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山东省的共同富裕--山东省部分县市的实践与启示_共同富裕论文

如何促进山东省的共同富裕--山东省部分县市的实践与启示_共同富裕论文

山东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山东部分县市的实践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县市论文,启示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邓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十五大向我们提出的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如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早已成为现实,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已经成为人们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山东各县市在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为我们完成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心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实践的形式

1.郯城:建设“三富工程”

郯城县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有天下银杏第一县的美誉。近年来,郯城县的经济建设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抓农业和专业村建设,以达到富民的目的;二是抓乡镇企业和乡镇主导产业,以达到富乡的目的;三是抓县属骨干企业,以达到富县的目的。从总体上讲,则是建设“三富工程”。所谓“三富”就是富民、富乡、富县的总称。“三富工程”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发展膨胀专业村户,培植乡镇支柱产业,壮大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全县共同富裕。前三个方面是手段,共同富裕则是目的。郯城县的富民工程建设,是从农村最基层的组织结构入手,通过膨胀专业村户,振兴村域经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规模的富民之路。例如在新村乡东滩头村,在少数能人带动下,家家户户搞装饰板条加工,现在人均年收入实际已达6000元左右,走出了全村共同富裕的道路。随着专业村的膨胀,一批专业乡也悄然崛起,从而使全乡的共同富裕进程得以加快。由于作为“三富工程”建设的“富民”、“富乡”两项基础工程建设卓有成效,从而使“富县工程”建设也有了可靠的依托。随着“三富工程”战略的全面实施,郯城正向着全县范围内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其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到“八五”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七五”末的7.95亿元达到31.8亿元,由全市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年均增长率31.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3761万元达到8423万元,在全省的位次由第62位上升到第39位,五年上升了23位,年增速17.5%,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4元达到1666元,是“七五”末的2.6倍。总的来看,“三富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全县的整体经济实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可以说,郯城的实践是“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理论的典型注释,是一个共同富裕的模式。

2.莱阳:兴办农村合作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曾经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主要表现在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实行农工商一体化,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须在巩固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那么,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经济组织形式呢?莱阳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就是在农村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其中有农资供应服务型合作社,农产品购销服务型合作社,农工商一体型合作社,专业服务型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在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的基础上组织起来,不改变原土地承包关系,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利润返还,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各种服务。这种能够进行自我服务和自身利益保护的新型农民组织形式,从一开始便深受农民欢迎。自1995年春第一个合作社诞生至今,全市已兴办各类合作社399个,入社股金9000万元,社员16.5万户,全市有78.6%的农户加入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虽然莱阳市兴办农村合作社的时间不算长,但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正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为农民进入市场搭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效载体,为深化供销社改革找到了切入点,特别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意义重大。从农村情况看,农民利益在两个环节上需要特别保护,一是农资供应,二是农产品销售。成立合作社,就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如95年上半年,化肥紧张,价格高,而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不但购买到优质化肥,且在价格上每吨要比市场便宜20—40元。在销售上,合作社把社员的产品集中拿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去卖,价格就比较好。如宇敏合作社介绍,95年仅供销两个环节就可使每个蔬菜大棚增收1500-2000元,并且带动了其他非社员蔬菜的销售,全村350个大棚,年可增收50-70万元。特别是合作社吸收了一部分缺乏劳力和闯市场能力的农民入社,为他们提供各类服务,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减少了农民的贫富两极分化,使全体社员都能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3.诸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党的十四大以后,农业大市诸城为了尽快把农村经济推向市场,对此前实施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完善,按照领域上扩展,结构上优化,质量上提高,运行上规范,管理上完善,效益上增加的原则,提出了“抓龙头、带系列”的举措,全市重点抓了8大龙头,带起8大系列。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两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在全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基本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领导方式,像抓现代工业那样抓农村经济,依据市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划分经济布局,狠抓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把传统农业纳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按照这个思路,诸城对全市主要农矿产品进行了划档分类。依据资源状况、产品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将肉鸡、薰烟、粮油、蔬菜、果品、矿产、食品、棉花、淡水养殖、桑蚕、食用菌、万寿菊等12大产业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发展,使农村经济形成了12条“产业链”。目前,诸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它提高了家庭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各业协调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方面效果明显。产业化的发展,为城乡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全市70%以上的工业企业是“农字号”的,70%的农产品得到就地加工转化。95年市乡龙头企业加工农产品14亿元,实现产值了31亿元,增值1倍多。近年来,诸城农产品产出量每年增加5万吨左右,由于加工转化得好,不但没有出现卖难,而且提高了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的共同富裕。

4.济阳:探索城乡一体化之路

近几年来,济阳县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开辟了“服务城市万元富民、城乡一体兴工强县”两大发展通道,为全县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优势;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实现了速度、效益和后劲的同步增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9.9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5元,分别为1990年的5倍、8倍和3倍。财政收入在全省财政扶持县中第一个实现过亿元。1996年的财政收入又比上年翻番。济阳县在探索城乡一体化方面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是以城市为依托,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夯实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城乡一体化。济阳把实现户均收入1万元的小康目标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产业化、乡村城镇化作为突破口,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二方面,是以二、三产业为重点,实施城乡优势互补,构筑城乡一体化框架。实施城乡优势互补,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措施。因此,济阳充分发挥近郊优势,接受城市经济辐射,加快城乡联合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借助城市项目优势,实施外引内联,迅速增加经济总量。目前,一批联合建设的大型骨干项目如三株、三塑、济南化工等已成为济阳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吸引农民务工经商的重要渠道。二是发挥地理优势,突出重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利用地方优势,发展民营经济,注入经济发展后劲。如绿色兔业集团,1995年销售商品兔、试验兔36万只,实现销售产值4000万元。辐射到16个大的兔业生产龙头企业。第三方面,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硬件环境,培植城乡一体化的载体。按照适度超前,完善提高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方面,济阳推行了乡镇驻地“三个一”建设。乡镇一条商贸街、一个工业小区、一处中心市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促进了区域发展中心的形成;二是实施小康屋工程。三是抓了农村“三通”即通电、通话、通路工程。这些硬件环境的改善,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小康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长岛:耕海牧渔奔小康

改革开放前,长岛是个贫穷落后的海岛县,1978年,渔村人均分配不足200元,人均储蓄只有120元。改革开放后,县委、县府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作出了符合海岛实际的选择,把海岛经济由以粮为纲转到以渔为主上来,在8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了“耕海牧渔”的发展战略,在积极发展远洋捕捞生产的同时,加快实施由猎捕型渔业到农牧型渔业的战略转移,走“以养兴渔、以渔兴岛”、“科教兴岛”的新路子。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会议动员、外出参观、典型引路,广泛宣传“耕海牧渔”的重大意义,强化全民海洋国土意识。在此基础上,把科技工作作为“耕海牧渔”的重中之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战略的大转移,实现了海洋开发历史性的新突破。突出表现是,长岛的海水养殖先后掀起了“四次浪潮”:一是以养殖海带为标志的“捞铜工程”,为第一次浪潮。这是长岛由猎捕型渔业向农牧型渔业战略转移的第一步。二是以养殖扇贝为标志的“捞银工程”,为第二次浪潮。目前,扇贝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扇贝收入占渔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长岛提前十年小康的支柱产业和群众的“衣食父母”。三是以鲍鱼为主、多品种养殖一齐上为标志的“捞金工程”,为第三次浪潮。四是以海洋生物、药物开发为标志的“钻石工程”,被称之为第四次浪潮。这四次浪潮的连续掀起,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振兴。目前,一个县、乡、村一齐上,国营、集体、个体、合资齐开发,贝、藻、珍、鱼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农牧型的海洋开发格局已经形成。“耕海牧渔”战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1992年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的基础上,1993年又跨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的强县”行列;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达到2.7万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人均达到1.46万元,增长174倍,目前,人均已突破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91元,增长18.8倍。

6.陵县:发展冬季农业

陵县是传统的棉花产区,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3亿公斤,棉花总产达109万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7元,达到了当时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以后多年内农业徘徊,棉花滑坡,199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降到507元,1993年,全县棉花收购不足5万担。为了打破农业徘徊的局面,解决人多地少、农业迫切要求增加收入与致富无门、国家需要棉花与棉花效益比较低等矛盾,陵县人开始探寻新的出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冬季农业”应运而生。所谓“冬季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冬季和早春长达5个多月闲置的土地、水源、光热、劳力等资源,在原冬闲的季节里所进行的以增产增收为目的农业生产活动。其具体做法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冬季大田种植,主要有冬季闲田种植、冬季麦田套作和冬季大棚种植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可变一年一作或两年三作为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经济效益很高。第二方面是冬季水面养殖。陵县在水产养殖方面实现了连片成规模、品种多样化,创造了冬季鱼鸭混养模式。通过巧配饲料、破冰放鸭等措施,既提高了鸭子的产蛋率,又增加了出鱼量。第三方面是冬季庭院种养。陵县城乡约11万户,已有70%的户搞起了庭院经济开发,既充分利用了庭院资源和冬春季的大量剩余劳动时间,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收入。据统计,其庭院开发年创收4.4亿元,户均3142元。陵县“冬季农业”的实施,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共同富裕。1994年,该县20万亩冬季种植,增加经济效益2.6亿元,亩均获纯效益2000元以上,种植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400多元。同时还提高了土地的综合产出率,保证了棉花面积的扩大,维护了国家利益。

7.荣成:强村带动弱村

荣成市宁津镇是全省经济百强乡镇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前200名乡镇,199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但在全镇总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同时,也有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是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出现。全镇9个强村95年共实现经济总收入1.9亿元,人均2.7万元,而11个弱村仅分别为强村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同时,强村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但受到了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规模有限、劳动力不足的制约;而弱村虽然拥有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制约,却致富无门。为了解决村与村之间经济反差较大的问题,满足强村扩张发展的要求与弱村脱贫致富的愿望,宁津镇大胆探索了一条强村带动弱村,强弱联合,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子。具体做法就是由强村或企业兼并弱村。兼并后,由兼并主体统一接管和安排弱村的干部,统一接管和处理债权债务,统一规划和建设居民住宅区,统一提供文化、教育、娱乐和社会福利设施,弱村的村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同强村强企村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兼并后的行政村及支部、村委两套班子同时撤消,整个村并入强村或成为兼并企业的下属单位。全镇现已有三个强势企业和一个强村分别兼并了一个弱村。同时还出现区域兼并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上与强弱兼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被兼并的不是单个村,而是对某一区域内的几个村庄同时兼并。96年,该镇已由拆船工业集团对周边三个弱村实施了区域兼并。宁津镇探索强村带弱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中的作用已初步显现出来。如优化了土地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了集体经济,减轻了农民负担。当然,村庄兼并一个最直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缩小了弱村与强村的收入差距,使弱村迅速脱贫致富,从而与强村并肩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8.泗水:奋力走出贫困

泗水是山东的纯山区县之一,1986年被确定为全省重点贫困县,198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定点扶持贫困县。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2年,该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为济宁市倒数第一。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却发生了巨变。与1992年相比,1995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6亿元,增长2.4倍,财政收入9027万元,增长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303元,增加820元。主要经济指标跃居济宁市各县市区中游,于96年3月宣布脱贫。泗水县的巨变是怎样来的?关键是树立了“苦干不苦熬、奋力争上游”的泗水精神,走出了一条“打破常规、加快发展、走出贫困”的符合泗水县情的路子。在具体做法上,他们从实际出发,确定了泗水发展的模式,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路子,在确定发展的措施方面,他们郑重抓了“以致富带治穷”这一关键环节。按常理讲,在一个贫困县,应该是先治穷再致富,但在实践上未必效果都明显。泗水的情况是,最穷的村有富裕的户,最穷的乡有富裕的村,如果撇开富的不问,只拣最穷的去扶持,这样不仅穷的没有真正扶持起来,而富的大有被遗弃的感觉,难以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从主观上看,穷村穷乡,关键穷在志短、人懒、没有人、没门路上。鉴于这种情况,泗水争取了反弹琵琶的办法,抓致富带治穷,效果比较明显。一是宣传致富的典型,激发致富欲望,坚定致富的信心,启发致富的门路,鼓起致富的勇气。二是利用致富的能人,发挥其辐射作用,常起一批或一村一户致富。到目前为止,仅县委组织部掌握和培养的村级能人就有2328人,其中担任村级两委正职的有498人。这些人,在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上,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还有不少村,通过能人牵头,变成了专业村。三是扶持富村、富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如中册三村、孔家村等龙头村、龙头企业,在县的扶持下,连续三年翻番从而带动了全县地瓜、花生、果品、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全县人民的脱贫致富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有益的启示

上面所列的几种形式,只是山东100多个县市区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如峄城的“综合开发、择忧突破”,山亭的“高标准起步、跳跃式发展”,阳信的“综合配套改革”,金乡的“农贸带动战略”,章丘的“城镇带动战略”等等,都各具特色,效果明显。因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我们认为,山东各县市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的探索,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它无论是对较发达县市、次发达县市还是欠发达县市完成共同富裕这个“中心课题”,都会带来有益的启示。

第一,山东各县市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共同富裕。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才能充分利用“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这些县市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是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的。而且,这些县市所追求的共同富裕,不只是某一个层次的富裕,而是民、乡、县各个层次的共同富裕;不只是县内某一区域、某一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县市范围内的共同富裕。

第二,山东各县市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说明,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它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先富了起来,并且带动了一部分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内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惊人。于是有些人就据以认为,所谓“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仅仅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为了补偿现实社会中巨大的不平等而作出的美好许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是不能实现的。对于这类观点,有些同志已经从理论上作了批驳。而这些县市的实践说明,“走向共同富裕”这一命题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上也是完全行得通的。

第三,山东各县市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说明,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多条,不同的地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殊途而同归。这些县市都是从本地的实际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身为较发达县市的荣成,走出了以强带弱,从而使强更强,弱变强的发展路子;属于次发达县份的郯城,则探索出了县、乡、村三级全面、稳定、协调发展的“三富”之路;而曾是贫困县的泗水,则打破常规,加快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奋力走出了贫困。长岛、陵县的实践则更富有想象力、创造性。过去我们只知在陆地上耕田、耕地、养牛、放羊,而长岛人却创造了耕海牧渔的模式;过去北方的冬季常是一片萧条,而陵县人却创造了生机蓬勃的冬季农业。尽管他们的实践形式相异,但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第四,山东各县市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其意义不只在共同富裕本身,它还产生了其他一系列积极效应。郯城的“三富工程”建设,荣成的强村带弱村,诸城的农业产业化战略,济阳的城乡一体化之路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长岛的耕海牧渔,陵县的冬季农业,郯城的“三富工程”建设,为我国农村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范例。莱阳的农村合作社,诸城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则提高了家庭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荣成的强村带弱村,则优化了土地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配置,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减轻了农民负担。各县市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还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标签:;  ;  ;  ;  ;  ;  ;  ;  ;  ;  ;  

如何促进山东省的共同富裕--山东省部分县市的实践与启示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