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精神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精神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特色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实践,也是我们党长期 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它既有“社会主义”的一般,又有“中国特色” 的特殊,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共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的有机统一。 这条发展道路,既不同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它是经 过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走出来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使中国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的光 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本内涵。

(一)本质特色指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开创 了这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 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是人类历 史上一种消灭人剥削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崭新的社会经济机制;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指导地位的崭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国百余年来的历史,特别是建国五十多年 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

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 殖民地国家。当时,摆在中国人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象印度那样,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 地,这是一条痛苦屈辱之路,中国人民不答应。二是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条 改良主义道路,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曾为之奋斗,但失败了。事实说明,在 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第三条是走俄国人之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 色的革命道路,集中解决了中国“救国图存”的问题。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推翻 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毛泽东同志为社会主义倾注 了毕生精力,但在“社会主义怎样搞”的问题上没有经验,儿经探索尚未成功。从以俄

为师的“苏联模式”到后来的“文革模式”,从一九五七年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到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曲折失误,我国经济发展整整耽误了 二十年。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他继承了毛泽东思 想所开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思维特色 ,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集中解决了中国“治富 求强”的问题。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从一九七八年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 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 全世界所瞩目。

历史和实践证明,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践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 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遇到严重挫折,而社会主义在中国却展现出光明的前途,最根本的 ,是由于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坚定地沿着这条道 路不断开拓前进。也就是说,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 国的现实问题,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步解决了当今历史 时代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二)国情特色: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和现实的主要特征。 中国国情特点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 中国脱胎而来,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因此,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不发达 。虽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可以逾越,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却不可逾越。因此,我国进 入社会主义时期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阶段,我国应建立一个 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长期困惑人们的 一个疑难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一个贡献正在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模式。二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就决定了在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时,必须 坚持“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我国处于和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发展进程(初级阶段)双重 历史定位,是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统一。一方面,确认社会主义是我国的基 本制度,是经过几代人艰苦斗争探索作出的神圣抉择,只能坚持而不能放弃;另一方面 ,它又正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条件和不发达现状,不可再急躁冒进,超越阶 段。同时,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发展,需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决不能掉以轻心 。这一阶段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二十一世纪中叶(205 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上百年时间,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 年不动摇的重大原则。

(三)时代特色:指邓小平理论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的新要求。《邓小平理论》观察时 代特征,观察世界发展,特别之处在于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并将继续 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摆在经济发展和理论发展的十分突出位置上。邓小平 同志在精心设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时,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 路线和国际战略,他正确分析当今时代特征,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两大主题的新判断 ,告诫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自己的发展;他正确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特点,做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新判断,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新政策;他正确分 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判断,强调发展 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等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中国发展路 线的新开拓上,而且体现在对世界发展新形势的观察上,体现在对中国的发展要“赶上 时代”的要求上,体现在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用新的思想、观点来认识、继承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

时代特色还表现在创新思维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拓宽了社会 主义的发展空间。一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运用创新思维,创造性 地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找到了客观依据,首 次将中国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二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 的“一国两制”新构想,是独具创造性的,充分显示了邓小平非凡的胆识。“一国两制 ”的构想,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相信最终也能圆满地解决台湾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我国的体制转型有别于 过去历朝历代的改良,正在于我们的改革是对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建 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就是要通过市场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 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大 生产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社 会资源配置系统,因而二者能够结合起来而不矛盾,市场经济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三 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归根到底是为适应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而产生 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 民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为了通过执政更好地为中国人 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和理由。邓小平同志把“人民 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 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在执政为 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对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党的干部如果不保持清醒头脑,就会凌驾于群众之上,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背 离执政为民的立党宗旨,背离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只有切实做到执政为民,才能真正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成亡的重大问题。大公无私,为民谋利,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密切党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每一个党 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人心向背问题,“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绝不能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要以党风廉 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这种共同富裕,第一:有先富后富问题 ,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因而有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又 确定“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富”的大目标,这就将方法的灵活性与目标的坚定性结 合起来,西部大开发号角声声,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了地区之间互补合作的 态势,对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意义不可估量。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 也还是有差别的,不然经济发展就无动力可言,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共同富 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 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矛盾的状况有着本质区别,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四)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 具体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 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 主义,就没有现代化”,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揭示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国原 有政治体制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 等,虽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加快,但还不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古代思 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受人民监督, 依法治国,必须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实现国 家长治久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的 是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的伟大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邓小 平理论后我们党举起的又一面伟大旗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新世纪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精神,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精神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