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王氏骨科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的方式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48例。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组(n=29)及为未固定组(n=19)。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得分。结果: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关节功能得分优于未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的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加强了踝关节的稳定,有效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有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踝关节骨折;关节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57-02
踝关节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及儿童,手术能否顺利的完成直接影响的患者能否正常的行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影响[1]。目前临床中对于后踝骨折块是否需要固定仍旧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研究报道显示,采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对骨折部位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可以有效的预防出现再移位的情况,有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迅速愈合[2]。为了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48例。纳入标准: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踝关节骨折诊断标准[1-3]。按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组(n=29)及为未固定组(n=19)。固定组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为(37.52±4.34)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6例,高出跌落伤13例;未固定组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为(37.67±4.3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0例,高出跌落伤9例。两组患者受伤方式、年龄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对患者先行夹板固定,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带局部肿胀稳定后再行手术。患者手术时取侧卧位,给予硬膜外麻醉。未固定组:于腓骨后方切口,充分暴露腓骨骨折,采用钢板将腓骨后外侧进行加强固定,于内踝做一弧形切口,清除血肿暴露骨折部位,根据骨折块大小选用对应的空心螺钉进行固定,对于后踝骨折块进行固定。固定组:手术切口空踝骨的治疗步骤均与为固定组相似,通过外踝切口暴露后踝骨折块,复位并进行固定,以骨折端解剖复位情况良好为准。使用皮质骨螺钉置入胫骨,之后行下胫腓应力检测,若进行骨钩牵拉时腓骨位移超过3mm,则行下胫腓固定,若骨折块太小无法进行固定则根据情况行下胫腓联合。在骨折中后期可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对各个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的锻炼,并根据患儿病情的程度,逐步增加训练量。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一年随访,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得分,关节功能评价采用Biard-Jackson系统[4]。系统对踝关节稳定性、疼痛、行走、活动范围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低于80分为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并发症发生率采用(n%)表示,采用χ?检验,关节功能得分采用(x-±s)描述,采用t检验,在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踝关节骨折可导致神经缺氧,易造成神经损伤,严重时甚至导致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的预后。传统治疗方法为石膏外固定,但由于复位断端固定不牢固,不仅导致患者早期不能进行活动,影响患者学习生活,影响功能恢复,还极易导致畸形[5]。临床研究显示,采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小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行动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6]。
本次研究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块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固定后踝骨折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通过固定后踝骨折块,加强了踝关节的稳定,避免了后踝骨折片出现移位的情况,减少了关节的损伤。同时固定组关节功能得分优于未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固定后踝骨折块法可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再次移位出现畸形,更早的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加快的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的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加强了踝关节的稳定,有效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有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吴昊天,郭智萍,郭明珂等.踝部损伤机制与后踝骨折块大小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17-2919.
[2]李永舵,刘书茂,贾金生等.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1(5):718-723.
[3]程渊,高仕长,倪卫东等.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后踝骨折的适应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7):2735-2740.
论文作者:谢贞平,肖继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踝骨论文; 患者论文; 踝关节论文; 并发症论文; 功能论文; 关节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