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江苏 盐城 224700)
【摘要】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等受到损伤,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出现障碍,患者在临床中多伴有尿潴留、尿不畅等症状,渐渐的还会引发一系列泌尿系统并发症,例如上尿路损伤等,严重者甚至还会发生肾衰竭,从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临床中需要对诊断以及治疗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大程度确保女性生命健康。
【关键词】 女性;神经源膀胱;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13-01
1.引言
女性由于神经病变而引发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类型较多,例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但并不单单这些种类。只有对正常膀胱尿道的功能等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才能够更好的研究病理情况等。在对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疾病进行处理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准确的诊断,才能够对类型进行分类,才可为后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基础支持[1]。在治疗的时候,要将保护尿路系统功能作为基础,并缓解症状以及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要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引起足够重视。
2.评估神经源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临床中在评估女性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时,主要方式有:泌尿学检查、神经学检查、妇科学检查等。
(1)基础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患者尿频、尿失禁等情况进行观察,并询问是否伴有内科疾病史、既往手术史、服用药物情况等。若神经疾病病情明确,便需要对其病史进行深入了解,例如疾病经过、功能情况、泌尿系统问题等同神经疾病过程之间存在的问题[2]。在此过程中,需要时刻记住神经疾患者也可能会存在同神经疾病之间不存在较大关系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时也需要对泌尿学、神经学等检查引起足够重视,神经学检查主要是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价,以及下肢反射情况、下肢运动以及感觉功能情况。运动功能评价主要包括患者膝、臀等部位的屈伸等情况,此时还需要注意肌肉力量以及痉挛情况。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即便女性神经学正常,其也并不是都存在肛门反射或者球海绵体反射情况的,还需进行泌尿妇科学检查。
(3)尿动力学检查。在临床中,尿动力学是对女性神经源膀胱进行诊断以及治疗的基础,因为如果仅靠排尿症状而对尿动力学开展诊断且结果并不可靠;即便明确神经损伤的具体位置,但由于损伤可能不完全,所以其结果也并不可靠。全套尿动力学检查方式首先应当对残余尿以及尿流率行检查,残余尿可对膀胱排空情况进行评价,如果>100ml则需要进一步开展评估;尿动力影像学则能够对膀胱有无输尿管反流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价,主要包括内、外括约肌协同情况。
其余检查方式则还包括尿培养、尿液分析等,若存在血尿现象,则需要行膀胱镜检查或者上尿路造影检查等;若尿路存在反复感染情况,则预示膀胱尿道功能可能存在障碍。
3.治疗
对于神经源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疾病而言,临床治疗中将保护肾功能、改善症状等作为目标,但是在开展治疗之前,则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才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行为治疗。此方式多应用于轻度神经元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对液体摄入进行调整、膀胱训练等方式,帮助改善逼尿肌功能;二次排尿方式适用于上尿路功能正常、尿道阻力小的患者,可帮助其将膀胱排空。
(2)自家清洁间歇导尿。此方式大多会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调整导尿间隔时间,最终需要将导尿容积调节在300~500ml范围内,多用于治疗无张力膀胱患者;与此同时,往往还同抗胆碱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3)药物治疗。A.口服方式。对于储尿功能障碍者而言,抗胆碱能制剂属于常用药物,主要是通过将逼尿肌与乙酰胆碱进行结合的受体M进行阻断,起到抑制效果,从而改善尿动力学以及临床症状,但是却容易出现眼干等不良反应。去精氨酸加压素属于抗利尿激素的一种类似物,对肾集合小管而言,能够增加其重吸收,帮助减少尿液,但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需要谨慎用药,引起可能引发低钠血症[3]。B.膀胱内给药方式。多选择奥希布宁、树脂毒素等制剂,多应用于治疗顽固性逼尿肌活动过度者,此方式能有利于口服给药方式耐受性较差患者,但是却也存在不利之处,例如受药物自身半衰期的影响,导尿频繁。C.药物注射方式。此方式多选择A型肉毒毒素,多用于治疗神经源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此药物对于乙酰胆碱而言,具有选择阻断性,因此可影响神经传递情况,通常情况下,在7d内便能够获得效果。
(4)外科治疗。对于部分神经源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这而言,也可能需要行外科干预,但前提是病情稳定,且经过保守治疗无效;适应症往往包括膀胱顺行较差、逼尿肌活动过度、使用药物治疗后仍然存在上尿路感染等。若患者可行清洁间歇自我导尿,行膀胱扩大成形术则能够帮助改善膀胱压力以及容量,但尿流改道方式则不适用。对于顽固性逼尿肌活动过度者,行去神经手术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效果。
(5)导管引流方式。尿液引流以及控尿的最佳方式是留置尿管,但是却只能临时应用,因为如果长期选择此方式,渐渐的会导致发生感染、尿道皮肤瘘、形成结石、膀胱鳞状上皮化等现象,对下尿路功能造成进一步损伤[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女性神经源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而言,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非常重要,只有诊断结果准确,才能够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性的支持,才可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确保其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盈芳,魏巍,邓红卫.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8):194-195.
[2]陈忠,杨为民.神经源性膀胱的诊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2):85-88.
[3]刘澜涛.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7):963-964.
[4]田春洁,付于.付于主任医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思路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62-264.
论文作者:王启明,倪颖,周金才,蒋大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膀胱论文; 神经论文; 尿道论文; 方式论文; 情况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