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分析,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观察组)及60例非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结果:结果显示喂养不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窒息、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6项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窒息、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是NEC发病的高危因素。降低早产儿发生率,合理喂养,尽早开奶,尽量母乳喂养可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092-0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目前仍然是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极低出生体重婴儿的毁灭性疾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我们都知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多种高危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导致粘膜损伤,导致肠缺血和坏死,最终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1]。此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大都有许多并发症及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因此,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及死亡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重要一步。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来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病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NICU病房收治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及同期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重非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极低出生体重NEC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胎龄(30±2.5)周,平均出生体重(1300±200)g;极低出生体重非NEC组:男37例,女23例,平均胎龄(31±2.5)周,平均出生体重(1350±230)g。两组患儿在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平均胎龄和平均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病例立即予禁食、胃肠减压治疗,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具体禁食时间长短根据患儿情况,腹胀好转。抗生素选择一般根据药敏结果及科室细菌流行谱用药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1.3 诊断标准
根据1986年修正BELL的NEC临床分级标准[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P<O.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在4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中,有12例发病前有喂养不当,15例出生后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道症状,19例在住院期间有呼吸暂停发生,20例有出生时窒息史,24例发病时有合并败血症表现,11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60例对照组中,20例患儿住院期间有喂养不当喂养史,10例生后有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15例有呼吸暂停发生,15例出生时有窒息史,10例患有败血症,6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结果显示喂养不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窒息、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等6项因素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结果参照表1。
3.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疾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具体可有喂养不耐受,便血、腹胀等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肠穿孔、DIC及休克等,甚至死亡等临床表现形式。然而尽管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早产、喂养方式、窒息和肠道感染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窒息、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败血症、喂养不当等均可引起肠道黏膜血液供应,引起早产儿肠道黏膜的局部缺血坏死,并导致肠道细菌繁殖,从而导致NEC发生。国外研究显示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其病死率可达10-30%,其中20%~35%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治疗,后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并发症,包括短肠综合征、反复感染败血症、甚至终身全胃肠外喂养等。据报道,有几个危险因素,如不成熟、局部缺血、肠道微生物区系改变、粘蛋白屏障减少、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免疫力降低以及肠道喂养配方的类型。这种多因素的病因导致新生儿肠氧化应激、炎症和坏死的一个共同的最终途径[4]。在本研究资料中,与NEC发病的相关因素中,除此6项因素外,可能与孕妇产前有无宫腔感染,孕妇年龄,发病时抗生素使用时间,样本量大小也有关系。大多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发病在生后2周左右,期间喂养不当包括:配方奶调配渗透压过高,加奶速度太快,使用一些渗透压较高的药物,这些高渗透压药物或奶液进入肠腔后使患儿肠道黏膜缺血;另外,加奶过快对于早产儿来说,尤其是极低体重早产儿,胃肠道各种消化酶活性较低,过快喂养导致食物无法完全消化滞留肠道,引发细菌繁殖,最终导致肠道缺血缺氧,从而促进疾病发生。
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保护因子,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繁殖,从而提高肠道屏障功能;且母乳中所含糖蛋白有抗菌粘附作用,对肠粘膜有重要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5]。尽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很少有干预措施显示出能够降低早产儿NEC发病风险的前景。许多研究表明,在实验室环境下能够预防NEC,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或严重程度,早产儿的肠道细菌组成与足月婴儿有明显不同,表现为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数量的改变,有益菌群减少而致病细菌的比例增加。从该研究显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主要发生在早产及感染等有关。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以有许多短期和长期的并发症,所以我们应该高度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赵建刚,初桂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及预防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19(8):699-701.
[2] Neu J. The 'myth' of asphyxia and hypoxia-ischemia as primary causes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Biol Neonate,2005, 87(2):97-98.
[3] Neu J (2014)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orld Rev Nutr Diet 110:253-263.
[4]Marsseglia L,D Angelo G,Manti M,Aversa S,Fiamigo C,Arigo T,Barberi,Mame C,Gito E. Visfatin:早产儿氧化应激的新标记[J].国际免疫药理学,2016年;29:239.
[5]杨凯蒂,李禄全.源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败血症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10):903-906.
论文作者:李俊旭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小肠论文; 早产儿论文; 结肠炎论文; 肠道论文; 体重论文; 新生儿论文; 极低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