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探索经济发展动力的三次飞跃_原动力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探索经济发展动力的三次飞跃_原动力论文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探索经济发展原动力的三次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原动力论文,三代论文,经济发展论文,领导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后,我们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可是推动我们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认识有何不同?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我们今后更好地高速发展经济、继续推动社会进步。当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时,发现不同时期对原动力的认识不同,并存在着三次飞跃。每次对社会发展原动力认识的进步,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本文将对这三次飞跃作一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工具是劳动者创造的,又被劳动者运用。所以,马克思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60页。)列宁也说:“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 ”(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3页。)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512页。)。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的思想,先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也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论及的社会发展原动力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中的最活跃、最根本、最起作用的因素,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产力的概念。

2.第一次飞跃,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人是最可宝贵的。

马克思主义者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以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切社会变革,无论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劳动者在创造历史。这里的劳动者不是指自然的人,亦即劳动者要素本身,而是指人的能力,包括智力、知识、经验、体力、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的总和。

当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开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在实践中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认真贯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理论。正如毛主席早就指出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我们党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在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实现的;离开了人民群众,就失去了自我生存的条件和意义,就会变成无水之鱼,无本之木。五六十年代,我党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与天斗、与地斗,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塑造了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现实意义的红旗渠精神,修建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创造了人间奇迹。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512页。)。社会财富是工人、 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刚刚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灾难深渊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一穷二白、极端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而同时在国际上又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军事大国的背信弃义,中国只有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之路,也理所当然地强调“人”的重要作用,走群众路线,用“人定胜天”的思想武装群众,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民的作用是非常宝贵的。应该肯定其积极的历史意义和创造出的辉煌成就。这种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应该称之为对社会发展原动力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第一次认识社会发展原动力的飞跃,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后来又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们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无形中轻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并错误地批判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最终束缚了我们经济的发展,限制了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经济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和重视的历史教训。

3.第二次飞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真理,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后来邓小平又讲,我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现在看来,说生产力还是不够,应该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党的十四大又提出: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被认为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的。

在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导下,科技兴农、科技兴市、科技兴省的工作,开展得到有声有色,如火如荼。科学技术得到了大发展,并推动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原定于本世纪末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于1995年提前实现。

第一生产力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极“左”思潮下“以阶级斗争为纲”中把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解放出来,对打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观点,有着巨大进步意义。当然,确立第一生产力理论,也决不是否定劳动者的重要作用,也不是否定党的群众路线,而是将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统一起来看,劳动者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科学技术是被劳动者掌握运用了的科学技术。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我们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带不来经济的腾飞和革命,只有新技术得以普及和推广才能引起生产上的革命、社会的进步。于是探讨研究如何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推广科学技术,就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能完成的,必须有人做,也必须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再者,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由知识分子、科学技术人员完成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动者是拥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现代生产需要的人。科技作用于经济,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机制,必须有教育保障。科学技术的基础在教育,如果教育搞不好,劳动者的素质提不高,依靠科技就是一句空话,再好的科技成果也无法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况且科技进步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还是要靠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比科技更重要。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于是,党中央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对社会发展原动力的认识,又实现了第三次飞跃。

4.第三次飞跃,确立“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

1995年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成为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第三个里程碑。江泽民同志在科技大会上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我们知道,下个世纪日益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我们靠第一生产力理论,使科技和经济都得到了巨大发展,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发展势头和后劲。在过去各地探讨科技兴企、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的活动中,教育在发展经济中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性,还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到。然而,离开教育这个重要因素的巨大作用,我们就没有办法培养大批发展科技、经济的人才,科技将成为空谈,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也无法落实,经济也难以得到大发展。所以,我们制定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以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促进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整体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要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科学技术人才,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庞大科技队伍。要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新风尚。

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教育如此,科技也是如此。我们后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科技的重要性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得到了大发展。虽然我们也提出了要重视教育,可由于没有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加上教育是个长期工程,所以思想上一直没有引起有些领导同志的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落实。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有资料表明,全国有文盲2亿多人,此外还有4.2亿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文盲、半文盲占全国人口的43%。可以推知,科盲比例更高。科技需要加强,教育更需要提高和引起重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分析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集中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内外许多同志的智慧,作出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使科技、教育并重并举,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5.三次飞跃给我们的启示。

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社会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发展原动力的探索过程,至少给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首先,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探索中进步发展的。真理没有穷尽,我们也不可能找到一个一成不变的真理。在我们过去强调人的作用的时候,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分不开的,过分强调了人的作用,并最终走向“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极“左”思潮的产物,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其次,“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来的。正在全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来之不易的科学理论,我们要真正贯彻、落实、实施,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科技、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问题,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更好地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最终推动我们的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实现“三步走”的战略。

最后,对社会发展原动力认识的三次飞跃,是一个递进认识过程。当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提出第一生产力理论,并不是否定劳动者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劳动者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也没有抛弃第一生产力理论,而是更好地贯彻执行第一生产力理论,更好地培养造就千百万科技人才,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大飞跃。由此可见,我们建国后对社会发展原动力的认识,又有了新发展。

标签:;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探索经济发展动力的三次飞跃_原动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