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黑山中学 121400
德育渗透,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学科德育在学科中完成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文以载道”,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充分认识“教育为本,德育为先”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明显只能教出考试机器。教出高分低德学生的教学,这是违背教学大纲的行为。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文言文和名著的选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和体现,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这样的内容时不要将眼光只局限于课本上,认为弄懂课文意思就可以,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探寻古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或者社会文化。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一个人若要成功需具备怎样的品质?《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
三、教师言传身教,用行动感染进行德育渗透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应处在最严格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正人者必先正己”。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了,他们并不是对教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可以具体地告诉学生如何想问题、如何行动、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事业。教师正是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发出自内心地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这正如俄国教育者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四、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开展社会调查,等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历史告诉我们,文人是多愁善感的,正如鲁迅说的,“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这固然是“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我想,这很大一部分缘于文人的多愁善感吧!抓住节假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中情商的教育,也是我多年来例行的做法之一。在节假日,我会提醒学生:你给父母送祝福了吗?植树节,你参与绿化,保护环境了吗?教师节,你认真听课,感恩老师了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铺路者,是一个开拓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中感染、熏陶着学生。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科的考试考核,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去关怀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论文作者:刘玉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1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想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科论文; 是一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