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治理的自组织模式探析
朱宝林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205)
摘要 :自组织是复杂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北极是一个复杂系统,北极治理的实质是让北极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因而北极治理过程也是自组织治理过程,北极治理模式是自组织治理模式。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和模式表现为:北极治理主体在不同的领域通过竞争和协同形成序参量,然后北极系统在序参量的使役作用下从无序到有序。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利益攸关国,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中的竞争和协同、序参量的确定和使役过程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需要中国的参与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北极治理也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自组织;治理模式;中国参与;北极治理
一、引言
关于北极治理模式,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针对目前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北极区域治理模式的弊端,国内外学者探讨了“北极条约模式”、北极机制综合体模式、“维持现状模式”、自主治理模式、共生治理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等在北极治理中的可能[1],然而这些治理模式要么处在理论探讨阶段,要么不能解释北极治理的现状和过程或者不能解决北极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么不能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提供支撑。因而对北极治理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成为了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组织治理模式是自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的结合,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用来研究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演化为有序。张怿丹(2011)用自组织治理理论研究了全球公域治理,他将全球公域看作一个复杂系统,将各国和各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公域中的活动看作是一种自组织过程[2]。虽然张怿丹的整个博士论文的重心放在了对全球公域的定义和治理现状的研究上,只是在最后一章提出了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并且缺乏系统思维研究和详细的论证,但对本文的研究依然带来了启示。北极是全球公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北极治理的实质就是让北极从无序变为有序。在自组织治理理论下北极治理的实质是:北极治理主体通过竞争和协同产生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即北极治理机制,在北极治理机制这一序参量的使役作用下,北极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北极利益攸关国和世界负责任大国,北极自组织治理的过程需要中国参与,因为中国的参与有助于优化北极自组织治理的竞争和协同过程,有助于促进北极自组织治理序参量的形成,有助于强化北极自组织治理序参量的使役作用。中国在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中,要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为行动指南,为北极自组织治理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自组织治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自组织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科学。关于自组织定义的界定,可以先从组织(Organization)这一概念入手。组织有两种定义:一是将组织定义为一种结构,即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按照一定结构和功能结合在一起;二是将组织定义为一个过程,即事物向时间、空间或结构上有序方向的演化,后一种定义也被称为组织化。组织化成功地将复杂系统与秩序联系在了一起。在演化过程中,组织化意味着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地从有序走向崩溃。组织的过程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被组织,一种是自组织,它们都是系统达到有序状态的过程和手段。被组织主要是指系统在进化的过程中有外界的干预,其结构和功能是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关于自组织,1976 年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通过比较自组织和组织概念在生活中的差别,将自组织定义为: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该体系便是自组织的[3]。随着系统科学成为热点问题,中国科学家也对自组织有了自己的定义。钱学森(1982)认为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就可以称为系统自组织[4]。对于自组织过程,赫尔曼·哈肯(2005)指出复杂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子系统通过相互竞争产生协同效应,在协同的基础上确立序参量,最后在序参量的支配下系统在时间、空间或功能方面形成新的有序结构[5]。
总之,教师的主体意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而教师职业规划是管理部门和教师间有力的沟通平台,有利于教师目标的确定,从而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
系统中的竞争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争胜、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它是系统产生自组织治理的根本动力。首先,竞争在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只要存在差异就会造成竞争,由于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不平衡,而且与外界交换中获得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不同,这些差异性造成子系统间的竞争不断。其次,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取胜。竞争包括在权力、制度、利益和责任等方面的竞争,形成高低优劣,择优汰劣,造成系统更大的差异性、非线性、非均衡性,使系统保持活力向有序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竞争一方面造就了系统产生自组织治理的条件——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另一方面推动了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6]。
(二)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1. 北极治理主体间的竞争
第四,要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让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工作中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受金钱、权利的诱惑,确保按照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
(三)系统序参量的确定
为了描述系统的有序结构的类型或者程度,哈肯(2005)把相变理论中的序参量运用到自组织中[5]。在相变理论中,序参量是描述有序程度变化以及与之伴随的对称性质的变化的物理量。在自组织治理中,序参量产生于系统内部要素或子系统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序参量一旦产生就成为支配和控制子系统的因素,掌控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进程。
(四)系统的使役原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北极治理过程是自组织治理过程。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开展离不开中国,因为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中的竞争和协同、序参量的确定和使役过程都需要中国的参与。从这个层面来说,自组织治理理论也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使役过程是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机制对北极中现有的治理主体和新加入治理主体的支配作用。在对现有的北极治理主体支配方面表现为:北极不同领域的序参量是北极治理主体为了解决北极治理中的交易费用和国际政治市场的失灵问题,通过竞争和协同得到的结果,其已经得到了系统内部成员的承认,系统内部成员也对遵守规则做出了承诺;这些规则对北极治理主体间如何交往、如何处理冲突和展开合作进行了规范,从而促进北极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目前北极自组织治理序参量也存在比较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情况,这是因为北极治理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初级阶段,经过后期对这些序参量的协同,产生专门适用于北极治理的综合机制,将极大地促进北极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在对潜在北极治理主体的支配方面表现为:新加入的北极治理主体通常不会选择对抗已经形成的而且得到大家认同的机制,而是会选择遵守现有的北极规则,从而使得序参量的效用进一步扩大。当然,如果在自组织治理的过程中,新加入的北极治理主体能为北极治理提供更好的机制,好的机制将对现有的机制形成冲击,那么通过新的一轮竞争和协同,将形成新的序参量——机制来支配北极治理主体的活动,这也是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机制创新过程。
(五)自组织治理的理论模型——自组织舞池
自组织舞池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明确组织者的系统。在舞池中,刚刚开始时秩序肯定是混乱的,因为没有人指挥,大家往往步调不一致,频繁发生碰撞、抢夺地盘,这就表现为竞争。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人会发现,只要与他们旁边一对舞者的步调和方向一致,就可以避免发生碰撞,因而他们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方向。当旋转方向一致的一小群人碰到旁边向另一方向旋转的更大群体时,他们会跟着改变自己的方向。这种行为会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这个过程就表现为协同。通过这种竞争和协同作用,最后整个舞池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统一向一个方向旋转,这个主流的旋转方向就会成为舞池系统的序参量,也是整个系统中个体必须遵守的规则。舞池中有些个体或者新加入者会反向跳舞,但是他们慢慢地会发现逆流跳舞的代价太大,难以维持,因而不得不和舞池的主流旋转方向保持一致,这就是序参量的使役和支配作用。整个舞池由混乱到有序的自发过程就是自组织治理过程。
三、北极的自组织治理过程
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实际上是北极治理主体在不同领域通过竞争和协同形成治理的序参量——机制,然后在序参量的使役下,北极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一)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竞争和协同
为了更好地说明北极治理主体间的竞争,本文利用国际公共物品理论(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对北极资源进行分类。根据国际物品中的对抗性和排他性两个概念[7],国际物品可以进行如下分类(表1)。其中,国际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也即一方对这一物品的消费必然排斥其他方的消费,如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土等。俱乐部产品也称国际协调物品,具有非对抗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俱乐部产品的排他性是针对俱乐部外的成员来说的,对俱乐部内的成员这种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如军事联盟、贸易集团和计量标准等。公共财产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即公共财产资源不可能被任何个体所单独占有,但当消费者数目过多时,则可能存在对抗性,即出现拥挤现象,如海洋、海底石油和季节性洄游的鱼群等。纯粹公共物品既不具有对抗性也不具有排他性,纯粹的公共物品不多,一些公害物品也是公共物品,如环境污染等。
协同是指系统要素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的联合作用,其是自组织治理过程中的核心步骤。虽然竞争构成了自组织治理的动力,但只有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协同才能够使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在系统中传递、运输、转换和储藏,从而使系统环境更优化。所以独立运动往往产生混乱,秩序来源于协同。因而协同是系统进化的根本动力,就如同排队比拥挤更具有效率,跳舞时步伐一致比跌跌撞撞更省力气。
竞争和协同是北极自组织治理产生的根本动力。在不同的资源领域,北极治理主体的竞争程度不同,北极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方式和形成协同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表1 按对抗性和排他性对国际公共产品的分类
北极水域航行规则是一种国际协调物品或俱乐部产品,因而北极治理主体在这种物品上的协同是一种协调博弈的过程。因为涉及到物品的分配问题,北极治理主体在北极水域航行规则上的协同难度大于在北极科学考察上的协同。协调型博弈的战略结构如表3所示,与保证型博弈不同的是,保证型博弈中的两个纳什战略均衡解,一个是帕累托最优的,另一个是帕累托次优的,而协调博弈中的两个纳什战略均衡解都是帕累托最优的。无论是A1B1(4,3)还是A2B2(3,4),其收益的总和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来说都是最优的。在协调博弈中,共同合作的战略是最优的,但是协调合作的关键障碍在于收益的分配问题,即谁得到的利益是3,谁得到的利益是4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谈判过程。具体到北极航道事务上,北极治理主体间的协同主要表现在对北极航道航行规则的协同上。在统一的北极航行规则确定之前,必然存在各种不同的规则主张,究竟采取哪一种规则作为统一的标准关乎到利益分配问题,被采纳的一方短期内可能会获得巨大利益,而未被采纳方就会为转变标准付出成本。但基于对绝对收益的关心,使得这种协同能够成为可能。
2. 北极治理主体间的协同
北极治理主体在不同资源领域的协同可视为一种谈判的过程,用简单的博弈图式可以分析北极治理主体在这些领域是如何展开协同的。博弈论主要有保证型的博弈、协调型的博弈和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性博弈[8]。综合博弈论和公共物品理论来分析,北极治理主体对北极科学考察的协同是一种保证型的博弈过程;对北极水域航行规则的协同是一种协调型博弈过程;对北极的领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是囚徒困境式的非合作型博弈过程。
北极科学考察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不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北极治理主体在这种物品上的协同是一种保证型博弈,比较容易实现。保证型博弈战略结构可以用表2来表述。在保证型博弈中,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不存在严重的背离状况,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博弈双方采用第一种相互合作的战略是压倒性的战略选择,无论是个体利益还是集体利益都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北极科学考察是人类了解北极自然环境状况和开发利用北极的基础,过去由于地理、环境和科技等原因人类对北极的认知有限。在新形势下,人类急需加强对北极的认知,因而北极治理主体在北极科学考察上的协同是互利的,有利于形成知识的共享和节省成本。北极科学考察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不涉及物品的分配问题,北极治理主体在北极科学考察的协同过程主要是信息的沟通和传递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谈判和沟通,博弈方会意识到采取第一种合作战略的明显效益,因此正如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所说,即使博弈者在初始谈判中出现第四种A2B2的次优纳什均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弈双方最终会达到纳什最优均衡[9]。
表2 保证型博弈
北极的资源是一种广义的资源,包括领土主权、能源、航道、环境、科学考察和一些制度、标准等。根据国际公共物品的定义和分类,北极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安全资源属于国际私人物品的范畴。国际私人物品由于具备对抗性和排他性,北极治理主体在这一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如加拿大和丹麦的汉斯岛之争。北极国家主权管辖外的能源资源属于公共财产资源:比如位于公海的能源资源具有非排他性,任何具有开发能力、技术和资金的国家都可以参与勘探和开发;但是由于能源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数量有限,一经开采其他国家就不能再享有,这种特性使得北极的能源资源具有竞争性。目前在北极这种竞争性表现很突出,北极国家纷纷试图将本属于北极公共财产资源的能源变为私有物品,从而使其具有排他性,如北冰洋沿岸国家先后提出了北极外大陆架划界申请,主张北极外大陆架上的能源资源为其所独有。北极航道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具备对抗性和排他性,但是加拿大和俄罗斯等沿岸国家却试图将其变为国际私人物品,从而使其充满竞争性和排他性。极地水域船舶的航行规则是一种俱乐部产品,对在北极水域航行的船舶适用,对在其它水域航行的船舶不适用,但是在极地水域航行的船只对该规则的使用并不存在竞争。北极环境、气候资源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既不存在竞争性又不存在排他性,因而在物品的分配上是不存在竞争的。
表3 协调型博弈
北极领土安全是一种国际私人物品,一些北极国家为了维护在北极的领土安全,纷纷加强在北极的军事力量。但是各国竞相扩大军备的最终结果反而是各国都处于不安全的“安全困境”中。北极的能源属于公共财产资源,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同“公用地的悲剧”所描述的一样,在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北极治理主体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最大程度地开采北极能源,使得北极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从而使集体利益受损。北极环境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北极治理主体在北极环境保护上存在“搭便车”心态,从而使得北极环境保护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北极主权安全还是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领域,北极治理主体间的协同都将处于囚徒困境中(如表4)。即背叛不合作战略对A和B来说都是最优选择,所以在不能确定对手采取什么战略的背景下,理性的决策者都会选择背叛战略,对整体而言会导致一种非理想的A2B2状态,使得集体利益受损,这就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那么,处于囚徒困境的北极治理主体间能否产生协同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图4的囚徒困境博弈战略只是一次性博弈,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当囚徒困境只进行一次博弈时,博弈方可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不采取合作的战略。但是当囚徒困境博弈不断重复时,博弈方可能更多地考虑到未来的效应,诸如背叛战略对自己声誉的影响、对方的报复等,因而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从而采取相互合作的战略,达到纳什均衡结果[10]。
2.2 建立护理部-管理团队-科室信息互享的沟通反馈流程 每日科室安全管理即时质控专员负责巡查科室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详细记录在即时质控手册上;每周将高风险案例主动上报给护理安全管理团队,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实地检查与指导,对存在的高风险因素进行汇总,上报护理部备案,护理部确认信息有预警信号后进行全院发布,及时传达给每个病区;每季度进行全院护理安全质控专项检查,团队成员面对面、一对一进行护士和患者护理安全知识的调查,同时现场查看护理安全落实情况,及时予以督导纠正。
表4 囚徒困境博弈
3. 竞争和协同构成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动力
这种速度下,滑翔翼一旦与岩壁相撞,无异于飞卵击石,定会粉身碎骨。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他看到奔腾的江水中,猛地跃起了一个巨大的浪头。
北极治理主体间竞争的核心是利益之争,无论是在北极国际私人物品、公共财产资源还是俱乐部产品方面,北极治理主体竞争的目的就是取胜、力图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竞争造成北极系统更大的差异性、非线性、非均衡性,使得北极系统保持活力。但是单纯的竞争又不足以单独构成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动力。因为单纯的竞争使得北极系统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失,不利于北极系统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因而需要对北极治理主体间的竞争进行协同,即对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进行协同,使得北极治理主体的个体利益和北极集体利益都达到最优,并使这种优势扩大,占据统治地位,进而支配北极系统的整体演化。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谈判过程,基于安全、环境、资源、航道等不同的公共物品属性,北极治理主体对其的协同即博弈模式和过程也不相同,实现协同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协同的最终结果就是确定各北极治理主体能接受的共同规则,而遵守这种规则的结果就是实现北极系统的有序。其中,这种规则或制度就是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
(二)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序参量确定
北极治理主体间竞争和协同的结果是产生序参量。在北极自组织治理中,北极治理主体竞争和协同产生的序参量就是各种机制。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的治理来说,机制是序参量。机制创造了使成员国及其他行为体以互利的方式协调彼此行为的准则和信息,它们能减少交易成本,创造成员国及其他行为体展示可信度的机会,克服背叛承诺问题,同时提供包括原则性的、和平解决冲突方法在内的公共产品[11]。契约主义认为,当行为体认识到单独行动将导致集体损失或无法获得共同收益时,就会去创建各种制度安排,即机制就是由追逐自我利益的行为体创建的,用以解决或至少是改善集体行动问题,如安全困境、公用地的悲剧等[12]。其次,具体到北极自组织治理中,北极治理主体间的竞争是公共物品之争,北极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同。在协同过程中,对于私人生产但带有消极外部性特征的公共物品,例如对于北极环境污染和军备竞赛等威胁到北极安全的公共物品,北极治理主体间协同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机制来治理和减轻这种消极外部性的危害;对于联合生产但却是个体消费的公共物品,例如北极公共财产资源,北极治理主体协同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机制来确保联合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对于联合生产与联合消费的公共物品,北极治理主体协同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机制来克服和缓解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这三种物品的协同中,国际机制的设计和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机制是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
目前,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还处在初级或形成阶段,表现为国际机制的局限性、区域治理机制的软法性、治理领域的低政治性以及治理机制的碎片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不同的资源领域形成机制即序参量的难易程度不同、性质不同。首先在能否形成序参量——机制方面,在两种情况下很难形成序参量。一是纯粹的和谐环境。在这一环境下不存在交易成本或费用的问题。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初始的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产权制度的确立是不重要的[13]。另外一种是纯粹的冲突情况,在纯粹冲突情况下,不管对方采取什么战略,每个行动者都会采取背叛战略。在北极治理中,纯粹的和谐和冲突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些领域如主权、安全和军事等是纯粹的国际私人物品,关于它们的竞争和协同接近纯粹的冲突情况,所以在这些领域很难形成序参量——机制。这就是北极治理机制为什么很难在高政治领域形成而集中在低政治领域的原因。其次,在形成序参量的难易程度和性质方面,北极治理主体在纯粹国际公共物品领域的序参量容易形成但缺乏强制性,在公共财产资源方面的序参量不容易形成但往往具有强制性。如在纯粹的国际公共物品科学考察方面,北极治理主体的竞争和协同是一种保证博弈过程,其从次优平衡到最优平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序参量——机制的形成过程。在该领域建立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信息交流平台,降低重复博弈的交易成本,从这个角度说保证型的机制是通过自发的选择与谈判过程完成的,强制性力量在这类机制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不起决定作用。在存在公用地悲剧和集体行动困境的资源领域如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领域,北极治理主体的协同是一种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其机制设计的目的是一方面以强制性的干预力量对个体的自由行动进行约束,另一方面是提供有选择性的激励,引导个体走上维护或者至少不损害公共利益的轨道[14],因而机制大多具有强制性。
(三)北极自组织治理的使役过程
当人们将得到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指南,坚定相信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科学真理就内化为一种信仰。无疑,这种信仰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是建立在对真理的自觉服从基础之上的。
四、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需要中国参与
使役原理也称支配原理或者伺服原理,指系统序参量对系统的支配和控制。序参量对系统的使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序参量对系统内各子系统起支配作用。在自组织治理的过程中,各子系统的竞争和协同会产生几个序参量,这些序参量再通过竞争和协同,最后产生整个系统的序参量,然后这一最高层次的序参量支配着整个系统的运动方向,这一过程就是使役过程。二是由于系统具有开放性,序参量的使役表现为对系统外同质要素的捕捉,来进一步强化系统的序参量,从而使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力量更加强大。
(一)中国参与有助于优化北极自组织治理的竞争和协同过程
竞争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争胜、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15]。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北极治理主体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国际私人物品——领土主权及权利领域、公共财产资源——能源领域、俱乐部产品——航行规则等领域。从表面上看,北极治理主体在这些领域展开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在这些领域中取胜、获得更多的个体利益,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他们竞争的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或模式。目前北极的主要治理机制或者利益分配机制是以北极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区域治理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北极国家和北极域外国家的利益分配呈核心—外围的模式,这种不公平的模式只会引发更多的竞争,明显不适合北极治理的需求。因而在北极自组织治理中,北极治理主体的竞争主要是为北极治理提供公平的、大多数认同的治理机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极利益攸关国应该参与到北极治理机制供给的竞争中,参与到推动北极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之中。而且中国也有能力参与其中,中国在外交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人类发展趋势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如在国际关系上,中国主张“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地区安全上,中国提出“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在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上,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正确义利观等理念。这些理念已经引起了部分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和创新。如果把这些好的治理理念引入到北极治理机制的创新中,将极大地丰富北极的治理理念,将有利于在北极形成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机制,从而促进北极治理从无序走向有序。
协同在自组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际制度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2]。协同反映的是事物之间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16]。在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中,北极治理主体在科学考察领域的协同是一种保证型博弈,在北极航道领域的协同是一种协调性博弈,在北极主权、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协同是一种囚徒困境博弈。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博弈类型中,北极治理主体的协同难度不一样,但是最后基本都能形成一定的利益分配和治理机制。这些博弈过程首先都需要北极治理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即各北极治理主体通过正式、非正式会议或私下对各自的利益分配和治理理念或模式进行交流,然后再妥协和折中形成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从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协同过程中可以看出,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协同过程需要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样最后的协同方案才能更有效、更具有代表性。
在当今的社会当中,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数量以及规模也在发生着颠覆力的变化,如何让企业的财务会计与企业的管理会计互相融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更好的发挥出企业的会计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这都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为了能够使,两者互相融合的更为恰当,只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同时要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够让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公司的管理人员也要意识到两者的重要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其进行有效结合。
(二)中国参与有助于促进北极自组织治理序参量的形成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包括北极每个子系统的序参量和整个北极系统的序参量。在北极系统中,可以把北极环境、科学考察、能源、航道、安全等都视为一个子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参量,这些参量经过竞争和协同可以形成该子系统的序参量;然后这些子系统的序参量经过竞争和协同又会形成整个北极系统的序参量。各子系统中能成为序参量的参量一定是最具竞争力和获得支持最多的参量;能成为北极系统的序参量一定是最具有竞争力和获得最多支持的子系统的序参量。各参量要成为最后的序参量都需要获得支持,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北极重要的利益攸关国,能取得中国的支持,对一参量能否成为序参量来说作用重大。因而从这个层面来说,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的形成过程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中国参与将强化北极自组织治理序参量的使役作用
使役是序参量对系统的支配和控制[17]。整个北极系统的序参量——机制支配着北极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进,这个支配和控制过程就是使役。使役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序参量使得系统中既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按照序参量规定的模式进行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序参量的客观优越性,系统能够通过使役原理捕获与既有要素同质的域外要素,从而使得序参量在系统中进一步得到巩固[2]。中国作为全球事务和北极地区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北极系统序参量的使役过程将自觉地把中国拉入到自组织治理之中,而中国的加入又将进一步加强北极系统序参量的使役作用,比如中国已经参与到多项北极治理机制中,增强了这些机制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五、结语
北极治理的实质是自组织治理,自组织治理理论也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中国要积极参与到北极自组织治理过程中。中国在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时,要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外交理念,为北极自组织治理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竞争和协同是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动力,中国在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时必须要参与到北极自组织治理的竞争和协同过程中。中国要秉持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同其他北极治理主体展开竞争和合作,推动北极自组织治理向有序方向发展。序参量主导着北极自组织治理的进程和方向,而目前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大多由北极国家主导建立,代表着这些少数国家的利益。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北极挑战日益增多,过去这些旧的治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北极治理的需要。因而中国在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时,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北极现有治理机制的变革和引导制定新的治理机制来规范北极自组织治理的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生命质量加强了重视,为了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现阶段我国医院提倡对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本实验中,对研究组妇产科手术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2.54%,而并发症发生率却远低于对照组,这就表明预见性护理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2-15]。
石门水电站作为陕西省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试点项目已经通过评审,即将实施。该电站位于汉中市以北15 km的褒河峡谷出口,建成于1978年,是利用石门水利枢纽灌溉、泄水进行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目前电站装机8台,总容量4.26万kW(原有6台机组装机4.05万 kW,近期新增 #7、#8两台机组0.21万kW)。石门水电站运行30多年来,累计发电量达到28亿kWh,为汉中工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电站主要设备严重老化,绝大部分已到报废程度,机组出力下降,效率低下,无自动化监控系统,运行管理消耗大量人力资源,生产安全管理形势严峻,亟须更新改造。
参考文献 :
[1] 朱宝林.北极治理研究文献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5):95-103.
[2] 张怿丹.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D].北京:外交学院,2011.
[3] Hermann·Haken.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Systems[M].Berlin:Spring-Verlag,1988:11.
[4]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5.
[5]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0-15.
[6] 鲍咏雪.奥运会系统自组织演进机理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50-53.
[7] Barry B.Hughes,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The Clash of Perspectives[M].New J ersey:Prentice-Hall Inc,1991:250.
[8]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0-119.
[9] Arthur A.Stein. Why Nations Cooperation:Cirumstance and Choice in Intenational Relation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30.
[10] Matin Shubik.Game Theory and the Paradox of the Prisoner’s Dilemma[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90,(6):181-193.
[11] 艾伦·布坎南,罗伯特·基欧汉.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9-42.
[12] 奥兰·扬.世界事务中的治理[M].陈玉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
[13] John A.C.Conybear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0,(3):307-334.
[14]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09.
[15] 沈小峰.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4.
[16] 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25.
[17] 孙之海.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方法和模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4.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26X(2019)05-0096-08
doi: 10.3969/j.issn.1672-626x.2019.05.010
收稿日期 :2019-04-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3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8Y116)
作者简介 :朱宝林(1985- ),男,湖北随州人,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全球治理和极地治理。
(责任编辑:卢 君)
标签:自组织论文; 治理模式论文; 中国参与论文; 北极治理论文;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