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统战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战论文,艺术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他在指引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军中,展示了卓越的领导艺术。统战艺术是他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邓小平的统战艺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一、关于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最佳比例
坚定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但是,原则性应该坚定到什么程度,灵活性可以灵活到什么程度,两者之间的比例究竟以多少为宜,从来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因此,恰当地、适时地确定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比例,使之产生最佳效果,这是一种艺术。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这样说过:“邓小平有一种关于把握强硬和灵活间最佳比例的高超才能。”〔1 〕邓小平对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问题有过明确的论述:处理问题要“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2〕他能够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根据统战工作的实际需要,审时度势,采取各种灵活的策略,或大处着眼,不拘小节;或求同存异,趋利避害;或以迂为直,以退为进,使原则性和灵活性得到最佳结合,产生最佳效果。他提出的诸如统一战线“两面旗帜”的政治基础,“一国两制”的构想,“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办法以及在处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傻子瓜子”公司雇工和香港回归等问题上,就充分表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一策略的运用之妙。其中,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而建立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就是一个杰作。
1984年4月,为了确保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移交, 邓小平向英国提出建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但英国不同意,认为1997年以前香港怎么办是英国的事,建立一个联络小组岂不成了中英“共管”?邓小平对英国外交大臣说,在过渡时期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一个机构怎么行?这个小组可以设立在香港,而在香港、北京、伦敦轮流开会。〔3〕由于在小组开会的地点上有了灵活性,照顾了英国的面子,所以英方同意谈判。但谈了3个月,英方还是不同意, 说中国提出设立联络小组是要提前干预港府事务。这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放宽了灵活性,表示如果英方同意设立联络小组,该小组进驻香港的时间以及1997年后是否继续存在一段时间,都可以商量。这样一来,又照顾了英方的利益,使英方觉得也能“共管”一段。于是双方达成协议:联络小组1988年7月1日进港,2000年1月1日撤销。
恩格斯说:“为了顾全主要的事情,在次要的问题上作让步”。〔4〕马克思也说过:“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 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 ”〔5〕邓小平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在顾全确保香港平稳过渡这个大局下,以“将欲取之,则先予之”的策略,领着对方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走,显示出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间最佳比例的高超艺术。
二、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
领导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所谓富有创造性,就是要有创造革新的精神。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创造革新之中向前发展的,在日益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唯有创造革新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国要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改变落后的面貌,更加需要创新精神。邓小平历来强调要有创新精神,他“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6 〕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便是创新的理论,他所提出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也无不焕发出创新精神。他的创新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
邓小平的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他在耄耋之年之所以还能够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就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始终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符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在统一战线的性质、功能和策略上的创新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在统一战线的性质上,变阶级的联盟为政治的联盟,扩大政治基础,树立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使之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统一战线的功能上,从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和平统一祖国服务的轨道上,使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共同愿望和形势变化的需要,在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敢于求大同存大异,趋利避害,实现最大范围的团结,为和平统一祖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这些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使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对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最具艺术天才的创新,莫过于“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国家主权、统一、独立和安全的最高原则出发,从历史和现实以及各方面的关系出发,在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容、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发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揭示出同一的现实条件,找出统一的正确方式和途径,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解决了港、澳问题,为突破长期僵化的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邓小平说:“从世界历史来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十分赞赏“一国两制”, 说它是“最有天才的创造”。
三、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超常胆略
胆略,就是胆识和谋略。它是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优秀心理品质。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超人的胆略。蔺相如完璧归赵,刘邦智赴鸿门宴,毛泽东勇飞重庆谈判,都在史书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邓小平从小就有敢做敢为的胆识,孩提时代不惧神灵敢登神道碑,少年时期就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去勤工俭学,后来长期的革命实践更使他形成了不畏强敌、不怕艰险、敢想敢说敢干的性格。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戴维说邓小平“敢于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东西而斗争,为此不惜冒险。”〔8〕
邓小平在统一战线理论上,有许多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勇闯“禁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例如:“一国两制”,“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等等。
邓小平的勇气和胆略,不是莽撞,不是蛮干,也不是一时意气,而是富于智慧,有时借力打铁,有时绵里藏针,有时刚中有柔。
他以目乱纲,借题发挥,大搞整顿,落实政策。1975年毛泽东作了三条指示:第一,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第二,要安定团结;第三,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很明显,把“反修防修”摆在第一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对此避而不谈,以“旨”乱“旨”,强调:“这三条指示互相联系,是个整体,不能丢掉任何一条。这是我们这一时期工作的纲”。〔9〕他利用这个尚方宝剑,一方面抓整顿,打击派性, 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请逸民”,落实政策,解放了一大批干部,使全国各方面工作都出现了新局面。
他犯颜直诤,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 1977年5月,邓小平尚未恢复工作,就指出“两个凡是”讲不通,马恩列斯、毛泽东都没有说过“凡是”。他一复出,就支持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发动群众批评“两个凡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大张旗鼓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扫清障碍,撤除樊篱。
他不怕威胁,以钢对铁,刚中有柔,显示了收回香港的巨大决心、勇气和灵活的策略。1982年,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着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来到中国讨论香港问题,一开始就摆出了铁娘子的强硬姿态。但这一回碰了上钢,邓小平理直气壮地对她说:“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象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灾难,做出决策。”〔10〕但他又缓和地表示:两国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磋商来避免这种灾难。
邓小平的胆略来自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来自于无私无畏的伟大品格,来自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超人的智慧、果断的意志和敏捷的思维相统一的反映
四、独具匠心的“慢”、“粗”、“宽”策略
邓小平是伟大的战略家,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宽广坦荡的胸怀,博大精深的谋略,他在统一战线方面所运用的独具匠心的“慢”、“粗”、“宽”策略,就是这三者的结晶。
邓小平在经济建设方面,从来都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可能搞快一点”,但在统一战线方面,却强调要慢,不要犯急性病。这是因为统战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做人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这种“慢”,不是犹豫、拖沓、懈怠,而是着眼长远,把握大局,争千秋不争一时。
1950年,邓小平作为第二野战军政委,担负着谋划和指挥进军西藏的重任。凭当时二野的实力,要从速解放西藏,易于反掌,但他并不性急,采取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他提出进军西藏的基本方针是“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指示进藏部队成立“政策研究室”,专门研究进军的政策问题;还制订了“进军守则”,要求进藏部队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胞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强调“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11〕在坚持政治先行、先礼后兵的原则下,把进藏的准备工作充分做好之后,刘邓大军才开始军事行动,以打促谈,终于促成了西藏和平解放。这种“慢”的策略,避免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表现了战略家沉着、耐心、坚韧的性格。
“宜粗不宜细”是邓小平统战艺术的又一种风格。所谓“粗”,并非简单、粗糙,而从大处着眼,举重若轻,抓方针、管大事、出主意,不被具体事务、细节问题纠缠。
在拨乱反正时期,需要平反的冤假错案和有待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实在太多了。如果事无巨细,一件件,一个个都去清算一翻,何年何月才能扯清历史上那么多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这样就会把人民引向没完没了的纷争之中。邓小平一方面提出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强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宜粗不宜细”引导人民不纠缠于历史旧账,朝前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种粗线条的工作方法,体现了邓小平独特的个性和伟大政治家的战略视野。
邓小平还有一句名言:宜宽不宜窄。早在1950年2月, 邓小平亲自拟定了与西藏地方当局和平谈判的10项政策。有的藏族代表人士看到后觉得这些政策太宽了些。邓小平说:“就是要宽一点,这是真是,不是假是,不是骗你们的。”〔12〕
1979年9月, 邓小平谈到新时期统一战线时说:“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13〕
1984年,邓小平在同外国人谈台湾问题时说:“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是不是同香港的一样?我说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14〕
邓小平的这一“宽”字术,内涵丰富,作用巨大。“宽”,就是更大范围的联盟,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宽”的策略,已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不可低估的力量,它使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泱泱神州的大国风度,是伟大战略家广纳江河、包容宇宙的宽阔胸怀和宏伟气魄,是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基本特征的艺术概括。
注释:
〔1〕〔3〕〔9〕〔10〕《邓小平谋略》第320页,第350页, 第33页,第326页。
〔2〕〔6〕〔7〕〔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第50 页,第143页,第8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443页。
〔8〕《中外名人谈邓小平》第202页。
〔11〕〔12〕《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4页,第163页。
〔13〕《邓小平论统一战线》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