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逻辑与人文哲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凌 均 卫
(南华大学 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日益凸显其时代价值,显示出强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何以如此?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演进逻辑与人文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用一幅当今世界的“三方四态图”看出人类正面临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必须对人类前途作出判断与选择;面对今日人类社会的种种难题与矛盾交集,化解之道何在?必须作出回应; 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和谐”哲学,为之提供了思维基础。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历史逻辑; 哲学思考; 和谐之道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数十次提及。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把它写入党章。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序言。如今,一幅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壮美蓝图在全球渐次铺展,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日益凸显其时代价值,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为什么这一理念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强烈共鸣?或许当从其哲学解读与历史逻辑分析中能找到答案。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关于“人”的思考与争论就一直是思想界研讨的核心议题。可以说,“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走向何处去?”“人与周身世界的关系如何?”这是哲学产生的起点,也是贯穿哲学发展的主线。历经5000多年的文明沧桑,面对今日人类社会的种种难题与矛盾交集,化解之道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恰逢其时地从历史逻辑与人文哲学的高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 人类文明的历史回顾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有必要对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历史做简要回顾与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前进,是和人类认识与人化客观世界及认识与类化主观世界的水平相联系的,在这一认识与演化过程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一定历史阶段的积累和沉淀,会引发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识的升华和跃迁,这种升华和跃迁会触发人类的重大觉醒,实现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跨越。一般来说,人类的重大觉醒,从纵向的历史视角看应包括3个方面:对过去的总结与反思、对现实的静观与透视、对未来的前瞻与判断,即清醒地觉悟到人类脚步的“实然、或然、应然和必然”;从人类活动的横向层面看,人类要认识、把握、处理好的关系总体上可分为5种:人—人关系、人—神(宗教)关系、人—“类”(社会)关系、人—天(自然)关系、人—人自身关系。这5种关系从理论上认识、在实践行动上把握处理好了,个人和人类才有可能达到“福”“寿”“康”“和”的生命境界。这种觉醒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指明正确的方向并提供强大的动力。人类已经实现了多次这样的跨越。
人类自形成以来,经历了蒙昧、野蛮到文明的漫长过程,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们通过不断地对实践的总结和理性思考,已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文明觉醒。依笔者管见,最重大的人类文明觉醒已有4次。
第一次是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等伟大思想家为代表的人—人关系的觉醒(可谓之为“人伦觉醒”)。人与人的关系是人所触及的最直接、最紧密、最现实的关系,因而,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也就最早为人们感知、观察、思索、总结,逐步认识其“应然”,进而跃升为“人伦觉醒”。在孔子看来,“人伦”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仁道”与“恕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和谐共生,包容互鉴。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伦”最重要的是人应该追求“善”,他强调“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能只归结为有感觉和欲望,而在于人有理性,在理性指导下,人可以辨别好坏,区分善恶,从而可以去追求善;他提倡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相互帮助提携。人与人之间若能果真如此,人间自会和谐安宁,共生共进。
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提到,人类已经是现在这个地球世界的主宰。正是这种主宰地位,使人的欲望在不断膨胀。然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家园。因此,他在“致读者”中说:“在今天和可以预见的将来,这样的发展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不能不面对基本原则的时候: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类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因而,人类现在正无可奈何地致力于寻找避免成为‘经济动物’的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致力于寻找一个‘伦理罗盘’来引导技术的发展。这是人类遇到的一个巨大挑战,……。这一挑战要求他从聪明的灵长类转化为明智的人类——即从聪明转变为明智。”[5]
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资本在不断流动中使得自身不断增值,获取极致的利润,在竞争中获得垄断的地位,打破原有的国家界限,跨越地域,形成世界市场,从而实现资本的全球扩张。而资产阶级是以建立世界市场为目的,进而以世界市场为基础扩大再生产。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来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资产阶级通过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打破地域界限,与各国进行贸易合作,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由表2可知,各处理组合对粗糠树苗高的影响差异很大,剥除果皮的种子,12月15日在温棚中播种(处理8)的苗高最高,为57.71 cm。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正在步步逼近自然界的各种“极限”,进入一个奇妙无比的“梦幻”般情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未来以无限的光明,美好的憧憬,但也给未来笼罩上阴影,使人类不无忧虑和担心。它的飞速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无限能力,另一方面,其应用结果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种种高科技大杀伤性武器,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第四次是20世纪后期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人—天(自然)关系的觉醒(可谓之为“生态觉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旨在“发展”,人类面临各种问题的解决,首要的途径在发展,其要害在“可持续”,核心在“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现在人的发展与生存,还要关注子孙后代的发展与生存,人类要长久美好幸福地生活,就必须关爱和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生态世世代代共存共荣。
在我们人的生存圈中,和我们密切相关、无时无刻都在作用和感染我们的不外乎人、神(包括宗教)、类(社会)、天(自然与生态)这几个大类。或者说,当我们把每个人作为主观世界,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那么,他面对的客观世界无非就是这四个大类。至今,人类对人—人关系、人—神关系、人—类(社会)关系、人—天(自然)关系,可以说,通过上述4次觉醒,应该如何把握和处理,已有较明确的认知。然而,我们回眸历史,正视现实,对四大关系的处理,真可谓“知易行难”,实践远未达和谐境界!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根源在哪里?!
从前面的讨论分析中,我们可见一幅清晰的时代图景:“人们”挥舞着一把科技革命“双刃利剑”,其一面,“披荆斩棘”,不断为人类开辟新路径,创造新成果,不仅为社会生活提供目不暇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而且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展到“其大无外”的太空,不断深入到“其小无内”物质微粒之中,使人们窥视到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辉煌前景;其另一面,寒光闪闪,劈向生态和气候,使环境急剧恶化,气温持续变暖,灾害、瘟疫频发;在那个虚拟世界(网络世界)黑客与黄祸泛滥,高智商犯罪猖狂;还不时摆弄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凶神恶煞”地怒视着人类,使人们不寒而栗。这是一幅典型的“三方四态图”。三方:人、科学技术、人类社会与自然(或谓由天地人构成的世界);四态:人的状态、自然与社会状态、科技正面状态、科技负面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闭合的反馈环路:人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推进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以正面的和负面的两种结果作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对“正”“负”作用结果作出鉴别,呼唤人们修正自己的观念、思维和作为,在科技活动中扬“正”抑“负”,按期待的“应然愿景”前行[4]。
二 历史拐点与走向前曕
第三次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哲学社会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类”关系的觉醒(可谓之为“社会觉醒”)。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人与人类关系中的许多重要特性和规律,主要有:人的类的特性、人与“类”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关系(我我关系)。关于“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的特性。”又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自由”“自觉”“需要”看作“人的类的特性”。关于人与类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既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关于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即“人对自身的关系”问题为马克思所特别关注。他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3]即人可以以自身为“创造对象”。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还深刻揭示了人与人自身的特殊关系:“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也是“自已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一发现无疑是人类认识自身最伟大的贡献,觉悟到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人何以为人与如何做人,具有异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社会觉醒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预示人类必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必将有实现共产主义的那一天。这一预示给人类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很显然,人类文明的第三次觉醒,开创了人类活动自由自觉意识与追求发展目标的新纪元。
第二次是以达尔文、伽利略、牛顿、哥白尼、布鲁诺等伟大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神关系的觉醒(可谓之为“科学觉醒”)。自有人类以来,西方人一直以为人是上帝造物主所为,人应该归附于神灵和上帝。达尔文的进化论,伽利略、哥白尼等用科学事实对此做了否定,破解了人类生成之谜,人不再迷信神灵和上帝,而要相信自己;人们原以为地球是环宇的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哥白尼等对此作出否定,证明了太阳才是我们这个环宇的中心,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伽利略、牛顿等的经典力学和其他诸多科学发现,对自然现象作出了可信的解释,使人们觉悟到科学的伟力。中世纪上述人类认知上的种种成就,开创了科学的新时代。
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是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孕育了知识经济;是科技革命使人类除了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是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彼此遥不可及而“聚”到“地球村”;是科技革命使人们所处、所见、所闻真正是“日异月新”,变幻莫测;还是由于科技革命,使人类面临多种危机,甚至提出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总之,是科技革命这把利剑在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也在威胁着这个世界!
我们认为,问题还得回归到“反问人自身”。在上述四大关系中,“人”是活动过程的主体,作为构成“类”的个体所体现出来的与人、神、类、天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深究原因,在于人的个体差异性,个体或部分的觉悟与整体的觉醒不同步是四大关系至今仍未“和谐”的根本原因。人类所处的这个世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类无数,其变无穷,其妙无限”,极其复杂而幽深。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发展既具现时的有限性,又具发展的无限性。可以预期,人类的下一次新觉醒当是在总结上述四大关系处理与运行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更深入探究“人的本质”“人性差别的成因”,这或许是人类第五次重大觉醒的可能路径。面对新的矛盾、困境和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智慧,一定还会有更新的觉醒!
临沭地瓜生产区域为山东省临沭县境内(118°26′~118°48′E,34°40′~35°06′N),包括临沭街道、郑山街道、青云镇、玉山镇、蛟龙镇、石门镇、大兴镇、店头镇、曹庄镇,共计9个镇(街道办事处)的地瓜生产村。生产规模10 000 hm2,年产量45万t。
很显然,“人”是这个闭合反馈系统的反馈调控点。系统能否稳定、有序、和谐地向着“应然愿景”运行,关键点是“三方四态”中“人的状态”。
由此不难推知,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面临三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其一,人类社会的“应然愿景”是什么?或谓下一步人类社会该走向何处?其二,人类社会应如何理智地运用科技成果?真正做到扬“正”抑“负”;其三,有什么办法对一二两个问题取得共识?即如何让世人都认同一个“应然愿景”,从而都有抑制科技“负”面效应的意识与能力。
于是,问题回归到追问当今世界“人的状态”?这是寻找上述三大问题答案的基础和前提。这是一个异常复杂且很难取得共识的巨大难题,但在人类社会处于历史拐点,面临向何处去的今天,又不得不去认清楚、搞明白。事实上,新世纪来临之际就不乏有良知的思想学术界人士在作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晨起未及时排尿:睡了一晚上,要及时把尿液排出,因为它们堆积大量毒素。人体五脏都是相互影响的,喜欢憋尿不及时排尿的人,除了容易患上泌尿系统疾病、肾病之外,毒素的大量聚积都要跟负责解毒的肝脏联系起来,进而影响肝脏健康。
可以说,布鲁姆对其所处时代文论环境弊端的辨认,对唯美主义诗学生成语境的辨析和能动转化,充分体现了他在批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布氏既没有盲目跟从“去经典化”等倾向,也没有对唯美主义诗学不加分辨地继承,对我们解决当下外来文论引入中的主体性缺位问题,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其次,学生学习产生困惑时。学生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知识体系不完善、学习体验缺失或者学习方法缺失,有时会产生学习困惑。在学生学习困惑超越学生个体能力时,开展合作学习则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利用本文方法训练出来的模型,损失误差随迭代次数的变化曲线如下图10所示,本文的YOLO模型学习率为0.001,权重衰减项0.005,动量为0.9,最初绘制的Loss曲线是将日志中每个loss都显示,但曲线误差大,不平滑,不便于分析,将其稀疏后,从图中纵轴为平均损失,横轴为迭代次数,可以看出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loss的值逐渐减小。
历史学家的上述深刻分析,向我们昭示了:人类究竟该怎样生活?人类应用什么“伦理罗盘”来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如何从“聪明”转变为“明智”?这是今天人类必须认真思考的几个严肃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人类正面临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在这历史拐点处,如何判断和选择前进的方向,能否尽快求得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将决定人类的命运。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明智的选择
显然,上述诸种历史性课题,不可能一揽子解答,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从“聪明”转变为“明智”入手,让更多人“明智”地认识到,当今世界,人类的命运已经紧密相联,要么共存共荣,要么一损俱损,即人类已是命运的共同体。只有形成这样的共识,寻找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才有方向,也才可能对答案取得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期望为世人提供一个“伦理罗盘”,都能明智地认识到,人类社会今后的路该如何走。
举目今日之世界,在人类共居的这个“地球村”里,数百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民族,数十亿人口,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可以说,这一存在,是千万年来,历经物竞天择,宇宙给地球世界留下的遗产,都是极宝贵的。甚或可以说,这一存在,本是“天意”。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相处?是继续奉行丛林规则,弱肉强食,还是和谐共生,相互包容促进?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来深入思考。
其一,从时代特征上看,今非昔比。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期盼。世上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今天地球已是“平的”,人类同处一“村”,网络共用,信息互通,藩篱不存,视听“趋近”;大气共呼吸,环境同享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地缘政治关系,数百年来,世界上多种社会制度、多种思想文化并存。应该说,不同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各有其内生动力和运作优势。然而,面对今日之世界,是包容互鉴,优势互补,还是冲突对抗,互不相让,这需要大视野与大智慧,需要对当今人类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化解有远见卓识。历史教训与现实态势都能充分论证,唯包容互鉴、优势互补为可取,冲突对抗,互不相让,只会使矛盾加剧,问题更加突显。
其二,从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上看,趋同属必然。从中华先圣的“天下大同”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远景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终将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之间高度和谐协同的那一天,人类终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跃迁。回顾历史,人类由家庭到部落到国家的形成,是趋同与聚合;从地域分治到大国统一也是趋同与聚合;审视当今,以意识形态为纽带的联盟,例如当年的北约与华约(华沙条约),按地域形成的区域性组织,例如非盟、上海合作组织等等,都是以安全与发展为目标的利益共同体,这些都是较比历史上更大的趋同与聚合。二战之后组建的联合国,其初衷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球共治。纵观历史与现实,我们不难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单打独斗不是生存之道,合作协同才是发展之路。
其三,实践证明,霸道是祸水,强权失民意。“二战”中欲称霸世界的德日意法西斯最终惨败,留下数千万人死亡的空前历史悲剧;21世纪发生的数次强权霸道事件,强行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使原本富裕安宁的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生灵涂炭,难民四散,优秀的历史文化古迹破坏殆尽;近一两年来,“唯我为大”“唯我为准”“唯我为尊”者之美国,先是无视全世界舆论的反对声,接连退出世界各国好不容易达成共识并签约的“巴黎气候协议”“伊核协议”等等,更有甚者,竟然不顾历史事实和联合国的多次决议,单方面将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的首都之后,又将戈兰高地宣布为以色列的属地。这种单边主义的霸道行径,导致本已缓和的巴以冲突骤起,势必挑起中东地区的更大动乱;为维持其对市场的垄断和美元霸权而掀起的贸易战阴谋,已使全球共守的世贸规则WTO受到挑战。凡此种种霸道强权的单边主义,理所当然地受到普遍的谴责,包括其盟友在内的各国都公开反对。人们已逐渐看清,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一家独霸,一家独强,一家通吃,已经行不通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西方固有体系,已开始分化瓦解,呈现向东看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提出,便获得广泛的赞许。
其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构建全人类共建共赢共享的美好世界。历史学家呼吁人类从“聪明”转向“明智”,实则发出警告:人不可以再自作聪明了,应当明智地承认,人与人、人与地球,现如今已是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应不再做伤害他人、伤害地球的事情,否则大家都难以生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洞察历史演进大势的明智判断。此明智判断出自中国,亦乃历史的必然。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和谐”哲学思维从未间断。“和谐”思想体现了孔子等华夏先圣们对宇宙认知的非凡智慧,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其“物性”千差万别,都是宇宙有机统一体中的一部分。故而“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通观孔圣人们的和谐思想,深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和谐之道的必然与应然:必然者,“天人合一”;应然者,“和而不同”;在人的三重关系处理中,孔子特别强调“仁”和“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爱之,礼节之;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实现和谐的应然之义。正是这一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中国的志士仁人大都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五千年传统文化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在逼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勇立历史潮头,高瞻远瞩,以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方略,无疑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32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27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46.
[4] 凌均卫.从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看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0-73;80.
[5]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5.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 and Humanistic Philosophy
LING Jun-wei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China )
Abstract: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increasingly highlighting its value of the times, showing a stro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harisma. Why? We can find the answer from the evolution logic of human history and the reflection of human philosophy. With a “three-way four-state diagram” of today’s world, we can see that mankind is at a crossroad, and we must make a judgment and choice on the future of mankind.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oday’s human society, how to resolve them? There must be a response;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s philosophy of “harmony” provides the thinking foundation for it.
Key words: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historical logic;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 way of harmony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19)03-0040-05
[收稿日期] 2018-07-15
[作者简介] 凌均卫(1940-),男,湖南衡阳县人,南华大学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教授。
标签:命运共同体论文; 历史逻辑论文; 哲学思考论文; 和谐之道论文; 南华大学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