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发展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新趋势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18年的改革,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正在向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迈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内部久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经营方式上有新的变革。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一大创新,是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影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但在走向变化莫测又很不完善的市场过程中,农户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分散、势单力薄,经济实力脆弱,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二是任何农户都难以对市场行情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并对未来变化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在生产上常常彼此模仿,造成同上同下、大起大落。三是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易方式陈旧,流通费用高,在市场上又处于不平等的谈判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生产资料),结果使利益大量流失,
(二)农户经营规模小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我国现有2亿多农户、农民人均耕地为1.8亩,户均耕地只有六七亩。这种“超小型”生产规模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和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现代管理效应和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其二,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普遍负担不起大中型机械的投资费用,而且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土地也不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其三,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常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也不具备采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条件,这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总之,农户小规模生产缺乏规模效益,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因而必然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农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之间的矛盾。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越发展,越是需要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保证。但前一阶段的农村体制改革却未能创造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这首先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双层经营合作经济组织中集体经营的一层,因缺乏经营的实力而名存实亡;其次表现在供销合作社这个本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变为“国营第二商业”,失去了来自农民、为农民服务的性质。结果,不论是地域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供销合作社,它们为农户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很有限。农民在推进专业化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变力。
(四)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但它又是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首先,同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有许多鲜明的弱点:农业生产是依靠动植物生理机能并在自然环境的协同下进行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慢,根本无法与日新月异、色彩纷呈的工业产品相匹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很容易造成价格的起伏不定,引起市场波动;农产品一旦过剩,很难储蓄,且容易腐烂变质,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其次,我国目前扭曲的产业格局造成农业比较效益十分低下。通观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农产品生产作为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并不低,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是“第一车间千家万户,后续车间部门垄断”这样一种扭曲的产业格局,致使后续车间极为丰厚的利润不可能向“第一车间”返还,结果大量农业利润“体外循环”,农业的比较效益愈益低下。
我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上述矛盾和问题,其实质在于农业产业水平太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产业不配套,以及没有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农业选择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被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实践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崛起之后的第三次带有方向性的变革。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农业产业化是被世界发达国家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尽管其所依托的载体不同,模式各异,但异曲同工,实际上走的都是产业化道路。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实现了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美国实行的农业一体化,使它的农业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系列服务的体系。加里佛尼亚州小麦委员会,除了对农民生产经营进行技术指导,替农民代购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外,更多的工作是收集、整理、发布信息,为农民开拓海外市场,从而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法国遍布全国的纵向和横向联合体,通过对农业实行全程系列化服务,支撑着法国的高效率农业,目前法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平均数的23倍。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来看,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服务体系,以此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有韩国的农协和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泰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等,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形式,都对本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也是我国不少地区农业振兴的成功之道。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山东省,目前已有30%的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全省肉类、粮食、油料、果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220家,实现产值597亿元,带动农产品基地333.33万公顷,连结农户600多万户。较早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山东潍坊市, 已涌现出众多的农村龙头企业和各类商品批发市场,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不仅把本市蔬菜通过批发市场销往全国29个省、市、区,而且邻县及外省的时令果菜也来此销售,从而成为全国影响较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中心。自1984年以来,寿光市逐步发展起50多万亩蔬菜种植规模,总产25亿公斤,收入超过30亿元,从事运销的人数达数万人,经济效益占农民收入的50%。
就全国范围来讲,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在90年代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较快,并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概括起来说,全国已基本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农业产业化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户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该模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加工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为龙头, 围绕一种或多种产品,建立基地、销售、加工网络,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该模式的特点是对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大,加工后制成品的增值率高(平均能达100%—200%);但龙头企业的建立需要有较多的投资,加工企业的技术要求也高。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大多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应尽量选择这种模式。(2)经销企业带动型。 即以种类经销公司为龙头,一头伸向国内外大市场,一头连接千家万户,带动基地发展。
(二)主导产业带动型。这种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应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该模式适用于资源禀赋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我国不少地区拥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名牌产品,这些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可选择这种模式。
(三)市场带动型。这种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专业批发市场可以引导所在地区的农户,以及市场辐射作用所覆盖地区的农户,按照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及时提供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农产品。同时,专业批发市场要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提供市场信息、优良种子和农用生产资料,做好生产技术服务等。该模式的特点是农户投资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也可选择这种模式。但由于各类市场与农户之间在利益上是一种松散型结合,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主要都由农户承担,因此,选用该模式,地方政府必须在搜集市场信息、开拓销路、规范交易规则等方面多做工作。
(四)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种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各类中介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技术协会、销售协会等)为纽带,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不仅为农民的产、供、销提供各种服务,而且也为加工、销售企业提供服务。该模式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尤其是在推广新产品、新品种、新方法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投资低、收益高,农户得到实惠多的好方法。这种模式对我国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适用。
三、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既能整体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能直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它在我国农业迈向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能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首先,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必然要确立“主导产业”,这会减少农户发展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根据当地优势和市场潜力开发主导产业,能强化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在市场调研、生产规划中的重大作用,变农户分散决策为整体决策,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第二,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自然要出现“龙头企业”,这会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龙头企业有着雄厚的财力、物力和人才优势,在市场交换中经常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农户与龙头企业捆在一起,犹如乘上“航空母舰”,能提高抗“波动”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商品基地”建设必不可少,这会催化农民生产合作协会的建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分散的农户由协会组织起来闯市场,不仅疏浚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拓宽了市场领域。同时协会还是联系农户与龙头企业的纽带,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政府来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协助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监督双方执行合同,维护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合法权益。
(二)农业产业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着眼于开发比较效益高、市场容量大的优势产品,必然会推动“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效益。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了农村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单一生产格局,通过延长产业链,对农产品实行多次转化和增值,能有效地挖掘农产品的边际收益和后续收益。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在贸工农一体化的系统内减少流通环节,省去许多往复购销的费用,交易费用的减少自然会相应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获得农业生产经营的平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龙头企业为了稳定地获得充足的、质地上乘的农产品做原料,就会自愿地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自觉地以发放生产资金、赊销生产资料、建立风险保障基金等形式,给农民以利益补偿。这样,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到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
(三)农业产业化能促进农业与科技的结合,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推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龙头企业要围绕市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必然会不断地追求技术进步,并对商品基地和农户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农户只有采用科学的栽培模式、先进的养殖方法,才能生产出符合龙头企业严格要求的农产品,这必然会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内在动力。同时,推动产业化经营,农技服务部门通过加盟或参与贸工农、经科教的一体化经营,必然会促使其由“事业型”、“二机关”向企业化、产业化方向转轨,促使其职能转变,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有力地传播和推广了农业科技,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四)农业产业化能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辟道路。一方面,产业化带来的农业区域分工,便于组织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和管理,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小块土地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了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化经营,必然要兴建一批加工、销售企业,并配套和完善运输、仓储、信息等行业,这必将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日益增多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和转移又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摆脱了“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能够把精力集中于某一生产环节,“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资本论》第一卷,第376页)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特别是随着产业化发展而引起的农业比较利益的增加,城市甚至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将会向我国农村流动,这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正逢其时
当前,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已基本成熟,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正得其时。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为推行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农业生产打破了单一粮食生产结构,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农产品相当丰富:农村经济打破了单一农业结构,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农业经济正全面步入市场化发展的新时期;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创新。这些都为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国内外消费需求的变化为推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国内来看,随着80年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填饱肚子的温饱型转向多花色、多品种、制成品的营养型。从国际上看,这种变化更为迅速。80年代中期以后,速冻食品格外受人欢迎,保健食品和绿色食品逐步取代了传统食品。进入90年代以来,方便、营养、美味的新型食品又进一步更新了消费市场,矿泉水、多种蔬菜汁、果汁以及各种植物提取物制成的饮料层出不穷,强烈冲击着包括罐头食品、茶叶在内的传统产品,国内外消费结构的趋新和消费市场的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走向深加工、系列化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机会。
(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为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把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集中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把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这给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四)农业产业化不仅在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推行,而且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也势在必行。山东等地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实践,为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农业腾飞指出了一条新路。在我国,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多是传统的农业地区,也是粮、棉、油、菜、肉类等农副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传统的农业地区之所以相对落后,关键就在于没有把农业资源优势变为真正的经济优势。从现实看,这些地区如果能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实现滚动增值,就肯定能振兴本地区经济。
在广大农村,农业产业化这一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方兴未艾,只要我们朝着产业化这个方向不断实践,中国的农业发展就一定前途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