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领域论文,跨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跨文化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在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现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跨文化教育已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也出现了大量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多次移民潮的出现,世界许多国家均遇到了移民及其带来的文化与移居国的生活方式不适应的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为了解决这一新的社会问题,使新来的移民尽快适应和融入移居国的生活环境,许多国家开展了专门的移民教育,其中包括双语或多语种教育,试图通过掌握当地语言,使移民能尽快地适应和融入到当地的生活环境中去。然而,初步的研究表明,仅仅掌握当地语言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移民教育忽视了一个隐含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文化。随后,对移民教育的焦点转向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美国,当第一批研究文章和成果发表后,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就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并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加拿大引入了与多元文化教育有关的课程,这主要是为了应对讲法语的加拿大人的运动和其他反英语化的少数民族。同样,澳大利亚也引入了以多元文化为导向的教育方案。在欧洲,欧洲委员会发表了一些有关跨文化教育的文件,在一些国家中逐渐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政策上。西班牙是移民国家,跨文化教育在学校中很普遍。即使像德国这样的传统的民族性很强的国家,近年来也逐渐开展了跨文化教育。
值得提及的是,在各国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国际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的国际组织倡导下,跨文化教育成为最新的国际教育思潮之一,这推动了各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年来召开了系列国际大会,并发布重要宣言来不断推动跨文化教育在各国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召开的有关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发布的宣言主要有:
“世界文化政策大会”(1982)发布了《墨西哥城文化政策》。该文献指出:教育能帮助培养尊重他人、团结社会与实现国际一体化的意识,最适合将国家与世界的文化及价值传于后代。[1]
“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1992)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该文献对跨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各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不同文化间的对话的重要性;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意义;跨文化教育的目的、范围、基本原则精神、具体策略和方法;学校在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及跨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指导。[2]此次会议后,跨文化教育的思想得到了更明确、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1994)发表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该文献强调教育政策必须有助于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团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教育应有助于建立和平与民主的文化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教育机构应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3]随后,又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1996),强调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在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育。[4]
“跨文化教育指南”(2006)。该文献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准则、目标、作用和实施步骤,具体指导了各国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该文献认为,跨文化教育仍是21世纪未来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5]
在各国跨文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国社会传统、历史发展、教育观念的差异,出现了对跨文化教育的不同看法,其发展过程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跨文化教育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其世界政治形态的变化以及对民主和人权的重视,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新的发展导致了要对现存跨文化教育理论的反思和重新建构,以及对跨文化教育实践的重新评估。因此,许多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其中侧重关注的问题有:全球化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的融合;跨国、跨界和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冲突的消弭;教育系统对和平共处的责任;后现代多元文化社会的整合与发展等。
国际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同样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我国教育界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对待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看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如何理解和对待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如何处理好区域文化和城乡文化的差异?学校教育如何关注、尊重和平等对待学校中不同文化的存在?如何在课程和教学中消除我们习惯使用的而又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因此,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特点
(一)跨文化教育基本概念的探究
随着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跨文化教育基本概念的研究。由于各个国家语言习惯以及各个学者不同学科背景,对跨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使用较频繁的是“多元文化教育”一词,而欧盟非英语国家经常使用的却是“跨文化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也没有严格区分两者的差别,而是将其看作同义词。如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中,就将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同义词来作出界定。[6]那么,究竟怎样来看待这种词语和概念上的差异呢?
国外学者大多是从对文化的解说(有的学者列举了200多种对文化的不同定义),到对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探究,然后再到对跨文化教育的阐述来界定跨文化教育;也有学者从各种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对跨文化作出界定。因此,无论是对多元文化教育还是跨文化教育,均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在我国,还有一个翻译的问题。跨文化(intercultural)和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前缀不同,"inter"指的是“在……之间”、“相互作用的”;而"multi"指的是“多的”、“多元的”。跨文化主要表明的是不同文化间动态性的互动;而多元文化的主要意思则是说明多种文化静态性并存的一种状态。从上述词义上的主要差异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多元文化”,是指各种文化的共存,有可能这种共存是无互动,是没有相互交流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互动和交流的。而我们讲的“跨文化”,是指有互动和有交流的这种互动性。
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到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这种发展,表明了研究者已从关注静态的、不变的文化图式和文化差异转向关注在交流上的文化动态性、关注跨文化关系及跨文化能力。这一新观点表明了全球化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也可被视为是面对文化移民挑战的教育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的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增进融合,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减少各种形式的排斥,理解其他个体与其他国家,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更好地生存”。[7]这充分表明了跨文化教育的这种互动性。
虽然从词义和教育理念上可以对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作出不同的解说,然而,在此我们要重申的是,从学术性探讨上来看,我们可以将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作出区分,因为确实也存在差别;但是从其发展的历史现实状况来分析,以及由于各国语言使用的习惯来看,我们更倾向于将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合二为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跨文化教育即包涵了多元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视角
随着跨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跨文化教育已被看作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型社会科学。[8]跨文化教育研究包含了对个人、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探究性解释、适应和转型作用的研究,其特殊性是关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和社会化的发展。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大致有这样的三种视角:[9]
1.宏观视角——全球
从宏观社会的视角开展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就是以全球化发展为主要视角来研究跨文化教育的问题。这种宏观社会的视角是从全球化的过程中强化多元文化和文明存在的意识,注重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强调人类团结的重要性,维护人权的发展,培养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的能力,关注移民和转型期的问题等。
2.中观视角——国家
从中观社会的视角开展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就是从国家立场上考虑多元文化发展的视角来开展跨文化教育研究。这种中观社会的视角,主要研究如何支持多元文化中民主社会的发展,抵制源于不同的民族和人种之间存在的社会不公平,防止跨文化冲突和在文化多元群体中的社会契约和社会资本的重建等问题。
3.微观视角——个人
从微观社会的视角开展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就是从个人的现状和发展的视角来开展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这种微观社会的视角,注重个人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理解,消除跨文化交流上的障碍(诸如民族优越感、人种和民族歧视或排斥),发展个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培养能在文化边界上达成一致并产生有效作用的能力等。
研究视角上的不同也体现在词汇表达上的变化,即从多元文化(讲的是其他不同的文化)变为跨文化(讲的是相交文化的互动)。
与跨文化教育相关的研究范围和目标表明,跨文化教育已被看作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它涉及行为、人文和社会学科领域。其主要研究领域被确定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其辅助学科包括:种族、文化、宗教研究、政治学、社会工作、人种学和人种志、法学以及一些涉及特殊文化领域的学科(如欧洲、非洲、东方、斯拉夫研究等)。
(三)跨文化教育研究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使其不可能被其他领域跨越或替代。从全球教育、比较教育、国际教育、和平教育、公民教育、欧洲教育的研究领域来看,其间的界限变得不再明确清晰了,尤其是当全球教育、国际教育和比较教育搅在一起时,更是说不清楚了。
1.跨文化教育与全球教育
跨文化教育与全球教育两者均聚焦于全球化发展过程,注重文化的全球化以及跨文化合作和如何解决文化冲突等问题。跨文化教育与全球教育两者都试图提高对全球化问题和全球化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两者主要目的是要鼓励承担起责任进而采取行动,致力于解决问题并与生活在其他国家的人加强团结。跨文化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集中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和普遍的地方与区域问题。
2.跨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
跨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的联系是很明显的,这是因为两者均关注对理论方面、对问题和对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跨文化教育框架下的组织发展与实践活动的研究。然而,在这一点上,比较教育更注重进行比较,而跨文化教育则试图超越实际应用,力求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发展关于教育和社会进步的理论知识。
3.跨文化教育与国际教育
跨文化教育与国际教育之间似乎存在更加复杂的关系。国际教育的定义直到现在还很模糊。在正式的文件上,国际教育是指外国的正规教育。虽然国际教育的研究内容与比较教育有很大联系,但是很有可能两者的研究兴趣方面将会合在一起,在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向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发展。这一发展可能会使两个学科合并,并在相互的补充中受益。
4.跨文化教育与和平教育
各研究领域的这种互补性在跨文化教育与和平教育中表现得更为具体。和平教育的思想在许多国家的教育理念中出现过,在联合国组织中可以找到其法律和机构上的依据。和平教育已作为一个保护后代免受战争和冲突的项目,该项目是通过以人类福祉为目的来促进互相理解和容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已成为促进和平教育项目的主要国际组织。跨文化教育与和平教育的目的是要倡导尊重人权、保持容忍,并且与由于民族、种族和宗教差异产生的偏见及歧视作斗争。在两个研究领域中可以看到,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并解决跨文化冲突以及在后冲突和多元种族社区中实现关系正常化。
5.跨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
在重视人权、消除社会排斥以及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跨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具有另外一种联系。后现代社会持续不断的移民浪潮与文化差异、从欧洲民族国家到多元文化社会的转型以及以文化社区为基础的一体化与同步机制的下滑,都促使了需要将多种民族融合到跨文化公民社区的框架之中。产生这样的一种社区的条件是培养一种意识来引导个人对社会负责任。这种意识可以超越个人对自己民族团体的特殊兴趣,以及能促进其愿意与不同文化的人们合作。
6.跨文化教育与欧盟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可以与欧盟教育的研究相结合。欧盟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传播有关欧盟的知识、培养个人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欧洲公民,来促进欧洲一体化发展,鼓励与欧洲其他居住地区的人民合作以及促进欧洲认同感。[10]因此,欧盟教育在某些方面是与跨文化教育相重叠的。欧盟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者都支持通过促进文化和当地语言以及在欧盟中发展合作的能力,来支持对欧洲情感上的认同和文化上的继承。但是也可以看到某些差异:欧盟教育的主流集中在与地方文化相联的传统问题上以及欧洲文化的准则上,主要是地中海地区文化,而忽略斯拉夫、凯尔特人或德国民族的文化,还忽视了移民到欧洲的其他非欧洲团体的文化;跨文化教育则超越了地方文化的层面,而把欧洲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现象,并接受之前在欧洲文化中没有显现出来的文化因素。
7.跨文化教育与区域教育
跨文化教育和区域教育也有类似的关系。区域教育思想的根据来源于两种假设:其中一种假设是需要在许多层次上、具有共同的身份和发展成员国的地方文化来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例如欧盟区域教育由教育项目组成,目的是通过复兴地方文化,在欧洲内建立“小家园”,支持所居住区域学生情感的认同、促进民族认同感以及传播地区特色的知识;另一种假设是需要重建地区文化多样性以抵制文化全球化的发展。[11]同样在区域文化差异上、在构建社区意识、公民社会和文化代表之间的共存上,跨文化教育与区域教育也有重叠。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对由文化移民带来的对当地环境的冲击而产生的文化变化的态度上。
(四)跨文化教育的不同模式
尽管所有国家都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但是跨文化教育在不同国家的状况和特点却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的模式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民族关系及对移民与少数民族的政策等。
在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国家中,至少可以划分出跨文化教育的四种模式:国家模式,种族补偿模式,公民模式和文化边界模式。[12]
1.国家模式
国家模式在德国和波兰较为典型。这种模式是在国家文化的框架下关注文化的差异性。其主流文化试图统合文化多样的社区,同时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边缘化以及常常忽视移民文化。上述社会在融合与整合的过程中是通过不公平的同化,促使文化小群体纳入主流文化之中。在这一模式中,跨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公民教育以及国家文化教育是相分离的。国家文化被认为是具有巨大价值的,需要代代相传以保存一种历史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感。民族教育只限于非公立的民族学校,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问题上只停留于当地的研究和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学校课程中。在全球化的社会中,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教育中提及这些问题,那么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在课程和教学中开展跨文化交流将会不复存在。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那些从事移民、难民、少数民族文化或是那些从事与国际组织与贸易相关的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
2.种族补偿模式
种族补偿模式在美国较典型。种族补偿模式主要是以一种政治性的种族观念,来应对当前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和挑战。种族补偿模式运用了社会冲突理论,以“民族”、“民族意识”和“文化战争”等变形的概念取代“阶级”、“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概念。这种范式对跨文化团体的分析是以政治上的文化冲突、不公平和社会正义概念支配的,忽视了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适应理论、社会交换或社会融合理论。与民族、国家和宗教相关的问题、离散犹太人文化特征问题、跨国团体和被包围的民族问题都被边缘化或是被转移得偏离了研究所关注的范围。在学校教授文化差异和相关问题不是为了促进跨文化理解,而只是为了培养多元文化的视角。这种模式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超越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来满足过去受到压迫的小团体通过提高现在的社会地位以得到补偿的需要。
3.公民模式
公民模式在法国较为典型。公民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在一个公民社会及其价值框架下来看待社会、团体和其中的成员。因此,将种族、民族和文化差异性问题,尤其是那些与宗教相关的问题边缘化和私人化。在公民社会的框架中,试图联合所有的公民,不论他们的种族、民族、文化和宗教背景。这种模式中基本的观念是“公民的”、“公民”和“公民参与”。这一模式最重要的假设与价值最大化和同公民社会文化联系的社会资本相关,认为它们优于存在于民族或国家文化之内的文化。跨文化教育中公民导向的概念主要是运用了社会科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文化差异性只被视为是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维度强调建立跨文化社会资本和对话。
4.文化边界模式
文化边界模式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表现得较为典型。文化边界模式提供了一个有选择性的或许是最动态的视角。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发现存在两种文化价值:核心文化价值和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核心文化价值及其内容通常是属于占统治地位团体的文化。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和文化差异(包括宗教文化),只要它们不与核心文化发生冲突,都会受到尊重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和主体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边界的模式强调了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换的维度。在该模式的基本概念中,常常可以看到“文化边界”、“跨团队关系”、“民族”、“宗教差异”、“认同”、“社会交换”、“文化传播”、“交互作用”和“对话”这样的词语。其理论分析的特点是运用一种动态方法,即将文化放在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背景上来看待。其关注点集中在跨文化交流与关系、社会中少数民族结构的转型、一种文化边界的形成和代代相传的文化认同的转变等。该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二元文化认同,尊重其他文化,使其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变得敏感。
上述的不同模式,只是总括性的列举了跨文化教育在各国的不同特点,并不能表明所有国家的状况。在一个全球化多元移民社会中,跨文化教育关注的是文化多元社会的融合,同时跨文化教育也是影响国家建设过程的一种手段。在那些所谓传统的老牌欧洲国家中,跨文化教育主要注重支持移民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及国家文化逐渐转型为多元文化。在那些新融入欧盟的国家中,跨文化教育关注的是现在依然处于抑制状态的少数民族的当地文化的恢复,消除历史遗留下的仇恨,并防止作为对转型期问题的反应而出现的宗教和国家主义的趋势。
在21世纪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跨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现实的挑战呼唤对现存跨文化教育的模式、方法、数据、理论的更新和丰富,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中去。
标签:跨文化论文; 多元文化论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文化论文; 移民欧洲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移民论文; 文化差异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