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及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上海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家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上海是一个沿海的开放城市,拥有1301.37万市民,其中205.16 万名中小学生。加上学龄前儿童,全市约有450.76万个家庭,平均每户人口2.9。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家庭教育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逐年减少,而一家三口的核心家庭在逐年增加 这样的家庭结构容易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生活模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对老人的关心和孝敬相应减少,尊老敬老的家庭氛围相对淡薄,父母孝敬老人的表率作用对孩子来讲缺少直觉的清晰的感受。当然家庭结构简单,家庭矛盾也相应减少,有利于保持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
2.离婚率不断上升,全市已有10余万个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庭为了补偿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走向溺爱,有的则面临重新组织家庭,而对孩子放任自流。如何减少因离异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将成为当前家庭教育指导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3.市区53%孩子住进了独门独户的新工房过去一家三代合住一房,如今,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单独居室,多数孩子有了单独的床,学习用的写字台、书橱、玩具柜等设备。舒适优越的环境固然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了宽松的家庭空间,但孩子的心理空间并没有因物质空间的扩大而“水涨船高”。邻居伙伴交往机会减少,整天与电视为伴,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减弱了,使孩子常常被孤独地自我封闭在屋子里,甚至未经孩子同意,家长也难以进入孩子的房间,使家长陷入不可名状的苦恼。目前已有20万个孩子家庭拥有电脑,电脑正在成为孩子学习和休闲的伙伴。电脑传播的信息中难免会夹杂一些假、恶、丑的成分,这与孩子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脆弱的心理防线形成反差。
二、家长:新旧观念的碰撞与交融
数千年家庭传统文化积淀与当今改革开放政策为研究我国家庭教育及家长教育观念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纵观当代家长的生育观、亲子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既可以看到他们在观念转变中发展的轨迹,又可发现传统观念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矛盾和冲突。
1.生儿育女不再是为了传宗接代
父母生儿育女的目的究竟为了什么?根据《上海市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地区幼儿家长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增加生活乐趣的占68.3%。而持“传宗接代”、“为家庭争光”和“养儿防老”思想的人仅占15%。有62.3%的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甚至还有13.3%的人希望生个女孩。(注: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23页。)
2.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人
过去崇尚孩子“绝对服从”“听话”,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听话”教育,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教师话。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居高临下的关系,我说你听,说一不二的关系。
1996年7月,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全市300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在“怎样的家长才是孩子欢迎的”的一栏中,50%的家长认为“既对孩子严格要求,又能通情达理处理问题”的才是好家长,也有25%的家长认为“能够关心和理解孩子的烦恼、尊重孩子人格”的才是好家长,更有8%的家长认为“要象朋友一样和孩子亲密无间”。
“孩子再小也是独立人”。他们比任何时候更渴求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获得平等的发言权,上海教育电视台重播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在中学生家庭引起很大反响。他们纷纷给成长热线打电话,在电话中,他们呼唤家庭民主,渴求两代人沟通,这无疑是对父母们传统观念的挑战。
3.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根据上海市1141名中小学生家长调查,虽然有4.4 %完全赞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但72.3%的家长完全不赞成打骂孩子,81.5%家长赞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大多数家长注重对孩子进步持肯定态度,在肯定方式上,有41.6%家长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16.1%家长认为以物质奖励为主,有34.3%家长则根据子女需求给予满足或许诺。
过去认为:“学校管教,家庭管养,孩子学习好坏是老师的事。”在闵行区调查中,67%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应学校和家庭应共同承担责任。在教育的重点,在品德、学业、能力、健康四项选择上,大多选择品德和能力上,体现了家庭教育目标与学校教育正在趋于一致。
现代年轻的父母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已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孩子是一本“书”,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读懂孩子这一本“书”,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藏”起一半的爱,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向孩子学习,不断摸索教育规律,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成为孩子欢迎的朋友。
4.“高期望”仍是当今家长的共同心态
望子成龙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传统心态,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今天,“望子成龙”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家长既重视孩子的学历,也重视孩子的职业,既重视孩子的分数,也开始关注孩子的身心素质。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5%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大学学历,78%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从事科技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职业。
尽管当前的主要倾向是“高期望”,随着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职业学校的健康发育与成功发展,许多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值家长也不再追求。近年来,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年级升高,父母的理想期望值正在与现实期望值愈来愈靠拢,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自我期望正愈来愈接近。可以这么说,市场经济的杠杆正在无形地调节着家长的期望值。
就期望本质而言,它具有双重性、互动性的特征,现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还存在以下倾向:一、较多家长将期望指向子女,较少将期望同时指向自己;二、较多家长从自身要求出发,较少考虑孩子实际可能,因此这样的期望难以内化为孩子的自我期望。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急速转型,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将是跨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家长正在把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纳入自己培养和期望目标,开始重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指导框架:三个层面、四个过程
家庭教育在中国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形成网络,在上海还是近10年的事。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以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也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颁布下达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
1992年市政府颁布了《九十年代上海儿童优生保护发展规划》,提出:“在本世纪末,95%以上的儿童家长(十四岁以下)接受科学育儿知识和家庭教育系列知识”。
1993年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
1997年市教委制订了《上海市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上海市中小学家长学校评估指标》及《上海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经过近十年努力,上海的家庭教育指导已形成了一个总体框架:
从整体框架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整个指导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即组织管理层面,指导层面和教育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由地方政府及学校领导(组织管理层面),社区、学校教师(指导层面),家长(教育层面)来担任。在这三个层面里,分别都有个队伍的培训,课题的研究和理论的探索的任务。为此,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根据三个层面的不同的工作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编制了100个课题, 分别组织三个层面的人员,即组织管理者,指导者和教育者进行研究。使 100个课题形成三个板块,通过以课题为抓手,形成三支队伍,以研究来带动管理工作、指导工作和家庭教育,以研究来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管理水平,指导水平和家长教育水平。
1.家长学校已成为学校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主要组织形式,成为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90%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家长学校,他们使用统一的教材、有统一内容、统一目标,教育部门与妇联组织密切合作,社会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网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区卫生局以新婚夫妇、孕妇为对象,举办新婚学校和孕妇学校;妇联及街道分管0—3岁儿童的家长学校及社会祖辈家长学校;区教育局负责落实中、小、幼儿园的家长学校。这样,全市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条条指导、块块落实,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三级网络。
除此以外,全市各区还举办各种专题家长学校,例:个体户家长学校、留守家庭家长学校,寄养家庭家长学校及离异家庭家长学校。长宁区为申请离婚夫妇定期举办“为了孩子”家长学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家长学校是投入少,效益高的教育举措,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它可以在政府重视,有关部门指导下利用中、小、幼、社区等现有的教育设施,聘用专兼职的师资队伍,实施对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2.家长联谊会、家长委员会等各种组织形式的建立,孕育着家庭教育指导的社区化
在上海,50%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起班、校二级家长委员会,使之成为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参与功能,联合功能,督促功能和沟通功能,委员会成员配合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征求广大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组织协调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学生的校外教育,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调动社会力量,帮助支持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困难,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
近年来,全市各区相继成立家长联谊会。家长联谊会是一种家长自我教育的组织形式,它以教育性、群众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吸引众多家长参与,在活动中,帮助会员确立“为国教子”观念,交流教子成才经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之目的。
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强,家庭志愿者的出现,家长中各种自发的组织形式将给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增添新的活力,家庭教育指导将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要求,成为社区活动最有吸引力的一个亮点。
3.融家庭教育指导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以家庭文化促进家长素质提高,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家庭文化来优化家庭的精神环境,已成为上海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一大特色。由上海电视台组织的“家庭演唱大奖赛”到市妇联发起的“评选好妈妈”活动无不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从家庭到社会,从工厂到农村,各行各业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形成一次次社会性有声有色群众自我教育活动。在评选好妈妈活动中,通过逐级推举,全市评出市、区(县)、街道(村、镇)三级好妈妈近6000名,其中市级好妈妈100名,10位好妈妈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好妈妈”。 上海还评选了“健、优、美儿童”,“亲子互爱十佳”“一百名好家长”,“一百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每项活动深入千家万户,好家长的经验为全市家长提供了学习的楷模。
由上海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办的《家庭教育指导》杂志,坚持面向社会,开门办刊,依托企业,联手举办一年一届的“狮王杯”家庭教育指导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受到好评。
四、前瞻:主体化、现代化、多样化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确立以儿童为主体的意识,学校教育质量如何,家庭教育水平高低,评估标准只有一个:儿童发展水平。
1.指导对象家长主体化
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层面里,我们确立以家长为主体的意识,其目的为了在家庭中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有了在家庭教育指导层面的家长主体化,才有可能在家庭教育层面里的儿童主体化。在家长主体化的指导氛围里,家长才有可能真正转变观念,才能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理解,双向沟通的亲子关系。因此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主体化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儿童主体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与家庭之间,是教育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既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又是教师为家长服务的关系。因此,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首先,应在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体现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指导的双向合作关系。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导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把家长放在从属地位转变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的地位;二、变教师单向指导,居高临下的关系转变为教师、家长双向互动,相互学习的关系。三、学校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想家长所想,给家长所需要的关系。由此可见,家长主体化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个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经验,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困惑,这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来说,本身是一笔可观的教育资源。学校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活动中,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理论优势,但如果不从家长中吸取营养,这种指导便会空洞无物,苍白无力,难以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碰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也不可能针对实际而收到实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家长的教育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把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终身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又作为父母培养接班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看到这种发展趋势,了解他们学习的愿望,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
2.指导内容现代化
面向21世纪家庭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家庭物质环境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家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这种观念的现代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基础上,注入现代精神的现代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身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是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确立现代人才观,决不是指导家长如何去陪读,请家庭教师,单纯把孩子培养成为应付考试,成为“两脚书橱”的人,而是应让孩子个性充分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在家庭教育指导的手段上,同样要实现现代化,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运用信息网络,音像资料及各种传播媒体,使21世纪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宝库。
3.指导模式多样化
未来社会是一个社会逐步发育走向成熟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一个合作的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将会以社区为依托,成为社区的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生活在封闭的居室环境里,因此,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将会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
根据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只有这种差异性,才带来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家庭教育的多样化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上的多样化。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形式,但决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当前,我们正在创造以活动为载体的为广大家长喜闻乐见的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新形式,如家长沙龙、家庭教育热点大讨论、辨析会、亲子游戏、家庭互助组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在活动中,让家长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真正读懂孩子这一本书,通过活动,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接触现代科技,在活动中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家庭教育指导真正的实效应来自于对不同家庭,不同层次家长的不同需要的个别化指导,如“超市”一样,既能满足整个社区“共性”的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家庭的特殊需要,只有加强针对性的个别化,家庭教育指导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站在时代的高度,家庭教育指导是“抓一代,带两代”的事业,是永远年轻甜蜜的事业。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呼唤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对象的主体化、指导内容的现代化,和指导模式的多样化将是21世纪家庭教育指导必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