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澹与南宋龙泉何氏家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龙泉论文,南宋论文,家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13)02-0113-18
宋代的家族史研究,已经有了许多重要的成就①。笔者希望在此丰实基础之上,通过新出史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分析,提供南宋浙东地区的又一案例。本文所关注的何澹(1146-1219),字自然,南宋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他青年时代即高中省元,一生出入于朝廷、地方,曾经是南宋中期历史上纵横捭阖于政界的一位显宦。他所从出的龙泉何氏,也是北宋末年至南宋浙东地区影响显赫的家族。
半个世纪前,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经主持瓯江水库一带的考古发掘,其中清理丽水凤凰山、堰山一带的南宋墓葬四座,墓址“分布在松阳溪和龙庆溪会流处附近长宽各约五里的范围内,M1为宋枢密院兼参知政事何澹及妻朱慧观,M2为澹子何处仁及妻陈氏,M3为澹父何称[偁]及妻石氏,M4为澹女之子翁王信及妻郭氏”②。
最近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研究员整理点校的《丽水宋元墓志集录》③中,收录了上述何偁、偁妻石氏、何澹、澹妻朱氏、澹长子处仁、处仁妻陈氏圹志各一方;另外还有何澹女道静、婿王啕的圹志各一方,何澹亲翁王信暨妻郭氏的圹志一方。丽水市博物馆收藏有何澹第四子处信妻留氏圹志。云和正屏山曾出土佚名圹志残体一块,墓主应该也是何氏家族成员④。此外,龙泉市档案馆藏元明相继续纂、成于天顺元年(1457)的《清源何氏宗谱》⑤(以下简称天顺谱),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庚子(1780)重修《栝苍府城儒学东何氏宗谱》(乾隆谱)、嘉庆乙亥(1815)重修《玉雪何氏宗谱》(嘉庆谱)、光绪五年(1879)《清源何氏玉雪宗谱》(光绪谱)等材料,都包含着许多有关南宋该家族的可贵信息⑥。
墓中出土的圹志,与传世文献、史传及宗谱,共同构成了了解何澹家世及其行藏出处的基本材料,让今天的研究者有机会比对辨析并且利用不同来源的史料,这无疑将丰富我们对于何澹及其家族的综合观察。
一、北宋中后期的龙泉何氏
南宋时期的两浙地区,本是所谓“士大夫渊薮”⑦,而“层峦叠嶂,襟带众流”的处州,却是其中相对贫瘠落后的地域,龙泉更被称为“二浙之穷处”。绍兴年间,韩元吉曾经描绘当地的情形说:
今龙泉为邑,二浙之穷处也,经营名利者不出其涂,出入富贵者不由其境。水行败舟,陆则折轴,四望而行,绵历巇险,不数百里不得郡邑。⑧
而南宋中期,又有“括苍达官最盛”⑨、“处多贵胄”⑩的说法。龙泉何氏自该地区崛起,与长期蕴蓄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关,也是该家族自北宋后期竭力经营的结果。
龙泉何氏在两宋时期出现了两位政坛上的著名人物,即北宋末年的宰相何执中、南宋中期的参知政事何澹。“清源何氏”之得名,正是由于何执中去世后被封清源郡王。清源何氏称五代时自建州浦城毕岭迁至“括苍龙泉豫章之地”的何谨,是其“豫章始祖”(11)。根据诸宗谱的追溯,五传至执中:何谨—睿—惟则—咸遂—君平—执中。
“何望缙云”(12),不过何氏的这一支派,始终以“龙泉”为称。南宋时期枝叶蕃衍的清源何氏,很可能是何谨一支迁到龙泉之后,其后裔与处州本地何氏“联宗”,百余年间逐渐整合的结果。严格来讲,说“龙泉何氏”,是指其祖居地(13),相对强调其族属世代生活的地域范畴;而宗谱中“清源何氏”的称谓,突出的是何执中脉系的血缘世系。见于北宋记载的处州龙泉人何琬,诸谱对其曾祖名讳书录不同(14);与其相关的“何村龙图枝”、“何村仲恭枝”,脉系记载亦疏略含混。这种情形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两“何氏”间并无确切血缘世系关联,他们被拢入同宗,事实上是基于地缘关系。就移入家族而言,着意融入当地的取向,显然十分重要。何谨子睿所娶管氏、孙惟则所娶林氏、曾孙咸遂所娶鲍氏,以及何氏各支子女后嗣所联姻的季氏、姜氏、项氏、潘氏、叶氏、祝氏等,都是处州当地的大姓。而当“清源何氏”发达之后,周边相近的何氏显然也乐于与之联宗。
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的何琬(字子温),是宋代龙泉最早著称的何氏人物。他与苏轼等人有所交游,陈师道、张舜民、秦观及释道潜的文集中,都有与他唱和的诗作(15)。他在神宗朝历任数路监司,被称作“立志不阿,当官有守”(16)。据说他与其同乡叶涛齐名并称,神宗曾书二人姓名于屏风之上,褒誉“政事何琬,文章叶涛”(17)。何琬在当时的政坛知名,主要是因为元丰元年(1078)在江南东路转运判官任内,曾经按发新法干将吕嘉问(18)。徽宗崇宁二年(1103),在知宣州任上,他因奉行茶事率先就绪而被除直龙图阁(19)。于是宗谱中有将其称为“龙图阁大学士”者,其支派也被称为“何村龙图枝”(20)。
与何琬同时的孙升,元丰初年曾经为他的遭际感到不平,在章奏中称他为“孤寒”,说他“扶持老父”“抱负抑屈”(21),仕途一度坎坷。这样看来,何琬并非官宦出身。但他家中基业不薄,据李之仪说,“何子温家有巨竹数顷”,“老绿阴森”(22)。其父何之奇(才翁)被后人称为“隐士”(23),应属地方乡绅,亦能诗。祝穆《方舆胜览》卷九讲到处州名胜留槎阁时,曾经引述他的诗句“朱户夜开千嶂月,画帘秋卷两溪风”(24)。苏轼所题“留槎阁”三字,即是才翁与其泛舟西湖时,得其墨迹,带回家乡(25)。继之而起的何执中,被称为“琬之从侄”(26),或“琬之裔”(27)。但自现存史料来看,何君平—执中、何之奇—琬二支系至少过从不密,亦未见宋人提及执中与琬亲属关系者。
带动了龙泉何氏真正意义上“发迹”的,是何执中。他的曾祖何惟则、祖父何咸遂(28)、父亲何君平(29),都未见功名建树,用刘攽的话说,“世为处州龙泉人,三世未尝仕”。何君平与当时的士大夫们颇多交往,尽管举业无成,却是“以读书为娱”的人,据说“自经史诸子传说以及佛氏外典,多手自写录,或能阎记”(30)。他自己“罢不就举,郊居豫章里,诵佛书,作歌诗”,汲汲于“以经学授其子”(31),奠定了龙泉何氏家族的治经传统。汪藻曾经称何执中“传家经术终黄阁,袖手功名未白头”(32)。何执中曾作《周易解》、《论语讲义》、《孝经解》,其侄何俌有《孝经本说》(33)。俌侄何澹及其后辈何处久、处任、处恬,则都以治《书》出身(34)。
何君平对于长子执中的期待显然没有落空。何执中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甲科第五名,出仕不久即受到曾巩赏识,此后左右逢源,仕途亨通。哲宗绍圣时,五王就傅,何执中被选为记室,继而转侍讲,与当年的端王赵佶有师傅之谊。徽宗崇宁、政和年间,他先后任执政、宰相(35)。他以太傅身份致仕时,制书中倍加褒谕:“粤祗事于潜藩,旋登庸于揆路。宣王之倚方叔,克赖壮猷;高宗之式甘盘,亦惟旧学。时著格天之业,蔚然奠枕之勋。”(36)
何执中致仕后,并未回家乡龙泉定居。但他自发迹后始终与宗族、乡郡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把女儿嫁给了早年对自己讲授启蒙的丽水乡先生梁佐的儿子梁固(37)。“龙泉巨刹”崇因荐福禅院,在崇宁四年(1105)被他“请为奉先之所”(38)。他“自以由攀附恩致位宰相,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39),积极促进当地宗族发展。提携地方势力、彰显地方影响,他也不遗余力。崇宁、大观之际,在处州道士吴应能的鼓动下,徽宗出内帑营缮龙泉奉灵宫,并赐额为“天宁万寿宫”。时任门下侍郎的何执中受命作《万寿宫记》,称其“穷极宏丽”,“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地,且以旌妙应先生吴应能施德济民之效也”。在热衷神异符瑞的那一年代中,龙泉奉灵宫地位的抬升,或许与身为宰执的何执中有关。作为处州龙泉人士,他在记文中特别说明“应能生长龙泉”,而“处州介闽浙之间,地灵境秀,洞天福地,封陲相望……仙风郁然,殊冠于一方”(40)。
州城留槎阁侧畔的济川桥,原名清化桥,“济川”则得名于何执中。更名之事,应在何执中任宰相之后。而这一名称的选择,显然动了脑筋。所谓“济川”,意犹渡河,语出《尚书·说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41)后即以“济川”比喻辅佐帝王。看来何执中并非低调之人,这种潜台词背后“衣锦还乡”的豪情,颇溢于言表。政和六年(1116)他以太傅致仕,在慕容彦逢代徽宗起草的《赐太傅何执中辞免恩命不允诏》中,说“卿以甘盘旧学,辅相朕躬;勋德兼隆,为时元老”(42)。他去世后,汪藻挽词开篇即称“两纪中天侍冕旒,甘盘仍作济川舟”(43),都是以殷高宗的师臣甘盘为比,称誉他的辅佐之功。
北宋中后期,龙泉何氏在地方文化印记方面下过不少工夫。地方名胜“留槎阁”东坡墨迹的由来,无疑为何才翁一家赢得了门面;阁畔的桥梁又由何执中改换了名称,并经米芾题额。这样,在宋人眼中视为“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44)的这一桥阁相映的难得景观,就都烙上了何氏的印记。宋人有作《留槎阁图》者,到南宋孝宗初年,执中从孙、身为吏部郎中的何偁,还在图后书写了跋语(45)。这一传统,被何氏后人继承。偁子何澹,庆元时官至执政,开禧乡居期间,适逢处州郡守王庭芝修葺丽水名胜应星楼,叶宗鲁为作记,澹则为之手书。
何氏家族据称“自琬称于神宗,其一家宦达,为公卿大夫肩踵相接,始终十朝”(46)。但宋代龙泉真正兴盛起来的,并非何琬一支。何琬子孙散居在和州、无为军、严州等地(47),未在家乡充分发展。而何执中尽管在朝声名不佳,却实实在在带动龙泉何氏子嗣走出了山乡。他的子侄孙辈,几乎个个利用不同机缘出仕。其中的多数后来虽未返乡,但其中不少人与处州来往密切。像他的外孙梁汝嘉,素有能名,被周必大称为“国家之宝臣”(48),汝嘉在丽水的乡居邻近郡学,于是“捐地基以创斋庐”,乃至县学“绘像于学,春秋祀之”(49)。
今见天顺谱中《清源何氏仕宦录》(50),录入“仕宦宋朝及膺封赠居栝苍者”139人,其中何执中的前辈7人,除何之奇“后子琬贵”外,其余6人都是因何执中而被封赠或得阶官。后辈出仕,更是多与执中带动有关。这一状况,很是刺激了他在处州的乡邻。祝穆《方舆胜览》卷九“灵溪”条说:
其溪夹长洲为两派,里谶云:“沙洲到寺上,龙泉出宰相;沙洲到寺前,龙泉出状元。”后何执中拜相、刘知新释褐为首,盖符其谶云。(51)
处州人季南寿也在其《留槎阁记》中说:
当时指为沙堤之兆,意必有拜相者,载于里谣。未几,清源何太宰首叶是谶,为一时王公大人。厥后登宥庭联法从,影缨要津者相望。(52)
何执中政和七年(1117)去世,葬仪隆重,汪藻有“千官祖奠城东陌,十里春风鼓吹忧”(53)之说。何执中逝后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54)。此后的龙泉何氏,便自称为“清源何氏”。所谓“科名奕叶,朱紫蝉联”(55),事实上也是从何执中开始。
从何执中辈以下,龙泉何氏子嗣的名称才有了整齐的排行,宗谱中记载也比较清楚,很少再有如前几世常见的“失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宗族认同与凝聚意识的明朗化。对于宋代处州的何氏子孙来说,“宗族”的意义不仅是血缘亲属集团,而且是他们习熟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是他们晋身的出发点和途径;家族世代聚居的乡里(“家乡”),则是他们据守的港湾。
何澹曾祖何执文,是何君平子,执中胞弟(56)。他生前未中科名,虽曾出仕,未至显宦。据宗谱,执中有子三人,即志同、志问、志尚;志问、志尚皆以承务郎而早世。执文有子五人,志修、志崈、志正、志应、志元。其中直接见于宋人记载的,至少有执中子志同和执文子志崈二人。据天顺谱所附《清源何氏登科录》(57)记载,在执中的八个子侄中,也只有他们二人曾中进士。志同字彦时,为元祐六年(1091)进士。徽宗“尊宠潜藩之旧”,泽及子嗣,志同因而得以“超进”(58)。北宋末年知顺昌府,战乱中拥兵先遁(59),溃围而出时忍痛将“一子二女弃而不顾”(60)。其后“首倡大义”,与赵子崧等人建盟勤王;高宗应天即位后,一度被任为知应天府,此后几经起伏,绍兴三年(1133)卒。他的妻子袁夫人,出自四明袁氏,是曾经知处州的袁毂之女;两家往来频繁。他们的长婿陈康伯,是南宋前期的著名宰相。
何志崈字彦功,为政和二年(1112)进士(61)。何澹即志崈孙。
二、南宋龙泉何澹家族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南宋浙东士人家族有一些类似的发展路向。用黄宽重的话来说,“这些家族的兴衰历程和模式,都可视为中国近世以来中等家族发展的一种常态”(62)。龙泉何氏大体亦循此路径演进。
北宋后期并不兴旺的何执文一支,其后裔却在南宋初期发展起来。执文的长子志修,虽非进士出身,却能诗,有基本文化修养(63)。次子志崈,进士出身,官至左朝奉郎、尚书主客员外郎(64)。他的夫人章氏,是北宋哲宗朝宰相章惇的曾孙女(65)。夫妻二人育有四子,即何佾、何侑、何俌、何偁。章氏有别业在吴郡,因而一家人曾经长期住在苏州。何佾、何俌等都与舅家走动颇近(66)。何俌绍兴十二年(1142)考中进士,是自苏州应试;何偁娶妻石氏,也是在苏州结下姻缘。志崈及佾、侑、俌三子,包括他们的后嗣,其后长期居住于湖州乌程县妙喜上基,去世后也都葬于当地(67)。何侑的封号,是乌程县开国男。何俌的次子洙,则一直居于平江(苏州)横金。
志崈一支,子嗣并非个个进士,学术背景却颇为突出。其长子佾、次子侑,都是荫补出身。何佾字德献,是何澹的生父。绍兴年间曾任於潜县令,何澹即出生在县治衙署中(68)。佾妻姚氏去世后,即将幼子澹过继给四弟何偁。他继娶周氏,即是何澹“不逮事”的“本生继母”。何佾据称“学通经史”“有戡乱才”(69),绍兴末曾任荆湖南路转运判官、福建路提刑等职,隆兴元年以直秘阁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70),有吏干。
何侑字德器,号存斋,曾知漳州,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司;作品有《览古史断》、《天爵铭》、《吏治戒》、《叹习》等,亦尝裒次《家集》五十卷(71)。一度与他同事的杨万里,曾应其子何洪请求,为《览古史断》作序,称何侑为“静者”,并且说“断古之书,非静者作之莫能也。静故明,明故决,明则不惑,决则不迁”(72)。何侑在《叹习》中所说“入时愈深,则趋正愈远;以守身为法,以入时为戒,可谓士矣”云云,曾被吕祖谦《少仪外传》、王应麟《困学纪闻》等书引述(73)。
志崈三子何储字德辅,他绍兴十二年(1142)中进士,恰逢宋金和议成立不久,次年即进上《中兴龟鉴》十卷(74)。当时以《中兴龟鉴》为名的著述至少有两部:绍兴七年“左朝散大夫提举广南市舶林保进《中兴龟鉴》”,该书“评论夏少康迄唐肃宗得失”,应该是在裒辑前代典故的基础上纂成(75)。何俌此次进呈的《中兴龟鉴》,受到官方好评,称其“学术通明,议论纯粹,观其所陈,有补治道”(76)。该书涉及的起讫时代及具体内容待考(77)。四库本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注文中,多有“何俌《龟鉴》”(间有称为“《中兴圣政》何储《龟鉴》”或“《中兴圣政·龟鉴》”者)的讲论内容,四库馆臣曾说:
至于本注之外载有留正《中兴圣政草》、吕中《大事记讲义》、何俌《龟鉴》诸书,似为修《永乐大典》者所附入。然今无别本可校,理贵阙疑,姑仍其旧。(78)
据学者考订,今见《系年要录》注文中搀入的《龟鉴》文字,主要自《增入名儒讲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增入”的阐说部分转引而来(79)。今见《中兴两朝圣政》所“增入”之“名儒讲义”,只称“《龟鉴》”而未提何俌,经后人转引到《系年要录》注文中,才将《龟鉴》与何俌联系起来。这一《龟鉴》,覆盖及于高孝两朝,显然不是何俌绍兴十三年所能完成。今人知道何俌这个名字,大多因为他是名著《龟鉴》的作者,而该书是否由这位龙泉何俌在其《中兴龟鉴》基础上增补修成,尚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
孝宗即位后,何俌曾为王子位说书、邓王府直讲,继而任中书舍人,乾道元年(1165)为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在洪适撰写的《何俌权工部侍郎制》中,称他“智略凑于朕前,言语妙于天下”(80)。何俌的学识在当时即为人钦敬,洪迈曾经说:
乾道二年冬,蒙恩召还,过三衢,郡守何德辅问奏对用几札,因出草稿示之。其一乞蠲减鄱阳岁贡诞节金千两事,言此贡不知起于何时,或云艺祖初下江南,郡库适有金,守臣取以献长春节,遂为故事。误书“长春”为“万春”,乃金主褒节名也。德辅读之,指以相告,予悚然面发赤,亟妀之。(81)
乾道二年底,何俌除敷文阁待制致仕。除去《中兴龟鉴》外,他的著述还纂集为《奏议》、《内外制》、《大学讲义》、《孝经本说》、《西汉补遗》等,成就丰赡。
绍兴后期,时任国子博士的何储,曾经被批评说“多私亲旧”(82),看来是个照顾亲旧情面之人。隆兴末年,陈康伯任相,陈夫人何氏,是何执中孙女(志同女),何俌与他这位“再从姊之夫”(83)有什么往来,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陈康伯去世后,朝廷是特地指定由何俌护丧回到铅山的(84)。
真正在家乡龙泉发展的,是志崈的四子何偁。偁字德扬,早年即以文采受到叶梦得的赏识,“弱冠以文贽石林叶公,公奇之,待以国器”(85)。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进士第四人。孝宗隆兴二年(1164)冬,时任吏部郎官的何偁因上封事得罪当局而回归乡里。乾道、淳熙年间,先后出任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提举福建常平茶事。淳熙五年(1178)卒于官下,归葬处州松阳县惠洽乡堰山(86)。何偁“性喜养生”(87),“喜从方外,养性绝粒,若无意于世者”(88)。他究心医术,有《何氏方》(又称《经验药方》)传世(89)。被称为“何德扬方”的这部方书,救治妇人难产等,颇见效验(90)。他还著有《玉雪小集》、《外集》(91),因而被称为玉雪先生,传后的房支,也被称为“玉雪堂”何氏。
何偁被称道的主要事迹,在于隆兴年间针对和议的进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他“隆兴初在朝言和议,触时相”(92);何澹为他书写的圹志却说事在隆兴末,进言内容是“斥致寇御史等罪”。此事在何偁神道碑中叙述详尽,指隆兴二年冬金军入寇时,何偁上封事“数迷国罔上者罪”。所针对者,主要是谏议大夫尹穑等人,亦触及宰相汤思退,其言辞颇为激烈:“愿请尚方剑,断奸臣颈,死不恨!”当时,太学生亦“扣阍上书,大指与公同”,引起执政者不悦。此事颇被称道,“朝野皆壮公节”(93)。乾道后期,王十朋在《答兴化何知军》书简中,称何偁“官清而要,荣跻列宿之躔;气直以刚,力请上方之剑。乃反落御史之胆,恨不断佞臣之头。始知学校之有人,孰谓书生之不武”。他并且说,“天赏精忠,遂魁其子”(94),以何澹魁南宫事来宽慰其父何偁。
何偁能诗,交游亦广。他与洪适、洪迈兄弟都有交往。洪适称他“种学绩文,蜚声俊域”,曾经举以自代(95)。洪迈《夷坚丁志》卷四叙述处州“胡教授母”事,亦录“何德扬说”(96)。他书赠苏州吴江臞庵先生王份的篇什“多羡王居士,心闲事事幽”,一直被视为佳作(97);他追忆丽水紫虚观道士卢葆真的诗篇,也在家乡长久传诵(98)。
何偁夫人石氏,“起自名族,嫔于大门”(99),是绍兴二年(1132)特奏名魁首石公辙的女儿。她的伯父石公弼、从叔石公揆,都是两宋之交的闻人;舅父陈之茂,也是南宋初期的名臣。石公辙通判平江府期间,两家联姻。
何偁夫妻有三儿二女。长子澹,是过继了偁兄佾的儿子(100);次子涤,曾经通判隆兴府;季子早逝。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曾任处州龙泉县丞的潘桧,另一个嫁给了处州青田人郑如冈(101)。潘桧是嘉定龙泉县志的实际纂修者(102)。郑如冈是孝宗朝能臣郑汝谐之子,汝谐则是何澹伯父志修的女婿。郑如冈嘉定年间曾知婺州金华县事,后历任知州、监司,他是何澹妹婿,亦其表弟。
长媳(何澹夫人)朱慧观,是徽宗朝尚书右丞朱谔(103)的孙女。夫妻二人育有四子一女,长子处仁也是过继而来(104)。据《清源何氏登科录》(105)的记载,何澹的四个儿子(处仁、处礼、处智、处信)中,只有三子处智进士出身,中嘉定十年(1217)吴潜榜甲科。他们的女儿何道静,嫁给了王信次子、后来曾知嘉定府的王驹(106)。王信孝宗朝先后知湖州、绍兴府、鄂州等处,也曾任中书舍人、给事中(107),与洪迈、尤袤、罗点、倪思等都有往来关系(108),宁宗初进封丽水县开国伯。他的女儿则嫁给了何澹的堂兄弟何润(109)。
何涤并非进士出身,应系荫补入仕。庆元五年(1199),兄长何澹为参知政事,涤则新除通判临安府,自行在乘舟回处州,因舟人贩私盐被廵检司逻卒林广等拘捕,何涤倚势仗剑将林广致伤。何涤因而降一官、罢通判;何澹也两度引咎求去,被宁宗挽留(110)。
何偁去世时,何澹正在秘书省任校书郎,因而如他自己所说“病不得尝药,没不得亲敛”(111);父亲淳熙五年正月卒,他于是年五月丁忧离任(112)。何偁墓前的神道碑,为倪思所撰(113),立碑时间是在他去世三十二三年之后。当时他的夫人已经袝葬逾年,儿子何澹身份崇重。
如前所述,何执文一脉,五个儿子中,只有志崈一名进士。志崈四个儿子,俌、偁两位进士;下面一辈九个孙子中,只有何侑子淇、洪和何偁子澹三位进士。而据天顺谱所附《清源何氏仕宦录》,志崈系祖孙十四人,其中非科举出身者八人,除俌子潾以将仕郎早逝外,全数通过荫补、辟举等方式出仕做官。这让我们看到在当时社会中“出仕”的可能途径及强烈诱惑力。
据万历前期修成的《栝苍汇纪》卷九《禋祀纪》记载,明代处州乡贤祠供奉有宋人15位,其中并无何执中、执文的直系子孙,倒是他们联宗或结姻的(包括外家后嗣)何琬、王信、郑汝谐、梁汝嘉都名列在内。
三、何澹:仕途与乡居
(一)仕履简述
何澹绍兴十六年(1146)生于於潜,十八岁进入太学,年方二十即“魁南宫”,以省试第一登乾道二年(1166)进士第。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或仕宦内外,或退处乡里,至嘉定十二年(1219)底去世。何澹在“庆元党禁”前后的作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不在于此。仅综合相关材料(114),简单列述何澹仕履。
何澹的仕宦生涯,大体可分作四段:孝宗朝、光宗朝、宁宗前期、后期。乾道年间他高中省元后,凭藉自己的学业供职于馆阁、学校,曾任国子司业、教授、秘书郎等职。淳熙十年(1183)以著作郎兼东宫小学教授;皇孙以平阳王就第后,改兼王府教授。是即周必大日后批评的“何澹自为省元,未尝一历外任”。他对自己的前程有很精心的设计,曾经“力恳两参,必要太常、秘书,为侍从之捷径”(115)。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的同乡处州丽水人姜特立以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伴读;光宗即位后,姜特立、谯熙载等“皆以春坊旧人用事,恃恩无所忌惮”(116),何澹与他们有密切的来往(117)。
孝宗后期,何澹曾经被宰相王淮推荐,与京镗、谢深甫、吕祖谦等共同列为“儒学政事之臣”(118)。光宗朝,何澹开始在政界知名,其凌厉作风及褊狭心地逐渐显露无遗。内禅之初,周必大与留正并相,二人议论素不相合。何澹因久不得迁归咎必大(119),却得到右丞相留正赏识,擢为谏长。淳熙十六年五月,初除右谏议大夫的何澹,首攻周必大“不公不平不正之罪有十”(120),必大因而罢相。同年冬,礼部郎中陆游等亦因何澹弹劾而放罢(121)。次年末,迁任御史中丞的何澹,再攻枢密使王蔺,王蔺旋即被罢(122)。何澹因个人嫌隙对于浙东名士陈亮的压制打击,也在绍熙初年(123)。种种作为,使得“一时名士排击殆尽,大为清议所薄”(124)。
《宋史·本传》说何澹“美姿容,善谈论”。就其个性来看,他基本上是锐于进言者。其鹰犬式的攻击态度,某种程度上是“观望”的结果,是时势促成。例如他对周必大的弹劾,应属迎合光宗意旨;对王蔺的弹劾,也不仅出于时宰授意,光宗曾明确表示支持说:“卿章疏犹未快,此人朕亦畏之。”(125)似乎是因其罢任而长松了一口气。
除去种种人事是非之外,何澹也曾针对朝廷财政、赋役、铨选、荐举等问题屡屡进呈奏疏,提出意见。他在庆元六年(1200)为“绍兴辛巳鲁国陈公决亲征之议”撰写的《读亲征草诏跋》(126),可以说充溢着凛然正气。
何澹由于其“过继”背景,仕宦过程中曾经四度丁忧:乾道五年(1169)持本生父何佾“心制”,淳熙五年(1178)丁养父何偁忧,绍熙二年(1191)因本生继母周氏丧而“申心制”,嘉定二年(1209)丁养母石氏忧。其中,周氏丧在何澹任职御史中丞期间,礼寺言当解宫,澹引“不逮事”之文,乞下给谏议之。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太学生乔嚞、朱有成等移书批评,何澹被迫去职。心制期满知明州(127),因不满于除授结果而怨憾在朝执政的赵汝愚(系何澹同年进士高科)。
庆元元年(1195),何澹被召为御史中丞。赵汝愚时已免相,何澹“复诋其废坏寿皇良法美意”(128),甚至“论其有无君之心”(129),致其落职罢祠。这段期间,朝廷“时事为之一变”(130)。次年正月,何澹自御史中丞除同知枢密院事(131),继而参知政事。在他是年为姻亲郭硕人(王信妻)书写的墓志中,自署职衔为“正议大夫、参知政事、兼提举编修敕令、缙云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贰佰户”(132)。庆元六年闰二月,迁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监修国史(133),如愿以偿达到他仕宦途程的巅峰。
庆元年间发生的“伪学”党禁事件,并非韩侂胄等人的成功,反而是当权者无法成功控御朝中局面的反映;在这一过程中,何澹等却获取了个人仕途上的“成功”。这一方面出于风云际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面对赵汝愚、朱熹这样一些名望素著的重臣或“道学”之士,朝中的权势者实在感到心虚。从光宗初年攻击周必大、王蔺等人开始,何澹在政坛头角崭露。他也曾犹豫,也曾恍惚(134),但终于不能自已。何澹的“旧学”背景,他“早擅抡魁”、“全才之英”的声名(135),是当权者尤其希望借重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不能完全归咎于何澹趋附权臣韩侂胄,应该说是当轴者“发现”了何澹特有的价值。何澹长子处仁在《圹志》中,为父亲达致巅峰有简要的解释,说是“今上(按指宁宗)眷礼旧学,延跻政地”,这大概反映出何澹父子沉静下来之后,希望给后人留下的印象。
当年的何澹不负期待,确实别具眼光。其主要“发明”,可说是力倡“专门”之禁。庆元元年七月,他以“士风纯而国是定”为旗号,进言“论专门之学短拙奸诈,宜录真去伪”(136);称“专门之学,流而为伪。愿风厉学者,专师孔、孟,不得自相标榜”(137)。这样,指向道学的“专门”一词,即通向了“矫伪”,并进而与“伪学”概念絓连在一起。这种说法,不仅涉及学术门派,而且成功地拉抬到“国是”的政治高度,通过正言厉色的论说,完成了舆论上的重要准备。接下来,言者相继,请“考核真伪”。何澹又上疏论“大臣既熟知其邪正之迹,然不敢白发以招报复之祸。望明诏大臣,去其所当去者”(138),从而将风气整饬上升到人身整斥、组织清理。《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四庆元元年七月丁酉条,即将何澹进言径称为“何澹请禁伪学”。李心传在《道命录》中亦称何澹“主伪学之禁者凡六年”(139)。
平心而论,“专门”并非何澹的发明。北宋末年以来,尤其是南宋初期,“专门”已经自中性表述转而成为整肃特定学术门派(“道学”)时的恶意代称。抑制“专门”,被用作反对党同伐异的旗号(140),而究其实质,正是党同伐异的手段与利器。淳熙十年,受到宰相王淮支持的侍御史陈贾,首度提出“近日搢绅有所谓道学者,大率假其名以济其伪”(141),而这位陈贾,正是何澹姑父,“向来预其议论”者(142)。
庆元初期的何澹,一方面了解朝政“利害”所在,一方面谙熟士人心态。他在章疏中提出的惩治“无君之心”、“定国是”诸论,切中帝王心中关键,也是“伪学”转向“逆党”的必要过渡。“知名之士不可一一诬以罪,则倡为伪学之目以名之”(143),何澹可说是“伪学”论证的重要缔造者。
何澹在中央任职的高峰期结束于嘉泰元年(1201)。由于吴曦帅蜀事与韩侂胄议论不合(144),他乞祠丐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太平州,旋即请祠。次年二月到任知福州。何澹的这段经历,《宋史》本传中说:
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起知福州。澹居外,常怏怏失意,以书祈侂胄,有曰:“迹虽东冶,心在南园。”南园,侂胄家圃也。侂胄怜之。进观文殿学士,寻移知隆兴府。(145)
开禧元年(1205)九月移知隆兴府,辞不行,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奉祠家居(146)。何澹与韩侂胄间若即若离的这段经历,日后被称作“惟其特立于冰山未泮之时,是以勇退于玉铉将登之日”(147)。
何澹仕履的第四段,始于嘉定元年(1208)。此时韩侂胄已被除去,“圣化更新”(148),他应权相史弥远之召,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149)。当时,感觉摸准了朝廷脉搏的何澹,回顾了此前若干年的经历,试图撇清与韩侂胄的干系。在辞免知建康府的第三札中,他表白说:
臣实有未尽之悃,不敢有隐于君父。臣愚戆自守,仇怨众多。向者权臣用事,臣待罪政府,数以议论违忤其意,遂遭排斥。归自三山,每虞伤害,杜门奉亲,不交人事。(150)
在除授诏书中,楼钥以宁宗的口气褒扬他“久镇三山,时称治最”。在“以金陵而为陪都,保釐素重;护天堑而开制阃,委寄尤隆”(151)的敦促下,何澹在三上辞呈之后,再度出山(152)。
嘉定二年,何澹自署衔为“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知建康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充江南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营田使、兼行宫留守、兼江淮制置大使、缙云郡开国公、食邑七千六百户、食实封贰阡伍佰户”(153)。同年因丁母忧去职,再度奉祠家居。免丧,除知江陵府兼京湖制置大使,“请免再四,以故职奉祠”(154)。嘉定十二年十二月初病卒于私第,终年七十四岁。
(二)何澹在处州
何澹于嘉泰元年(1201)离开朝廷外任;此后到开禧、嘉定年间,曾断断续续多年奉祠家居,在处州生活,直至嘉定十二年(1219)去世。这种“俄急流而勇退,欲西陌而东阡”(155)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日后得以进退有据。
作为“乡里”的民间区域社会,显然是当时士大夫进退回旋的广阔天地,是丰富人际网络的重要资源,也是朝政紧张气氛下的后盾带及缓冲区(156)。这些乡居士大夫,特别是其中的上层人物,由于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来受到地方官员的敬重与逢迎。对于后者而言,甚至有“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感觉。
何澹与他的曾伯祖何执中类似,在乡里并非低调之人,其“居高临下”的身份显而易见。唐士耻曾经说过婺州金华人何松的经历:
初仕括苍,少师何公少推可,公之归,出诗以饯公,有“官卑自立古今难”之语,其见许如此。(157)
周密也记载过这样一件趣事:
何小山既贵,里居,有卿宰初上,来见。一睹刺字,曰:“小鬼耳。”遣吏谢之。后以佃家来诉邻凫之扰,有状至,邑宰判云:“作高田塍多著水,鸭踏苗头自理会。朝中自有大官人,何必执状问小鬼。”(158)
看来即便里居期间,何澹依然脾性不改,气派十足,以致引惹了邑宰的不满。
何执中旧宅在龙泉县南天马山(159)。何澹原本居住龙泉,后来移居丽水,宅邸在城中,称“中府”;其弟何涤居城西,号“西府”;堂弟何润居城东,曰“东府”(160)。俨然是当地“大户高门”的作派。他们的前辈及同辈中,许多人“或因父祖宦寓,或别业先冢”,散居绍兴、奉化、湖州、平江等处(161),即便是常住处州的何偁,其父兄亦分处各地:
由周国公(按指志崈)而下,其派四,而谱有不及者。盖其散处于霅于鄞于信,地之相去者远,莫能以致详也。(162)
嘉定初年,何澹母“年逾八十,十日九病”,“而兄弟凋零,遂无兼侍”(163),看似家中人丁并非兴旺。仕宦家族的这种“散处”,在宋代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仕宦所及,有新置产业在彼;祖辈所居,有世代旧籍在此;虽相去甚远,却依然合谱联宗。这实际上反映着宗族繁衍、支派分蘖的过程以及时人的族属意识。
有关何澹在处州这段期间的乡里活动,本传及圹志皆语焉不详。从零星著录的碑记石刻资料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地方上某些文化盛事(如修复应星楼庆典)的介入、与故旧的交往。他留到后世的墨迹,大多是寓居乡里时所书。其中著称者,有庆元二年(1196)《宋故硕人郭氏墓铭》、开禧三年(1207)手书《应星楼记》、嘉定二年(1209)撰写并手书《宋故琼管安抚提举郭公墓志铭》、三年所书《宋中书舍人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四年“为序而铭的”《宋故处士林君墓碣》等。据说何澹“书法遒丽伟劲”“秀整可爱,洵足宝贵”(164);后世访得郭氏墓铭者喜不胜收,称之为“何参政名笔”,“为之狂喜,急搨而登诸录”(165)。他的文集如《小山集》(《小山杂著》)、《历代备览》(166)等,应该也是在乡里完成。
处州地方的民间传闻,塑造出关心民生又清明干练的“何丞相”乡里形象。最重要的两件事迹,是《龙泉县志》的编纂和通济堰的改修。
南宋处州的地方志,有《(绍兴)处州图经》、《(乾道)栝苍志》(郡守楼璩主持修订)、《(嘉泰)括苍续志》(郡人陈百朋纂)等(167)。据称嘉泰年间何澹主持编修了《龙泉志》,这是该县历史上的首部方志(168)。据宋晞先生考订,该书六卷,实际上是龙泉知县林应辰与县丞潘桧纂修: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修《龙泉志》,凡六卷,纂修者为知县林应辰与县丞潘桧。参知政事邑人何澹序云:“邑之隶括苍者七,而龙泉为壮,旧志疏略,十遗七八,漫不可考。邑宰林君应辰与邑丞潘君桧病焉,约以公余,力加会稡。潘君旁搜博取,逾年将就,秩满不得竟,以授林君,芟烦撮要,订讹补漏,且择邑之士,尽其力之所至,编为六卷。”(169)
潘桧是何澹妹婿。嘉定二年秋冬,何澹丁母忧奉祠家居,《龙泉志》正在此时修成。他以“(前)参知政事”和“邑人”的双重身份,介入了这一过程。这部县志,在清代乾隆年间修志时“已阙佚”(170),今存光绪三年(1877)顾国诏等编纂的《龙泉县志》中,转录着嘉定志的部分内容。
通济堰,始建于南朝,其名称则始于南宋绍兴年间。乾道四年(1168)郡守范成大主持立堰规二十条,并且作《通济堰记》,碑碣至今犹存。该堰号称溉田二千顷,是当地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周必大在庆元元年(1195)所撰范成大神道碑中,不仅说到“作堰规,刻石庙中”事,还特别提到他“尽给左右山林为修堰备。至今蒙其利”(171)。
今见纪念“何丞相”的文字中,几乎无一例外会引述“开禧元年郡人参政何澹筑成石堤,以图久远,不费修筑”数语,作为其业绩的印证。这几句话,可能是自明人王廷芝编纂的《通济堰志》转引而来。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清代《处州府志》(172)卷二六《金石》“范石湖书通济堰碑”条,自《堰志》中引来的相关文字却不止这些:
据《堰志》云:堰规凡二十条,今除去“堰山”一条。盖旧堰自春初起工,用木篠筑成堰堤,取材于山,拦水入堰。自开禧元年郡人参政何澹筑成石堤,以图久远,不费修筑,因请于有司给此山。今山为何氏物业,非堰山矣。
跋语继而说:
是则何氏因捐筑石堤,后据山为己有,遂除去堰山一条,存十九条。(173)
看来,通济堰与何澹相关处不止一事。首先,开禧元年(1205)秋他自知福州卸任,奉祠乡居。是年在他主持下,动工将通济堰堤坝改木为石,从此“不费修筑”。元代至正四年(1344)的《修通济堰碑》记载,“宋元祐堰坏……大抵采篠木藉土砾载水……开禧中郡人枢密何公甃之以石”(174),也印证了何澹对于改坝的贡献。实际上,这种“砥以松干,级以段石”的筑堰方式,在北宋靖康时期,就已经被当地的蒋溪堰所采用(175)。
其次,所谓“堰山”,如周必大所说,本系“为修堰备”的“左右山林”,原系公共所有。石堤筑成后,何澹“请于有司”,将原有堰山据为何氏物业,从此“非堰山矣”(176)。于是原来的《堰规》也就略去了“堰山”一条。居于乡里的何澹,显然身份不凡,兼具地方领袖的影响力与豪横之气势态度。
何澹及其近亲的几处墓葬,都在通济堰大坝周边。开禧以后,这片山地,都成了何澹自家的产业。大坝以西堰山西侧的轿马郑村,有何澹父何偁及妻石氏墓;大坝东北凤凰山上,有何澹及妻朱氏墓、澹子处仁及妻陈氏墓;大坝东南堰山南麓的平地村,有何澹亲翁王信及妻郭氏墓(177)。有当地研究者指出:“此三处宋代古墓距离大坝均为1.5公里,其中东北、东南的古墓群与大坝正中点成正等边三角形。选址者意在护视大坝千秋永固。”(178)但对于墓葬选址者意图的这种推断,并未在相关的宋代圹志中得到证明。何处仁说到何澹墓选址事,只是说“葬于丽水县凤凰山之东,距楚国(按指何澹父偁)茔五里,从先志也”(179);其母朱氏,是“袝于先少师之墓”(180)。处仁夫妻,则是“合葬于松阳县惠洽乡高峰之原”(181)。其中都没有涉及“护视大坝”的意思。倒是清人曾经推测说,何偁夫妻墓地在堰山,“岂因澹取为坟墓,故有石堤之筑,不尽为民起见欤?”(182)
四、附说
(一)关于宋人眼中“多面”的何澹
《宋史·何澹传》结语说:
其后更化,凶党俱逐。澹以早退幸免,优游散地几二十年。
类似的内容,其子处仁所撰《何澹圹志》则说:
受知三朝,忠不顾身,率以取忌权奸,抱道退处,垂二十年,身名俱全,俯仰无愧,可谓德隆而福备矣。
何澹的政坛表现,在时人和后人的眼中,通常是与韩侂胄、与伪学逆党之禁“捆绑”在一起认识的。南宋后期成书的《庆元党禁》和《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都引述了侯贯卿的一段话,称:
学禁之弛,嘉泰之初元也。何澹罢两府而魁尽,(韩)侂胄图恢复而意向移。学禁自是懈矣。(183)
何澹本人显然不甘于被人们如此认识。他离开朝廷之后与韩侂胄等人虽然仍有往复牵连,但终于渐行渐远。嘉泰二年(1202)韩侂胄弛党禁“稍示更改以消中外意”(184),大批原在伪学籍内的人士重获进用。在此过程前后,内心难免紧张的何澹,看来也利用各类资源,成功地修补了与“伪学”诸公的关系。
何澹家族,原本与朝野人士有广泛交游。他自己和杨万里、尤袤、罗点等人都有不错的关系,闲暇时也曾共同“泛舟西湖,步登孤山”(185)。楼钥的父亲楼璩在乾道五六年间曾知处州,楼钥兄弟亦随侍郡斋中(186);而何偁乾道初还归里中,何澹则于乾道二年中礼部第一,父子名声当时盛于乡里。两家或有世交。庆元三年党禁正盛之时,谦斋先生高元之(字端叔)去世,因“伪学”而被牵连的楼钥,在其墓志铭中说:“(端叔)客游括苍,吏部何公偁风裁最高,爱君之才,教以诗律;其子参政公遇君尤厚,至今不衰也。”(187)显得坦然而无芥蒂。嘉定年间“国是”大变,楼钥在所撰除授制词中勉慰何澹说,“方权臣之用事,宜正论之多违”(188),刻意拉开了他与“权臣”的关系。
何澹对出道稍晚者,有不少提携,这些都构成他日后的人脉资源。一度名列“伪学”的叶适,即深情脉脉地回忆说,何澹早年对他有不少帮助,甚至于“显辨阴扶,厥功倍焉”;即便在他遭遇废弃时,也通书馈遗不断,“海柑带露,日柿凝霜”(189)。何澹去世后,叶适做挽歌三首表示悼念,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何澹的理解:
退食勤稽古,当朝动引经。人心喜偏侧,国脉要匀亭。二府早闻政,三孤晚告灵。羔裘惜光彩,不肯到头厅。
晞发沧浪上,滩声近广骚。绿围齐长柳,红糁半含桃。欲寡堪增寿,闲多更养高。佳哉凤凰垄,悲甚付乌号。
宿昔叨殊眷,寻常款直庐。听鸡催谒驾,立马待紬书。零落谁存者,追寻昨梦余。何曾嗔石介,韩愈自狂疏。(190)
曾经力反韩侂胄的卫泾,在所撰祭文中赞誉何澹说:“近年辅臣,行辈蝉联;惟公终始,身名泰然”;“搢绅具瞻,为一世之大贤”。这种说法,与何澹历韩侂胄、史弥远年代而终始不倒有关,也与卫泾本人对何澹的感激有关。祭文中“自惟疏远,素辱知怜”的说法,正反映出二人以往的关系(191)。
何澹《小山杂著》中,有为黄遹所作墓志铭,其中说到庆元初年的“党论”事:
皇上初元,丞相余公入谢,首以公荐。得旨奏事,除侍右郎中。既对,极言党论之偏,曰:“昔之立党,所(皆?)有所因,如熙宁、元祐之论新法,绍兴之论战和,遂成同异。今之立党本无所因,而自相对殖,以为胜负。愿察邪正,以公用舍。”士论韪之。……未几,除右司。权臣寖用事……(192)
黄遹去世于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葬于嘉定元年(1208),墓志写于“后三年”,应在嘉定三年或四年。这里所说“权臣”自然是指韩侂胄,而文字中批评的“党论之偏”,无疑使志文作者“超脱”乎党论之外,以公正不倚的面目示人。
宋代人物呈现出的“多面”,并不仅仅由于其政治立场决定。士大夫作为文人,作为学者,作为官宦,其禀赋与身份的多元性也可能带来观感的多样。何澹去世后,作品由其季子处信等汇为《小山杂著》,端平元年(1234)陈耆卿为之作序说:
故观文殿学士何公,少负轶才,落笔惊豪隽。自其试礼部,试秘府,辞驶若流水,义皦如揭日,盖天下诵之矣。其后在禁路,在政途,在帅垣,在祠[词?]馆,忧哀娱乐,靡不于文发之。其篇章旷而清,其铭碣典而润,其记序婉而富,其笺翰妥而熟,盖有能为之实,而又有不能不为之思,以故言文者纪焉。
他并且称赞道:“公名澹,字自然,世谓公之文称其名与字云。”(193)以“澹泊”“自然”为何澹的文章作结。
从嘉泰弛党禁开始,弥漫朝野的剑拔弩张情势逐渐松弛下来。何澹晚年所处的时期,朝廷致力于笼络各类可能的关系,弥补罅隙,士大夫的多样性亦逐渐显现出来,这也使得何澹终于以“多面”形象而落幕。
(二)关于何澹家族的碑铭圹志与龙泉何氏宗谱
龙泉何氏,没有文集留传至今,当地亦无宋元方志传世。凡此种种,使得相关资料分散,收集不很容易。
何偁、何澹、何处仁以及王信等人的诸方《圹志》,都是承继家业的长子撰写。所谓“泣血谨书世系、历官、卒葬岁月纳诸圹”(194),其内容基本是流水账式平铺直叙的墓主仕履记录;对于母亲们如石氏、朱氏、郭氏,则“姑识生死、合葬岁月,泣血而纳诸圹”(195)。
与圹志同时,大多另有墓志铭或神道碑。何澹所撰《何偁圹志》即称“其出处大节,则求立言之君子而表诸墓,谨泣血识爵里于圹”。考古工作者在何偁墓中,发现其“四壁填石灰,石灰夹有书页”,内容应为墓主人的行状(196)。而清人李遇孙所辑《续栝苍金石录》,也收录了《郑国公何德扬(偁)神道碑》。像王所撰其父王信暨母郭氏的圹志,更直接说明“先君行实,门生国子正易公绂撰述,焕学内翰洪公迈作铭,囗郡倅宗簿戴公溪作先妣铭文”(197)。这些资料,今天多不得见,偶然幸存者如何偁神道碑、郭氏墓志铭,也都残缺颇甚。
有关何澹的行状、神道碑,据光绪谱记载:
行状,则奉议郎、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事、门生吴季真撰;神道碑,金紫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乔行简撰;书与篆,则朝散郎、宝章阁待制、知福州兼福建(按)[安]抚使何琮也。(198)
吴季真,龙泉人,嘉定十三年(1220)至十四年初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199)。他为何澹撰作行状,应是在此期间。何澹去世两年之后,于嘉定十四年闰十二月下葬,据说“国史、墓碣本末具纪”,但当时置于墓室内的,只有其子处仁撰写的圹志。圹志由何澹的表弟兼妹婿“朝奉郎、江淮等路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郑如冈“填讳”(200)。神道碑的撰写,时间要晚许多。碑文作者乔行简,出自吕祖谦门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端平二年(1235)六月至三年九月之间(201);书丹、篆额的何琮,出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也是在端平二年之后(202)。据知神道碑撰作、刻石的时间,距何澹去世已经十五年有余。
龙泉何氏诸宗谱给研究者提供了了解该家族的又一资料来源。一般来说,修谱者所认同、所展示的家族史,与研究者所追寻的历史,存有相当距离。宗谱、族谱、家谱等,由其性质决定,反映的是相对封闭的内容,重支派蕃衍而不重时代环境。如刘志伟所说,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事实上是“明清以来散漫开来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方式”(203)。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宗族”是活在现实中,也是活在人们选择性的记忆中;其记叙大约都有夸饰甚至虚构的内容,也都反映着子孙心目中对于前世的追认与理解。
本文无意于讨论宗谱中渗透的社会文化史意义,更不可能逐一甄别其中存在的真实与虚构。总体而言,目前所见龙泉何氏诸谱所记述的宋代祖辈行实,虽然有明显的混淆、夸饰与误差,但应该是在宋代材料的基础上“盘整”而成。
以天顺《清源何氏宗谱》为例。笔者所见拍摄件,其中多有错位或残缺(204)。前有“清源何氏历代谱序”,称“谱”而已;正文卷一,前后标题皆为清源何氏“宗谱”卷之一;自卷二始,则称清源何氏“族谱”。《修谱凡例》中对此有所解释:
一、自始迁居龙泉祖谨公以下凡一十三世,共三图,为一卷,名之曰“宗谱”,以后各卷皆宗乎此也。
一、因其子孙散居之繁,故分为各卷,名之曰“族谱”。
涉及宋代龙泉何氏内容的卷一,包括第壹、贰、叁图,内容与卷二(始自第肆图)接续。但卷一本身,记载五世至九世的第贰图和记载九世至十三世的第叁图,虽然连贯装订,其中都有明显的缺页错页,脱漏了许多内容。该宗谱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在元代宗谱基础上,整理纂修于明中期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年间,后续部分为清人补辑。
该谱内容显然是历代递相增补叠加的产物。其中有关何澹家族的记载,与南宋时期的其他材料相互验证,可以说基本“靠谱”,这也体现着这一家族的“尊祖睦族之道”。据载,何澹曾经为弋阳陈氏族谱作序,称:
族之有谱尚矣。……所以然者,欲不忘其源流之所出,于其始之所以得姓也。纵历世愈远,枝分派流,亦得以考其同异,诚有关于尊祖睦族之道,岂小补哉!(205)
清源何氏是否南宋时即曾纂修宗谱(族谱),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目前所见该《宗谱》,显然保留着不少自南宋传承而来的材料。
一般而言,宗谱(族谱)虽历代迭修——也正是在这一作用下,纯粹意义上的宋代宗谱、族谱已经不复可见——但早期的谱序等通常会认真保留,以作为本宗族久远历史的“权威”证明。目前所见何氏宗谱中,有元代至治二年(1322)兴化府判官林定老所作《清源玉雪堂谱序》。定老为龙泉潘氏婿,岳母何氏为“玉雪先生”何偁之后。他说“何氏玉雪堂谱者,太师楚国公玉雪先生五世孙学之之所修也”,并且表示修谱的目的是“将使由近而推于远,非止于近而遂遗夫远也”。何偁五世孙何莫,字学之,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度宗时“以父宗裴致仕恩奏补将仕郎”(206),修谱或在宋末元初。林序未提及此前是否已有清源何氏的宗谱存在;而天顺元年(1457)龙泉何氏十七世孙何汪撰写的《重修族谱引》,称“十二世祖讳莫字学之悯夫宗谱之湮泯,访求遗稿,究心重辑”(207)。如果其说不谬,则此前应该有过何氏宗谱。
从何氏诸谱中我们看到,宋代一些家族资料通过重辑翻修的形式,被包裹着“活”在明清以降传世的谱系著述中。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这类材料中散存着我们至今尚未充分辨析发掘的宋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库”(208)。
本文的资料搜集,得到浙江省文物考古所郑嘉励研究员、浙江大学历史系吴铮强副教授极大帮助;材料校订,得到古丽巍博士协助。谨一并致以谢忱。
注释:
①例如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研院”史语所2001年版;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年版;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其中对于本文所关注的南宋浙东家族,也有重要的讨论。
②《丽水青瓷调查发掘记·瓯江水库文物工作报告之二(丽水古墓发掘报告)》,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七辑,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517页。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丽水市博物馆编,郑嘉励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其中“XX圹志”等标题,系整理者所加。
④参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浙江宋墓·云和正屏山南宋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153页。
⑤参见浙江省档案局业务指导处:《龙泉〈清源何氏宗谱〉介绍》,《浙江档案》2004年8月,第17页。
⑥有关宋代族谱的系统论述,请参看柳立言:《族谱与社会科学研究》、《论族谱选录人物的标准》,收入氏著:《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45—108页。目前所见《欧阳氏谱图》(《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一,《四部丛刊初编本》)、《苏氏族谱》(《苏洵集》卷一九,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册,第261—265页)等,是北宋中期小宗谱法的代表之作。如今传世的网罗广泛的宗谱(族谱、家谱),通常是历代递相增补叠加的产物;其中难以见到宋谱(参见王铁:《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引言,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第8—10页),其原因并非仅由破坏失传,而亦在于这递补与叠加。即便纂修严肃的宗谱,亦是如此。不过,某些早期宗谱的原始内核,可能仍保留在不断“与时俱进”的新谱之中。此外,宋人所做的谱序之类文字,可能因存留在文集、地方文献中而得以保留原貌。
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建炎三年二月庚午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5册,第313页。
⑧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一六《双莲堂记》,《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245页。
⑨楼钥:《攻媿集》卷一○一《太府寺主簿周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按处州又称“栝苍”(括苍)。
⑩刘宰:《漫塘文集》卷三二《继室安人梁氏墓志》,民国嘉业堂丛书本。
(11)天顺《清源何氏宗谱》卷一。
(12)李遇孙辑、邹柏森校补:《续栝苍金石志》卷一《郑国公何德扬神道残碑》,《续修四库全书》据同治十三年刻光绪元年潘绍诒增修本影印,第912册,第136页。
(13)有关宋人籍贯、郡望、祖居地等问题的讨论,可参看包伟民、魏峰:《宋人籍贯观念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6—46页。
(14)或作“慎”,或作“填”。
(15)参见陈师道撰、任渊注,冒广生补笺:《后山诗注补笺》卷八“送何子温移亳州三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99页;张舜民:《画墁集》卷三“送何子温提刑奉使江东”,《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15页;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卷九“次韵何子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5页;释道潜:《参寥子诗集》卷二“次韵何子温龙图见赠”,《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18页。
(1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九一元祐元年十一月壬申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516页。
(17)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二六《吏治》“监司何子温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7册,第770页。
(18)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长编》卷二九二元丰元年九月壬申条,第7129页。
(19)《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二。
(20)参见天顺谱《清源何氏登科录》及卷一“第贰图”;乾隆谱卷上,第12页。
(21)《长编》卷三九一元祐元年十一月壬申条,第9516—9518页。
(22)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卷十《绝句二》“何子温家有巨竹数顷,因成绝句”,《四库全书》第1120册,第432页。
(23)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题张簿尉《槎溪集》”,说“括有何才翁隐是溪”,《四部丛刊初编本》。
(24)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57页。
(25)此事未见北宋记载,但南宋楼钥《攻媿集》卷七七“跋袁光禄(毂)与东坡同官事迹”,说到“(东)坡书龙泉何氏留槎阁”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题张簿尉《槎溪集》”,也提及“括有何才翁隐是溪,坡公为书‘留槎阁’”。《(崇祯)处州府志》(国家图书馆藏)、《(雍正)浙江通志》(《四库全书》)及《(乾隆)龙泉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都有相关记叙。这一说法,有可能出自何澹等人编纂的《嘉定龙泉志》(今佚。有关该书的简要考订,可参见顾宏义:《宋朝方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页)。
(26)天顺谱龙凤癸卯胡深《赠清源太宰序》。
(27)苏遇龙修、沈光厚纂:《(乾隆)龙泉县志》卷十《人物》“何执中”条,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1984年,第497页;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三四,《四库全书》第956册,第543页。
(28)刘跂:《学易集》卷八《处士何君行状》中,称何君平“祖维、父咸”,与方志、族谱所载“惟则、咸遂”不同。《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619页。
(29)今见方志等材料中,有将其称作“何平”者,《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亦误作“何平”。
(30)刘攽:《彭城集》卷三八《处士龙泉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6册,第375页。
(31)《学易集》卷八《处士何君行状》,第1121册,第619页。
(32)魏齐贤、叶棻辑:《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三“何郡王挽词二首”,《四库全书》第1353册,第711页。
(33)参见熊子臣、何镗纂修:《栝苍汇纪》卷十三《艺文纪》、卷十二《往哲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南京图书馆藏万历七年刻本,史部第193册,第675、660页。
(34)参见陈骙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卷八,何澹,第117页;《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何处久,第247页;何处任,第249页;何处恬,按《续录》卷八称何处恬“贯安吉州”,第304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5)参见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二《何执中传》,台北:“中央”图书馆1991年影印宋刻本,第1573—1575页;脱脱等:《宋史》卷三五一《何执中传》,第11101—11103页。
(36)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二政和六年四月辛未条,第776页。
(37)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文林郎梁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79页。
(38)何澹:《崇因荐福禅院金光明阁记》,徐可先修,胡世定、傅梦吁纂:《(顺治)龙泉县志》卷七《艺文·纪述》,清顺治十二年刻本。
(39)《东都事略》卷一○二《何执中传》,第1575页。
(40)参见嵇曾筠等监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四《寺观》“万寿宫”条,第525册,第353页;《(乾隆)龙泉县志》卷一二《艺文·纪述》“天宁万寿宫记”记述相似,第646—651页。
(41)王先谦撰,何晋校点:《尚书孔传参正》,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0页。
(42)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三,《四库全书》第1123册,第321页。
(43)《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三“何郡王挽词二首”。
(44)陈舜俞:《都官集》卷一三“留槎阁”,《四库全书》第1096册,第545页。
(45)黄钺撰,陈育德、凤文学校点:《壹斋集》卷六《金华试院宋六碑歌(序)》,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94—96页。
(46)吴允传:《清源何氏族谱序》。允传祖妣何氏,为何偁六世孙女。该序作于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几近相同的表述,又见于《(乾隆)龙泉县志》卷十《人物》“何偁”条,第465页。
(47)见天顺谱卷一“第贰图”何村龙图枝。
(48)参见周必大:《文忠集》卷五○《跋梁仲谟尚书奏稿》;卷六九《宝文阁学士通奉大夫赠少师梁公(汝嘉)神道碑》。《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537—538,730—733页。
(49)《栝苍汇纪》卷一二《往哲纪》,史部第193册,第636页。
(50)据《仕宦录》小序,该录系根据族谱第一卷及第十九卷《行实》内容揭录编纂而成,记载“仕宦宋朝并膺封赠居栝苍者凡一百三十九人,随其世次兄弟分序书之”。该录所收,皆非进士出身而仕宦者。
(51)《方舆胜览》,第157页。
(52)《(顺治)龙泉县志》卷七《艺文·纪述》。
(53)《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三“何郡王挽词二首”。
(54)《宋史》卷三五一《何执中传》,第11103页。
(55)吴允传:《清源何氏族谱序》。
(56)刘跂:《学易集》卷八《处士何君行状》称何君平“子男二人:执中,亳州判官;次执德;女一人,嫁吴时中。”刘攽据该行状写成的《处士龙泉何君墓志铭》(《彭城集》卷三八)所载相同。而据丽水出土的何执文孙何偁圹志,其曾祖“□平,赠太师、冀国公”,应即君平。执德或为执文曾用名。
(57)其前小序称:“今考郡学碑记,宋时栝苍何氏登科名者甚多。兹止略将旧谱内世系事行相同者二十三人录之于左。”其中录有自“五世祖”何琬(皇祐五年郑獬榜进士)至“十一世祖”何宗炎(咸淳七年辛未张镇孙榜第三甲)共23人。所依据的郡学碑记年代不详,或在宋元之际完成。
(58)《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右朝散大夫直秘阁提举江州太平观朱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35页。
(59)参见熊克撰,顾吉辰等点校:《中兴小纪》卷三,建炎二年四月乙未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五建炎二年四月丙寅条,第244页。袁燮《端明尚书何公墓表》(《絮斋集》卷一七,《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27—228页)、刘宰《何阁学遗文序》(《漫塘文集》卷一九)皆曾为何志同开脱解释。今存《(乾隆)龙泉县志》卷七《人物》“何志同”条,称“王室在难,志同间关赴急”(见第487页)。类似“书写”,留下的是经过筛选的“记忆”。
(60)《絜斋集》卷一七《端明尚书何公墓表》。
(61)《清源何氏登科录》称何志崈为“政和二年壬辰莫俦榜第四甲”;《(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选举·进士》列入政和五年乙未何榜,第522册,第301页。
(62)《宋代的家族与社会·绪言》,第5页。
(63)何志修咏龙泉九姑山最高亭诗,被收入《栝苍汇纪》卷七《地理纪》,《四库全书》史部第193册,第569页。
(64)此据何澹撰《何偁圹志》所述志崈官职。天顺谱卷一称其“官至礼部郎中”,不确。
(65)《何偁圹志》。
(66)参见《何偁圹志》;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乙志》卷一一“阳山龙”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7—278页。
(67)志崈幼弟志元“卒于闽之官舍,夫人叶氏乃湖州乌程县卞山人也,携四子倬伸仪伦东归依外氏,竟家焉。”见天顺谱卷之一,第叁图。
(68)何处仁撰:《何澹圹志》。
(69)《两浙名贤录》卷二七《吏治》“知黄州何德献佾”条,第782页。
(70)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八,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己丑条,第327册,第839页;《淳熙三山志》卷二五《提刑司官》,《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04页;《两浙名贤录》卷二七《吏治》“知黄州何德献佾”条,第782页。
(71)《栝苍汇纪》卷一二《往哲纪》,第193册,第660页。
(72)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二《存斋览古诗断序》,《四部丛刊初编本》。按,据杨万里所说该书内容,“上自三代,下讫五季,其间天下国家之大事、君臣父子之大义,其治乱、其中失、其淑慝、其正邪”,无论是显是晦,均予确断,则该书名称应据《栝苍汇纪》,作《览古史断》。
(73)参见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上,《四库全书》第703册,第244页;王应麟撰,翁元圻等注,栾宝群等点校:《困学纪闻》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页。二书皆称出自“何德将《叹习》”。
(74)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九,绍兴十三年五月丁卯,《四库全书》第327册,第79页。
(7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绍兴七年二月癸丑条,《四库全书》第326册,第491页;《宝庆四明志》卷八“林保”条,《宋元方志丛刊》,第5090页。
(76)《宋会要辑稿》崇儒五之三四,绍兴十三年五月十一日中书后省言。
(77)《栝苍汇纪》卷一二《人物纪》,第193册,第660页;张元忭纂《(万历)绍兴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版,第2522—2523页)卷三七及董斯张:《(天启)吴兴备志》(《四库全书》第494册,第347页)卷七等,皆称何俌“裒少康宣王光武元帝事可施行者为评议,号《中兴龟鉴》”,该说恐与林保所进《中兴龟鉴》有所混淆。
(78)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七,第4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书前提要文字略有不同。
(79)孔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注文辨析》,《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另可参见粱太济:《〈圣政〉今本非原本之旧详辨》,《中国学术》2000年3期;孙建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搀入引书考》,《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8月。
(80)洪适:《盘洲文集》卷二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81)洪迈撰:《容斋四笔》卷八“文书误一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09页。
(8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绍兴二十七年六月戊午条,第494页。
(83)《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一五隆兴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条。
(84)陈康伯:《陈文正公文集·外集》卷七《铅山县志·神道碑铭》,刘拱撰:《陈康伯神道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第1317册,第346,350页。
(85)《续栝苍金石志》卷一《郑国公何德扬神道残碑》,按,纂辑者将该碑年代误定为“淳熙六年”,据碑文所书“齐国(按指何偁夫人石氏)葬逾年”(石氏卒于嘉定二年六月,是年十月袝葬)及何澹名衔“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知建康府、江南东路安抚使”云云,应作于嘉定三四年间。第136页。
(86)《何偁圹志》。据《郑国公何德扬神道残碑》跋,何偁墓前神道碑发现于堰山敲火砺角,第137页。
(87)《何偁圹志》。
(88)《郑国公何德扬神道残碑》,第136页。
(89)参见陈振孙撰,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医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2页;《宋史》卷二○七《艺文六》,第5316页。
(90)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三《云母》,《四库全书》第775册,第407页。
(91)《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卷二○,第392、605页。
(92)《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第605页。
(93)《续栝苍金石志》卷一《郑国公何德扬神道残碑》,第912册,第135页。
(94)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二三《答兴化何知军》,《四部丛刊初编本》。
(95)《盘洲文集》卷五○《举自代奏状》。
(96)《夷坚丁志》,第569页。
(97)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六“王文孺臞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6页。
(98)《栝苍汇纪》卷一五《杂事纪·仙释》,《四库全书》第193册,第693—694页。
(99)《攻媿集》卷三九《知明州何澹母太淑人石氏该庆寿恩封齐安郡太夫人》。
(100)何澹入继为何偁祀子,而澹祀子处仁、处仁祀子宗姚、宗姚祀子皆,都是入继。见乾隆谱卷之上页二十。
(101)何澹:《何偁妻石氏圹志》。
(102)参见宋晞:《明成化处州府志纂修考——兼论处州府志暨处属各县县志之纂修与流传》,原刊《庆祝蒋復璁先生七十岁论文集》,1968年;收入氏著《方志学研究论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修订版,第54页。
(103)朱谔原名朱绂,北宋名臣冯京孙婿。
(104)何宗姚:《何处仁圹志》。
(105)其前小序称:“今考郡学碑记,宋时栝苍何氏登科名者甚多。兹止略将旧谱内世系事行相同者二十三人录之于左。”其中录有自“五世祖”何琬(皇祐五年郑獬榜进士)至“十一世祖”何宗炎(咸淳七年辛未张镇孙榜第三甲)共23人。
(106)王珽:《王驹圹志》。
(107)参见《宋史》卷四○○《王信传》,第12139—12143页;王:《王信暨妻郭氏圹志》,按,据李遇孙撰,邹柏森校补:《栝苍金石志》卷六《宋故硕人郭氏墓铭》,郭氏墓志为处州通判戴溪撰文,何澹书写。《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912册,第40—42页。
(108)俞松:《兰亭续考》卷一,《古逸丛书》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南宋刻本。
(109)《王信暨妻郭氏圹志》。按何润为何志正孙,何子,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至知信州。
(110)佚名编,汝企和点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五,庆元五年“六月丁逢罢”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2页。
(111)《何偁圹志》。
(112)《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7页。
(113)神道碑撰文者,据《续栝苍金石志》卷一《郑国公何德扬神道残碑》,知为“(太)中大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归安”某人,是即与何澹及其姻亲王信皆有来往的湖州归安籍名宦倪思。倪思与何澹唱和诗,见《咸淳临安志》卷十一《行在所录·学校》“经德”,《宋元方志丛刊》,第3467页;据魏了翁所作《倪公墓志铭》(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五,《四部丛刊初编本》),倪思于嘉定二年之后“奉玉隆祠”。另可参见光绪谱“雁行”何偁条。
(114)包括何处仁撰《何澹圹志》、《宋史》卷三九四《何澹传》,相关材料亦散见于《宋会要辑稿》选举、职官,《南宋馆阁录》卷八,《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等记载中。
(115)《文忠集》卷一五二《奉诏录(七)》“陆游除郎并朝士荐人御笔·回奏”,《四库全书》第1148册,第662页。
(116)《宋史》卷四七○《姜特立传》,第13695页。
(117)参见《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绍熙元年五月“罢刘光祖言职”条,第13页;《宋史》卷三九四《何澹传》,第12025页。
(118)《诚斋集》卷一二○《宋故少师大观文左丞相鲁国王公神道碑》。
(119)周必大在回答淳熙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孝宗御笔时,曾经对此有所解释。见《文忠集》卷一五二《奉诏录(七)》“陆游除郎并朝士荐人御笔·回奏”。
(120)《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九淳熙十六年五月丙申条,第1270页。
(121)《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
(122)《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六四,紹熙元年十二月六日。
(123)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天子狱”条,称陈亮鄙视何澹,称之为后生“小子”,实际上两人年齿相若,辈分相当;绍翁又称陈亮被诬时“澹已为刑部侍郎”,“案具,闻于孝宗”。(沈锡麟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宋史》卷四三六《陈亮传》亦有类似说法,来源或即本于《四朝闻见录》。今查何澹淳熙末除兵部侍郎,未见孝宗朝任刑部侍郎之记载;他同知贡举,事在光宗绍熙元年,与叶绍翁“闻见”不同。参见邓广铭:《陈龙川传》,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0—152页;该书附录一《陈龙川狱事考》,第164—178页。
(124)沧州樵叟:《庆元党禁》,知不足斋丛书本。
(125)《宋史全文》卷二八,绍熙元年十月,《四库全书》第331册,第518—519页。
(126)《陈文正公文集·外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317册,第352页。
(127)据《延祐四明志》卷二“知府制置姓名”,绍熙四年十二月,何澹以焕章阁学士、太中大夫知明州,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宋元方志丛刊》,第6158页。
(128)《宋史》卷三九四《何澹传》,第12025—12026页。
(129)李心传:《道命录》卷七上《刘德秀论留丞相引伪学之徒以危社稷》,《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影元抄本,第517册,第536页。
(130)《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四,庆元元年“十二月丙子朱熹辞职名”条,第65页。
(131)《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二○,庆元二年正月庚寅条,第1313页。
(132)《栝苍金石志》卷六《宋故硕人郭氏墓铭》,《续修四库全书》第912册,第40页。
(133)《何澹圹志》。
(134)宋人笔下,有何澹自知“犯不韪”,甚至服“定志丸”等记载。见《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绍熙元年五月“罢刘光祖言职”条,第13页。
(135)《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二○,庆元六年闰二月庚寅条,“何澹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制词,第1317—1318页。
(136)《道命录》卷七上《何澹论专门之学短拙奸诈宜录真去伪》,《四库全书》第517册,第534页。
(137)《宋史》卷三九四《何澹传》,第12026页。
(138)《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四庆元元年“秋七月丁酉何澹请禁伪学”条,第64页。
(139)《道命录》卷七上《何澹论专门之学短拙奸诈宜录真去伪》,《四库全书》第517册,第535页。
(140)例如,绍兴十五年赦书云:“勘会数十年来学者党同伐异,今当崇雅黜浮,抑其专门。”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三,绍兴十五年四月丁亥条,第137页。
(141)参见《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四,庆元二年正月“甲辰留正落职罢祠”条,第68页;《宋史》卷三五《孝宗纪》,淳熙十年六月戊戌条,第680页。
(142)《文忠集》卷一五二《奉诏录(七)》“陆游除郎并朝士荐人御笔·回奏”,第662页。
(143)《道命录》卷七上《刘德秀论留丞相引伪学之徒以危社稷》,第517册,第536页。
(144)此即其子处仁在《圹志》中所说“以正论忤权臣”。
(145)《宋史》卷三九四《何澹传》,第12026页。
(146)参见《何澹圹志》、《宋史》本传、《淳熙三山志·郡守》。
(147)陈筼窗:《通何枢密》,见《翰苑新书(续集)》卷三《枢使》类,《四库全书》第949册,第164页。
(148)《何澹圹志》。
(149)《景定建康志》卷十四,嘉定元年八月十四日,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江东安抚使何澹知府事兼江淮制置大使。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澹丁母忧。《宋元方志丛刊》,第1507页。
(150)何澹:《小山杂著》“第三辞免奏札”,《永乐大典》卷一○九九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十七叶。该书又作《小山集》,明初尚存,其中有些篇章散见于今本《永乐大典》。
(151)《攻媿集》卷四四《观文殿学士何澹再辞免知建昌府仍奉祠禄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按:该诏书开篇即云“以金陵而为陪都,保釐素重;护天堑而开制阃,委寄尤隆”,因知“建昌”为“建康”之误。
(152)《小山杂著》“辞免知建康府奏札”,《永乐大典》卷一○九九八,第十六、十七叶。
(153)何澹:《宋故琼管安抚提举郭公墓志铭》,见黄瑞编辑、王棻校正:《台州金石录》卷八,民国三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154)《何澹圹志》。
(155)卫泾:《后乐集》卷一九《祭何澹文》,《四库全书》第1169册,第738页。
(156)参见梁庚尧:《豪横与长者:南宋官户与士人居乡的两种形象》,《新史学》4卷4期,1993年12月,第45—95页;拙作《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交游圈》,《国学研究》第3卷,1996年,第451—488页。
(157)唐士耻:《灵岩集》卷七《府判何公行状》,《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588页。
(158)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志·别集》卷上《卿宰小鬼》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2页。
(159)《(雍正)浙江通志》卷五一引《龙泉县志》,称“县南天马山,宋清源郡王何执中旧宅在焉”,第520册,第379页。《学易集》卷八《处士何君行状》称执中父君平“郊居豫章里”,第112册,第619页。
(160)天顺元年何湛:《清源何氏重修族谱凡例引》,见天顺谱。
(161)《清源何氏重修族谱凡例引》,可参看《清源何氏宗谱》卷一“第叁图”。
(162)林定老:《清源玉雪堂谱序》,见《清源何氏宗谱》。
(163)《小山杂著》嘉定元年“辞免知建康府奏札”、“第二辞免奏札”,《永乐大典》卷一○九九八,第十六、十七叶。
(164)参见邹柏森辑:《栝苍金石志补遗》卷二,聚学轩丛书本第四集;《台州金石录》卷八。
(165)《栝苍金石志》卷六《宋故硕人郭氏墓铭》跋,第912册,第42页。
(166)《宋史》卷二○三《艺文志(六)》,第5106页。
(167)有关处州方志的修纂情形,请参看宋晞:《明成化处州府志纂修考——兼论处州府志暨处属各县县志之纂修与流传》,载氏著:《方志学研究论丛》,第33—67页。
(168)参见《宋朝方志考》,第200—202页。
(169)《明成化处州府志纂修考——兼论处州府志暨处属各县县志之纂修与流传》,第54页。
(170)《(乾隆)龙泉县志》例言,第59页,参见《(顺治)龙泉县志》。
(171)《文忠集》卷六一《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643页。
(172)潘绍诒修,周荣椿纂:《处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三年刻本影印。
(173)参见《处州府志》卷二六《金石》“范石湖书通济堰碑”,第956页;李遇孙辑:《栝苍金石志》卷五《通济堰规》及跋语,第33、34页。
(174)该碑现已不存,文字转引自《丽水青瓷调查发掘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七辑,第521页。
(175)周庄:《蒋溪堰记》,见《(乾隆)龙泉县志》卷一二《艺文·纪述》,第626页。
(176)光绪谱《殿录》目下称,“工讫奏闻,上甚嘉之,以圳潭两旁之山十有余里,东至平地嘴,南至吕溪北埠,西至堰后,北至沿溪,后至平地嘴,尽拨赐公为父墓。养木荫映(是时因与梁王二姓为亲,东向内与尚书粱固为葬地,又内画五瓣莲花与王给事为葬地)。后南山等处皆赐公……同时所赐者土产租税,书赐何氏”。
(177)参见丽水市莲都区委宣传部、丽水市莲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编:《通济堰·古迹文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78)何德福:《千古通济堰的科学历史价值》“三角鼎立的宋代古墓群”,见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lishui.gov.cn/lypd/lgwh/gj/t20060705_172863.htm.
(179)《何澹圹志》。
(180)《何澹妻朱氏圹志》。
(181)何宗姚:《何处仁圹志》。
(182)《续栝苍金石志》卷一《郑国公何德扬神道残碑》跋,《续修四库全书》第912册,第137页。
(183)《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七,嘉泰二年“二月弛学禁”条,第125页。《庆元党禁》引“左绵侯贯卿”语,略有不同。
(184)《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七,嘉泰二年“二月弛学禁”条,第124—125页。
(185)《诚斋集》卷一九,五言诗序。
(186)《攻媿集》卷七三《书机汲记赠姜子阳题其后》。
(187)《攻媿集》卷一○三《高端叔墓志铭》。
(188)《攻媿集》卷四四《观文殿学士何澹再辞免知建昌府仍奉祠禄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
(189)叶适撰,刘公纯等点校:《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八《祭何知院文》,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84—585页。
(190)《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七《何参政挽歌三首》,第91—92页。
(191)《后乐集》卷一九《祭何澹文》,第738—739页。
(192)何澹:《黄公墓志铭》,见《小山杂著》,《永乐大典》卷七六五○,第十三叶。
(193)《永乐大典》卷一四五四五,第十二叶。
(194)何处仁:《何澹圹志》。
(195)何处仁:《何澹妻朱氏圹志》。
(196)见《丽水古墓发掘报告》,第517页。第537页图片标注为“何偁墓石灰上的字”。目前所见残存字迹内容,说及“奸臣之头”云云,应与何偁事迹相关。
(197)王:《王信暨妻郭氏圹志》。
(198)《清源何氏玉雪宗谱·雁行》页二九。
(199)《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之二八。
(200)《何澹圹志》。
(201)参见《宋史》卷二一四《宰辅表(五)》,第5614—5615页。
(202)《(弘治)八闽通志》卷三十《秩官》“福建路安抚司[安抚使]”条下,有“何琮,端平间任”,明刻本。何琮知福州制,是袁甫命词,见袁甫:《蒙斋集》卷九《何琮除知福州制》(《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441—442页)。同书卷一八《宜人赵氏圹志》,称“端平元年余以秘书少监召,二年迁起居舍人,兼摄词垣、吏铨”(第544页)。因知该除授应在端平二年。
(203)刘志伟:《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学术研究》2012年1期,第90页。所谓“远代世系”,主要是指始祖以前的远代祖先;但对于“始祖”等先世祖宗的追溯与记叙,亦可能存在类似情形。
(204)现存一、二、四、六、附九、十一、十六、十七、十八卷。
(205)何澹:《陈氏谱序》,见《陈文正公文集·外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317册,第360页。
(206)参见何莫:《义母李氏圹志》、天顺谱附《清源何氏仕宦录》“十二世祖”。
(207)天顺元年何汪:《重修族谱引》,见《清源何氏宗谱》。
(208)仅就何氏宗谱而言,其中既有明显伪作的何执中“封诰”之类;也附录着两宋时期龙泉何氏进士题名、封赠及仕宦题名,何执中札子、谢表,何澹奏对记录、奏札节文及序记文字,关于何府坟寺事尚书省牒,等等。后一类材料尽管内容参差,仍有明显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