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压力形成的深层原因探析_农民论文

当前就业压力形成的深层原因探析_农民论文

探究当前就业压力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层次论文,就业压力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当前中国的就业压力,首先要从体制上探讨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中国与西欧国家在体制上的一个巨大区别,就是西欧国家早已不存在城乡二元体制,而中国至今仍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当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是源源不断的,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却是有限的,就业压力就难以缓解。西欧国家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不仅那里不存在城乡二元体制。换句话说,西欧国家要解决的主要是新增劳动力问题,而当前中国要解决的不仅是新增劳动力问题,还有劳动力存量问题。

第二,由于中国依然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国有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是有限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中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多。但是,民营企业在经济中处于弱势,一旦经济发生动荡,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民营企业,这样更加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状况。

第三,中国是一个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很小的大国。为了提高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走规模经营的道路和农业集约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因此土地流转势在必行。土地流转的后果之一是农业中实际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会下降,于是又会推动农民进城务工。

第四,当前中国的城乡社会保障改革刚刚起步,至今仍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如果失业,农民工只好返回农村;如果农村的承包土地已经流转出去而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便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这是最令人担忧之处。

从结构方面着手分析,当前中国的就业压力之所以形成并且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大体上有三个结构方面的原因

第一,产业结构。西欧国家第三产业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吸收了大量就业者,而中国至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较缓慢,大约只占GDP的40%左右。与西欧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就业压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技术结构。在中国长期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应当根据国情来适时调整技术结构。因时因地制宜,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能有所偏废;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缓解经济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政府部门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给它们以支持、帮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第三,劳动者技能结构。在不少城市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上,“人找事”和“事找人”两种情况是并存的,劳动者的专业存在结构性问题。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能使一些求职者提高技术水平,并使未来的求职者在专业上更符合市场的要求,那就会使就业压力有所减轻。

根据对当前造成就业压力的体制性原因和结构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重要的论点

一是,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应当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就业压力决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从长期来看,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才能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而扶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支持服务业的扩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更多的求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短期的增加就业的措施和长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措施的并用,是真正有效的就业政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积极就业政策。

二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以及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包括林区)可以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合作农场和林场、家庭农场和林场,都有可能成为农民创业的园地。这样,他们生活舒适安定,收入较丰,社会保障同城市居民一样,他们就不一定进入城市找工作了。

标签:;  ;  

当前就业压力形成的深层原因探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