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几点浅见论文_黄小宁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几点浅见论文_黄小宁

黄小宁(横县莲塘镇石柱村委小学 广西 横县 530315)

【摘要】当前,许多农村的家长为了给家庭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长年外出打工,却把孩子留在家里与自己的亲人生活。一年到头他们除了春节时回来几天,空闲时很少回来,可见,他们的孩子固然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思想和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可父母又不在身边,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形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除了家长们会担心,而我们作为他们的教师更加感到忧心忡忡。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重要关头,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6-028-02

引言

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现非常了不起,而在家里的表现却是完全不一样;相反有小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较差,在家里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简直是判若两人。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村子距离县城很远、离镇上隔江过水,村里没有经济来源,为了养家湖口,村里的年轻人都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孩子留给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伯父、伯母等亲人看管,形成隔代教育。家中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每天除了懂得不让孩子受冷挨饿外,至于学习、礼仪等方面孩子能懂多少就多少,其他的不闻不问了。如:孩子在学校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认真听课?是否写作业?有没有与同学有打架或闹矛盾的现象?此外,他们更不懂得孩子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出很多不良倾向。比如: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他人、不懂得知恩图报等等。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他们的语言行动、礼仪行为对孩子影响很大。那应该如何去促进家长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以他们自身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呢?这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

一、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家庭文明礼仪教育意识不高。1.家庭对孩子礼仪教育方法不合理。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只懂得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对他们过度疼爱,时间一长,他们自然养成了懒懒散散、自私自利、顽皮倔强等不良习惯;甚至他们不懂得感恩,怎样去分享亲人所给予他们的东西,自然就会养成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2.礼仪教育元素在父母教育孩子观念中缺乏。现在小学1-6年级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80年代、90年代后出生的,家长们几乎年轻化,他们有的读书少、文化素养不高,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想去游玩或打麻将等,哪知道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更不懂得注重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总认为生活在农村里孩子,文明礼仪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等到孩子长大后出到社会就自然会明白。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形式简单。1.师资不足。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礼仪教育被边缘化,虽然安排有足够的授课时间,但没有专业的老师,每日的礼仪教育课无形中变成了课外活动。2.教育方法不合理。学校开展的礼仪教育大部分是形式,每次安排的时间很仓促,几乎是为了要材料以便应付上级各个部门的检查;一般是班主任通过每周一节的班队课来渗透一些微弱的文明礼仪知识,有时是利用晨会时间由班干部在国旗下讲话组织同学们学习有关文明礼仪知识。礼仪教育形式过于单调、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另一个是学生因整天受学校各项的日常行为规范及班规约束,不得自主去探究文明礼仪等教育方面知识。

二、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的做法

1.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需从小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自控能力差,对社会不良风气自我防范意识不高。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尊重别人、和睦相处的文明礼仪品德。对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从自己身边做起,注意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细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①就像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校园内做到轻声慢步行走、见到老师、同学会主动打招呼、衣服整洁干净;课堂中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日常文明用语等;上学、回家路上注意各种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上追逐打闹或玩游戏,争做美德少年。在家做个听话的孩子、尊敬老人、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平常的小事,但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因此,我们教师要提倡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了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老师除了要真正了解好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还要深入日常生活中与他们交流、谈心。从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表扬,帮助他们指出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对那些行为不太文明的孩子应该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作为一名农村的教师,既是各科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留守孩子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监督指导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不但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根据本班留守儿童的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贯穿到每一节课中。例如每周定期召开的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每星期一进行的国旗下讲话,渗透有好多“讲文明、讲礼仪”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帮助留守儿童好好理解“文明礼仪”,提高他们对养成文明礼仪良好形象的认识,由此来自觉约束个人的语言行动,慢慢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时候,我们教师尽量做到正面的教育与引导,并要以自己为榜样,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在进行“感恩教育”方面,我也提倡学生为家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务事,为爷爷奶奶递杯茶、洗一次脚等;同时结合主题班会课、品德教育课让学生懂得怎样和家人交流沟通。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重阳节组织部分留守儿童到村里慰问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做家务等等;学校与帮扶学校举行“手拉手”联谊活动,让孩子们感到爸妈虽然不在身边但也不觉得孤单、寂寞。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结合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了很大成效。

3、以身作出,昌导文明礼仪做法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具备有一种严谨的自律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的典范。在学生面前好像一面镜子,教师的好和坏,美和丑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的语言行动要统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给学生做榜样,用和蔼可亲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当老师与学生在校园内或在路上相遇时,学生高兴地跑来向老师问候时,老师也应该以热情的微笑回应。如果老师有什么做得不到的地方,也要诚实地向学生解释。教师的自身教育更重于语言教育,尤其对于文明礼貌的教育,学生从老师的身上更能学到能够让他们一生难以忘记的东西。②正如著名作家冰心说过的一句话---“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

4、家校共同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

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培养留守儿童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双方共同配合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每学期学校都定期召开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文明礼仪教育策略。家长如果长年外出的,我们班主任、老师要经常通过打电话或到家访问等形式,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动态;并与家长互相探讨教育方法,让他们能积极参与教育孩子。同时让留守儿童也感受到学校与家的温暖。

总之,在探讨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艰距、繁重琐碎、甚至非常长远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既如往,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才能使留守儿童的文明礼仪及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蜀汉先主刘备,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论文作者:黄小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  ;  ;  ;  ;  ;  ;  ;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几点浅见论文_黄小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