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_农业论文

关于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_农业论文

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几点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生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实施了积极的生态保护政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WTO形势要求,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层次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政治问题。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好生态安全是造福当代利在千秋子孙后代的大事,各级政府和农业、环境主管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丰富农业生态文化,不断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切实做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1.不断强化和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立法

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污染立法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现阶段环境污染整体上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局部地方仍有恶化的趋势。目前国际范围加快了对生态安全的立法,而我国相对滞后,特别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法律空白。解决好农业生态安全问题是一个地区实施的系统工程,它影响着地区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也是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水体污染、白色污染甚为严重,地膜残留危害正在不断加剧;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吨,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9亿吨)。由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村剩余秸秆被随意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未经处理或利用的粪便和冲洗粪水,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空气,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网箱养殖,排泄物对近海和湖泊的水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危害等等,这些都对我国农业生态安全造成了危险或潜在威胁。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在大力建设生态安全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可行的保障体系,运用法律强制力制止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生产操作,降低或者减少污染。

在新修订通过的《刑法》、《农业法》中专门对破坏生态环境刑罚、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得到立法确认,同时也要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的目标“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生产企业单位法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相应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制度,确保国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投入与生态效益的产出相匹配,抓紧制定重要农业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特殊或者脆弱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条例,按照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的特点做好地区性或地域性的生态功能区划。

加快农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方面的立法,尽快起草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应该以法律意志规定农业生态环境资源要素以及对环境安全有益生物资源和和谐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一方面通过调整和约束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创造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外在平衡;另一方面,通过保护农业生态区域的各种有益生物资源,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系统中的物种数量与种群规模相对平稳,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内在平衡,从而达到维持和保护整个农业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同时也要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和配套措施建设,把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责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约束和监督,规范各种农业生产行为,不断提高农区生态环境质量。

2.实现维护生态安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农区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资源的利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把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农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环境与生态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把土地资源、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农区气象资源、农区生物资源等统一协调起来,把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生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或潜在需求时,它的生态功能释放和资源利用则认为是一种安全状态,否则将会出现一种危机或者潜在的危害或危险。生态安全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又是对超越现实盲目利用资源的限制和需求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生态安全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

土地资源问题:土壤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直接物质界面,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性生物资源。当前,我国的土壤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耕地土壤总量多,但人均耕地量少,高质量土地总量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污染从局部转向面源发展,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三化”现象严重。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当使用以及产品结构造成的污染、其他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大型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和大量农业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生态危害(土壤功能减弱或者丧失等等),正成为农业环境污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长期乱砍乱伐、绿地过度放养等原因,使森林、绿地等的水土涵养功能减弱或丧失,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水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总体不足、污染严重、利用率较低。我国目前农业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量的78%,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0%,目前我国平均每年缺水量358亿m[3],其中农业缺水300亿m[3],受旱4亿亩,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华北地区。

我国目前主要水域污染比较严重,据2000年环境公报显示我国7大重点流域地表水体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57.7%断面满足Ⅲ类水质要求,26.6%为Ⅳ类,6.9%为Ⅴ类,13.8%为Ⅴ类水质;水污染总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主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

由于灌溉技术落后,大的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0.6,灌溉定额偏大,浪费较多,特别在北方灌区的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

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环境的破坏,农业环境化学污染、气候变化、人为地农业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等等,使得区域性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特别是近年来外来物种的入侵,也使得农区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农业病虫害有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等,农业杂草有海草、“飞机草”紫茎泽兰等则成为典型的畜牧业害草,在农区导致了农作物病虫害不断发生和农作物死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甚至丧失,严重危害环境安全。

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是进行经济建设和生态安全保护建设的矛盾与统一,发展农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要从全局高度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发展规律,把保护农业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建立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体系和农业生产综合体系;继续推行退耕还林(牧)政策和可持续生态技术、经济政策;利用科技优势,做好生态功能区划,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积极推广各种生态农业生产结构模式,要彻底解决好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要全面提升农区生态功能、优化结构层次,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中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遏制住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农业生产纳入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轨道,确保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积极的保障。

3.积极把维护生态安全与农业环保协调起来

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常监测管理对预防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的监测对象和范围,全面掌握该区域的农区生态质量动态变化状况,不断丰富监测项目对象和数据,为我们提供监测区域的环境发展趋势,及时研究防治污染措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同时辅以加大实用性农业环保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含量。

加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向农村地区提供科学种养技术、引导农民、农业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污染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把预防污染与治理污染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加强湿地资源、基本农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包含生物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受到破坏,将引起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调,甚至导致生态灾难。必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建立各种适宜的生物物种、生态、基因保护区,规范管理,不断实现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物种丰富多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加快建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要不断提高监测网络体系生态预警能力和生态污染破坏事故的处理应急能力及技术储备,建立各地区、各监测区域的协作关系,加快建立国家、省区、城市、县的四级一体的环境监测网络预警系统,进一步促进农业环境监测信息的交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系统,为国家发布农业环境质量公报、预报提供基础依据。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各主要农业生态区的环境质量公报和环境质量状况。

4.加强国家对农业环境科研的投入

环境问题研究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随着世界各国贸易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已经与贸易、经济等紧密相关,目前我国的农业保护事业正处在发展阶段,农业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技术、手段、方法、设备投入、人才队伍建设及资金投入等各方面比较落后,与世界水平落差较大,加之农业环保工作的特殊性,研究成果推广比较难,社会回报率比较低,市场竞争的优势不明显,因此,只有在不断强化国家投入的情况下,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业生态科研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增大资金投入也要紧紧围绕我国生态农业共性技术薄弱,产业化关键技术水平低、产业技术集成不配套的重大技术难题,以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主线,开展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和保障体系的科技攻关,实现科研软硬件的不断升级,不断促进农业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多出高水平的应用型新成果,新技术不断强化和构架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技术体系支撑平台和基础研究,从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夯实并切实解决好我国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生态安全问题,依靠科技,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效益。

5.不断加强和提高国民的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与建设

生态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生态宣传教育、文化设施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形式和载体,形成的一种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精神活动和产品,它是我们倡导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因素。建设生态文化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公众的环境安全意识教育,形成人人参与生态安全建设的局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倡导、组织和实施绿色生态文化、绿色生态经济和绿色生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通过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与教育,在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生态综合功能反馈系统,形成能够综合控制农业生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完善生态功能,建立国家农业生态安全衡量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不断提高决策水平的管理运行机制。

标签:;  ;  ;  ;  ;  ;  ;  ;  ;  

关于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