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地理论文,功能论文,地图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诸多地理教学方法中,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特殊性之所在。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范围是十分巨大的,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一时间内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的,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
地图不仅能够以其特有的符号和注记直观地展示整个地球,而且还能根据需要表示小区域内的具体细节。地图就是这样一种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简单地说,地图是地形在平面上的缩影,是经过简化和概括了的再现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的多种特征;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它同文字相比具有形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用得较多的地图主要有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和课本插图。
教学挂图 它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能起统帅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图幅大、远视效果较好。图面上所反映的地理事象简明扼要,清晰明了,内容单一、重点突出,图上的图例和注记笔调粗重、醒目,颜色美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如在教我国地势特征时,可采用分层设色地形挂图进行教学,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四种鲜明的色彩:西南部有一大片褐色的地区,是我国地势最高的一级阶梯,海拔多在4000m以上;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这一片深黄色地区,属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部分为海拔1000~2000m之间的高原和盆地;再往东,是浅黄和淡绿相间的地区,属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区,海拔多在500m以下;再往东,就是我国的近海,用浅蓝色表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不同的地貌形态,给学生以醒目的直观刺激,容易留下深刻的记忆。利用我国地形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地形图上依次查找17条山脉,四大高原、四川盆地、三大平原、四大丘陵,从这么多数字中使学生形成一个“多而齐”的印象,加上中部和西部一大片是深黄色和褐色,充分显示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运用教学挂图进行地理教学好处很多:①能做到师生双边共同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②能使学生养成在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习惯,达到理解性记忆。③有利于了解各种地貌形态的名称概念,掌握它们的具体方位和分布规律,避免地形名称与它所在位置的张冠李戴。④有利于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到西高东低的地势,向海洋倾斜时,指出这样的地势非常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进入内地,增加降水,使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并使许多大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航运交通;三级阶梯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产生巨大的水能,使我国的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各种各样的地貌,有利于发展多种经济,如三大平原基本上连成一片,土壤肥沃,有利耕作,为我国12亿人口解决吃饭穿衣等问题,提供了土地保障;山区面积广大,为祖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利用教学挂图进行国情教育,学生看得到,听得进,教学效果好。
地理黑板略图(通称简图、草图、示意图等)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自己的熟练技巧,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地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这类图,只取其神似,不计细节,旨在抓住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适合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如在分析亚马孙平原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原因时,就要牵涉到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许多因素。如用文字表述很难讲清弄懂。如果用黑板略图来演示,边讲边画,综合分析,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如上图标出亚马孙平原的范围:①表示赤道,由于赤道横贯亚马孙平原中部,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多对流雨;终年太阳高度大,常年气温高。②表示平原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影响,使大西洋上的湿热气流进入内地。③表示安第斯山脉、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亚马孙平原被西、南、北三面的山地和高原包围,只有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着,这样的地形特征和海陆分布为大西洋的湿热气流进入内地创造了条件,气流受山地、高原阻挡而抬升,易成云致雨。④表示它的东岸又有南赤道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这样有形有意、显示在学生面前的地图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动感”的。教师边画边讲,学生边看边听,同时学着画地理略图,使学生的视、听、做同时进行,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既落实了“双基”,又培养了学习兴趣,达到了精讲多练的目的。
课本插图 它是地理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与课本内容协调一致,便于文图对照,针对性强,具有目的明确、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等特点,能发挥课文、教学挂图、地图册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它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教北美洲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时,如果照本宣科,不仅枯燥乏味,毫无兴趣,而且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里。如能充分利用课本里的“北美洲气候分布图”和“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两张插图进行分析讲述,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展开思维和推理能力的翅膀,达到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具体作法是:先引导学生在“北美洲气候分布图”上找到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两条特殊纬线,回顾五带知识,从图中了解到北美洲既有南北间的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类型,又有东西向的不同气候类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北美洲哪一种气候类型的面积最大,至此,学生自己能从插图上归纳出北美洲气候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从而准确读图效果。
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要随之提出,使学生有一种学无止境之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北美洲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特征?课本中文字回答很简单,除受纬度的影响外,受地形的影响很大,如何影响?学生不得而知。这就得依靠课本中以冬季情况为例的“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张插图。图中运用粗细不同的动态符号以表示气流流动的方向和力度的大小。图中①表示西风带。北美洲处在北纬40°~60°的陆地面积最大,东、西两岸又滨临大西洋和太平洋,按理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应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西部受纵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只能影响沿海狭长的地带而无法进入内陆。从而使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②表示北美洲大陆中部是纵贯南北的广阔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因此,冬季来自北冰洋强烈的极地冷空气可以长驱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形成寒潮天气。使北美洲广大地区冬季普遍严寒。③表示冬季,北美大陆处于冷高压区。干冷的气流从大陆内地直冲东海岸,使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扩大。④表示有时暖湿空气偶然进入内部(无山脉阻挡),带来了短期的反常温暖。通过一看、二分析、三综合,就把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这样的难题给解决了。做到了既讲“地”又讲“理”,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发展
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冬季情况为例)
实践证明,善于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其教学效果往往很好,经常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风格。可以这样说,地图运用得成败巧拙,是衡量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