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心理与教学策略_化学实验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心理与教学策略_化学实验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及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实验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心理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的教学须遵循两个逻辑,一个是知识逻辑,一个是心理逻辑。知识逻辑是指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心理逻辑是指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克服消极心理,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也是当代积极心理学走进课堂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化学实验教学,因其实验的新奇性、多样性、趣味性、验证性、操作性、探索性和危险性,使学生产生多种学习心理。探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及其教学策略,对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崇拜心理及教学策略

崇拜是个体对自身、他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崇拜心理表现为:对老师高度尊重、敬佩,非常喜欢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喜欢听老师讲课,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喜欢上化学实验课,认真完成实验作业。这种崇拜心理的产生源于教师可敬的人格魅力、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实验操作技能。对教师的崇拜心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崇拜心理的培养和利用,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敬业爱岗,教学认真负责;性格开朗,真诚友好;为人师表,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可敬可亲。(2)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教学中恰当拓展和融合新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到教师知识丰富,运用自如,受益匪浅。(3)教学语言生动、幽默。教学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而又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并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4)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科学、新颖,教法灵活多样,注重互动。(5)高超的实验演示技能。老师的操作规范、熟练,实验“百发百中”,描述生动、形象,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功底深厚,“演技”高超。这势必“征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教学水平,在演示教学中,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设计和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步骤以及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的语言准备。课堂演示时,做到交代清楚、操作规范、现象明显、描述准确,使学生听得有味,看得入神。

二、好奇心理及教学策略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学生寻求知识、探究学习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对演示实验的兴趣和观察的聚精会神,对分组实验的迫不及待和积极探索,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和质疑等。这种好奇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人的本能和化学实验的新奇性、探索性和趣味性。

为了正确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理,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2)因势利导,化好奇为探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结合教学内容,选做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如化学游戏或魔术),造成悬念,创设“愤悱”情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讲授缓慢氧化时,我设计了一个酒精灯“不点自燃”的实验。课前我先在酒精灯芯上滴几滴饱和的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盖上灯帽。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取开灯帽,灯即燃着,盖住又熄灭。面对这怪异的酒精灯,学生惊奇起疑。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敏捷。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缓慢氧化的结果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当弄清个中原由后,他们会如梦初醒,喜之不胜。又如讲氨的碱性,演示“空杯生烟”,讲浓硫酸的特性,演示“魔棒点灯”,讲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演示“吹气生火”等。这些魔术般的实验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若能紧扣教材,设之以奇,激之以欲,学生则会求知若渴,穷原究委,在愉快的气氛中产生乐趣,在“好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表现心理及教学策略

表现心理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意向。青少年学生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追求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尊重,喜欢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和场合展示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的才能,如积极参与演示教学和实验竞赛活动等。这是学生表现心理所致。表现心理能驱使学生积极向上,好学肯钻,引发他们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表现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人的成就动机,以及实验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机会。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表现心理诱导得法对其学习极为有利。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让学生当助教,上台做演示实验。传统的演示教学,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一些简单易做、安全可靠的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打破由教师一人包打天下的局面。每次课毕,我把下一堂课要学生演示的实验公布于众,并动员学生报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次报名者大有人在。在教师确定了各班上台演示的人选(每班1~2人)后,要求他们认真准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演,课堂上就由他们代替老师完成演示实验(整个演示过程,老师协助把关)。这些学生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课前准备充分,课中操作规范,结果演示成功。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2)开展实验技能展示活动。结合教学举办实验方案设计比赛、实验操作比武及化学晚会等。为了能在这些活动中“出风头”,以获得师生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踊跃报名,并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组装实验仪器,动手操作训练,遇到问题能相互讨论或请教老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

四、恐惧心理及教学策略

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是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反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在观看某些演示实验(如演示气体具有可燃性的爆炸实验)时,有的学生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做分组实验时,有的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显得顾虑重重,情绪不佳,实验时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甚至不敢动手做实验。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探究。学生恐惧的原因:一是少数学生性格脆弱、胆子较小,尤其是女生当中较为突出;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易燃易爆性讲过了头,或在做演示实验时,对刺激性气体、易爆气体操作控制不严刺激了学生;三是实验室的环境影响,如通风排气不够,有刺激性的气味,人多嘈杂等。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教师在介绍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可能产生的危险时,不要过度渲染,要实事求是地讲明利害,并着重讲清防止发生危险的道理和方法,强调只要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2)教师在演示实验(特别是有毒气体、易爆气体的实验)时,一定要沉着冷静,操作规范,有条不紊,力争万无一失,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不要造成人为的恐慌。(3)改善实验环境。在实验前预先打开排风扇,排除异味,实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尽可能避免因不良环境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4)改进实验装置,减少有毒气体的逸出。如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将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入相应的吸收液中,使之转化为无毒物质。(5)加强学生实验辅导。实验课时,讲清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对重要的操作进行示范,强调药品用量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对部分恐惧心理特别严重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帮助他们鼓起勇气,增强做实验的信心和安全感。要针对性地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实验问题,帮助排除实验故障,防止发生实验事故。

五、盲动心理及教学对策

盲动指盲目好动,盲目操作。少数学生一进实验室,不听老师的讲解,就迫不及待地摆弄桌上的仪器和药品,随心所欲,盲目操作。如有的偷偷随意混合试剂或做其他实验;有的故意加大试剂用量,不该加热的偏加热;有的不检验气体纯度就点燃;有的在实验中抢仪器、抢药品,只顾自己做实验,不管其他同学能否动手……这些都是学生盲动心理的外在表现。学生盲目随意操作可能会导致不该发生的一些实验事故,如损坏仪器、试剂,药品溅及衣服、皮肤,液体喷出烫伤人体,不纯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等。学生盲动随意的原因:一是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好奇,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化学实验的新奇性和趣味性。

为了避免实验事故发生,确保学生实验的顺利和安全,务必要克服学生的盲动心理。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加强实验常规教育。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纪律和操作规程。进入实验室后先要认真听讲,不得随意乱弄实验仪器、药品或进行盲目操作,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实验时要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和要求认真操作。(2)发挥小先生作用。实验课前,要做好小先生的培训工作。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成员参与实验的准备,包括准备仪器,配制和分发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做好每一个实验,并能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解答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课时,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小先生,协助老师加强实验管理和指导。(3)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要密切关注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经常在他们面前走一走,对他们多检查、多督促、多指导,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六、马虎心理及教学策略

马虎乃草率、疏忽大意、不认真之意。学生分组实验时,常常可看到这种现象:实验开始不久,有的学生就在清洗仪器,整理桌面,准备走出实验室。仔细询问,他们并没有真正完成全部实验,虽然做了几个实验,但都是毛毛草草,马虎从事。在写实验报告时,要么以想当然代替自己的观点或实验结论,要么抄别人的。这些都是学生马虎心理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少数学生对实验不重视,他们认为知识不懂没关系,操作不会不要紧,因而把实验当玩意儿。二是大部分分组实验属于验证型或巩固型实验,在课堂上大都演示过,学生知道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所以实验兴趣不浓。三是有的实验因仪器、药品问题,挫伤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如铁夹生锈无法调节,药品变质等,使学生对实验丧失信心,甚至干脆不做。马虎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学生的马虎心理,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将部分分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边讲边操作的实验,以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2)加强平时实验操作考查,并把考查成绩计入期评总分,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个实验。(3)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应仔细检查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可用,并自己先做一遍,以保证学生实验能顺利进行。

标签:;  ;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心理与教学策略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