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等职业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71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 (2002)28-0014-04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推行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成本补偿在内的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在规模扩大和单位成本增加所造成的财政压力面前,原来几乎完全免费的职业教育系统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而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的情况下,财政拨款的不足又致使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处于经费严重短缺的窘境。据统计分析表明,“九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所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明显下降,从1996年的11.90%下降到2000年的8.45%,从而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开始了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探索,其中实行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成为一个主要的努力方向。据笔者了解,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和个人缴纳的学费。
由于事实上的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人们在分担中等职业学校成本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学费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导致更多贫困家庭子女因无力负担中等职业教育私人成本而放弃接受职业教育。因此,如何在科学的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成本分担的比例,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
(一)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及其构成
教育成本是西方经济学者试图把经济学中的成本应用到教育方面的产物,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人们为了接受教育所用的时间、所花的精力并不是没有成本的。①教育成本就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形式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以实物形式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把职业教育成本看做是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支付的直接与间接教育费用。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这一定义,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不仅由公共教育经费在人员、学校设施、供给和设备上的支出所组成,也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职业教育上的支出(学费、杂费等)和学生放弃的机会成本(读书期间放弃的收入等)。其详细成本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中等职业学校成本分类
(二)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
教育成本分担是指教育成本由完全或几乎完全靠政府负担转向至少部分依靠企业、学生及家长分担。学生及家庭交纳学费以补偿部分教育成本,或支付使用费,补偿由政府或学校提供的住宿费和膳食费等。也就是说由谁来支付、负担教育成本,是由政府(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负担,还是由企业、家庭或个人负担,或者是由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共同承担。根据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一般来说,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来办并提供全都经费,其他各阶段的教育则由政府与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②
对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实行分担与补偿,要考虑以下几个同题。
1.中等职业教育所提供服务的社会产品属性
从理论上看,职业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性质上较少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而相对较多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这为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理论依据。人们习惯上将社会产品大致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三种类型。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特点以及这种教育的收益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于绝大多数行业和企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利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对它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即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同时,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人能够很快找到工作,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缩短掌握操纵机器技能的时间,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性也较强,个人收益大幅度增加。这种收益具有排他性,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就不能受益,从这个角度说,中等职业教育又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因此看来,中等职业教育集合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种属性。③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以说,个体为提高自身索质,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获得相对较高的预期收益,就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这种产品也具有公共性,它能够满足公共需要,所以国家社会也是一个受益者,按照经济学上“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政府、企业应该投资中等职业教育,个人或家庭也应该承担相应数量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应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
2.人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行为属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接受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看做是一种消费行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是一种非生产性投资,教育费用占用的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消费基金,它不是投入到物资生产部门,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物质利益和直接的经济收益。并且就个人来说,他通过各种方式消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例如:教育使人能够通过读书和看报来获取信息和娱乐,教育使人兴趣广泛并满足了求知的欲望等。可以说,在教育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绝大多数国家往往把它看做是一种消费行为,属于社会服务范畴。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教育一般由政府或福利部门、慈善团体提供。
但是,伴随着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趋明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它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它提供给个体技能和知识基础,从而提高了个体的生产和服务能力,增加个人收入。舒尔茨在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曾经提到,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投资,教育所带来的成果是一种资本。在他看来,教育提高了人的三方面能力:提高人的职业技能,增强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适应能力。④这有利于人的整体价值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人的福利和地位的优化。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教育使国家拥有更多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亚非拉的一些不发达的农业国,接受初等教育的人,其生产率和工资要高出文盲79%;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其生产率要比接受初等教育的人高出235%;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其生产率要比接受中等教育的人高出320%。⑤对中等职业教育收益的研究也证明投资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⑥因此可见,投资教育不是一种纯消费行为,能给个人和国家、企业带来很大的回报,教育成本的分担理应是个人和国家共同的责任。
3.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般认为,实行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政策,除了能够为职业教育系统提供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增加而增长的经费外,还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的需求作出反映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外成本分担政策的实施将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为了争取生源而在降低学费价格,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改进所授知识、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等方面付出努力。对学生个人或家庭来说,负担了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其直接的收益是学生在学校里掌握很多的知识和技能,间接的收益就是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为了使分担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学生在学校里就会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这样一个由需求牵引的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在提高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方面比一个完全依赖政府支持的系统更主动,更有活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现实性分析
(一)我国教育投入的现状和趋势使对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实行个人分担与补偿成为必然
1.我国教育投入的现状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持续增长,近10年来增长尤其迅速:199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671亿元,1995年为1878亿元,2000年则猛增至3849亿元,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增长速度却相对缓慢,教育投入呈低水平徘徊的迹象。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国家财政近年来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教育投入的整体水平受到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在教育经费的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为84.8%,1995年为74.40%,2000年为66.5%。在教育方面的有限经费投入中,分配到职业教育上的就更少。1995年,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共用经费是208.38元,2000年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214.90元,五年内只增加了6.52元。今后我国要在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方面增大教育投入,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投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不会有大幅增长,因此,靠国家增加拨款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2.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初、中级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者,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高,按照国际上的经验,一所成功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相当于同等规模的普通学校的7倍。⑦据近几年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中对学生培养成本使用的经费情况测算,生均经费应不低于2300元,而实际上2000年我国职教生均经费为1349.45元,相差近1000元。要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实行成本分担的办法。
与此同时,多渠道筹集民间资金的市场化格局逐步形成,如学校广开门路,通过校办产业、社会服务创收、租借校舍等筹措经费。当前,通过多渠道筹集民间资金在教育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成为现今教育投入的热点话题。但是,导入民间资金来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易导致校际间、部门间、地域间的不平衡。民间资金往往倾向于名校,易于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部门,社会资金的筹措也更易于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由此可见,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仅靠政府的投入、民间资金的导入还是不够的,个人在收益的同时,应该分担一部分教育费用。
(二)个人教育需求的现状使对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实行个人分担成为可能
按照经济学对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它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近几年来,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个体对职业教育的偏好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所具有的心理上的差异。偏好原则是消费者理性选择的基本原则。很多学生及其家长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上大学,事实上也不可能。他们也看到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难题。相对而言,众多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这样在接受何种教育的问题上,就会作出比较理性的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
2.中等职校学费与城镇居民、农民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
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253元。⑧就居民收入状况而言,生活水平从温饱进入小康和富裕阶段,教育支出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例上升,职业教育支付能力提高。
三、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原则
现阶段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利益获得”原则
“利益获得”原则又称获利性原则,是使教育成本的分担合乎公平的原则。教育成本的分担应与收益相匹配,收益多的人应分担较多的成本,收益少的人应分担较少的成本。因此政府、企业与个人在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时,应依据各自的收益来确定,同时不同的个人在分担职业教育成本时,也应依据各自的收益来确定。
(二)“差异性”原则
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时,还要考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不同的职业学校和不同的专业在未来的预期收益中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别。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不仅使职业教育的收益和居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存在差异,也使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在为中等职业教育付费意愿方面也存在差异。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不同的个人意愿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这样既有效地制止了“乱收费”,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能力支付”原则
所谓能力支付原则是指所有从教育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分担教育成本。能力越大,支付越多;能力越小,支付越少。因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能力大的人,其超额财富的效用较低,这样,富有者多支付教育成本是公平的。而且,一定的支付能力,反映了对国民收入的占有情况,支付能力越强,对国民收入占有越多,因此负担较多的教育投资也是公平的,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
另外,在制定收费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就整体而言,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城乡之间、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特别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几乎占了80%,西部贫困地区的面积又比较大,所以,有关部门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该从支付能力的角度考虑到这些因素,力求教育机会均等。
标签:中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