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能力论文,精神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源起
约在一年前,长三角地区城市图书馆论坛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会议茶歇时间,在非常轻松的气氛中,我与李超平、王宗义等人,听吴建中馆长谈了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话题。那时,中国图书馆学界围绕图书馆精神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尤其2004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年会,在“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的年会主题下设立了“百年图书馆精神”的分主题,一举将“图书馆精神”的研究推向高峰。到年底,讨论还在进行着。但我在思考这场讨论时有一种感觉,当时的图书馆精神的讨论是存在某种缺憾的。这种缺憾制约了讨论的深入。我觉得理论界还需要更加宽阔的视野,或者说新的思维,以便使图书馆精神的讨论,从一个较为宏观较为抽象的大的范畴,进入更为微观更为具体的图书馆活动层面。但究竟应该从什么角度进入,我并不清楚,或者说无法思考得明白。
茶歇时间不长,吴建中馆长所谈图书馆精神,讲的内容并不很多,但却有一种与当时的“图书馆精神”研究所不一样的思想。从吴馆长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可以引领我们更加深入地讨论图书馆精神问题的思路,这就是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问题。兴奋之余,与王宗义先生商量后,我们向吴建中馆长提出约他写出自己谈话的内容。结果吴建中馆长思考再三,没有写论文,而是以信件的形式谈了他对“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的看法。这就是《图书馆杂志》今年第3 期上刊出的那封信。
吴建中馆长的信谈了三个问题:一、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存在的价值问题;二、图书馆员的专业性或核心能力问题;三、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问题。这三个问题虽然都没有深入展开,但它们将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职业相联系,将图书馆职业精神与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相联系,这种联系,揭示了前段时间“图书馆精神”讨论的一个可以深入进行的方向,同时这也是“图书馆精神”讨论中的一个必须被关注的问题。信件对这些问题点到即止,留下了进一步讨论的巨大空间。于是,编辑部决定以这封信为引子,开始一个新主题的讨论。
2 讨论
讨论开始后,我们以多次形式,在较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了约稿。但总体上看有针对性的来稿并不太多。我国的图书馆学讨论有一个规律,一旦理论问题的讨论从宏观、抽象的层面走向微观、应用的层面,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但我们仍然收到了不少高质量的稿件,如在本刊第4期开始刊登的那些文章。
于良芝老师是一位被各种稿约排得很满的理论家,但她第一个寄来了她的稿件,即发表在第4期的《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1]。这是一篇将理论性与职业感结合得天衣无缝的文章。在职业精神的命题下,于良芝推出了许多我们未曾谈论过的命题,细心的读者应该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至少找出5—10个这样的命题。于良芝还用了许多我们难得见到的资料或论据严密地证明这些命题。这些,使于文成为一篇信息量极大的美文。同样是论述图书馆职业精神,李超平的《建立什么样的图书馆职业精神》[2] 的视角有了很大的不同。
王宗义先生在本刊第5期的“互动平台”上评论说, “作者将历来比较抽象的图书馆精神研究,引进了图书馆应用的实践领域。……作者在论述中所使用的通俗化、人性化语言表达方式,也使得历来比较枯燥的理论研究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变化几乎成了以后讨论文章的共性。如第6期代根兴的文章[3],也是以相当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的道理如唠家常话般的娓娓道出。李超平文章与于良芝文章的共同之处是信息量大,体现了作者对此问题的长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互动平台”上介绍得很全面,我就不多介绍了。
发表代根兴文章的第6期起,讨论的主体从大学老师为主变为以图书馆实践人员为主体。代根兴过去为教师现在任馆长的身份,很凑巧地出现在了这一转变的中间。这种讨论主角的变化符合《图书馆杂志》的风格,是编辑部期待的一个转变。这一期另一个变化是,讨论从“职业精神”转向“核心能力”。李艳梅的文章标题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浅析》[4], 这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核心能力”,在管理学中它们是同一英文单词的不同译法,在非竞争性行业中,后者用得更多些。这篇文章将开展知识服务当作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内容比较全面,但如文章标题所言,分析并没有深入下去。文章中将开展知识服务当作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在第十期也受到李智敏的质疑。
第七期的张清菊对梁启超先生建设中国图书馆学倡议的纪念文章[5],第八期刘兹恒、陈洁讨论图书馆权利的文章[6],从职业精神和核心能力的话题稍稍移出,但其议题是“图书馆精神”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刘兹恒、陈洁的文章,涉及作者对前一阶段有关图书馆学重大问题的诸多看法,观点鲜明而理性,引起王宗义先生的强烈共鸣。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也许能使“高层”理论界对诸多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看法有更多了解。
吴建中先生发起讨论时视野较为开阔,提出了核心能力与职业精神两大议题。但早期讨论者一般是就一个议题进行讨论,无法道破二者间的有机联系。直到第九期金珠的文章《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源于职业精神》[7],才试图解开两个议题间的联系。
3 得失
《图书馆杂志》关于“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的讨论,作为一个专门栏目已经结束了。但相信讨论进程中人们所直接或间接提出的问题,尤其是讨论中没有深入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将引导着我们一直思索与讨论下去。例如吴建中提出的问题,例如于良芝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解读,例如李超平“建立什么样的图书馆职业精神”的设问,都是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去研究与解答的。
这次讨论的基本价值,是将当前对于图书馆精神的研究,聚焦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与图书馆核心能力这两个领域。本文开头我说过,在2004年年底时,我感觉理论界对于图书馆精神的讨论,应该从一个较为宏观较为抽象的大的范畴,进入更为微观更为具体的图书馆活动领域,但我并不知这更加具体的领域是什么。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从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核心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图书馆精神,就是这样的领域。
讨论中包括了与图书馆员相联系的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两个基本议题。前一个议题可以看作是“图书馆精神”讨论的延伸,尽管它将图书馆精神定位到了“图书馆职业”范畴,但本质上仍然是前一阶段“图书馆精神”讨论的范畴。因为这一主题的讨论已有时日,我们曾经担心它是否能够深入讨论下去。在我们就这一讨论向专家约稿时,也确有不少专家们认定我们的讨论议题就是“图书馆精神”,并认为“图书馆精神”的讨论已经太多,因而回绝了约稿。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进入了职业层面,图书馆精神的讨论有了许多新的光彩。在我们刊发的稿件中,于良芝、李超平、代根兴都选择了职业精神这一议题,刘兹恒的文章也可归入这一议题。这些专家们对于“职业精神”的理论兴趣,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论点或理论素材。因此,我以为这场讨论的最大收获,是有助于我们从“职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现代图书馆精神。
但是,对于另一个我们更加关注的图书馆核心能力的问题,许多专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忽略了。我们曾希望重点讨论的主题是与职业精神相关的图书馆“核心能力”问题。比如: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图书馆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地位的强弱变化是否与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变化相关?如何打造信息时代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回答,能够引导图书馆界关注信息时代图书馆核心能力下降的挑战,致力于培育图书馆核心能力,以应对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讨论中发表的涉及“核心能力”的文章数量并不多,总体上看,讨论的深度也不及对于“职业精神”的讨论。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研究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问题,从理论上具有更大的难度。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人都知道,管理学中的“核心能力”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理论家们能归纳出某某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二三四,但又说它是竞争对手学不会、偷不走的,是无法模仿的能力,给人以难以捉摸的感觉。以往图书馆并不关注竞争因素,它在一个与核心能力似乎很不相关的领域中运行。如果说企业核心能力已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味道,那么对于图书馆,它的核心能力可能更难于把握了。
本专题讨论的进程使我似乎明白一个道理,“图书馆精神”这类问题其实属于理论或理念层面的问题,它具有理论上的普遍性、恒定的科学价值与真理性,这类问题是非常便于持续讨论的。而图书馆“核心能力”的问题更像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这种问题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通过“参观考察”或“个案研究”,并通过观察者的悟性去领会与学习他人的核心能力,而难以成为可进行一般性讨论的论题。因此,这一议题无法调动理论家们的讨论兴趣。尽管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但客观地说,我以为未能在这一专题中深入探讨图书馆核心能力,特别是未能很好地结合图书馆职业精神深入讨论核心能力,可以看成是这场讨论的最大遗憾了。
4 解读
因为我本人更为关注图书馆核心能力,这里我想结合我这半年多时间读相关文献的感想,谈谈我对图书馆核心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关系的体会。
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能够维系图书馆事业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沿着正确的道路生存与发展,能够支撑图书馆员不计个人得失地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图书馆服务。没有这样一种职业精神,图书馆事业难以为继。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转型时期,图书馆的管理层与理论界需要应对来自经济、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挑战,因而忽略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养与维护。在大环境影响下,图书馆界内部出现了一些违背图书馆职业精神的人与事。而一旦社会大众的权利意识苏醒,这些忽视图书馆精神所出现的人和事就可以使我们的事业受到各种各样的、来自外部环境与内部机体中的伤害。近年来,图书馆界开始关注图书馆精神,发现图书馆精神对于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因素。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种背景上,也有人以为只要能够坚持与维护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事业就能万事大吉,一劳永逸地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而这种倾向,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从近几十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看,当今图书馆事业所遇到的困难,似乎无法完全归咎于图书馆界职业精神的丧失。在更为普遍的情况下,当代图书馆事业所面临的困难来自图书馆核心能力的丧失。例如,网络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使图书馆失去的最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中心的地位,各种统计及我们的感觉都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在通过网络获取资料,而导致图书馆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边缘化。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内容,正在一步一步由“非正式”的内容变成极为专业、权威的内容,传统的学术型用户也有日益远离图书馆的倾向。搜索引擎的技术与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员失去了最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咨询专家的地位,在国内许多大型图书馆的咨询台上,问“洗手间在哪”成为频率最高的问题;在国外的某些公共图书馆,参考馆员成为小学生问作业答案的最理想对象。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人会怀疑,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变化,仅仅是变化的开始。这种变化的尽头没有人可以预测,而其变化的速度还在一直加快。如代表了最新网络新技术新理念的“第二代互联网”技术(即Web 2.0), 能使信息提供者更加分散,更加“草根”化,使信息服务更加小型化、个性化。可以预见,这些技术将比第一代互联网更加能够削弱图书馆在信息服务领域的地位。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化,空谈图书馆的意义与作用是无济于事的,仅仅靠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也不可能渡过危机。即使图书馆暂时不会消亡,但它在信息服务领域被边缘化却是现实的危机。只要读者不再需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任何“图书馆精神”都不能拯救图书馆!李爽的文章根据讨论的议题讨论了“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8],其实我们也许更应该超出“图书馆员”的范畴,在整个行业的层面上讨论核心能力问题。不论对于图书馆员还是对于图书馆事业,都需要一种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需要一种能够与其他行业争夺信息服务市场的能力,需要一种继续争当社会公共信息中心的能力。应对环境变化与图书馆发展危机的最可靠方法,是认识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努力发现与培育图书馆核心能力。
三年前我曾经试图证明,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是一种核心能力[9]。通过对这场讨论的思考我有一个新体会, 坚持现代图书馆理念或图书馆精神,对于图书馆事业而言也是一种核心能力。在我看来,图书馆界必须关注图书馆精神,并非我们天生信仰或天生就喜欢图书馆精神,而是因为维护信息公平、保障普通民众的信息权利、消除社会的信息鸿沟等等属于图书馆精神的理念,实在是社会对图书馆事业的需要。而在现代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中,也唯有图书馆可以做到这些。因此,图书馆精神对于当前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员而言,本身也许就是一种核心能力。
在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一问题之前,我的有些直觉的结论是:职业精神是本,核心能力是末。道理我想不需证明。但在经历这场讨论我觉得还可以反过来理解图书馆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的关系: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是根本,失去了它图书馆就会消亡;图书馆职业精神是枝叶,它与信息技术、馆藏资源、科学管理一样,是打造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处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图书馆的管理者、从业人员以及理论界教育界,在不懈倡导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时候,更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职业精神来培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也许,这是比研究图书馆职业精神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