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体现比较利益——加入WTO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利益论文,关系论文,更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回顾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的进出口总额相当于1978 年的17.5倍,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18.0倍和13.2倍。1979年—1999年出口与进口各年的增长速度,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但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持续增长(见图1),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5.3%、13.8%, 皆超过同时期GDP增长速度(9.6%)。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因于经济快速增长,而它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此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作用更趋重要。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0%,1995年,这个反映国内生产对贸易依存程度的指标上升到40.2%,而此前的1994年曾达到过44%。随后几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减缓,1999年贸易依存度降到36.7%。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比重显著提高。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1990年的中国出口商品中,农产品、矿物原料等初级产品占25.6 %; 工业制成品比重74.4%,其中轻纺、橡胶、矿冶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制成品占到20.3%,而机械、运输设备等仅有不到9%的份额。1999 年工业制成品比重达到89.8%,比1990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机械、运输设备比重明显提高;同时期进口商品结构变化幅度较小,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保持在16.2%,工业制成品比重仅上升2.3个百分点。
1990年—1999年各类出口、进口商品增长速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别(见表1)。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15.9%,比初级产品高出5.36倍, 对出口总额增长贡献率达到97.0%。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与全部进口商品的平均增长速度相近。表1数据表明,1990年—1999 年的出口增长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带动,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增长水平差异不大。但初级产品进口主要是工业原料快速增长带动。
(三)中国的比较优势商品 通过计算国内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到(见图2):1999年,在中国工业制成品中,鞋帽伞、 杂项制品等
图1 中国进出口年增长速度
的指数值最接近100,而且还是大宗出口商品, 说明这两类产品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他如纺织原料及其制品、矿物原料制品等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出口多于从国际市场上的进口。指数值小于零的各类工业制成品中,包括化学工业品、纸制品、金属制品、机械等,这些产品出口小于进口,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劣势。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中国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基本上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缺乏竞争力的主要是基础材料和机械设备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此外,与1992年比较,中国大部分大类商品的竞争力指数都有所提高。这一方面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产业,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同时揭示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缓慢、缺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产品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等矛盾。
表1 各类商品增长对出口、进口总额增长的贡献
年均增长%对总额增长贡献% 拉动总额增长%
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出口 进口
总额13.613.4100.0
100.0 13.56 13.42
一、初级产品 2.511.8 3.015.1
0.41
2.03
食品及活动物 5.2 0.9 2.9 0.2
0.39
0.03
饮料及烟草类 9.5 3.0 0.3 0.0
0.04
0.01
非食用原料
1.1 13.40.3 7.7
0.04
1.03
矿物原料、
-1.324.2-0.4
6.8
-0.06
0.91
动植物油、
-2.23.8 0.00.30.00
0.05
二、工业制成 15.9
13.897.0
84.9 13.14 11.39
化学品及有12.0
15.3 5.0
15.5 0.682.08
轻纺产品、橡胶 11.4 16.215.6
22.6 2.113.03
机械及运输设备 29.9
17.040.1 46.8
5.43
6.28
杂项制品
21.4
18.545.0
6.8
6.11
0.91
未分类的其 -54.9 -19.0
-8.7 -6.8 -1.19 -0.91
资料来源:1990年——1999年中国《海关统计》。
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增长趋势、 贸易环境和贸易商品结构将发生相应变化;商品贸易总额增长加快,贸易顺差逐渐减少;比较优势产品出口增加,比较劣势产品短期内无法实现进口替代、进口大幅增加。
应该承认,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过去基本依靠进口和引进的机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国产商品已经能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参与国际竞争。传统比较优势产品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仍然是中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比较利益的主要手段。但是,通过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比较低,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以代表高技术、高附加值制成品的机电产品出口为例,1996年占到全部出口的32%,不仅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47%的水平,而且也与世界平均水平42%相差甚远。
(四)外资企业对中国贸易发展的贡献 长期外贸体制改革的结果是,中国的贸易经营主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之一。由于外资企业多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因此对于提高国内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提高国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中国机电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结果。但是,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客观上减弱了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因此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水平明显降低。这是今后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之一。
加入WTO后
(一)中国将要面临的贸易环境
长期以来,中国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需要,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使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已经由90年代初期40%左右的水平降低到17%,而且中国早已对国际社会作出了2001年将关税降低到15%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5年进一步降低到10%的承诺。但是,中国的实际关税税率(即实际关税收入与进口额之比)自1978年以来持续降低,目前已达到2%—8%的较低水平(见图3)。 这说明由于减免税等自主政策性措施的实施,中国的实际关税水平下降程度远远超过名义关税税率。
中国加入WTO之后,作为这个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之一,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承担的责任和权利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面临更多出口贸易和投资合作机会的同时,必须承受国内市场开放的压力。虽然这样的市场开放过程与中国迄今为止已经自主进行的市场开放进程是一致的,但是涉及领域之广、力度之大、时间之紧迫却是后者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中国贸易环境的可能变化及其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确实不容盲目乐观。
按照WTO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则, 由于贸易伙伴国逐步实施的关税减让、非关税贸易壁垒消除等措施,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市场环境将会明显改善,有利于扩大相关产品的出口额。另一方面,中国对工业品实行关税减让,也会降低国外机械设备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成本,导致这些产品的进口大量增加。一般意义上讲,这就是加入WTO之后,中国贸易环境将发生的变化。
但是,贸易环境变化的程度及其利弊,最终取决于具体的多边和双边协议条款。根据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 双边谈判结束后美国方面公布的要点,可以看出,在商品贸易领域,中国的农产品、汽车的关税减让问题最值得关注,纺织品贸易出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对美国仍然无法享受取消配额的益处。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压力较大。
(二)对中国贸易增长的影响
加入WTO后,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由于WTO成员之间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出口环境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相对比较劣势商品的进口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加入WTO 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商品贸易总额增长加快。另外,加入WTO后, 中国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和国内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空间将明显扩大,对外国投资者来说蕴含着巨大的盈利机遇,外国投资会明显增加。据美国信用评估机构预测,中国加入WTO后的5年里,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年平均可望增加到1000亿美元,中国作为其出口基地的趋势也将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促进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的增长。
但是,1997年—1998 年的商品贸易顺差每年都达到了创记录的400多亿美元,许多分析表明,由于市场开放的效果和经济增长率上升因素的影响,贸易顺差将在今后逐渐减少。因此,从2000年—2005年的中期展望来看,这一时期的进口增长速度将高于出口2—4个百分点。
图2 各类商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变化
图3 进口增长与实际关税率
(三)对中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 按照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加入WTO后,中国比较优势产品中的大宗商品(出口额在20 亿美元以上)主要包括皮革制品、成套纺织物品、针织服装、非针织服装、家具、玩具、鞋靴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商品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按照要素价格分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甚至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的工资与资本回报相比较的要素价格大约相当于美国的0.93%、日本的0.5%、韩国的3.3%、南亚地区平均的79.8%。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中国的产品将有可能长期保持价格优势,在市场环境改善的条件下实现比较快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相对比较劣势的产品(1999年进口额在15亿美元以上)主要包括木浆、塑料、生皮、航空航天器、钢铁、铜及其制品、纸浆及纸制品、化学纤维长丝等。这些产品具有是自然资源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特点。按照中国的自然和要素禀赋,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进口替代。因此,在进口关税下降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的情况下,进口的较快增长将难以避免。此外,在中国的贸易商品中,一些商品实际竞争力很低,但指数值并不太低,如汽车、机械等。原因是这些商品的现有进口关税比平均关税高出很多,如汽车高出近3倍。 从而实际的进口受到很大限制,表现在指数上负值幅度并不太大。因此,在关税降低之后,这些国外产品的竞争力将会明显提高,并对国内同类产品形成较大压力。
根据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综合加入WTO 后各种因素对贸易的影响分析,各种主要贸易商品在1996年—2005年之间的出口和进口增长将可能出现表2所显示的变化。受不同商品贸易额增长的影响, 中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结构将出现相应的变化,但是按进出口总额计算的贸易结构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就出口而言,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进口结构的变化相反。
从市场结构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关系更多体现优势互补;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竞争将更为激烈。
(四)对世界及其区域经济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之后, 贸易环境、贸易增长趋势和贸易商品结构将发生相应变化。由于中国目前的出口与进口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3.5%,因此对世界贸易增长和结构调整也会发挥一定作用,并通过贸易关系的变化对贸易伙伴国(地区)经济产生影响。但是,从中期展望来看,由于中国进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1978年—1999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而且与世界平均5%—6%的平均速度相近,因此,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会出现太明显的提高。从商品结构来看,根据对不同商品进出口增长速度的预测结果推算,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品、服装、 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会上升10%左右。但是机械、运输设备等商品进口在世界进口总量中的比重也会提高5%左右,农产品的上升幅度最高。另一方面,从市场结构来看,随着各种承诺的逐步实施,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上将更多的体现优势互补的特点,来自这些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与商品进口增加,面向这些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使双方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比较利益。与发展中国家将可能在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在一些资源性产品和中国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机电产品领域的互补性也会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总体来看,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实现,对世界贸易、 乃至世界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表2 1996年—2005年主要商品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预测
商品名称 出口 进口
小麦 73.3 205.5
棉花 209.4 426.6
石油、气 -10.04.9
纺织品63.8
85.7
服装 214.1 124.4
皮革
6.6 124.1
纸 1.2
13.0
化工 14.4
26.8
冶金 -5.71.6
机械 -4.4
10.2
汽车 -7.8 105.1
电机 -4.9
12.0
电子 -5.25.2
资料来源:《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后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