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设计论文_韩明波,冯俊颖,杨维葳

海绵城市建设与设计论文_韩明波,冯俊颖,杨维葳

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建设基于自然环境的海绵城市,目的是为了能够达到将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对水循环的合理规划来确保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目前,绿色建筑的建造率以及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合理性和先进性的重要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从空间的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以及产业配置等方面,以符合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作为建设的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绿色化的设计理念,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技术形式,逐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从而显示出其新型城市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原则优势。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在我国很多城市中,“逢雨必涝”已经成为城市通病,而海绵城市规划的提出与实施成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举措之一。海绵城市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目前已成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建设背景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发展目标,建设海绵城市目的是能够降低开发建设可能对城市水环境方面的破坏,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背景如下。

1.城市排水困境。(1)城市在不断扩张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不透水下垫面的范围过大,雨水流经量也会进一步增加。在峰值流量提升的情况下,峰值出现时间将会进一步缩短,暴雨条件下雨水实际流经量比较容易发生在城区之中,造成城市内涝等问题。(2)当雨水下落至屋顶以及道路等不透水下垫面的情况,会伴随附着灰尘、油脂等物质,并造成城市排水方面的阻塞,最终如果未能够妥善处理,将导致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形成径流面源污染等问题。(3)连片区域条件下的不透水下垫面由于缺少自然吸收保蓄方面的能力,进而造成城市近地面之中的空气无法像自然区域之中一样,这也将会进一步造成土壤以及植被蒸发形成的水分补给不足,进而可能造成干岛效应。

2.传统城市建设及规划局限性。传统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缺少对排水方面的合理与科学规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在城市规划环节,与水资源相关的规划内容包括自来水取水、城市水处理场所以及雨水排放等几个方面。在进行方案设计、规模与网管建设方面需要坚持再利用的原则。需要能够与水资源再利用之间有效融合,才能够确保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实施。为此,针对当前阶段城市规划以及相关设计中应当融合水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并能够将所有内容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体系之中。

二、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规划设计上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自动应对自然灾害的吸水、蓄水、释水的效果,具有类似海绵的作用。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通过各种人工措施与结合对自然环境造成较低影响的开发设施,最大限度实现雨水的有序积存、渗透以及净化,从而使城市能够实现有效的排水防涝,在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绿色生态城区功能与规模划分要合理与传统城区规划建设相比,绿色生态城区更加注重用地规划,这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城市建设格局更具合理性。如果再详细划分其功能,在总用地中确保居住于公共建筑用地超过50%,合理区分居住与公共建筑用地,增强城区建设的系统与科学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我们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极力坚持实事求是总方针,在明确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的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飞速进步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污染与水资源的短缺,若以此发展模式发展下去,必然会给城市带来发展的桎梏。因此,需要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尽量保留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等自然的功能。这需要分别对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等多重问题按照问题严重等级进行划分,进而确定主次目标体系,构建以核心目标为主,其他目标为辅的多目标雨水疏导系统。

3.确立区域的雨水排放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达标要求明确确定区域整体排放总量。以合理划分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分区来要求各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分区总量控制指标,建立以流域、排水分区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的区域管控制度和考核办法。

4.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开发,需要坚持在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保持不变,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各种水文地质条件等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并优先选用绿色基础建设技术手段,以及采用绿色基础建设手段与多种建设方式相结合的工程措施,综合实现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多重目标。

5.坚持从融资、规划、施工、验收和运维进行全过程经济效益分析,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周期性成本评估,全面考虑建设成本。

6.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优化。当前阶段,城市雨洪管理各项技术应当与低影响开发思路之间相结合,相对于常规城市建设,创新理念之中更多倾向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彼此融合与协调,确保可以达到开发区域之中的水体资源以及水系统的平衡,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城市用水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的保持自然水体的循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绿色雨水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城市雨水流经问题提供多种处理办法:包括下垫面流经形成之后,可以利用规划管网的方式排出,这属于末端治理的重要方式。

7.市政道路路面的海绵建设。市政道路路面的海绵城市建设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入渗及调蓄原则进行道路排放设施设置。例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该设施建设区别于常规办法,其能够从径流形成的源头位置首先进行消减,并对径流形成进行有效控制。其技术主要包括透水性铺装技术。现阶段,在透水性铺装技术领域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扩大材料与材料在实际铺装阶段的缝隙,加强缝隙之间形成的透水性;第二,提高透水材料自身所具有的透水性。通过上述中两种方法,则能够更好的改善透水效果。(1)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技术分析。采用路面砖组合衔接方式进行铺装,并在实际操作中,对砖材料之间保留缝隙,同时在缝隙之中填充陶粒、小石子等填充物。在此铺装结构中,路面材料透水性较差,主要依靠的是缝隙填充透水方式完成渗透功能的发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面包砖铺装以及植草砖铺装几种形式。(2)自透水下垫面铺装技术分析。此类型的铺装工艺中,下垫面材料属于完整的块结构,因此,无法形成缝隙渗透,为此,就需要铺装材料自身具有渗透能力。本材料具有孔隙通道,并能够在雨水降落之后顺着空隙完成渗透。没有降水的情况下,空隙也能够成为空气与土壤之间的通道,提高透水性。除此之外,还有自透水性与缝隙透水结合的铺装工艺,就是对两种材料相结合,达到透水功能需要。

总之,与传统城市规划及建设相比,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以其清晰的建设思路,将“使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建设主旨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战略中。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水文地质以及城市中各种功能性因素,与此同时,还必须本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基本原则进行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赵秀英,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2017.

[2]吕益金.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研究.2017.

[3]冉小宾.王丹丹,浅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2018.

论文作者:韩明波,冯俊颖,杨维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与设计论文_韩明波,冯俊颖,杨维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