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华——发扬“首创、创新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创新精神论文,新经济论文,思想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他在最后口述的论文中曾指出:“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注:《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38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这是列宁逝世前对他最后找到的这条建设道路所作的评价和结论。
国外从60年代起,国内学者从80年代起,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历史的洗礼、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同国度的实践检验,显示出它不朽的生命力和价值。然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华究竟是什么?它那不朽的生命力究竟何在?这是一个尚待研究、探讨,并极有意义的问题。
大力发扬“首创、创新精神”是列宁最杰出的指导思想,是新经济政策的精华,也是当时苏俄经济建设成功的重要思想源泉。(注:《列宁论新经济政策》,55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的创新及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正确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离不开创新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对人们先前的实践进行反省和认识、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在实践中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因而,正确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离不开创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实践过程。
创造活动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扩散思维是一种尽可能向四面八方发散出去的开放性思维。扩散思维又可分为主体、多维、旁通和逆向思维等几种方法。集中思维,又称收敛思维——将众多的方法,思路指向一个中心点,得出最佳方案。列宁这位创造性思维的大师,在新经济政策试验各种办法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如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工业、商业、手工业、地方小工业、外贸等各行业一齐上以繁荣经济的措施,运用了扩散思维法。它具有开放性,思路开阔,反映事物横向联系的信息极其丰富多彩。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沟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本世纪20年代列宁的一个重大贡献。怎样理解和运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列宁采用了多路思维的方法:国家资本主义既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又作为一种政策(既允许其发展、又限制发展并逐步改造的政策),还作为一条路线(沿着国家资本主义路线,走向社会主义)。(注:参见《列宁与社会主义建设》,231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多路思维的特点是善于一路又一路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开拓思路,使思维更周密、更具条理性。
列宁说:“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注:《列宁文稿》第3卷,94页。)在列宁眼中,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它是高起点的,是以一切人类文明以及现代最新科技管理成就为基础的。值得注意的是,他清醒地看到以现代最新科技成就为基础建设苏俄经济和社会的紧迫性。列宁在此运用了旁通思维法(又称侧向思维),是由西方国家高科技发展引起的联想。苏维埃制度+吸收各先进国家好东西的总和=社会主义这一著名公式,列宁在此运用了集中思维,这是集各家之长基础上的综合与创新。可见,列宁的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统一。
创造性思维是指那些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一定社会意义的产物。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科学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高度概括性,思维的特别能动性、思维的非常新颖性、思维的极其深刻性、思维后果的可感性。新经济政策从思路到内容(以发展小农经济为基础恢复国民经济;以商业和市场为杠杆推动经济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按经济核算、市场经济原则改造国营经济;以现代最新科技管理成就为基础建设本国经济等);从途径到方法(“通过资本家——不管这是多么奇怪——来巩固我们的经济地位”;改良和退却的政策);从理论到原则(“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理论正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新社会只有经过“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等);(注:《列宁论新经济政策》,198页,24页,《列宁选集》三卷398页。)新经济政策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开拓和创新精神。从中可见列宁思维的独立性、能动性、新颖性、多向性和超越性。创新精神是推动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前进的动力。
二、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创造性突破和发展
创造性活动以继承为前提,以创新为条件。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头三年是以继承为主,新经济政策则以创新为主。它首先表现为以科学的革新精神,突破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某些设想的局限,接着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大胆地创新。
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要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
1.提出一条全新的改造小农的思路:妥协——满足——发展——改造。改造的方式:一是依靠机器化、电气化,二是通过合作社。
列宁认为:实行“粮食税”,满足小农自由贸易的要求,是无产阶级对农民的一种妥协。“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农民满足了,农业生产发展了,并不是改造小农的基础。“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才能像人们所说的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列宁在最后口述的论文中提出的“合作社”是一种什么组织呢?这是一种以商业性质为主的合作社(亦包括合作企业)。列宁要求:国营“批发商业在经济上把千百万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的经营兴趣,把他们联系起来,把他们引导到更高的阶段:实现生产中各种形式的联系和联合”。这种合作社并不是集体农庄。因为新经济政策之前,列宁一直追求共耕制。虽然集体农庄受到国家的种种优待,而它的贡献却低于全国农户的平均水平。1920年12月列宁指出:集体农庄“还处于名符其实的养老院的可怜状态”。(注:列宁:《论新经济政策》,2、4、69、70页,《列宁全集》40卷,177页,中文2版。)新经济政策突破了小农改造问题上追求“公共的、集体的、公社的劳动”的框架,突破了把农民关心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僵化思想。通过与个人利益结合、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最后通过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实现机器化、电气化,为小农改造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是列宁对农业改造问题的重大理论发展。它遵循了所有制变更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2.运用市场和市场机制促进经济的发展
市场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具相对独立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它在资产所有关系方面有宽广的兼容性、适应性,可兼容和适应各种来源的资产。新经济政策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在资产所有关系方面表现了这种兼容性,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条件。(注:关于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市场经济的性质,应属于传统的市场经济。有别于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出现的有政府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也有别于斯大林1929年建立的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的运行是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市场机制中最核心的是价格机制,最关键的是竞争机制。1921年10月,列宁在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指出:“这项工作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列宁按照“经济核算制原则”改造中央经济管理机关,变高度集中的中央总管理局为中央托拉斯和地方的区公司制。改造国营企业,各托拉斯和国营企业都必须以经济核算为基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列宁提出“同个人利益结合和个人负责”的原则,要求企业领导“善于经营”。改革了劳动报酬的方法、措施。(注:《列宁论新经济政策》,117页,《列宁全集》42卷,191页,中文2版。)这就发挥了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运用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作为国营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及竞争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压力,为企业注入了活力。把按劳分配原则与个人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了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利益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列宁运用市场和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说明社会主义是能与市场、市场机制兼容,并非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的中心要素是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地位与作用
新经济政策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于:(1)小农经济发展了,它离不开自由贸易和市场。(2)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了,外资、合营企业产品的流通也离不开市场。(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按照市场和商业经济的原则进行改造。(4)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已连为一体,必须实现电气化,在当代先进科技管理水平上实现工业化。机器化和电气化能最终改造小农。只有农业改造在现代化基础上完成,才意味着奠定了巩固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新经济政策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系统。系统间诸要素的关系,特别是优化的结构——确定了系统各要素的中心要素;以发挥商业和市场机制作用为关键,形成了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
列宁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以科学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从宏观上抓住了苏俄发展经济最基本的、主要的、本质的问题:即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以及苏俄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走向问题,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新经济政策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具体解决了苏俄经济发展的方法、步骤。它与前者之间形成了“目”与“纲”的关系。至此,新经济政策产生了质的飞跃。它标志着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趋于完整和成熟。
三、创造性地解决了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提出了建设战略的总体构想
列宁找到的这条建设道路,其作用、意义不亚于找到“十月革命”的道路。在列宁眼中,这条建设道路更重要、更困难、意义更伟大。因为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是力量的“最大源泉”,是胜利的“唯一保证”。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存亡。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高兴地得出两个崭新的结论:一,“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二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注:《列宁选集》四卷,13页,692页,《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33页,《列宁选集》四卷,582页。)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贡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开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
列宁根据实际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具体设想。并不是只有纯粹的单一公有制和单一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相反,社会主义并不排斥和否定私人利益,它要求把私人利益与国家对它的监督检查结合起来,使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社会主义并不是绝对排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它要求两者联合,变成合作企业。列宁突破了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僵化观念,他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要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为了苏维埃的生存和经济的恢复,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租让制使“资本主义得益,工业生产都会得到发展,无产阶级也会随着成长”。“恢复资本主义也就是恢复无产阶级,使他们在大机器工厂里生产有利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列宁着眼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社会财富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共同消长的一面,大胆起用资本主义对发展生产力、对历史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用以改变苏俄经济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当时苏俄存在的主要错误倾向之一是片面强调甚至夸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与对立,忽视二者客观存在的共性和继承性。在生产力方面承认二者的共性还可以,在生产关系方面承认二者的共性就难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根本区别,主要是所有制性质和收入分配原则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又存在着共性,主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历史经验说明,认清这一共性,对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列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的传统观点。从中可见列宁具体性思维艺术的全面性特点,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对矛盾中,更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更关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所共有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抓住矛盾的重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一思维特点,使他在革命和建设中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列宁还提出:“少搞一点政治,多搞一点经济”的观点。确定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注:《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31页,《列宁选集》三卷511页,《列宁选集》四卷,444页。)对一个党和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移,表明了党的工作
重心的根本转变。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发展。
2.为苏俄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这条切实可行的建设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新经济政策的各要素,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市场机制发展经济的思路。其中最杰出、最具独创性的思想是列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竞赛。”(注:《列宁全集》42卷,176页,中文2版,《列宁选集》四卷582页。)列宁的创新,在于他运用了创造思维中的旁通思维法,即“触类旁通”。同时,又善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社会之间寻找相同、相似之处;善于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表现出列宁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具有超越传统、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品格。
列宁在寻求建设途径和方法中的另一特点是思想的开放性,提出了引进——吸收——国内竞赛——国际竞争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国内经济方面,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是在与“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列宁早在1913年就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当时“日益逼近的财政危机举行的一场严峻的考试,是俄国和国际的市场举行的一场考试,我们受制于这个市场,同它有割不断的联系。这是一场严峻的考试,因为在这场考试中人家可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击败我们。”如何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生存下去?列宁提出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有本事根据资本主义世界的特点,利用资本家对原料的贪婪使我们得到好处。”1922年4月,苏德签订了拉帕洛条约,突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反苏统一战线。这年,德国对苏俄出口量增加1倍多,进口量增加了13倍。同年,苏联政府相继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10个租让合同。(注:《列宁全集》41卷,162~163页,中文2版,杨会春:《列宁经济思想新探》,35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利用矛盾、灵活多变的策略,使苏俄在世界市场上赢得了有利的地位,推动了苏俄经济和外贸的发展,可见,苏俄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列宁引进——吸收——国内竞赛——国际竞争的经济发展战略,适应了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列宁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全方位的,主体性的开放。他把苏俄经济发展放到世界经济的大范围内考察,横向比较,扩大参照系,沟通与外国的经济发展联系。从中可见列宁的立体思维法:发展苏俄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纵向直线的思维目标。思维目标集中,有助于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主体视野不开阔,思路易僵化、保守。同时运用平面扩散思维进行横向比较,将横向思维思路开阔、灵活的长处与纵向思维集中专一的优点相结合,更富创造性。列宁经济发展战略立体思维的另一座标是运动着的时空。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把世界看作为过程的集合体;而闭锁性思维方式则以凝固的、静止的观点,把世界看作为既成事物的集合体。列宁的立体性、开拓式思维方式着眼于事物的发展,着眼于现有事物的变革,着眼于未来。在实践中,为苏俄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3.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立体思考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是列宁对社会主义不断探索和重新认识的过程。他对社会主义思考的思维方式特点之一是过程性。列宁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永无止境的接近。认识是不断揭示事物新的方面和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无限的过程。列宁强调:“真理是过程。”因为,发现、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分析,体现了这一思维方式。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长过程”,可区分为“不发达的”和“发达的”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还可区分为“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长过程。对它的认识也应随着实践不断深化。“最有害的就是急躁。”“我们往往是太喜欢用热心和急于求成等等来弥补(或者以为可弥补)没有知识这种缺陷。”(注:《列宁全集》43卷,397~380页,中文2版。参见许志功:《列宁认识论思想通论》,37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版。)列宁提请大家注意科技文化知识对于建设事业的重要性。悟出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要求和方式,这是十分清醒和理智的!
列宁对社会主义思考的另一特点是立体性。立体性也可理解为全面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它要求人们思考问题要全方位、多视角。不仅要看到对象是多个方面的总和,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如果说,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当时苏俄经济体制是多种规定、多个方面的总和(一维);社会主义是一个长过程的思想则反映了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二维);列宁最后口述的五篇论文则规划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的发展战略(三维);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方位的立体思考。
列宁关注政治建设。首先,为改善党中央的领导,实行了“改组计划”:一是吸收基层工人、农民参加中央委员会,改变权力过分集中于少数人的状况。二是建立党、苏维埃机关、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制度体系。其次,改造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划分职能、职责范围,建立个人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建立奖惩制度。注意选拔人才。使国家机关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科学化。再则,向社会主义民主制迈进,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列宁的关注下,1921~1922年全俄中央执委会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劳动法典、土地法典、民法典,审查和批准了刑法典草案。(注:《列宁全集》43卷,376~379页,中文2版。参见詹一之:《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331~332页,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版。)其立法之迅速,超过了列强。
与此同时,列宁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尤为注重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文化素质:“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智力前提。因此,列宁说:“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他把能否继承掌握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到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其次,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要改造小农,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就需要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再则,努力发展教育事业,保证足够的教育经费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他说:“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此外,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当时苏俄缺乏这样的人才。列宁认为:“专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我们要使这个特殊阶层的专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得更好”,在物质、权力、思想方面都是如此。用付以高薪、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同志式的氛围,使他们“在精神上完全折服”。(注:《列宁全集》43卷,63页,中文2版。《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33页。《列宁选集》四卷678页,三卷786页。)正确的政策和方法,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专家投身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列宁规划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多视角、全方位观察,反映了思考的全面性;目前规划、设想与长远规划的结合,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可见,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根本转变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立体思考。这三者构成了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战略构想的完整体系。它以开阔的视野,灵活机动的策略,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经济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峰,形成了许多新的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螺旋式地实现了新的超越,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新飞跃。
创新精神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核心和精华。列宁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开拓性、独创性。其开拓性首先表现为:观念灵活,超越传统,大胆提出“反常识”的观念。如摆脱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僵化的思想,提出通过资本主义、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胆设想。其次,视野广阔、知识渊博。他在世界的大范围、大舞台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实践领域的问题进行独创性思考。再则,目光远大,具有批判的革新精神。思考问题着眼点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不是静止观察,而是从发展上理解;不是保存现有事物,而是着眼于对现有事物的变革。背靠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列宁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独创。“独”是与众不同,“创”是从无到有。这与他思维的独立性、广度、深度和预见性有关。要有所创造,必须独立思考、不重蹈前人覆辙,才能走出新路。思维的广阔性是创造性思维规律本身所要求的。它需要从不同角度作全面的思考。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和优质。这决定了它求新求优。这需要多渠道求索,从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中求出“理想组合”。新经济政策各要素之间形成的完整体系,就是列宁发展经济多设想、多方案的“理想组合”。它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苏俄经济走出低谷,渡过了难关。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的产生,都是思维广度、深度和预见的产物。同时,三者又互为条件,思维的广度是深度的基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预见的能量。预见又为思维的广度、深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思维缺乏预见,只能再现事物,不能创造出新事物。列宁运用市场和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引进——吸收——国内竞赛——国际竞争的发展战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方位立体思考,都体现了他英明的预见性。预见是独创的向导,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力和源泉。
大力发扬“首创、创新精神”,是列宁杰出的指导思想,是新经济政策的精华。它既是一种精神,亦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理论上的创造。列宁的名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注:引自王东:《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2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创造是人对客观世界反映能动性的最高体现,创造是人类智慧之树结出的最有魅力的花朵。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集中体现了他的创造性、灵活性和预见性、他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超越性、多向性、综合性和真理性。他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他的创造性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及方法、途径上的发展和创新。进而,使苏俄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一具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成为现实。它生动地说明,有所创造才能有所前进!
19世纪,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个五十年”中,时代的主题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20世纪,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个五十年”中,列宁面临的时代主题,是社会主义从科学变为实践。列宁把这一事业比喻为:“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我们耗费毕生精力来拟订一个攀登这座高山的合理计划。”(注:《列宁选集》二卷,1~2页;四卷,594~595页。)探索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课题。列宁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特别是与实践相关的认识论,为这一时代课题制定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新经济政策则是规划、实施这一时代课题的宏伟计划和具体方案。它是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系统化、实际化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是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的全盘改革计划。它是列宁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制高点。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它是列宁生命最后几年智慧的结晶。列宁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生命力和灵魂,来自于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来自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创新。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它的基本精神、原则、思路和策略思想,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教益。我们更需要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华:首创和创新精神。在当今的改革激流中,在宏大的改革工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更需要系统周密的理论、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中开拓新路。因而,探讨和发扬列宁的创新精神,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空前迫切的现实意义。
标签:创造性思维论文; 新经济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