论是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对完整理解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提供了的支持。模糊评价理论为定量分析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4)中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现状分析。表明中资保险公司在战略管理意识上、技术创新能力上、营销手段和核心资源等方面均缺乏竞争力,反映出核心竞争力的不足。(5)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出险种研发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市场开拓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保证。(6)在有关险种研发上做了实证研究。以森林保险为例对险种研发能力中保单内容进行了研究。 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体系框架是培育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通过本项研究,希望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人们可以在这个框架下,使用相同的概念、分析手段进行可以沟通的研究工作,为不同解决方案的选择提供一个判断标准,以此推动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展开。

陈伟平[4]2017年在《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认识到金融系统改革的急迫性和重要性。近些年,中国保险市场无论是保险规模,还是经济效应都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保险在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的保险市场的影响在不断的扩大。外资不管是以公司的实体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还是以保险资本的方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这些都表明外资保险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影响在不断的加强。本文将从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入手来研究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效应。本文先通过Panzar-Rosse模型来计算出中国财险市场和寿险市场2004年到2015年的市场竞争度H统计量,再通过实证分析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带来的竞争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外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后,中国财险市场和寿险市场在2004年到2015年之间的市场竞争度的变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财险市场的竞争性比寿险市场更强,寿险市场竞争度的变化幅度更大;(2)目前,中国保险市场无论是财险市场还是寿险市场都受到外资保险进入带来的竞争效应的影响,但是总体上影响的程度并不大;(3)中国财险市场和寿险市场前四大公司(财险: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中华联合;寿险: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份额CR4与市场竞争度H都成反比,而且寿险市场CR4的影响系数绝对值比财险的大很多;(4)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后,中国财险市场的市场稳定程度(IIt)与市场竞争度存在很弱的正相关,而中国寿险市场的市场稳定性程度(IIt)与市场竞争度存在很弱的负相关。根据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坚持市场结构改革,区别对待中国财险市场和中国寿险市场;(2)大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外资保险公司;(3)正确引导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4)加强保险业创新能力,增强本土保险公司竞争力。

刘璐[5]2009年在《中国寿险业效率研究》文中认为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飞速发展,保费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近30%。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是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运行,2003-2008年七年间,保险公司累积赔偿和给付保险金9700多亿元;二是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截至2008年底,保险业为人民群众未来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1.9万亿元,成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叁是支持金融体制改革,保险机构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作为战略和财务投资者,参与多家商业银行上市重组,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推动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四是保险市场体系和组织体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外资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寿险业成绩斐然,但是从客观的立场看,中国寿险业的独立经营不过10多年的时间,寿险业的发展和保险公司的经营还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是“竞争”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性的大趋势,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网络化是其重要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国内中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国内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甚至是中国保险公司与外国保险公司之间的国际竞争。中国2001年加入WTO,如今已经步入了第八个年头,对外开放的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尽管从全国整体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还有限,但是它们对国内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以及社会大众的文化与理念所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已经显现出来。二是“转型”的挑战。我国的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阶段,以开机构、铺摊子、注重保费收入扩张为导向,追求市场份额、强调市场占有率、重视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是中国寿险公司普遍实施的经营发展策略。这种经营模式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中国寿险市场上的产品差异小、同构现象严重,保险公司在产品、服务、技术、管理和机制上的创新不足;另一方面导致中国寿险业业务虚,经营效益不高。2008年保险退保金达970亿元,占全国总保费的10%。同年,中国寿险公司利润率不到1%,保险全行业出现数额比较大的亏损。叁是外部环境的冲击。2008年3月开始,以美国次级贷款链条断裂、投资银行倒闭或转型、多家商业银行破产、实体经济下滑为表象的金融危机爆发。这给美国、欧盟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难免受到影响。我国寿险业发展快、开放早、市场化进程快,但起步晚、基础差,行业没有经受过大的系统性风险的考验,很多新公司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风险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要保障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寿险公司更需要加强风险防范、转换经营思路,保持经营稳定和绩效提升。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完成结构转型以及减缓外部冲击的影响,中国寿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寿险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内涵是效率的提升,只有持续增强自身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创造能力才能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生存和发展。从宏观的角度看,保险市场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资源配置的枢纽,其体系运行效率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也具有重要价值。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中国寿险业效率研究”为题,在对中国寿险业制度变迁以及寿险业经营规律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辨析中国寿险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财务指标法和非参数DEA方法两种实证分析方法,测算中国寿险业效率演变趋势,为提高中国寿险业效率提供决策依据。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分析为辅。实证分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可以使所做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个人感情和主观愿望的干扰,清晰地刻画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准确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证分析的特点是将经济研究过程数学化和模型化,通过严密的数学计算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以往对中国寿险业效率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和文字表述,本文在加强定性分析的同时,重视定量分析。通过较多地采用详尽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反复计算,力求得到较为客观的结论。因此,本文不是简单地重复现有结论,或凭借市场感觉或主观判断得出结论,而是从具体数据的采集做起,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样本进行分类,然后建立模型展开经济研究,最终得出一般性结论。本文的结论可能与现实不完全吻合,但是力求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寿险业效率的真实状况。全文共分八章,沿着从宏观背景到微观特征、从理论梳理到实践探讨、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思路,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出发,阐释中国寿险业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总结寿险公司特殊的经营规律,进而以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基于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法和基于DEA模型的非参数法建立效率评价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展现各个寿险公司的效率状况和中国寿险业效率变动的整体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Tobit回归模型探求影响中国寿险业效率的企业特征因素,进而提出提升中国寿险业的效率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具体的结构设计如下:第1章绪论。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保险机构效率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等方面综合阐述了本文的全貌。第2章中国寿险业发展评述。首先,从中国寿险业制度变迁的宏观背景出发,探讨了中国经济30年来经济转轨、市场开放和渐进改革的特质对寿险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一背景下中国寿险业的发展历程,力图对后文中国寿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打下坚实的宏观基础和制度基础。其次,从寿险业竞争格局入手,分析了寿险业的经营主体状况;以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为指标分析了中国寿险业的市场结构。从寿险公司的微观行为特征出发,分析了承保和投资这两项寿险公司的核心业务,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了主要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产品结构、营销渠道、资金运用渠道与结构、投资风格与绩效,对中国主要寿险公司的竞争态势做出了概括。最后,总结了寿险公司作为经营“人身风险”这一特殊产品的企业具有的独特的经营和运作规律。第3章效率理论与保险机构效率测度方法,以西方经济学中效率思想的梳理和总结为切入点,探寻效率分析的逻辑基础与理论框架,深化寿险公司效率的本质认识,并从微观角度对寿险公司的各类效率进行了界定。同时,这一章从工具选用、变量认定和模型设定等叁个方面阐述了测度寿险公司效率的叁种方法,即财务分析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分析了这叁种不同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以及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此外,这一章还详细阐述了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Malmquist指数法的理论解释和具体算法。第4章基于财务指标和因子分析的中国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综合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以2007年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34家寿险公司作为样本,选择17个财务指标(包括总资产、保费收入、市场份额、费用率、资产毛利率、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投资收益率、人均保费等)构建截面数据体系,提取规模实力、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成长性和资产管理能力五个公共因子,从多角度对样本公司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样本公司分成中外资公司(两组)、新老公司(两组)以及以上两者组合(四组)等几个子样本集合,结合寿险公司特殊的经营规律,对不同类型寿险公司的规模实力、盈利能力、成长性、资产管理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第5章基于非参数法的中国寿险业效率实证研究。首先,阐述了样本期间选择为1998-2007年这10年的历史背景,样本寿险公司选择标准以及一些需要说明的问题。其次,详细论证了寿险公司投入和产出变量选取的微观经济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计算方法。特别定义了投入变量的价格因素。再次,提出了研究假设和具体的研究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投入导向型DEA模型考察了中国寿险业效率变动的整体趋势,而且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引入大边界DEA模型分析和比较中国寿险业效率的整体变动趋势,以及对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和背景解释,分析了入世前后中国寿险业效率变动的趋势。接下来,进一步把全部样本划分为老寿险公司(入世前成立)和新寿险公司(入世后成立)、中资寿险公司和外资寿险公司两组子样本,实证分析和比较了老公司与新公司、中资公司与外资公司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最后,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印证了尽管受到新竞争者和外资寿险公司的严峻冲击和挑战,中国寿险业无论是在技术进步(生产边界的外移),还是技术效率的改进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整体的经营绩效正逐步改善。第6章中国寿险公司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财务指标法与DEA方法测算效率的一个不足之处就在于无法找到影响决策单元效率的因素。因此,这部分基于前面章节中对寿险公司特征的总结,以寿险公司的整体规模、股权结构、组织形式、营销体系、产品多元化程度、人力资源状况等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寿险公司效率的微观因素。第7章提升中国寿险业效率的途径,提出了提高中国寿险公司效率的措施,探寻了中国寿险业加速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路径。按照前述对中国寿险业发展宏观制度背景和微观主体特征的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四点政策建议:(1)转变经营观念、转换经营模式;(2)完善产权结构、改进公司治理;(3)实施寿险公司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再造;(4)推进寿险公司信息技术建设。希望对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第8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对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做了展望。论文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总结了寿险公司经营的特殊规律。通过分析发现,相对于一般制造企业而言,寿险公司的经营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盈利周期长;(2)高负债性;(3)利润的估计性;(4)交易双方严重信息不对称;(5)产品包含内置选择权;(6)对资本金要求高。这些特征一方面对效率分析的方法及应用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深入解释提供依据。第二,把因子分析法移植到基于财务指标的寿险公司效率测度方法中,在构建反映寿险公司规模实力、偿付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中国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这种方法的一个很好的副产品是,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法,同时结合已经建立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对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以及综合经营状况进行测算和评价,从而解决原来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偏多和主观赋权的不足。第叁,采用DEA测度方法,分别从经济(财务)和技术(生产)的角度,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主要寿险公司共计182个样本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此外,还引入投入要素的价格因素,测度了全部样本公司的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样本区间更大、样本寿险公司数量更多,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更合理。而且在分组分类测算各类寿险公司的效率时,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严谨与可信,使用了方差分析、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叁种方法来确定各组寿险公司是否适用同一技术边界,从而大大提高了实证分析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DEA方法过于依赖数据的问题。

陈鹭[6]2007年在《全面开放中的我国保险业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入世”保护期结束后,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条件中我国保险业尤其是保险产品的创新问题。本文以产业组织学关于市场结构的理论、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做为理论分析的基础,运用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我国保险业尤其是保险产品创新的现状、不足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望得出对加快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有用的建议。我国的保险业恢复经营20多年来,基本上遵循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市场竞争方式也是依赖传统产品的价格竞争方式为主。由于发展的起点低,这种经营模式在保险业发展的恢复期和初期,确实带来了保费收入较高的增长。但是随着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一批极具竞争力的外资保险公司将会不断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与外资保险公司差距较大。“入世”保护期即将结束,我国的保险业若再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措施,缩小与世界强手之间的距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则对我国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保险业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尽快把保险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保险产品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保险产品创新是保险业务的起源,也是其他业务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我国的保险公司才能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推动保险业持续快速增长,才能与全面开放后不断进入我国的外资保险公司进行激烈竞争。本文针对全面开放后我国保险市场的产品创新的现状、不足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的保险产品创新应该以差异化创新为核心,并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原则、方向与策略以及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以期望对我国的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刘宁宁[7]2013年在《外资保险进入对我国中资保险公司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保险大规模进入我国,这对中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对中资保险公司的效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和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大举进入也给中资保险公司带来了诸多威胁。因此,在我国入世十年之际,如何评价外资保险进入对我国中资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运用金融学,经济学,产业组织等有关理论,首先分析了外资保险进入我国的历程、方式和动因,进而研究外资保险进入给我国中资保险公司效率带来的正面、反面影响,最后采用实证模型对外资保险进入的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加以验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列示如下:(1)外资保险机构数量与中资保险公司效率之间呈现微弱的正相关,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中资保险公司对外资保险市场行为的反应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外资保险资产规模占比带来了显着的竞争效应,而外资保险市场份额的竞争效应不明显,说明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外资保险确实对中资保险公司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3)人力资本流动带来的溢出效应与中资保险公司效率值之间呈现负相关,即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溢出效应不明显。最后,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宏观上,应继续创造良好地竞争环境,加强法制管理,进一步把握开放的节奏;微观上,中资保险公司应苦练内功,完善产权结构,拓展投资渠道,适时实施“走出去”战略。

张大龙[8]2010年在《中国商业保险深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商业保险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与保险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在金融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近年来,我国商业保险行业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增长速度不稳定、结构不平衡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即中国面临着商业保险深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商业保险行业在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保险结构、提高保险效率,实现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要求保险业充分发挥其自身功能,保障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作为广义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险深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一个包括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对策建议在内的分析框架,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当前保险深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国外保险深化的过程之中寻找有益启示,从而获得破解问题的对策。首先,本文提出了保险深化的研究范畴,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商业保险深化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商业保险深化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保险深化是指通过放开对保险业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不断推进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以有效的监管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运行,实现保险业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因此,它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涵:保险深化的手段是放开对保险业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但保险深化并非简单的保险自由化,有效的行业监管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保险深化的过程是从保险抑制走向保险深化,这一过程应该也必然是渐进的;保险深化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保险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保险行业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本文提出,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保险法律和监管制度,保险机构的产权制度,以及其他非正式制度(如意识形态、保险观念)等构成的保险制度体系,是保险深化的决定因素。中国保险深化的过程,是由保险制度变迁决定的,因此中国商业保险深化之中面临的问题,也可以从制度因素进行解析。其次,本文对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保险深化的制度模式进行了考察,从中总结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有益的启示。第叁,本文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剖析我国商业保险深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本文回顾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历程,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商业保险的总量、结构、效率等方面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商业保险在总量增长上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保险效率仍然不高,从而反映出我国尚处于保险深化的发展阶段,还面临着一系列有待提高和改进的课题。对我国商业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表明,我国商业保险深化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增加就业都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体现出推进商业保险深化的重要意义。第四,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的制度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重要结论:我国保险制度变迁的动因是政府和企业各自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保险制度变迁的机理是企业按照政府对产权制度的界定来制定反应策略,政府则通过多回合的博弈来掌握企业的行为特征,并参考企业反映策略制定新的产权制度,从而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并实现多种产权形式的效用最大化;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表现为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断博弈,企业自下而上提出要求,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动来实现制度变迁。整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体现出了国有产权渐次退出,其他产权形式不断扩大的特征。第五,本文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对我国商业保险制度变迁对保险深化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商业保险深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的基本原因。最后,本文借鉴国外经验,对如何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商业保险深化提出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险深化范畴,在基础理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本文在商业保险基础理论、金融结构与金融深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险深化理论,包括保险深化的内涵界定、商业保险深化的决定因素两个方面。第二,综合使用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商业保险深化的历程、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揭示中国商业保险深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在指标的选用和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叁,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商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对于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从制度变迁视角对中国商业保险深化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解析,对保险制度变迁基本理论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尚存在不足:在论文框架之外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如商业保险的国际业务与监管、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商业保险市场创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本文限于研究视角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不足将作为笔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孟娟[9]2007年在《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业竞争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保险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提升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力。本文在对产业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在保险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指标评价体系,对保险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依照波特的“钻石”模型,结合中国保险业的特点,构建保险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据此定性分析各因素对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的影响,并选择保费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对保费收入和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定性分析的结果,也为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明确设计保险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原则,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初步构建保险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实用性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性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最终形成保险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保险业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因素和政府作用五大类、共26个指标。然后,选择模糊综合评判法测度保险业竞争力,并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得出评价值。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到2005年中国保险业竞争力在逐年上升,但仍处于弱竞争力状态。分析影响05年保险业竞争力的各因素发现,保险业需求能力较强,而保险业的供给能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能力、保险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水平以及政府作用能力都较弱,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了保险业竞争力水平低下。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从进一步刺激保险业的需求、提高保险业的供给、推动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优化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以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方面提出提升中国保险业竞争力对策。

梁春茂[10]2016年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原因、效应及监管研究》文中指出企业的自由进入与退出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一个合理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能不断淘汰低效企业,保留有竞争力的企业,提升行业运行效率。但完全竞争市场只存在于理论假设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规模经济将形成垄断,制约竞争,产生了“马歇尔冲突”。为此,克拉克首创了“有效竞争”概念,认为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相结合的有效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自该理论产生以来,促进有效竞争成为各国在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特别是市场准入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保险业也不例外。中国近十余年来财产保险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大量的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行为,文章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的原因,市场进入后的财产保险公司市场竞争行为和绩效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立足于有效竞争理论的市场准入监管政策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现有市场准入政策的不足,并对改进和完善现行保险公司市场准入制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文章在对有效竞争理论概念和标准进行了论述基础上,指出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是出于满足公共政策的需要,并成为产业组织政策实施市场准入主要目标,据此提出了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有效竞争的理想化模式。随后分析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不同方式和特征,构造了进入-容纳-壁垒博弈、进入后的“市场分割”博弈模型和“消耗战”模型分析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影响因素及对竞争的影响,得出保费规模、利润、市场进入转换成本将会影响保险公司市场进入行为的结论。再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对2002年至2013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设立省级分支机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近十年来财产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大量市场进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保费规模持续增长,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趋向于转换成本较低的经济发达地区而和同期行业利润因素影响不大,这也符合保险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文章结合中国财产保险业实际分析了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的效应,首先借鉴S-C-P分析范式,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了我国财产保险业市场结构变化情况,并从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后行业的保险产品创新、产品费率、佣金水平、管理费用水平、服务能力、利润和资本收益率等指标分析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对财产保险业竞争的影响。发现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后在产品创新和效益上并未得到显着提高,竞争手段主要为价格竞争,新进入市场中小保险公司利润和权益利润率长期为负。其次通过运行P-R模型测算中国财产保险业竞争程度,分析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发现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在2002年至2013年间总体竞争程度较高,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同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最后运用DEA模型对2002年至2013年中国财产保险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2002年至2013年我国中小产险公司效率提升并不明显,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效率存弱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研究并运用有效竞争理论,文章得出结论认为:近十余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大量进入市场后,市场竞争程度虽然明显增强,但竞争手段单一,市场两极分化明显,行业整体效益不佳,效率水平提升速度较慢,同政府市场准入实现有效竞争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市场准入条件较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缺乏规模经济发展粗放,行业缺乏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约束机制。建议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优化保险业市场进入,促进有效竞争,建设一个竞争更加有效,运行效率更高的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1]. 入世后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竞争力问题研究[D]. 凌青. 吉林大学. 2004

[2].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D]. 姬便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3]. 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 刘畅.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4]. 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D]. 陈伟平. 苏州大学. 2017

[5]. 中国寿险业效率研究[D]. 刘璐. 东北财经大学. 2009

[6]. 全面开放中的我国保险业创新研究[D]. 陈鹭. 暨南大学. 2007

[7]. 外资保险进入对我国中资保险公司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D]. 刘宁宁. 苏州大学. 2013

[8]. 中国商业保险深化研究[D]. 张大龙. 吉林大学. 2010

[9]. 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业竞争力评价[D]. 孟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10].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市场进入原因、效应及监管研究[D]. 梁春茂. 云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入世后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竞争力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