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街巷空间活力营造浅析论文_王晗

小镇街巷空间活力营造浅析论文_王晗

浙江银润蓝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张祜所作的《纵游淮南》前两句描写的是晚唐扬州最繁华的九里三十步街街市繁华、灯红酒绿的风景;后两句出人意料、妙笔生花,以死事入诗,感叹扬州之美好愿死于扬州,禅智寺山光寺一带都是最好的归处。为何当时的扬州被张祜大加赞赏,除了风景秀丽之外扬州的这座城市有何独到的魅力?

回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居住区的形制经历了三个阶段: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闾里制是里坊制的雏形,《周礼》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之说,“闾”是最古老的基层居住组织单位。随着居住单元人数的增加,汉称为“闾里”的街区隋时简称为“里”,到了北魏、唐代就改称为“坊”了。里坊制从唐末开始瓦解,到宋代就转变成街巷制了。张祜在晚唐所作《纵游淮南》,正处于里坊制瓦解的时期,深入分析一下里坊制与街巷制的区别,我们就能找到张祜大加赞赏扬州的原因。里坊是带有围墙的封闭性居住管理单元,里坊内为居住房屋,同街道之间有门相隔。唐代实行全城单元封闭式坊间管理,市坊分开,居住区和市场是分开的。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坊外也有纵横道路用于出行,四周以高墙围合,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王城把皇族、政府机关同居住区分开,严律规整市场,日中为市,夜晚实行宵禁后,每个坊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晚上城里鼓一敲,人们都回到坊墙里,街道上空空荡荡。这样的制度极其有利于管理和治安,但却对人的活动交往形成了巨大的阻碍。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分工细化,商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商业活动已经十分发达,传统的里坊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成为了市场交流、居民活动的阻碍,有些地方出现了坊内设店面,凿穿围墙开门设店的破坏行动。夜市开始出现,宵禁形同虚设,晚唐的扬州出现了“春风十里扬州路”、“夜市千灯照碧云”这样一派繁荣的景象。

1、小镇街道、广场宽高比尺度控制(D/H)

小镇街道与建筑的图底关系,把建筑物的外墙作为面来看时,街道具有“图形”的性格。根据芦原义信的研究,设接到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是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逐渐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和宽度之间存在着匀称之感,显然D/H=1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意大利中世纪城市中因空间所限且不通车,街道狭窄,D/H≈0.5;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较宽,达芬奇认为D/H=1较为理想;巴洛克时期,D/H≈2。日本京都传统街道的宽度约为6米,D/H≈1.3,较为舒适;帕丁顿的街道D/H=1~1.5,道路宽敞明快。另外,国内很多尺度优秀的古镇街道D/H=1~2。这些数据有证明了D/H=1~1.5确实是较为舒适的比例,且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这样的尺度下停留、交往、活动。苏州桃花源的街巷空间由于无需通车,D/H=1~1.5,空间较为亲近,且容易通过景观面营造出较好效果。以安吉天使小镇砚溪湖项目为例,停车位设在住宅边,街道需要满足汽车通行和转弯半径,交评要求道路宽度6米,道路2侧至院墙各留1.5米空间用于绿植和管线埋设,若单边侧边停车则需2.5米宽,街道的空间宽度(院墙至院墙)为9~10米。院墙高度约为3.3米,一层建筑檐口高度3.5米。即便以建筑檐口高度计算D/H>2,这样的空间比例关系较为疏离,亲近感稍差。需要通过设置一些2层的建筑提升局部D/H比例关系,也可以通过景观亚乔、大乔的搭配来形成街巷2次立面,调整优化D/H比例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列式布局与组团式布局

安吉天使小镇砚溪湖规划方案阶段,区别于多数小镇开发争取更高容积率的设计手法,将行列式布局优化为组团式布局,街巷较长且平直,容易产生单调感,对于公共街巷空间的违和感、归家动线的归属感打造不利,以组团街巷式组织形式为总体原则,通过精细化设计做到了与行列式布局相同的容积率,以更优的室外空间体验获得了更大的货值。进而使砚溪湖的街巷主路通达组团,不直接入户;组团支路入户,提高居民归属感;控制了组团的长度和宽度,控制组团支路的长度约50~70米;控制了组团户数和车辆数,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对每个组团精细控制门头错位和车位对街巷空间界面的破坏。

3、为学的设计指引——边界效应、阴角空间、积极空间

砚溪湖作为低密度中式合院居住区,首要满足住宅的私密性,它的街巷当然以围墙、门头为主。局部以自然山体的形式打开引入自然山体植被,街巷路径的变化,围墙走向、高度的变化,围墙上花格的设置,局部放大节点的设置等,确保了街巷空间的丰富性。小镇中心、学校的设计中更要通过街巷尺度、界面变化将街巷空间做的有趣。这些设计中应该根据行为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分析人喜欢停留、交往、活动的空间特性,并植入设计中。边界效应,人的停留喜欢在一个空间的边界。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尽可能的给空间提供可停留的边界或支点。阳角空间是把人挤出去非停留空间,是一种把大自然这样没有边界线而向外扩散的“消极空间”;阴角空间则可以创造出把人拥抱在空间内的停留空间,是一种向边界线内侧收敛的“积极空间”。

4、建筑、园林、小品、室外家具设计的统一协调

以上提到的三点要完成好都离不开建筑、园林、室外小品、室外家具在设计上的协调统一。中式庭院和街巷的设计都是建筑形体、围墙界面、门头结点、景观放大节点、绿植搭配对景借景、景观小品搭配、边界停留支点打造、室外家具搭配等因素综合形成合力才能完成的。举个例子:砚溪湖的主支路都通车,局部道路不免平直,沥青路面与平侧石交接处较硬,更强化了这种平直线性的路径。这就需要景观设计时尽量在道路边界以绿植做一些进退关系,并在路边布置一些高起的球状灌木,以打破弱化平直的线性关系。道路旁局部退让出阴角空间,有可能形成小村心,根据边界效应布置供人坐下来的小品、亭子或室外家居,根据停留空间的位置来设置园林对景。各专业密切沟通配合,设计形成合力,才能打造好街巷空间。

5、外壳与内容

第一个维度“外壳”的建设比较好理解,其实就是传统地产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产品。例如:街巷的边界(建筑、围墙的外皮)、街巷提供的空间、小镇级别的公共空间,这些我把它理解为街巷的壳。一些精装修的智能设备、商业建筑、教育建筑的建设虽然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外延,但还不足以成为小镇级别的内涵。这一维度我们需要做好产品类型研究,把控好设计方向,激发设计师的潜能,协调好各个乙方单位之间的配合,解决好规划、建筑、精装、园林、幕墙、灯光等设计之间的交叉痛点,配合开发报建和施工招标控制好各个设计出图节点,呈现出真诚、精致、完美的产品是对小镇设计管理者的基础要求。

第二个维度“内容”的建设,我认为是小镇街巷设计更重要的价值体现。这个内涵其实就是所能提供给人的区别于其他普通房产的特质、资源、活动、场所,是一些隐性的而又能够构成美好生活的内容,是一些具有磁力和导向性的规划和设计,引导人使用、参与、交往、生活,打造出有活力、有参与感的街巷与场所,给物理场所注入灵魂使其具有场所感。一个古村落,建筑形制完全不变,曾经人声鼎沸,则有魅力;后来居住者流失,人烟稀少,则无魅力。因此,小镇的街巷的魅力在于有人参与并构成小镇的生活,靠装载在小镇壳里的“内容”来实现。在“内容”打造方面,需要小镇设计管理者站得更高,跟规划师、运营团队共同研究,设计线、成本线、营销线三线联动,研究小镇的内容,怎样把有吸引力的生活带进小镇并落实。打造真实而有魅力的场所感。

论文作者:王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小镇街巷空间活力营造浅析论文_王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