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经济区与俄远东地区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经济区论文,中国论文,经贸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7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3-0005-10
一、东北经济区近年对俄贸易和经济合作状况分析
中国东北经济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与俄罗斯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毗邻。近年来,由于中俄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中俄毗邻地区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由于迄今为止笔者尚未找到有关中俄毗邻地区经贸合作的专门统计数字,因而只能就中国东北经济区对俄经贸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对华经贸的情况做一些分析。鉴于中俄这两个地区的经贸合作在每一方与对方国家的经贸合作中都占主导地位,因而这种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这两个地区经贸合作的情况。
(一)双边贸易
1.中国东北经济区对俄贸易的发展
首先分析一下中国东北经济区各省(自治区)的对俄进出口情况(见表1)。
从表1来看,东北经济区对俄贸易有以下特点:
(1)从2000年起,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特别是俄罗斯经济复苏和回升,东北经济区对俄贸易出现整体快速发展的形势,而且涨幅都是几十个百分点,个别省区在个别年份涨幅都成番论倍。如吉林省2006年对俄贸易额较上年增长了145%。
(2)各省区对俄贸易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黑龙江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62%,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2.3%,保持着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的地位。内蒙古在东北经济区中位居第二,2007年对俄贸易额近30亿美元。辽宁省对俄进出口额位居第三。吉林省近年对俄贸易增长也较快,但因起点较低,到2007年达到8亿多美元,还不到黑龙江省的1/13。
(3)各省区对俄贸易的进出口不平衡,但情况各异。多年来,在中俄贸易中中方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7年首次出现顺差。从表1来看,黑龙江、吉林二省对俄贸易早在2003年就实现了顺差,辽宁则是2006年才实现顺差。只有内蒙古对俄贸易仍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很大,2007年高达25.69亿美元之多。
此外,近年来东北经济区对俄贸易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我们以对俄经贸大省黑龙江省为例来加以说明。
(1)在贸易方式上,形成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民间贸易、加工贸易各有千秋的多元化格局(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这种多元化格局中,边境小额贸易是一家独大,增幅较高;一般贸易位列第二,稳步增长;其他贸易主要是民间贸易,发展不够稳定,起伏较大;加工贸易虽呈持续增长势头,但额度很小,尚未形成规模。
东北经济区其他省区情况与黑龙江省大同小异,吉林省2007年对俄边境小额贸易额12 727万美元,同比下降31.94%;以边民互市贸易为主的其他贸易额47 243万美元,增长221.17%;一般贸易额14 805万美元,增长151.28%;加工贸易额仅5 390万美元,增长17.91%。
(2)从贸易主体来看,非国有经济在对俄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见表3)。
从表3来看,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中,私营企业从2003年超过国有企业,此后一直稳居第一位,且增幅很大,不愧为对俄贸易的主力军。国有企业虽保住了第二的位置,但发展不够稳定,从进出口额及其在对俄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来看,是下降趋势。集体企业的对俄贸易数额小、比重低,不起主要作用。
东北经济区其他省区的对俄贸易从企业性质来看也有这个趋势。以吉林省为例,2006年非国有企业已占该省对俄经贸企业总数的90%以上,这些企业在对俄贸易额中的比重已达到94.1%以上;民营企业完成进出口额3亿多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额的88.6%,成为对俄经贸合作的主力军。
2.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对华贸易
中国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俄远东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俄远东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2003年以前,中国是俄远东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从2004年起,中国退居次席,但与后来居上的日本差距不大。从贸易额来看,俄远东对华贸易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而且近年来增幅较大。
应当指出,俄远东地区对华进出口不够平衡,出口增长不快,进口呈稳定的增势。
从地理布局来看,俄远东地区各联邦主体对华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一,与中国毗邻地区对华贸易关系较密切,如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和犹太自治州的对华贸易,分别占其外贸额的38.1%、44.2%、80%和92.4%。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对华出口占远东地区对华出口的60%以上,而滨海边疆区对华进口在全远东地区位列第一[1]。
(二)经济合作
1.东北经济区近年对俄经济合作状况分析
近年来,东北经济区对俄经济技术合作也迅速升温,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规模逐步扩大,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双方合作方式主要是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等(见表5)。
从表5来看,各省区对俄经济合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作为对俄经贸第一大省的黑龙江省一枝独秀,无论在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项目数、营业额和派出人数方面,还是在对俄投资设立企业数和投资额方面都遥遥领先。其他三省区在2007年也大有起色,内蒙古在对俄承包工程的项目数、合同额和派出人数方面比较突出,吉林省对俄投资方面有了显著的增长。
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黑龙江省在俄注册企业145家(含3家代表处),投资实业项目142个,总投资额51 210.1万美元,中方实际投资额42 537.6万美元,占总投资的83.1%。这些投资项目,大多建立在俄远东地区,其次是西伯利亚地区。该省对俄经济合作的68家重点企业,把投资项目设在远东地区共60个,其中在滨海边疆区26个、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16个、在犹太自治州9个、在阿穆尔州5个、在萨哈林州3个、在马加丹州1个;设在外贝加尔地区共4个,其中在赤塔州3个、在布里亚特共和国1个;设在西伯利亚联邦区(外贝加尔地区除外)6个,其中在新西伯利亚州3个、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1个、在秋明州1个、在特瓦共和国1个;设在莫斯科1个。
从1998年初至2007年底,吉林省在俄罗斯投资办企业48家,其中中方独资企业35家,中俄合资企业13家。总投资额39 328.19万美元,中方投资额23 586.62万美元。吉林省对俄投资项目大多数也设在远东地区,如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堪察加州;少部分设在西伯利亚地区,如伊尔库次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有几个设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截至2005年底,辽宁省在俄罗斯投资办企业145家,中方累计投资7 631万美元。
俄罗斯对东北经济区的投资近年来尚无大的起色。据黑龙江省招商局的统计,从1988年至2006年年底,俄罗斯在黑龙江省的投资项目364个。合同外资额20 56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0 974万美元,俄资企业经营的主要行业是汽车维修及配件销售、机械加工和维修、木制品加工销售、化工、食品加工、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生产型企业较少,有少量科技开发型企业。俄方投资者多来自远东地区,其次是西伯利亚地区和乌拉尔地区。
截至2006年底,俄罗斯在辽宁实际投资6 022万美元。2004-2006年俄在辽宁的投资项目分别为12家、21家、15家,实际投资额分别为719万、196万、1114万美元。投资的主要行业依次为制造业(占俄实际直接投资的64%)、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16%)、采矿业(占7%)、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占3%)。截至2007年底,俄罗斯在辽宁省累计投资项目241个,协议投资额2.75亿美元。
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在吉林省投资设立企业13家,累计投资262万美元,投资行业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餐饮、娱乐业等。
2.东北经济区对俄经济合作的新趋势
近年来,东北经济区对俄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实现转型和升级。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领域拓宽。过去的合作多为农业种植、养殖、建筑工程承包、森林采伐、餐饮、贸易等。近年的合作则向农业综合开发、食品、服装、鞋类、医疗器械、建筑材料、塑料包装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木材综合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房地产开发、矿物资源开采等领域扩展。黑龙江省在2006年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的35个新项目中,有矿产资源开发项目7个、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项目10个、房地产开发和建材生产项目8个、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项目5个、轻工业生产加工项目3个、其他项目2个。
(2)合作规模扩大。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在俄远东投资设立的企业多数规模较小,有些从事贸易的中资公司从业人员只有三五人。在滨海边疆区注册的中资企业户均投资只有4.16万美元,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注册的中资企业户均投资仅为3.95万美元[2]。近年来,中国东北经济区各省区在俄投资办企业的规模显著扩大,以吉林省为例,2005-2007年,在俄平均每个企业投资分别为156万、664万和1 327.75万美元。黑龙江省近年来在俄远东投资的生产型或资源开采型项目,总投资额在数百万美元或数千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很多。2006年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的35个项目中,有投资总额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7个、5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个。
(3)经营档次提高。在农业领域,由过去提供短期农业劳务,转为租赁大面积土地、大型养殖场进行长年综合承包经营;在林业领域,由过去单一地进行森林采伐,转为采伐、加工的综合型开发,并在俄境建家具厂、纸浆厂进行木材的深加工;在建筑业领域,由过去提供劳务、承建土木工程和装修工程,转为大型商品住宅和商服设施项目的设计、施工总承包和房地产开发。
(4)对俄科技合作由过去的从俄罗斯引进人才、引进成果,转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实施对俄科技合作项目200多个,引进俄罗斯专家900多人次,已有11个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如东大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无银触头已实现产业化,填补了世界技术空白。全省成功引进了16个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科技合作项目,累计实现产值5亿多元。
辽宁省的“双引”工作也很有成就。2001年至今,共引进俄罗斯高技术项目3 000多个,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1 600余人。
3.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投资
近年来,随着俄经济的好转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俄远东吸引的外资也在增长。2007年1-6月,远东联邦区吸引外资27.612亿美元。中国在大投资者榜中无名。但按投资户数算中国则名列首位。2004年中资企业在远东联邦区注册的外资企业总户数中占40%。2004年,中国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投资1 100万美元,占外资的9%,居第三位[3]。中国在滨海边疆区的投资名列第二位。2007年1-6月,中国投资占该区外资总额的36.8%。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双方出口结构的优化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近年来,中国东北经济区与俄远东地区的贸易结构,大体上还是中方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俄方出口以资源性产品、原材料为主,现以对俄经贸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加以分析(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中,占第一位的是服装,占第二位的是鞋类。从2001年到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37倍,所占比重也增长5.6倍。农副产品的出口额稳步增长,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纺织品和旅行用品及箱包的出口额和占比都排在第五、第六位。从上面情况来看,几年来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善,大宗出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虽增幅很大,但也只占出口额的15.1%,远远低于我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40%~50%这个水平。2006年,黑龙江省对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只有6 000万美元,所占比重仅1.3%。2007年,对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很显然,这种出口结构对于优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是不利的,而且鉴于大宗出口产品如服装、鞋类、纺织品、旅行用品及箱包大部分不是地产品(地产品仅有20%左右),甚至部分农副产品也是外省生产的,这种出口结构对本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有限的。东北经济区其他省区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与黑龙江省大同小异。
俄罗斯专家提出,俄远东地区对华出口商品结构不够合理,而且这种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俄远东对华出口商品,主要是石油产品、木材、黑色金属、鱼和海产品,基本上是矿产品、原材料及资源性产品。在2002-2005年这三年中,对华传统出口商品木材、鱼和海产品的比重大体未变,黑色金属增加1倍多,石油产品增长9倍,而与此同时,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减少到原来的1/10,高技术产品更无从谈起。可见,远东对华出品商品结构更加低级化了。
2.从贸易方式上看,东北经济区各省区对俄贸易以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为主,其发展因受两国相关政策的影响而不够稳定。下面仍以黑龙江省为例来加以说明(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多种方式中,边境小额贸易可谓一家独大,占贸易总额达70%,以旅游贸易、倒包为主要形式的其他贸易,也占12.90%。一般贸易量位列第二,占16.86%,但这种正规贸易与边贸相比仍差得很远。吉林省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应当指出,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均是沿边地区特有的贸易方式,享受国家的鼓励政策,因而其发展与政策取向有直接关系。从表8可以看到,2006年黑龙江省其他贸易(旅游贸易、倒包)出口的大幅减少(降幅为28.74%),就是因为当年2月26日俄罗斯海关对俄自然人免税携带自用商品入关的政策作了调整:由原来的50公斤减为35公斤,由原来的每周一次改为每月一次。当年1-6月黑龙江省对俄民贸出口下降41.78%。
同时还应当看到,正是因为边贸享受国家的鼓励政策,因而有些内地企业由东北沿边省区口岸的企业为其做出口代理业务,其货源、客户多是外省市的,当地企业自身只有通关渠道优势,只能赚些代理费,对本地区经济并无大的贡献。而一般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与本地区产业经济结合得更紧密,其发展会直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繁荣。因此,东北经济区各省区对俄贸易目前这种过度依赖边境贸易,一般贸易发展速度不快,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不够发达的局面,对本地区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是不利的。
3.与迅速发展的双边贸易相比,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速度较慢,境外投资困难较多,大型合作项目运作的成功率不高。
现以黑龙江省为例来论证这个问题。该省对俄承包工程从1985年进入俄承包工程市场迄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8-1995年为快速发展期,在此阶段平均每年签订承包工程合同60.5个,合同总额18 158.5万元,实际外派劳务人员5 953人。1996-2003年为下滑低迷期,此阶段平均每年签订合同8.25项,合同总额1 373.2万美元,实际外派劳务人员1 002人。从2004年起进入复苏上升期。从表5来看,2005-2007年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情况与第二阶段相比固然是大有起色,但也只是才恢复到第一阶段的水平,因为表5所列这三年的数字,是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合起来算的。应当说近三年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情况,与大幅提升的双边贸易相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还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那就是近三年黑龙江省派出劳务的人数,还有逐年下降之势。
至于其他省区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情况,不但与黑龙江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且其规模多尚未恢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最高水平。
再看对俄投资的情况。从表5可看出,黑龙江、吉林两省近几年对俄投资规模扩大,项目投资总额和中方投资额都有显著增加。但从黑龙江省对俄投资合作的情况来看,一是项目推进速度比较慢,二是大项目成功率比较低。
黑龙江省对俄能源原材料投资开发项目从本世纪初即已开始合作进程。2005年初,该省政府提出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决策后,成立了专项推进工作机构加速推进。近年陆续开始运作的项目总数达80多个。
迄今在石油天然气领域正在推进的项目有四个。虎林市鑫城实业公司与俄方合作开发秋明州英加油田,现在拥有两个区块的开采许可证,到2007年上半年,油田共建设开发油井111口,可年产原油250万吨。黑河星河实业公司合资建设的阿穆尔—黑河石油运输与炼化综合体项目,中方只是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项目用地规划选址和审批;俄方只完成了炼油厂和石油管道用地的征用工作。另两个油田勘探和开采项目刚刚开始运作。
在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方面,迄今已获矿产资源开发权19个,取得独立(100%)矿权13个、合资合作矿权6个;总投资1.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0.9亿美元,已有5个项目开始生产或试生产。其中有阿城华汇实业集团在南萨哈林亚历山大的一个煤矿,完成了一个采区工作面的形成工作,开始试生产。13个项目进入勘探阶段。
黑龙江省在林业领域对俄合作成效比较明显。全省正在执行的森林采伐项目20个,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共获得森林采伐权200多万公顷,木材蓄积量13.2亿立方米,年允许采伐量700多万立方米。正在推进的木材加工项目多达44个,设计年加工能力271万立方米。除了华诚公司在赤塔市投资建设的木材加工厂和东宁县吉信集团在乌苏里斯克投资建设的家具厂开工生产外,其他项目都处于建设中甚至前期准备阶段。黑龙江省斯达国际纸业集团在赤塔与俄方合资兴建60万吨纸浆厂是个大型合作项目,已运作多年,由于中方主要投资者变更,虽于2005年6月举行奠基仪式,但迄今尚未建成投产。
(二)现有问题的成因
1.中俄毗邻地区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东北经济区和俄远东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东北经济区与俄远东地区在各自国内都属于边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产业结构都是以重工业为主,军事工业占较高比重,自然资源富集而采掘工业较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俄毗邻地区经济上虽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更多的是趋同性。
从中方来看,东北地区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高,大中型企业数量多,向市场经济转轨后,这些企业“船大调头慢”,体制改革落后,军工企业转产困难,技术创新能力弱,大多陷于经营困境。加之资源枯竭型城市较多,因而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薄弱,高新技术发展迟缓,财政收支不平衡,就业问题突出,这就是所谓的“东北现象”。这种情况从2004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虽有所改善,但根本改观尚需时日。
从俄方来看,远东地区作为二战时期的战略后方和冷战时期的战略前沿,加上它在全苏经济布局中的“国家工业原料基地”地位,使其长期以来形成畸形的经济结构: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业发达,军事工业在机器制造业中占很大比重,轻工业薄弱,农业生产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向市场经济转轨后,远东地区得到财政补贴和国家订单减少,经济陷入困境,亏损企业数量、失业人数和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均超过全俄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更加失调,人口大量外流,成为俄罗斯的“问题地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中俄毗邻地区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进出口商品结构了。向市场经济转轨后,俄远东地区与俄欧洲部分的经济联系疏远,市场急需的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就近从中国进口;而中国东北不仅农业、轻工业较俄发达,而且轻纺工业、家电工业在中国正是成熟产业,其产品物美价廉、货源充足。而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对能源原材料的旺盛需求,正可以就近从俄远东地区得到满足,因为远东的骨干产业是有色冶金业、林业和海洋渔业,其产品有色金属、木材、鱼和海产品正好满足东北乃至全中国市场的需求。至于黑色金属和石油产品虽不是远东的“长项”,但它也可就近从西伯利亚组织货源。
正是由于东北地区的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其对俄贸易就不能不依靠地理位置和国家鼓励政策的优势,以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为主渠道,而正规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也只能起辅助作用了。
2.中俄毗邻地区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投资环境和经营条件也有很大关系。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因素有:
(1)政策问题
应当看到,在俄罗斯争取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其涉外经济法律也在不断规范和补充,但还未达到健全的程度,存在联邦法律与地方法律脱节、不同领域的法律对同一类问题的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最大问题则是有些法律法规变动较频繁,缺乏稳定性。
如前所述,2006年2月26日俄联邦政府通过《关于修改俄罗斯联邦自然人携带自用商品过关入境缴纳统一关税和商品税税率条例》的法令生效,使我口岸地区对俄民贸严重受挫。2006年11月15日,俄联邦政府又出台《关于规定2007年俄罗斯联邦境内零售贸易经营主体使用外籍劳工许可比例》的第683号政府令,规定自2007年4月1日起全面禁止外籍劳工从事商店以外的零售贸易。此令颁行后,在俄中国零售商(多为东北籍人)纷纷削价甩货,撤资回国,东北沿边口岸对俄发货也相应减少。
俄以前为吸引外资投入其境内资源开发,颁行了《产品分成协议法》,后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国内企业实力增强,政府开始限制外资进入其战略矿产地的开发。2005年10月俄罗斯公布了禁止外国投资商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油田、金矿和铜矿产地的名单,这份名单中包括石油储量分别为5 700万吨和8 200万吨的季托夫油田和特列布斯油田、储量占全俄铜矿总储量40%的乌多坎铜矿及苏霍伊—洛格大型金矿。这样,黑龙江省已开始运作的赤塔州乌多坎铜矿项目不得不放弃。
2008年4月2日,俄国家杜马三读通过了《对保障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团体外国投资实施办法》的法案,将限制外资进入的战略行业由38个增至42个。明确规定联邦级矿床包括大陆架矿床的开采勘探限制外资进入。铀、金刚石、镍、铌和铂金矿床均属联邦级矿床。此外,储量在7 000万吨以上的油田、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50吨以上的金矿及50万吨以上的铜矿开采业均列入战略行业。
与上述政策走向相适应,俄方对我国企业进行能源矿产开发投资表现出限制态度。对我方已完成前期勘探,储量大、开采和运输条件好的项目设置障碍,阻止我企业获得开发权。在俄犹太自治州基姆坎铁矿开采权竞标过程中,因种种原因黑龙江省西林钢铁集团在俄设立的企业没有通过俄联邦自然资源部的资格审查,未取得竞标资格。而阿穆尔州加林铁矿开采权竞标,黑龙江省企业已获竞标资格,但俄方无任何理由就将拍卖会取消。
(2)税费问题
俄罗斯对我在其境内开展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投资经营征收各种名目的税费。首先是对投资项目所需设备征收关税和增值税,如对拖拉机征收的关税和增值税合计税率为33%;大型农机具及零部件过境税费征收标准不断提高,一台收割机2003年的过境费约为人民币2万元,2005年上调至5万元。1997年后,俄海关对我方投资企业自带自用物资开始征税,各州区税费标准还不统一。远东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对农业种植项目的产品所征各种税费加在一起多达企业利润的40%左右。此外,还对外资企业开征24%的利润税,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3)行政执法问题
俄政府部门办事程序繁琐,缺乏透明度,导致官员暗箱操作、腐败成风,使我境外企业蒙受损失。在俄办理劳务许可证手续繁(涉及联邦和地方多个部门)、收费高(每名劳务俄方收费约2 000元人民币)、耗时长(约三四个月)。现行法律要求劳务人员一人一卡,转移工作地点须另行报批,由于俄方行政执法不规范,办事拖沓,往往导致我国工人不能及时出境,影响生产正常进行。俄方通关速度过慢,运材车辆出入俄海关因检查手续繁琐而造成积压。在俄罗斯政出多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在远东地区有权检查外资企业的机构有32家之多。
(4)资金问题
如上所述,东北经济区发展相对滞后,融资渠道少,缺少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对俄经贸合作的“瓶颈”。一是在俄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实力弱,资金不足,只能承担一些规模小、利润少的项目,这种项目因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门槛”而无法获得相关鼓励政策的金融扶持。二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我方境外企业形成境外资产多,境内资产少的格局,多数境外企业达不到国内金融支持标准,企业即使有好项目,也因得不到及时的信贷支持而坐失良机。三是东北地区近年来对俄投资项目多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自有资金不足,很难开展大规模合作项目。
三、对策思路
应当看到,俄政府对“灰色”通关、非法移民等经济社会“顽疾”早有认识,加以整治的想法由来已久,只是过去条件不成熟未能付诸实施而已。因此,近年来俄出台的治理整顿措施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定方针。可以预见,随着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其规范贸易秩序、整顿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力度将越来越大;出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保证本国经济安全的考虑,其保护本国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可以说,俄不加选择地吸纳外国商品和劳务的时代行将结束,低质量的商品和低素质的劳务在俄罗斯的市场将越来越小,获得俄市场、技术和资源的难度和代价越来越高。我国特别是东北经济区对俄经贸合作必须适应俄市场的这种变化,实现转型和升级。
(一)以俄罗斯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地区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为中心,打造对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应当实行“品牌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对上述产品实行鼓励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制定落实相应的鼓励政策,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帮助企业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对上述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和深度开发。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不惜花大力气在本地区打造出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推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
俄政府在2006年11月15日颁布683号令后,又于2007年年初由卫生和社会发展部出台了一个对该令执行程序进行解释的文件。该文件提到,“如果贸易综合体和贸易中心(露天市场除外)为具备贸易、辅助和日常行政用地及商品接收、存放、筹备待售用地保障,用于贩卖商品和向顾客提供服务的固定建筑,则外国劳工在其中从事零售贸易不受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应创新对俄贸易的做法和发展思路,在俄有关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本地区所占份额较大的俄地区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筹建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和贸易中心,使在俄华商特别是东北经济区赴俄经商人员得以转变经营方式,以规范与合法的方式从事贸易业务,使对俄贸易实现平稳过渡、转型和升级。
(二)境外生产加工型投资
与俄罗斯特别是其东部地区相比,东北经济区各省区的某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建材、化工等工业部门拥有程度不同的比较优势,可以作为“走出去”对俄投资的主导行业。通过资本、技术、服务输出,对俄罗斯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搞好调查研究,对投资目标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投资软硬环境,特别是有关外资的政策法律、拟开发产品的市场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原料供应情况、基础设施(水、电、热力)保障程度都要仔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对投资方案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研究,以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实践上可行的最佳方案,从而为企业的最终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规避投资风险。
至于投资方式和经营方式,则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或独资或合资,或参股或并购。规模还是由小到大较为稳妥,如资金不足可用设备、技术和服务入股。还可考虑作非股权安排,如租赁俄方企业、厂房、设备等进行经营。
2005年7月22日,俄罗斯公布实施了《俄联邦经济特区法》,该法规定在俄罗斯设立工业生产型和技术推广型两种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内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和财产税方面将享受优惠。东北各省区有实力和技术先进的家电、家具、汽车零部件及石油产品生产企业,可以考虑到俄罗斯这种经济特区投资办厂,既能享受特区的税收及其他优惠,又便于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俄罗斯及第三国出口。
(三)境外资源开发型投资
根据中俄两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我国短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木材、铁、铜、铝、硫、钾盐及其他俄罗斯蕴藏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都可以作为我企业投资开发的目标。
矿物开采项目投资额大,资金回收期长。特别是俄方向我方推荐的项目,大多地处偏远,缺乏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补给运输距离长,导致生产成本升高。加上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条件,运作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对俄矿业合作项目不可急于求成,而应量力而行。要搞好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要及时掌握俄政府政策动向,了解拟投资项目是否属于俄政府禁止或限制的项目,该矿产地是否列入俄政府禁止外资进入的名单;此外,矿产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情况、当地投资软硬环境等都要了解清楚;对项目的投资及其回收、生产成本等都要作细致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测算,然后提出一个科学的、现实可行的投资建设方案。鉴于矿产项目投资巨大,我方投资企业可考虑吸引港台地区或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投资者联手开发,或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帮助下融资并投保。在境外可与俄企业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在有足够财力的情况下,可根据产品分成协议法和租让法,在与俄方签订相应协议的基础上独立开发。先由较小项目做起,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俄政府为发展本国的木材深加工业,对原木出口采取逐渐提高关税税率的政策。从2008年4月起原木出口关税税率提高到25%,不低于15欧元/立方米;从2009年1月起提高至80%,不低于50欧元/立方米。而对开办木材深加工企业的俄国及外资企业则实行税收减免、提供廉价原料、国家负责经营所需的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优惠和鼓励政策。有鉴于此,东北各省区应鼓励本地区企业赴俄从事林业综合开发特别是木材深加工业,而对以俄进口原木为原料的国内木材加工业则要适度控制其发展规模。
(四)大力发展对俄建筑工程承包和房地产开发
俄经济2006年已恢复到苏联解体前水平,居民消费已超过当时的水平。建筑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充满商机。
近年来,俄已将国家发展优先方向转到远东,联邦政府2007年11月21日批准公布了修订版的《远东和外贝加尔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该纲要包括多项大型基础设施发展方案。实施该纲要的资金总额达5 670亿卢布,这笔资金主要用来搞远东的基本建设,其中75%以上是联邦预算拨款。其中用于《把符拉迪沃斯托克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合作中心》子规划的资金为1 485亿卢布[4]。预计实施的项目包括兴建一系列天然气管道、公路和铁路、社会基础设施、输电线路、机场基础设施、发电设施以及通信线路。2012年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为此已提出对该市总体发展项目进行公开竞标。
我国已与俄罗斯建立了多层次的政府间会晤交流机制。东北各省区政府可抓住俄远东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对应的俄地方政府达成大项目合作协议,然后在我国有实力的企业间竞标,由政府推动大型企业进入俄市场,可以减少工程承包公司的市场风险。
东北各省区外经贸企业和建筑公司普遍缺乏资金,这是它们开拓俄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困难。各地区应打破地域框框,不仅要吸引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投资者,而且可积极吸引港台地区甚至第三国的投资者,联合竞标承包俄建筑工程项目,以解决本地区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若干意见》,对俄开展承包工程可申请使用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用于投标保函及履约保函担保;使用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在俄开展承包工程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贴息。
(五)充分发挥现有的对俄科技合作机制的作用,搞好对俄罗斯的高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工作
不久前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公布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根据该规划,我国将把东北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振兴东北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着力培育各省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企业要充分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充分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中坚作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俄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把引进俄高新技术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支撑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对于引进俄罗斯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和巨大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对我国进行技术攻关和实现技术跨越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技术,更要作为重点的资助项目。为此应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
(六)鼓励各地区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在俄投资建立高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
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30年来,我国不但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西方高新技术并有所创新,而且独立研究开发了不少先进技术,完全可以出口到俄罗斯。东北经济区各省(自治区)应积极向俄方宣传,推介我国的先进技术。
可对本地区对俄具有比较优势的成熟技术进行调查摸底、评估梳理,进而编制对俄科技交流项目清单,印成宣传材料,利用各种适宜场合,通过多种渠道向俄方有关单位推介。要在各种会展上大力宣传。我方的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还要“走出去”,在俄境内的展览会、洽谈会上推介。总之,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向俄方转让、出口东北经济区的先进技术。
可以利用本地区优势技术去俄罗斯兴办科技型企业,出口我们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可利用俄方的优秀人才和较低成本的原材料开发新的产品;还可入驻俄罗斯新辟建的经济特区和技术园区,进行技术开发。
(七)挖掘东北经济区内陆口岸和交通枢纽的潜力,发展对俄经贸物流
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南有日本、韩国和中国东部沿海、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东、西、北有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等欠发达地区;各国(地区)产业梯次明显,经济互补性强,这必然带动区域内生产资料由北向南流动和工业制品由南向北流动;东北必然成为东北亚的物流主通道。必须以开放的态度,突破地域界限,构建大物流体系。东北经济区的主要口岸和交通枢纽要联通起来。目前,哈尔滨海关已与大连、长春、沈阳、满洲里四海关签订了《东北协作区海关合作推动东北物流发展九项措施》,整合各项便利通关措施,积极支持口岸保税物流园区和内陆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再把视野放宽一些,东北铁路网可充分发挥“铁海联运”的功能,在已开通直达蒙古和香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加强与俄、朝地方政府的沟通,争取达成合作协议,以利用俄远东港口,如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东方港、波谢特港和朝鲜清津、罗津港发展国际物流。
(八)以俄罗斯为主要客源目标国,做大做强东北各省区的旅游经济
打破旅游“行政区经济”的旧观念,树立大旅游区域合作的新观念。东北经济区各主要城市和边境口岸,要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旅游会展的资源整合、对接和互动,形成立足本地区、覆盖全东北、辐射全国、跨越国家的大旅游格局,做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在发展以俄为主的跨境旅游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打造旅游知名品牌和特色旅游线路,营造旅游市场。根据东北地区地理、民族和气候特点,着力打造几个精品:一是冰雪文化娱乐游,二是俄罗斯文化风情游,三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游。
2.大力创新旅游产品,向中俄纵深腹地和周边国家(地区)延伸旅游线路,深度开发跨境旅游市场。应与俄方旅游部门密切合作,加大旅游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的项目和线路。
标签:远东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中俄论文; 远东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