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手机里的秘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在论文,机里论文,秘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5岁中学生的秘密,我的手机很好玩
2009年9月,15岁的北京男孩小涛升入高一。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在课余时间,小涛经常在手机上浏览信息、自娱自乐。最近,小涛不论是上、放学路上,中午休息时,还是临睡前,就连上个卫生间也一刻不离手机。小涛为何如此着迷于手机,难道手机里藏着什么秘密吗?
打开小涛的手机,真是让记者大为吃惊,里面存着好几部色情视频和几十张图片,画面令人感到难堪。记者红着脸合上了手机,然后问他:“你这是从哪儿来的?”
“同学们经常会互发一些黄色小笑话,特别是男生们聚在一起,只要看到谁有最新的内容,立刻用彩信、蓝牙互相转发。我手机里的根本不算多,我们班有个同学的手机里有上百部A片,大家都跟他要。”小涛若无其事地说。
“那他手机里的内容又是从哪儿来的?”记者继续追问。
“有些是直接从手机网站上下载的,还有的是从学校附近的手机维修点下载的,下载一次5块钱,很便宜。”小涛边说边熟练地打开一个网站,立刻就有“成人彩铃”、“钢管舞”等暧昧词语出现。
“你们班有多少人看过这些?”
“大概有80%吧,反正男生都看过,女生大多数也都看过。”
在大人们看来犹如洪水猛兽、本该明令禁止的手机黄色信息,在15岁的小涛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与此同时,手机黄毒在学生中蔓延的速度令人吃惊。据调查,全国1.8亿手机用户,其中有5000万中小学生,这意味着,有5000万中小学生正面临着同样的威胁:每天都有海量的淫秽色情手机网络视频、图片、小说等等不良信息铺天盖地地向他们包围过来。那么,孩子们能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吗?
“青少年对性产生渴望是十分正常的,但许多父母对性的态度却是避而不谈,而手机黄色信息本身具有刺激性和引诱性。因此,看手机黄色信息在学生中非常普遍,不仅不被禁止,反而被当成是时尚的象征。”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研究中心张弛教授称,在他接触的学生心理咨询中,有两成是源自手机黄毒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是这样的,你看了,我也会看。如果我不看,就表示我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在分析学生看手机黄色信息的心理时,张弛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手淫、恶心、头痛,黄毒能摧毁一个孩子
在张弛接触的案例中,曾有这样的一个孩子。
上高三的林晨原本学习成绩很好,但最近他发现自己经常感觉很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且频繁手淫。看着日益下降的成绩,林晨主动向张弛寻求帮助。
通过接触和了解,张弛发现林晨的妈妈每天都在说着这样的话:“你怎么那么笨,要好好学习!”爸爸却总是沉默不语。面对妈妈的控制和指责,林晨学会了用手机上网看黄色信息、
“同学们都在看,我觉得好奇也就看了。但我自控能力强,即使看了也没什么影响。”从那以后,一回到家,林晨就背着妈妈躲在被窝里看,而且经常看到很晚。这样一来,白天上课就感到很疲惫。
妈妈没有发现林晨的异常举动,可她管得越严,林晨的成绩越上不去。
帮助林晨找到了症结后,张弛开始引导他,而本身就有上进心的林晨很快把自己手机中的不良信息全部删除了。张弛还建议:“在生活中,妈妈退后一点,让爸爸站出来,和林晨做朋友。”这样下来,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经过半年的心理治疗,林晨已经不再沉迷于手机黄色信息,成绩也提高了。“手机黄毒对男生最大的影响就是频繁手淫、对学习的兴趣下降、精神萎靡不振,而这些孩子大多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平时缺乏关爱。因此,在抵制手机不良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黄色短信在男生中流传甚广,那么,女生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一次,同学无意中给13岁的小莲发来了两条彩信。小莲打开一看,第一条是一个边跳舞边脱衣服的裸女;而第二条彩信,是性虐待的画面。
这是小莲第一次看到“性画面”,之后那些画面挥之不去,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想,甚至恶心得想吐。接下来的几天,小莲觉得头疼、肚子疼、浑身难受,常常躲在卫生间里不肯出来。妈妈就带小莲去专科医院看病,可医生怎么都查不出毛病来。
张弛在询问小莲之后才查出了症结,随后帮她正确认识黄色短信,并让她理性对待,很快,小莲又恢复成那个爱笑的女生。
“相对于男生,女生只有一部分人在看。而那些家教严格的女生,一般自律性比较强,一旦她们接触到这样的内容,就会无法接受,恶心、有罪恶感,然后会出现生理性症状,比如头疼、难受等。”
李强,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的博士,为了抵制手机黄色信息,曾和手机黄色网页打了一年的交道。他谈道:“每次看到那些内容,对自己的精神都是一种严重的摧残,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对手机黄色信息产生的严重后果,他认为这是“精神鸦片”,并引用了林则徐的一段话——国无可用之兵。
据《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7日报道,在大庭广众之下,顺德某中学女生小婷的裤子被一个男同学脱下,底裤都露了出来。小婷的父亲在得知此事后,坚持要求查出真相,并向警方报警。经调查,那名男同学沉迷手机黄毒,最后无法自控,攻击女同学。
而另一位女生在和男友看了一段手机黄色视频后,随即产生了要试一试的念头,并模仿了视频里的性行为。过了几个月后,女生发现自己怀孕了。
据北京市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介绍:“有许多女孩由小男朋友陪着来这儿做人流,其中有八成是因为受了手机黄毒的影响,年龄最小的才14岁,她们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指出:“由于手机隐蔽性较强,不易被察觉,青少年长期接触黄色的不良信息,会使人心理紊乱。而且未经过滤的短信内容,很容易使正处在‘似懂非懂’阶段的中学生误入歧途。”
面对手机黄毒,家长和老师表示很无奈
江苏的朱女士晚上怕儿子的被窝不够暖和,想给他加床被子。可是等她走近时,发现儿子的被窝居然隐隐透出亮光。
“这么晚还不睡?”儿子被朱女士吓了一跳,神情慌张。朱女士掀开被子就看到了手机,随手拿起来一看:天啊,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个近乎赤裸的女人图片,双手抚乳,极尽挑逗,儿子正在和那个女子裸聊。
朱女士一阵晕眩,儿子才14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联想起儿子最近常常心不在焉,精神恍惚,成绩也下滑得厉害……朱女士越想越可怕。
与朱女士一样,许多家长们都有着同样的担忧,一旦孩子陷入色情网站的泥沼里,后果不堪设想。但尽管如此,在面对“该不该给孩子配手机”这个问题上,许多父母却无法说“不”。
“虽然明知道手机不好,可是孩子离家远,我们又不能24小时跟着他。给他配手机后就能知道他的行踪。”一位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无奈。
那能不能给孩子配个没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呢?
“孩子根本不答应,看看现在孩子的手机,比我们大人的还要高级。孩子说,用智能手机可以在网上查资料,便于学习。”看来家长仍旧心太软。
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初三班主任戴建勇老师告诉记者:“在我的班里学生普遍都有手机。我虽然反对家长给孩子配手机,但家长也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我现在每天在学生进校园后就让他们关机,并全部收上来代为保管,等到放学后再交还给他们。我还告诉学生家长,如果你不放心孩子,可以随时拨打我的手机,我的手机全天24小时开机。”
在多次劝说60多位学生家长无效之后,戴老师采取了代收手机的方法,“虽不是万全之策,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戴老师还专门开过班会讨论过“手机黄毒对学生的影响”问题,他对学生说:“生理方面的知识可能你们懂的比我多,这是成长中必经的过程。我相信你们有自控能力和正确的判断。”
戴老师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对于带手机上学,他建议:“在处理这件事上,要给孩子信任,从正面引导。你越是禁锢,就越会挑起孩子的好奇心;而越是了解,就越淡然处之。”
随着学生手机用户的增加,为避免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早在几年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国内一些省市开展“学生手机”的试点。学生手机具备四大功能:位置查询;远程开、关机;避免打扰,只有限定的号码;亲情电话等。不过,是否可以使用手机上网却并未明确说明。
“学生手机”上市后,损誉兼有,有人认为“学生手机”会成为孩子的朋友,也有人认为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学生自己对于这种“功能单一”的手机也无法一见倾心,最终只有48.84%的父母愿意给孩子购买,“学生手机”最终因各种理由未能普及。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如上世纪80年代,手表进入校园后引来的一片争议声。手机,难道真的让我们无法摆脱、既爱又恨?
“妈妈评审团”,让我们期待亲情武装的力量
如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大量传播的淫秽色情低俗信息,严重污染社会环境,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害”。
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底,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9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然而,在国家依法取缔了众多黄色网站之后,仍能在手机上轻易搜索到黄色信息。手机黄毒,拦之不尽。
2010年1月19日,由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发起的“妈妈评审团”成立了。依据相关道德规约,尤其是妈妈对孩子的关爱标准,对互联网上暴力、色情、恐怖等低俗信息内容进行举报、评审,形成处置建议反映给相关管理部门,并监督评审结果的执行。
据了解,“妈妈评审团”主要由未成年人家长组成,实行聘期制度,每任聘期一年,并将建立评审团成员库。此前,“知心姐姐”卢勤、江西省的“网络妈妈”刘焕荣、全国劳模李素丽、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等9位青少年教育专家及社会爱心人士已被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聘请为“妈妈评审团”首批评审员,并正式授予荣誉证书。接下来,“妈妈评审团”将在网上招募成员。
张弛肯定了这一做法:“‘妈妈评审团’在国外由来已久。从妈妈的角度对网上的不良信息展开监看、评议,帮助孩子甄别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起的作用要远大于爸爸的力量。”
而随着“妈妈评审团”的成立,有越来越多的妈妈意识到手机黄毒对孩子的危害,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孩子,让互联网成为“护联网”。
小涛的妈妈起初发现儿子的“爱好”后,感到非常气愤,但她并没有没收手机,也没有痛骂儿子的行为,只是在家用电脑上安装了绿色软件。但事实上,她感到十分焦虑,因为小涛的周围已经有了一群“趣味相投”的同学,他们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和氛围,是她无力控制的。
在了解到“妈妈评审团”后,小涛的妈妈正在提升自己的上网技能,并努力使自己与儿子具有“共同语言”,她还经常和小涛谈心,谈“手淫”、“遗精”,甚至谈到自己的初恋等。这是她目前唯一能做的,她说:“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帮助他趋利避害。”同时,她还在留意不良网站信息,并积极举报。
“虽然不可能完全消灭,但人多力量大。”瘦弱的小涛妈妈对此充满信心。
黄毒猛于虎,父母应帮助孩子成为“武松”
作为手机“黄毒”的受害者,青少年无疑成了受害面最大、受毒最深的一群。然而这只是他们成长道路上遇到的众多问题之一,其中折射出来的是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情况。当孩子遭遇黄毒、遇到挫折时,父母不应该一味指责与批评,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应该与孩子结成“同盟”,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内心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起天然保护屏障,与孩子共同击退“黄毒”。
作为孩子,他们比父母更显智慧,比如懂得用手机下载控件、查资料、聊天建立人际交往等等。因此我们要相信孩子自身的防御能力,他们需要父母的支持和信任,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