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事件的信息服务整合方法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及其应用论文,事件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5-39;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3)06-0032-09
1 引言
“生活事件”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例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生活事件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并创建了生活事件量表来测量这种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的T.H.Holmes和R.H.Rahe于1967年编制的著名的“社会重新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该量表后来被推广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
在电子政务服务整合过程中,用生活事件来表示公民(或企业)在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需要政府服务的生活场景,并据此来组织、整合和提供政府服务,弥补了政府网站服务组织方式与用户认知之间的差距,将用户需求映射为服务流程,从而能够根据用户的情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用生活事件代表用户对公共信息服务的需求并以之为中心对服务进行组织和整合的方法,称为基于生活事件的信息服务整合方法,简称生活事件方法。在这种整合方法框架下,用户无需知道他需要的服务来自哪个政府部门,而只需确定自己的情境,就可以被引导至相应的服务。
目前,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整合方法已经成为世界电子政务服务的主流整合方式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它相应的信息服务领域中也在积极研究和应用这种整合方法。本文旨在综述生活事件方法的实现方式、生活事件方法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进展以及生活事件方法在其它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
2 生活事件方法的概念
文献中有关生活事件方法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2000年,Lucke[1]就提出了基于生活事件的政府门户网站,认为基于生活事件的门户是指能够根据用户的情景帮助他们找到所需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的网站。当时的主要关注点主要在于用哪些技术实现具备这样功能的系统。这种探讨大概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研究的主流。
2003年开始,研究者转向对生活事件方法的本身探讨,典型的是Leben和Vintar[2]在对欧洲和美国政府网站进行比较的时候,使用了生活事件方法(life-event approach)这一概念,用以概括政府网站的整合方式。此后,研究人员不再单纯从技术角度,而是更多地从理念角度对这种整合方法进行探讨。以下按时间顺序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1)生活事件是一种整合方式,用于处理公民生活(例如结婚、搬家)或企业生存(例如创办企业)中某一环境下的相关问题(2004年)[3]。
(2)将服务围绕节点——这些节点与生活事件直接相关——整合起来的方法称为生活事件方法(2006年)[4]。
(3)生活事件是一个基于用户特征的(个性化的)动作集合,其中包括至少一项公共服务,当该公共服务按照恰当的工作流程执行后,能够满足用户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时产生的需求(2006年)[5]。
(4)政府网站中基于生活事件的服务组织方式是指根据公民或企业在现实生活场景中遇到的生活事件(或商业情境),来组织、整合并提供政府网站上的相关资源(2007年)[6]。
(5)生活事件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情境建模方法,这些情境是从用户的角度需要公共管理部门支持或颁发许可来处理的情境(2010年)[7]。
从上述生活事件方法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事件方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早期的强调系统实现技术,到将生活事件看作是一种围绕生活事件进行整合的方法(定义(1)、(2)和(4)),再到侧重被整合服务之间的关系,将生活事件方法定义为一种根据用户情景提供动态服务组合的整合过程(定义(3)和(5)),这体现了人们对生活事件方法认识的深入,目前,动态生活事件方法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是生活事件方法发展的趋势。
3 生活事件方法的实现
最早在理论上总结生活事件方法实现模型的是当时任职于奥地利林茨大学的Maria A.Wimmer女士,她提出了一种实现生活事件方法的抽象映射模型。此后,研究人员又进一步提出多种生活事件的实现方法,这些方法按其设计的主要技术方面,可以分为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方法和基于本体建模的实现方法。
3.1 生活事件方法的实施模型
2002年,Wimmer女士指出,生活事件方法是一种从用户角度构建和定义联机公共服务的方法,但是,人们对这种方法及其涉及的术语还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加以明确[8]。为此,她提出了一种描述生活事件与业务流程之间关系的模型,她称之为“发现适当的映射”,即今天所说的生活事件方法映射模型(见图1)。
图1 Wimmer的映射模型
注:本模型根据参考文献[8]重新绘制
该模型包含了实现生活事件方法的四个要素:生活事件/商业情境、公共服务、业务流程以及流程步骤和基本服务,其中,生活事件/商业环境描述了个人或企业需要公共服务色的场景或主题,是联机公共服务的用户入口;公共服务是用户申请或需要的由公共机构提供的具体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是为实现公共服务而需要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的每一项活动就是一个流程步骤,有些在线公共服务的流程步骤部署在前端(front-office),也被称为基本服务,例如用户身份验证、数字签名、公共服务付费等。在上述四个要素中,生活事件/商业情境以及公共服务这两个要素体现了面向用户的外部的视角,而业务流程则体现的是公共管理内部的视角。生活事件方法的目的就是以连贯的方式建立从用户角度描述的生活事件和公共服务与从公共管理内部角度描述的流程和流程步骤之间的映射,从而形成整合的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图中右侧部分代表了与生活事件方法相对应的政府信息服务系统,其中,公共部门的信息门户上展现了由生活事件和商业环境指明的语义内容,用户可以由此被引导至部署在后端的业务流程及其实现步骤上,从而完成所需的业务处理。
Wimmer模型是较早提出的生活事件方法实现模型,该模型明确描述了实现生活事件方法的要素特别是“映射”的概念,此后出现的很多论述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或改进而成的。不过,该模型比较偏重理论描述,但对于如何实现“映射”没有进一步的说明。
3.2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方法
工作流(Workflow)即指工作流程,是指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要执行的一系列具有先后顺序的工作的总称。这里的工作流技术特指用计算机技术来支持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并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交互。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方法中,将每一个生活事件看做是一项用户要加以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调用多项政府服务。因此,可以通过工作流技术将用户的生活事件与政府提供的服务关联起来,用户只要按着工作流的路径,在其引导下就可以完成相关的事项办理或找到所需的信息。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工作流方式,它以等级列举的形式罗列出用户可能的生活事件(例如“结婚”、“找工作”等),并将每个生活事件所涉及的各项公共服务按流程与之相关联。用户通过浏览生活事件体系,选定具体的生活事件,就可以在事先确定好的工作流程指引下找到相应的政府服务或信息,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关注的问题包括:一是如何确定生活事件体系;二是对各个具体生活事件的办事流程的分析,预定义出所有可能的工作流程;三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工作流程进行组合并与特定的生活事件相关联。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早期生活事件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众多早期应用生活事件方法的政府网站,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这种实现方法。这种实现方法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欧盟框架项目资助的eGOV项目,该项目对政务服务过程中的的生活事件以及公共服务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生活事件中应包含哪些公共服务的选择标准[9]。
静态工作流实现方式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技术并不复杂,缺点是生活事件涉及的流程缺乏对用户的针对性,其中的工作流程是静态的,某个用户在点击浏览生活事件时,许多与其具体需求不相干的事件及流程也都同时展现出来,增加了该用户的甄别负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又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工作流技术实现方法的另一种方式,即动态工作流方式。其中,有关生活事件体系构建、办事流程的梳理等方面与静态工作流方式所关注的问题基本一致。区别在于,这种实现方式在服务时,不是直接将所有的工作流路径全部都展示出来,而是根据网站与用户的交互,识别用户的具体需求,只显示与用户最相关的流程,并用这些流程将用户引导至相关资源和服务,或者将最符合要求的信息与服务直接提供给用户。
Momotko等人[10]于2006年提出的一种基于通用工作流的生活事件方法的实现,利用工作流管理和规则管理两项核心的工作流技术,使得生活事件整合方法更加灵活,在这种实现方法中,生活事件被定义为工作流的流程,而生活事件中定义中的动态元素被表述为规则。生活事件与政府服务的映射分成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是从需求到服务的映射。在该步骤中,根据用户特征和环境对用户的需求(生活事件)进行分析,并确定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系列服务,这些服务通常具有一定的执行顺序,从而构成了一个工作流;第二个步骤是从服务到服务版本实例的映射。在这个阶段,根据用户特征和环境确定要调用的具体公共服务版本并且确定具体的服务提供者。
在上述两个步骤中,步骤一实际上就是定义通用工作流的过程,定义的通用工作流应该包含给定生活事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与这些方面对应的所有流程以及执行不同流程的条件,这样,在步骤二中,就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征和环境,选择执行具体的流程分支,从而达到满足具体用户需求的目的。
3.3 基于本体建模的实现方法
基于本体的生活事件实现方法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主流方法,这种实现方式引入了本体和语义Web服务,其基本思路是用本体分别对生活事件及政府服务进行描述。在客户端,生活事件被建模为本体,在服务端,政府系统的办事功能被封装成Web服务,并用本体来加以描述。在用户要求服务时,相应的生活事件连同用户的特征及环境要素被一起映射成生活事件本体中的概念,再根据这些概念通过描述政府Web服务的本体之间的匹配,从而实现政府Web服务的自动发现,调用和组合,进而实现动态、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在这种实现方法中,生活事件本体、政府服务的封装、封装后的政府服务的语义描述以及服务发现与组合等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
早在2003年,Bercic和Vintar就阐述了生活事件方法的三个发展方向:引入本体技术,使用本体来正式定义电子政务及公共管理中相关术语的语义;使用分布式Web组件架构技术,构建分布式政府服务门户;以及使用智能代理帮助用户借助生活事件自动选择适当的服务[11]。并在理论上探讨了公共管理本体的组成、分布式架构和智能代理涉及的主要技术。他们的研究虽然没有指明具体的实现方法,但对于明确相关概念,是有一定价值的。
Peristeras等[12]于2006年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政府系统的GEA框架(治理企业架构,Governance Enterprise Architecture)。为构建电子政务的领域本体提供参考模型,以保证建立的领域本体了覆盖政府的各个方面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公共服务的要求。利用GEA框架,可以分别为生活事件方法的相关部分建模,例如,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模型(该模型主要用户说明用户请求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Why,What,Who,Where,When和How五类问题,Why类问题用于将用户需求与公共服务进行匹配,Who和Where类问题用于识别服务类型和服务实例,而When和How类问题用于服务的调用,对于这些问题的详细回答,就可以形成服务提供的语义描述,从而帮助实现用户需求与公共服务的语义匹配。
Trochidis等[13]于2007年认为,在生活事件方法中引入本体具有诸多优点,包括有助于明晰地定义生活事件的概念、便于建立生活事件与公共服务的多重对应关系、简化生活事件的维护、可以将生活事件可视化。为此,他们构建了一个生活事件本体,包含几个核心类:生活事件类、公共服务类、公民类、用户特征类、输入类、输出类、规则类、公共管理文档类和非公共管理对象类。该本体结构清楚,简单易用,可供公共管理领域专家使用。
Sanati等[14]于2010年对如何将用OWL(Web本体语言)表述的本体扩展成用OWL-S(Web服务的本体语言)表述的本体、使得生活事件方法支持电子政务领域内面向服务的整合进行了研究。在该项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种生活事件的顶层本体以及将该顶层本体应用于面向服务的整合过程的方法。在该顶层本体中引入了“生活事件元模型”、“生活事件实例”、“元服务”、“生活事件服务”、“服务实例”等概念,通过这些概念,使得生活事件本体中的相应概念与OWL-S的服务语义建立映射关系,当用户从指定生活事件入手时,系统可以通过生活事件本体与OWL-S的服务语义的对应关系,找到最符合要求的Web服务的WSDL文档,进而根据WSDL调用部署在网络上的Web服务。
本体在生活事件方法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有的只是作为领域本体存在,有的以生活事件方法为基础,将其中所有的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还有的以服务为中心实现服务整合。使用哪一种方法,与研究的侧重点有关,但是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本体的使用对于推动生活事件方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生活事件方法的政府网站中的应用
生活事件方法起源于电子政务领域,目前几乎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政府网站服务组织和呈现的“标准”方法。当然,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认识程度不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因此各国应用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
4.1 服务信息及链接整合
服务信息及链接整合属于生活事件方法的一种初级应用。表现形式为按层级结构组织生活事件,同时提供各个生活事件中涉及的服务所属的各个相关政府部门的链接。以西班牙政府服务网站为例,其中“交通运输”下分为多个生活事件类别,用户选择交通子类后,出现有关该子类的多种相关信息主题,点击其中的一个主题后,就会链接到相应的政府部门网站,如点击其中的“Driver's licence points search”后,会进入到具体信息页面,继续点击“Access the information”后,就可以链接到西班牙交通总局的网站(见图2)。
图2 西班牙政府网站示例
从以上示例中看出,这种应用的特点是生活事件的类别及主题划分一般都比较粗略,几乎等同于政府服务的分类描述;服务也只划分到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这种应用虽然比较粗糙,用户在查找时需要层层点击,费时费力,但可以为不了解政府组成及具体政府部门职能的用户,提供服务请求的入口。因此,即使在今天,许多国家的政府网站仍然部分地保留了这种形式,如美国[15]、瑞典[16]、丹麦[17]、西班牙[18]、斯洛文尼亚[19]及荷兰[20]等政府网站。
4.2 独立的电子服务入口整合
这是生活事件方法的中级应用,主要指将分布于不同网站的在线处理服务人口、离线办理指南、相关信息资源等按流程集中到一起,为用户提供与某一生活事件相关的所有有关的服务或资源。这种应用目前在各国政府网站中也较为常见,在新加坡[21]、法国[22]、挪威[23]、爱尔兰[24]、芬兰[25]、马耳他[26]和葡萄牙[27-28]等政府网站仍然可以见到这种应用。例如,在新加坡的eCitizen网站[29]中,有关移民和申请护照的生活事件主题下,分为服务介绍、服务办理方式、服务费用、联系信息等服务描述的内容,其中服务办理方式分为在线办理、邮件办理和人工办理等,每种办理方式下又给出了相关的信息,在线办理给出了在线办理服务的链接地址,对于邮件办理和人工办理的事项则给出了用户需要事先准备的表格等的下载地址(见图3)。
图3 新加坡政府网站办理护照服务
这种应用比单纯的服务信息和链接整合在深度上有所提升,它不再是将用户引导至服务所属的部门,而是将同一个生活事件的主题的所有相关服务及资源聚集到一处,整合的粒度更细,可以使用户很方便地了解和理解政府的办事流程。这种应用在本质上是基于现有服务流程的一种整合,无法实现跨部门的服务之间的互通,从严格意义上讲,距离“一站式服务”仍然有很大差距。
4.3 复合的电子服务入口整合
复合的电子服务入口整合实现了以生活事件为中心的服务流程重组,将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的电子服务按照满足用户生活事件的流程整合在一起,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环境而呈现最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事项和资源,屏蔽不相关的内容,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服务。这种应用是生活事件方法的高级应用,涉及政府服务流程重组和部门之间的协作,对整个政府管理有很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应用目前正在处于实验过程之中。
欧盟资助的OneStopGov项目是这种应用的一个典型代表,该项目开发的一站式政府服务平台,已经分别实验性地部署在斯洛文尼亚的公共事业管理部、匈牙利的电子政务中心系统、波兰的琴斯托霍瓦市政府等单位,以检验系统的效果[30-31]。图4显示出了斯洛文尼亚办理结婚的服务界面,系统通过与用户的对话交互,了解用户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从而建立用户模型,并根据用户模型直接将符合该用户需求的服务与信息展示在界面上。
图4 斯洛文尼亚网站办理结婚服务
5 生活事件方法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生活事件方法产生于电子政务领域,是电子政务用户的特定需求表述,但是其背后蕴含的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需求组织服务的基本思想则适用于各个相关领域。事实上,在很多在线信息服务系统都或多或少地看到生活事件方法的影子,研究者和开发人员在不同程度上运用着生活事件方法,尽管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使用生活事件这一术语。
5.1 生活事件方法在电子学习中的应用
电子学习(e-learning)是一种以学习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传输手段,以用户学习需求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生活事件方法在电子学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电子学习系统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程资源是支持电子学习的基础,一个好的电子学习系统中必然包含着大量的学习资源并且不断地更新补充,但用户实现并不知道系统有哪些资源,因此在用户对资源不熟悉的情况下,要想获取所有或足够多的学习资源是十分困难的。而采用生活事件方法的形式将学习资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组织,则可以免去用户在获取学习资源前先要了解学习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使用户更专注于学习过程。
其次,电子学习用户的学习过程是按照学习规律与特点进行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此学习资源的组织是有规律可循的。与电子政务用户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取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政府服务(服务或相关信息由政府提供,且电子政务中服务的办理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要求)相类似,电子学习用户的目标则是获取达到某一程度所需的知识,学习资源或服务由电子学习提供方组织和提供,因此可以围绕用户需求为节点来组织学习资源和服务。
再次,当用户的学习程度和水平层次不同时,所需的知识也不同,换言之,用户对学习资源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即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同样的知识,同一用户在不同学习阶段所需的知识也不是相同的。例如,同样都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知识,一个推销员和一个企业经理所需的内容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会有所不同。利用生活事件方法,电子学习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用户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目标将知识资源组织起来,从而根据用户的学习程度,推送适合用户特征的知识资源。
在电子学习领域中,已有的一些学习资源组织方法充分地反映了生活事件方法的思想和手段。例如,有学者提出的学习资源的主题图组织方法[32-33],将学习资源按照主题进行组织和检索,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基于领域的学习资源浏览、定制化的视图查看等,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维护、个性化的课件展示等。该方法的提出者认为以主题图的方式实现的概念驱动访问学习资料的方法,可以缩短学习者和目标知识之间的距离,并将这种方法的实现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领域知识建模,二是编辑能力,三是构建发现学习资源的界面。该方法使用TM4L编辑器对主题图(Topic Maps)、主题(Topics)、关系(Relationships)和主题视角(Themes)四个部分进行编辑,其中主题图部分采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和学习对象元数据(LOM)进行定义,主题部分分为主题类别、主题名称、主题类型和资源,关系部分则用于展示主题图之间的联系,主题视角用于定义信息的适用视角或范围,如资源适用于“初学者”,还是“中级学习者”或“高级学习者”等。通过这些定义,该方法将学习资源根据用户需求按照主题和使用范围进行组织,避免了简单检索资源方式下用户不知如何设定检索词、难于查找资源等问题,与生活事件方法的基本思想完全相符合。
又如,Farrell等人[34]提出了一种动态组织学习资源的方法,该方法针对用户即时的(immediate)关注的学习需求,将网络资源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有重点的(focused)教学资源体系。这种方法将每个网络资源按照IEEE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进行标注,根据用户的需求、偏好、检索上下文及约束将学习资源描述组织起来,并将这些资源按照学习对象元数据中的主题分类及这些主题的相似性连接成一个连贯的序列,呈现给用户。这种方法包含了三个步骤:首先是模块化,即创建小的、足够独立和脱离语境的学习对象作为“建筑模块(building blocks)”,并用足够多的元数据描述这些建筑模块;其次是个性化,即将少量学习对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合乎逻辑的序列化的学习路径,满足某个个性化的需求;最后是授权(empower),即让用户从他们的需求出发驱动这些学习路径的组合。路径组合的结果可以被保存、在学习者问分享或在组织内传播。这种方法的实现思路与生活事件方法非常类似,其中的学习主题相当于生活事件,而建筑模块相当于是生活事件方法中的单一服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相当于生活事件方法中服务流程的编排,而授权则是生活事件方法中服务流程的实现。
5.2 生活事件方法在e-Science中的应用
e-Science是20世纪末提出的,是利用互联网实现分布式全球合作的大规模的科学[35]。其最根本特点就是以将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分布式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供科学研究者使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信息学研究所M.S.马歇尔博士指出,“如果将e-Science定义为‘增强的科学’,那么e-Science促进知识的发现和重用就至关重要了。本质上来讲,e-Science是关于以实验数据、内涵丰富(theory-rich)的词汇以及可重用服务形式存在的知识的发现和共享。”[36]
e-Science这种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领域和跨平台的知识发现和重用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借鉴生活事件方法的思想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e-Science中用户来源于各个科研领域,所集中或整合的规模巨大的数据、信息资源等分属于各个学科领域,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使用户能够便捷的获取所需资源,使得e-Science能够真正为科研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以用户的应用需求为节点来组织资源和服务是更为理想的方法。
目前已有一些e-Science项目采用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资源组织方式,如SmartTea项目。SmartTea项目[37]是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试验项目CombeChem eScience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致力于改进化学家做实验过程中的信息环境,为化学家准备、执行、分析和发布他们的实验成果提供支持,其对于信息的组织方式可以看做是生活事件方法的一种应用。该项目认为全球eScience语义网格的目标是获取单个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精心制作出的数据并放到网格中,被全球的科学团体访问、比较和处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仅提供一个简单的基于实验室手册的单一实验条目信息,而是要关注化学家做实验的整个流程,理解实验流程中的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并应如何转换为可访问的信息。Smart Tea项目研究的实质是将原本混杂的、整体的信息,按照用户(化学家)创建、使用和访问信息的特点和规律,将信息进行了分类,并按照用户(化学家)的使用方式(即与实验室互动的生命周期)将信息整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讲,该项目的实质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特点,将信息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标注和整合,而不是按照信息的属性进行描述,其结果是用户可以方便的根据其熟悉的方式(实验流程等)查找信息(可以理解成化学家做实验是的“生活事件”),而不是按照信息属性查找信息,可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用户(化学家)之间的信息共享。
5.3 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用户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典型的是,在一个数字图书馆的门户网站上,用户看到的一个个孤立的服务系统,各系统间自成体系,互连性差,不能被相互调用,尽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正在努力用集成揭示系统、跨库检索系统来弥补这些不足,但系统之的连接关系仍然是零散、无序、任意甚至是混乱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流程。导致在实际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中,用户对与信息资源的使用仍然存在大量的困惑。
究其原因,还在于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组织的着眼点和出发点还是信息资源本身,用户必须要熟悉什么是检索字段、什么是组合检索、什么是关键词检索等等一系列图书情报领域的专门知识,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负担。
从技术上讲,数字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服务门户,其上所提供的服务既包括自建资源服务系统,也包括各种外购资源服务系统,这些系统本身内容、服务手段各自不同,是典型的异构系统,而且,各种服务系统均有其自身的业务逻辑,更多的是面向资源的组织、存储和检索,与用户解决问题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这一点与政府网站十分类似。因此,可以将数字图书馆门户类比成政府门户,其上的各种服务可以类比成各个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一方面从用户问题的角度为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另一方面,政府网站中生活事件组织法的实践,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数字图书馆领域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从用户需求角度组织信息资源的应用,例如美国NSDL数字图书馆[38]。NSDL数字图书馆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等多家机构联合资助的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资源的网站,其本身并不直接保存资源内容,仅提供来源于各个组织的教育资源的检索服务。在NSDL中,有一项资源分类标准为教育级别,将教育级别分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非正规教育、职业/专业发展教育等,每一类教育级别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育级别对应不同的信息资源,例如以“computer”为关键词检索,在大学教育级别下,检索结果为10 034条,而在初中教育级别下,检索结果为8990条,也可以按照教育级别浏览其中的所有信息资源。在该数字图书馆中,由于是以提供教育资源为目标,面向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因此按照教育的级别对资源进行组织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有利于用户找到对应自己需求的资源,可以说是生活事件方法的一种初级应用。
6 结语
生活事件方法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对公共服务进行整合,用生活事件代表用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并以此为中心对服务进行组织和整合,其本质上深刻的强调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生活事件方法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信息组织角度转变的历程。生活事件方法将信息组织方式从基于信息属性,转变为基于用户特征。生活事件代表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系统中的信息都围绕生活事件为节点来组织,而不是信息本身的特征。尽管生活事件方法产生于电子政务领域,是电子政务用户的特定需求表述,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可以运用到电子学习、e-Science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多个相关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收稿日期:2013-12-13
标签:工作流论文;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主题模型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电子政务论文; 映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