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图书馆 江苏 无锡 214131
摘要:在现代公共图书馆中,基于为人们提供丰富便利服务的目标,拓展出了图书流动服务,对促进人们阅读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些年来,图书流动服务的实践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探讨图书流动服务创新的方式,是公共图书馆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流动服务;问题;创新
在当前社会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下一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原有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延伸其服务领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图书流动服务是当前公共图书馆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
一、图书流动服务的概述
(一)图书流动服务概念
所谓图书流动服务,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图书管理者通过一定途径,定期或不定期的主动为读者提供送书到门服务方式,改变原有的被动固定的服务读者到图书馆借书的方式,起到改善读者借书便利性的作用。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流动服务是通过开设流动图书站实现的,比如与企业、居民点或学校等合作设置流动图书站,缩短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和流转率,激发群众读书兴趣,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服务功能[1]。
(二)图书流动服务的优点
相较于公共图书馆原有的图书服务模式,图书流动服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服务范围扩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在群众密集地区,比如汽车站、社区等设置图书流动服务站,能够让服务的范围得到扩大,深入到广大基层群众当中,让读者可以在自己生活的附近就能够享受到图书服务,而不是一定要到公共图书馆进行借阅,实现了图书送到读者家门口,拉近了图书与读者间的距离,对扩大读者群体、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
第二,管理方便,经济性较高。在图书服务流动服务模式下,每个流动图书服务站只需要少量的员工即可以维持正常高效运转,建设投入、管理难度方面都远远低于固定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书籍也可以通过不同流动图书服务站间的交换来实现高效使用,而不是长期闲置,减少了资金的浪费,经济性较高[2]。
第三,运营方式灵活,快捷高效。在图书阅读中,不同地区读者在阅读需求上是有所差异的,相较于公共图书馆必须考虑大众广泛需求的情况,图书流动服务能够根据阅读需求差异对图书进行合理取舍,开展不同形式的图书流动服务。根据图书流动服务的不同,可以采取符合其特点的差异化运营方式,运营更为灵活,有效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可以直接与读者进行沟通,掌握读者阅读需求、喜好等,对促进图书流动服务进步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流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方面问题
在当前的图书流动服务站中,大多都是属于公共图书馆自己设置的,并没有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由于公共图书馆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能够给予图书流动服务站的支持较为有限,设施大多是募捐或者从以往淘汰设施中选取出来的,较为简陋;在馆舍方面,大多是调剂位置偏僻、环境并不理想的房子来进行改造的,难以服务图书馆功能的需求,布局设计不够合理,不利于读者行动,会降低读者进入阅读的欲望;在室内条件上,光线暗淡、空间狭窄等问题较为普遍,阅读环境较为恶劣,也会进一步削弱读者求知欲;在硬件设施上,很少有电脑等设施,无法达到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与现代化要求[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经费方面问题
图书流动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性服务,也是离不开大量经费支持的,但从图书馆行业来看,由于图书馆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管理权分割等因素,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十分有限,在许多公共图书馆中,各级投入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仅限于图书馆人员费用开支,对于新图书的采购、旧图书的更替等方面十分拮据,图书馆藏建设、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更是难以有所投入,对图书流动服务的开展带来极大限制。
(三)图书资源问题
图书流动服务的核心所在是保证图书资源的充裕,有效满足读者各种阅读需求,但由于经费有限的因素,图书资源只能依赖于社会团体、个人的捐赠以及政府方面一定程度的支持,虽然增加了图书储量,达到了有书可读的效果,但就整体情况来看,图书总量较少、种类较为单一、内容陈旧落后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与当前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给图书流动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
(四)人员方面问题
虽然图书流动服务的管理相对较为方便,但对管理人员也是有着一定要求的,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图书流动服务站采取的自主管理模式,并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由义务劳动人员承担管理责任,并没有固定营业时间,开放和关闭较为随意,读者借阅图书运气成分较大,长此以往,会严重挫伤读者借阅积极性。加上部分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足够素养与管理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存在推诿、态度不端正等情况,容易与读者间发生冲突,也不利于图书流动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管理体制问题
在图书流动服务的管理体制方面,并没有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加上评估考核体系的不健全,图书流动服务管理停留在得过且过的层面上,主动性、目标性较差,管理水平难以提升,也是影响图书流动服务持续开展的因素之一。
(六)布局方面问题
从图书流动服务站的设置情况来看,初期兼顾了城区、镇区、社区以及企业,是相对较为合理的,但在进一步开展过程中,趋向于一味增加流动服务站的数量,在服务站点选择上不够合理科学,出现服务范围相互交叉、覆盖的情况,降低了图书流动服务的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妨碍了图书流动服务体系的完善[4]。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流动服务的创新途径
(一)寻求多方支持,加大支持力度
图书流动服务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公共图书馆除了要加强与政府方面的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团体间的合作,寻求多方的支持,拓宽资金、物资等来源渠道,为图书流动服务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促进图书流动服务的高效、持续发展。
(二)创新图书流动服务的工作方式
在图书流动服务工作方式上,面临多样化的读者及其需求,不能再只局限于传统的借阅服务中,需要对服务项目进行创新,比如定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名人轶事以及民俗等,开展讲座活动,吸引更多群众,丰富服务内容;组织读者俱乐部,利用网络平台形成读者聚集地,加强读者间的交流互动,定期向读者推荐好书,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促进读者阅读体会的提升;加强对现代数字化资源的运用,开展电影专场活动,向群众宣扬正确的三观,培养群众的审美情趣,提升群众精神境界,促进图书流动服务的进步。
(三)丰富图书资源,做好图书种类配置
在图书流动服务的图书资源上,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当增加儿童读物数量,提升儿童读物品质,配置优秀的儿童读物,起到丰富课外阅读内容、开拓视野的作用;其次,配置与地方提升产业、特点结合的书籍,经济发达城市地区,书籍类型要偏向于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经济落后农村地区,书籍应当多以种植、养殖技术等为主,生活、文艺类为辅;第三,加强对图书流动服务常见读者的调查研究,了解其阅读需求,对书籍配置进行及时调整。
(四)完善网点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图书流动服务的目标是为更多群众提供更为便利图书服务,所以,在流动服务网点设置时,要考虑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等因素,最大程度的增大服务点覆盖范围,比如农村村委会、大型社区等,保证图书流动服务于更多读者。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建立责任机制,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并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图书流动服务管理情况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及时纠正管理出现的问题,对于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情况,要采取更换管理人员或撤销流动服务点等措施,保证图书流动服务水平[5]。
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流动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进步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加强对图书流动服务创新的研究,从各方面为图书流动服务创造良好条件,是当前公共图书馆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黄红亮.基层流动图书馆延伸服务与实践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105.
[2]王蕾,何韵.试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治理机制的建立——以广东流动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71-77.
[3]刘晨光,冯佳洁,林超英,朱焕芝.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6):74-75.
[4]张琦,王蕾.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制度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05):45-49+8.
[5]张常明.基层流动图书馆服务点建设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05):125-127+135.
论文作者:王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图书论文; 读者论文; 公共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论文; 需求论文; 服务站论文; 群众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