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经济形势论文,香港论文,未来发展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入新世纪,香港经济遭遇了较大的困难与挑战,以致某些香港人士对香港经济前景比较悲观,众多学者也对香港经济未来趋势及定位提出了各种看法与建议。我认为,尽管香港经济面临各种困难,但同时也存在着着重大发展机遇,关键是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扬长避短,选准发展方向,重新为香港经济定位,这对保持和巩固香港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地位非常重要。

一、香港经济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新世纪,香港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国家实施“十五”计划、加入WTO、开发大西部等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是前所未有的。

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实施“十五”计划对香港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十分有利。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香港经济不断增长的强大动力源。中国即将实施的“十五”计划,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展现了新的前景,对于香港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十分有利。首先,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有利于香港经济保持经济活力与后劲。其次,内地经济发展由局部突破向整体推进的新转变,有利于香港投资者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内地建设。第三,进一步开放服务业的新举措,有利于开辟新的合作领域。第四,“十五”计划将为香港推动第三次经济转型即从一般服务业转向创新科技和高增值产业提供了新契机。“十五”计划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香港可以利用资金、信息、商业创意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内地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品以及相应的科技服务业,形成新的优势产业。此外,香港在内地的加工贸易制造业也必须提高技术含量,以适应内地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这不但可以提高香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拓宽香港创新科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此外,内地将全面开放服务业,这也可以带动香港高增值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加入WTO是香港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入世”后香港面临巨大商机:未来五年,内地外贸总额可能达到7000亿美元左右,其中要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香港进行,因此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总量将会扩大。内地“入世”后将降低关税、开放内销市场、扩大投资,将会减少香港的营商成本,增加投资机会,香港对内地的投资将会不断增加;内地在开放过程中会更多利用香港资金,包括银行融资和上市集资,香港金融业也会更多进入内地市场拓展业务;内地在完善市场体制方面将更多地采用国际通行的规则,而香港既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又具有地缘和人缘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内地提供很多实质性的帮助;内地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国内出口或合作开发资源,而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内地实行企业国际化战略。此外,随着内地“入世”,将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以香港为基地进入中国市场,因此香港作为外资进入中国的桥梁作用及伙伴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香港将在内地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由此而巩固和发展多功能的国际中心地位。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也会成为支撑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西部大开发是中央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将开创中国经济建设的新局面,而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也为香港工商界参与内地经济建设,发展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和交流带来历史性的巨大契机。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的开发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地域广阔,有廉价的劳工、有丰富的资源、有广阔的市场,香港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有充裕的资金、有丰沛的人才。西部需要香港的对外“窗口”,香港需要更广阔经济腹地。由于经济处于不同的层面,经济结构存在巨大反差,因此,双方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港商参与西部大开发,必定使长期保持的内地与香港良性互动关系更上层楼,为香港与西部经贸发展创造新的机会。正像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日前在西安发表演讲时所说,香港一向是内地面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它既是举足轻重的贸易枢纽,又拥有多元化而素质高的商贸服务。香港不单可以参与西部各项建设和发展项目,还可以协助西部的企业走向世界,加速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两地的交流合作和良性互动,优势互补,达致双嬴。

上述因素将进一步扩大香港的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为香港成功进行第三次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香港从一个地区性的商业中心,转变为全球性的商业中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新世纪香港经济发展也面临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及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明显加快,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发达成员国家和地区在2010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发展中国家成员在2020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及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而香港是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它在亚太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中几乎不必对自身的经济体制作出调整或变更,但却能够在其它国家(地区)的市场相互开放和投资自由化进程中只有收益而几乎没有成本。因此,香港的未来在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将更具发展潜力。

二、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加入WTO对香港经济的负面影响

从近期看,由于国际跨国集团大举进入内地,港商在内地会遭遇强劲对手,竞争压力加大。长远来看,香港的比较优势将会下降。“入世”意味着中国内地进入全方位开放阶段,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直通”世界,沿海城市更加便利,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香港独特优势将逐步削弱。从现实看,内地经过多年发展,竞争力增加,在很多方面可以与国际接轨。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法制等日趋完善,发挥经济中心功能的能力提高,可以吸引诸多外国企业直接进入内地市场。由此香港中介角色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综合来看,香港的中介地位不会根本动摇。这是因为:

首先,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及贸易中心地位关系到中国长远发展战略,香港的中介地位关系到其国际经济地位的巩固,中央政府不会坐视香港的困难,一如过去一样,会予以政策的协助,以确保香港特殊地位。

其次,香港本身的综合优势极具竞争力。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既不同于内地,也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它成为中外交流的理想信道;香港健全的市场体系,公平的竞争环境,法治精神,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众多的专业人才,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等优势,既有利于香港在国际市场与内地市场之间发挥更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又使香港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第三,香港的中介价值始终存在,但中介服务的方式和对象则会因应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就中介方式看,香港中介需要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转型,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中介。就服务对象看,今后许多外国大企业进入中国内地可能不再需要香港的中介服务,但任何时候都有一批中小企业需要借助香港服务。此外,香港一流的服务质量仍然会吸引许多新老客户。

第四,即使上海等地今后与香港并驾齐驱,但中国完全能够容纳两个或多个中介或桥梁。正如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所说,内地仅有上海一个东大门是不够的,仍需要香港这个南大门继续发挥作用。上海市长徐匡迪把上海和香港比喻为一支足球队中的两个前锋,一个飞机的两个引擎,是很形象和贴切的。

总之,中国“入世”后,香港的比较优势相对削弱,竞争压力增大,但香港的中介地位不会根本动摇,未来仍大有可为,但其成绩如何将视香港自身的努力。因此,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便成为香港的当务之急。

(二)迅速崛起的上海等大陆城市正日益成为香港替在的竞争对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一批城市迅速崛起,其中上海、深圳正成为香港的潜在竞争者。特别是上海在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十年增长了三倍,目前的人均生产总值每年为4169美元。根据目前的增长速度,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十五年后将可超越香港,而且人均生产总值亦可于二十年后超越香港。按照国际普遍经验,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的发展过程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发展阶段走向发达阶段的过程,是从小康走向中等发达水平的过程,而上海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过去10年间,上海已经由一个建基于制造业的传统城市,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商业中心,其贸易、货运、金融以及作为地区总部的地位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其金融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证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白银市场、钻石市场等构成的上海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上海正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国际的经济中心,势必成为亚洲区内城市(包括香港)的竞争对手。

香港与深圳的关系近年来进入一个新的层面,深圳再不单是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腹地。1980年至1999年间,深圳的实质经济增长率每年高达29%,深圳人均GDP达35,908元,居全国第一位。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19亿多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41%,已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面向新世纪,深圳提出要在2005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左右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左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深圳的快速崛起,深圳与香港在经济合作互惠的基础上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竞争的一面。

(三)香港经济发展也面临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挑战

亚洲有很多城市都在争夺金融中心,目前有曼谷、台北、东京、上海、新加坡和东京,上述竞争对手中,新加坡为香港较具实力的竞争对手。

新加坡一直是香港的对手,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与香港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资基金的数目方面超过新加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近的调查报告,新加坡外汇市场日平均外汇交易额为1390亿美元,香港为820亿美元,而东京也只为1490亿美元。虽然新加坡的市场规模比日本小,但它远远超过香港。据上述调查报告说,新加坡外汇交易额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32%,而东京的外汇交易额同期却下降了8%,香港则下降了13%。但香港股市和期指的规模则优于新加坡很多,为此新加坡也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这些措施包括:1998年11月23日,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开始根据摩根·斯坦利港股指数推出港股指数期货交易,尽管成交额不大,但已跨出了第一步;鼓励政府管辖下的机构及与政府有关联的公司利用债券市场解决融资需求,以协助发展国内长期债券市场;在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中,可豁免所得税条款,国外投资者持有股份比例要求从95%降至80%;新加坡股票交易所降低外币债券的上市费用等等。在税务方面,香港的个人税及公司税均相当低。然而在促进离岸金融业务方面,香港却没有任何税务优惠。而在新加坡,财务机构从银团贷款,买卖商品及金融期货,提供管理及支持服务与海外联营公司、国际库存业务及基金管理、经济研究及公司顾问等“离岸”交易所得的收入净额,税率减为10%,低税率的采用拉近了两地的竞争水平。

在航运中心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亚太地区的各大港口都在为稳步发展规划着宏伟的蓝图:新加坡以3600万标准箱大港为目标的“巴西班让新港口建设规划”,高雄的“21世纪亚太转运中心规划”、上海的“拦门沙航道整治及国际枢纽港规划”、韩国釜山与广阳的“东北亚转运中心规划”……。亚洲区港口群的迅速崛起,对香港未来航运中心地位构成压力。

在贸易中心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对外直接贸易迅速发展,加之周边地区如新加坡等重要转口港的有力竞争,各地通过香港的转口量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作为香港转口贸易支柱的内地,由于自身对海外市场的逐渐熟悉以及内地港口设施日趋完善,经香港转口额也呈相对下降趋势。

(四)香港经济发展的内部隐忧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竞争力的挑战。香港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地价、人力成本的提高,一些传统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逐步向内地转移,香港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香港服务业比重上升,港人称之为“产业空洞化”。香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具体反映在如下一些方面:一是结构性的高失业率出现。80年代初期,香港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随着结构急剧转型,供求失衡开始出现。初期,富余劳力可为服务业吸收,随着服务业对劳力素质要求提高,制造业退出的劳力就难为其它部门吸纳,现在香港失业率达5%以上;二是投资环境条件相对趋弱。90年代初的高地价、高租金和高通涨,促使构成投资环境重要因素的劳工及写字楼厂房成本大幅上升,制造业投资环境相对恶化。三是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十多年来,香港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高新技术高增值产品比重也有所上升,但较之周边其它“三小”仍略为逊色,主要缘于港英当局的短期行为,对促使制造业向技术知识密集过渡所需的人力资源、科技开支的“软体”基础缺乏统筹安排和应有力度的资金支持。四是制造业持续萎缩的潜在威胁。资料显示,90年代初制造业占GDP的15%,而其创汇却占进口总额70%,相反服务业占GDP的3/4,创汇仅占进口的1/3强。由此可见,制造业依然是创汇的主要来源,而制造业的萎缩,无疑潜藏着金融危机的危险,并使沿用多年的联系汇率制度面临挑战。这是香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较大冲击的原因。

营商成本偏高。低成本和灵活的适应能力曾是香港经济起飞的两大法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香港的土地成本和租金已上升了4位,劳工成本则为邻近地区的5-10倍,营造出高通胀、高地价、高工资和中增长的局面,出现一定的“泡沫经济”。这种状况侵蚀香港经济的竞争能力。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物业价格大幅度回落,但东南亚其它城市的营商成本和生活开支也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减幅,香港因而未能占优,香港营商成本可能长期偏高,以致削弱香港整体的竞争力。

科技基础薄弱。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高科技实力的挑战。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已为世人所认同。过去,由于港英当局的短视和不负责任,香港经济推行的是高地价高楼价的“双高”政策,驱使大量资金流入楼市及与楼市密不可分的股市,造成高科技产业及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其发展也明显落后于与香港处于同一竞争线的其它地区。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整体经济比较脆弱。此次亚洲金融风暴的侵袭,使得香港楼股齐挫,经济受到影响。香港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正在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院校科研工作,同时落实发展数码港和科学园,这种状况正在改善。

三、香港经济定位及发展趋势

面对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以及内部经济存在的问题,香港需要重新定位,为未来的发展选准方向。对此,董建华先生在《香港2001年施政报告》中已经提出明确方案:香港新世纪的发展定位为: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作为我国一个主要城市和亚洲的国际都会,提供高增值的服务。

这个定位明确了香港未来在国内、国际的角色地位,也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确定了方向。

其一,香港未来的国际角色:成为亚洲的类似纽约、伦敦那样的国际大都会。国际大都会的显著特点是: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能向广大地区以及全世界提供金融、贸易、旅游、资讯、运输等服务;是国际融资及交易的集散地;制造业支持服务的中心;制造业萎缩但国际银行及服务业则上升;是众多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拥有大都会文化及消费意识等。这一目标不但远大,而且深具挑战性。

其二,香港在中国的角色:是中国的一个主要城市,即将香港定位为如同上海、北京、广州那样的中国的重要城市。这一定位既体现了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又不无谦虚地把香港与中国其它重要城市放在同一地位。但客观上说,香港将长期是中国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城市。

其三,香港未来经济定位及发展方向:成为面向全球、特别是面向亚洲及中国大陆的高增值服务中心。这个经济定位是符合香港实际的。从香港的固有条件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香港成为独立经济体系将越来越难,而香港经济的优势是服务业,其服务业占GDP的85%,因此未来周旋于各大经济体系之间,扮演“服务”角色的天地很广阔,亚洲经贸、金融服务中心正是香港未来的理想定位。

要实现这个宏伟的发展目标,以下两点对香港来说至关重要:

第一,必须依托内地,全面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这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基石。内地一直是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历史上看,内地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带动了香港近20年的快速增长,香港今后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借助内地经济增长的动力。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成功取得奥运会举办权,将使中国成为在未来一、二十年间发展空间最为广阔的经济体,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产量将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因此,香港必须赶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在与内地经济合作中,香港尤其要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过去20多年,香港与“珠三角”优势互补,发展成为生产力最旺盛的经济区域。“珠三角”人口总数达四千万,其中有多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已超越小康水平,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中国加入世贸后,粤港合作将进入新阶段。

第二,必须加快经济转型,提升竞争力。目前香港正在进行第三次经济转型,这是实现香港服务业向高增值服务转型的战略步骤。香港过去曾经有过两次经济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朝鲜战争时,西方国家对内地实施禁运,迫使香港在短时间内从转口港转型为制造业中心;第二次从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起,香港得以把劳力及土地密集的工序迁往内地,而把增值较高的业务环节,包括设计、市场推广及贸易服务等活动留在香港,令香港从制造业基地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现在香港正在进行第三次经济转型,这次经济转型的内容是使香港经济结构向高增值产业转型。

高增值产业是以创新科技为本的知识型产业,高增值产业既包括高增值服务业,也包括高增值制造业,转型的重点是大力发展高增值服务业,即把服务业转型升级,引入创新科技,实现服务科技化,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素质和水平,进而巩固和发展香港服务中心的地位。

这次经济转型将对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它拓宽了香港的经济基础,使香港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减少香港经济过份依赖服务业易受周边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剧烈波动,保证香港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先进科技的运用和创新活动可以为香港经济增添新的动力;高增值制造业的崛起将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香港经济重新回到较快增长的轨道。再次,经济转型有利于提高香港竞争力,使香港在即将来临的国际竞争中能站稳脚跟,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后来居上。第四,发展创新科技,可以扩展香港国际大都市的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香港的国际中心地位。最后,经济转型将加强香港在港内经济合作中的独特优势,强化香港作为中外经济联系的中介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经济转型的成功将使香港经济更加稳定,更具活力,香港这一颗东方之珠将以崭新的方式再放异彩。

标签:;  ;  ;  ;  ;  

香港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