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乡村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家族作为中国乡村最基本组成单位,其积淀了几千年的家族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影响力。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乡村基层治理也涵盖其中。本文以山东省W村都氏家族为对象,既从乡村治理的视角揭示家族文化的文明价值取向、共享共建的主体格局,同时也说明家族文化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塑造主体、凝聚精神、福利保障的功能。
关键词:都氏家族文化;乡村治理;双向对话
一、前言
文化不是与政治、经济并列的范畴,而是内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与方面的深层次、机理性的东西,既影响社会的面貌,也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文化与社会的这一关系促使我们思考:随着乡村基层治理的展开,乡村家族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给以乡村治理怎样的回馈。
二、乡村基层治理视角下的家族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同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乡村基层治理自然涵盖其中,且具有治理的一般特点:多元参与主体、环状循环结构、诉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文化隐于社会治理之中,社会治理表征着文化。在构建社会治理格局进程中,乡村家族文化蓬勃发展,这便意味着家族文化作为乡村基层治理的文化基因,一定有与社会治理相契合的内容;反过来,社会治理实践的推进,也必将改造着作为基因的文化。从治理角度看,我们能发现都氏家族文化的新气象。
(一)文明的价值取向
家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开花”,与其固有的文化传承力同现代社会的新调试息息相关。当代乡村家族文化既完成了继承,也突破了传统的樊篱,增添了与新时代相吻合、与文明走向相一致的新内容。
1.家国情怀。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都氏家族文化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怀之浓郁,不仅反映在家训教导中,还反映在族谱记载里。家族中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牺牲时年龄普遍较小,没有成家。为纪念他们的英雄事迹,便在族谱中留下他们的名字,全国都氏子孙均可前来祭拜。。
2.平等尊重。不同于传统族谱,都氏家族的女性祖先也被记录在册。正是基于对女性重要地位的认识,都氏家族内部于2000年时通过决定,女性祖先的姓名,可以经由一些领导、老人进行改正;如今在世的女性将来过世之后,其姓名也会被记录族谱之中。
3.涵养教化。除对国家和社会的集体影响以外,都氏家族文化对于宗族成员的个体品质也有着重要的涵养教化功能。2015年,家族多方筹措资金,修缮、扩建祖祠。都基开老人说:“修建家祠不是搞封建迷信,而是敬老爱宗的表现,是要让子孙铭记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明精神和品德”。从当今的家族祭祀活动来看,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共同体”,核心功能在于弘扬美德、凝聚人心,是增强家族凝聚力、彰显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在唤起广大族众归属感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宗族成员的精神支持与行为参与,则体现了对历史情感与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而这也正是家族文化作为联系宗族成员纽带的功能表现。
(二)共享共建的主体格局
1.族长功能的转变
传统家族秩序中,族长集实质性权力与道德权威于一体。如今,族长权威淡化,成为人们道义上尊重的长者,不再拥有对家族事务的决定大权。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都氏家族中。都基开老人更愿意自称为都氏家祠守护人,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祠堂日常的事务,不再具有调节村民矛盾的功能,更不具备村内事务决策权。这也表明了族长的功能在精神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保留,成为家族的精神象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多元主体共建
W村90%以上的居民为都姓,故都氏家族文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可通过其乡村治理模式窥见一斑。就家族内部情况而言,都氏家族成立了自己的家族委员会,由年长有资历者管理;对于关乎家族发展的重大事宜,由德高望重者及族内成员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宗族成员可凭自愿捐款,所得款项交由都氏家族协会,独立于村委财政,专款专用于修缮宗祠等家族事务。2015年翻新宗祠的款项中,除村委会出资外,家族成员的捐款也占有很大比重。宗祠绿化虽由村部管理,但宗祠外的树木多为村民自发出资栽种。以上均体现出都氏家族成员对于家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对于族内事务的参与、决策程度不断提高。
三、家族文化对乡村基层治理的功能
(一)精神凝聚
当今农村,多种生活方式、价值诉求与快城镇化并起。乡村需要一个“伟大的存在之链”,将分散的个体与群体整合为有机整体,这必然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其中家族文化是一支重要力量,让村民以最朴素和现实的方式平衡心理、寄托精神、实现归属。以W村为例,在祭祖活动中,都氏宗亲们既缅怀祖先,也开展交流交往,心灵上的距离因为共同的文化而被进一步拉近;族谱、家训为家族成员信奉、遵守,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也正因此,以都氏文化为核心的W村,民风素朴,乡风文明,大家团结互助。从另一方面来看,家族文化也是基层治理的精神养料。
(二)主体塑造
治理不同于管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主体的状态,也制约着治理可达到的程度和样态。为此,实施社会治理,就需要更好地塑造主体。家族文化的“化”人功能,不仅表现在其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 在活动中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而且可在特殊时刻发挥无声而巨大的力量。以都氏成员都**为例,作为一名海外留学生,在家族文化的强烈感召下,她爱国、爱家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用其父母的话说,是家族文化的自信、自豪给予她以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三)福利保障
福利保障问题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大问题,“宗族福利是最为悠久的民间福利形式”。宗族文化衰落期间,其福利保障功能也隐而不现。但当下,福利功能伴随家族文化再度崛起。在W村,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孩子,都氏家族内部有能力的成员会对其进行资助,直至其完成大学学业。这种团结互助的宗亲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村民行为,也引导着乡村基层治理的走向。W村鳏寡孤独者均属村委集体管理范围,其中,可生活自理者送至公立免费敬老院,相关事宜由村委出面处理;有精神疾病无法自理生活者,则由村部直接照看,分发粮油及生活用品,同时派专人料理其日常起居。
家族互助、福利保障理念,在乡村治理尤其是公共服务供给中,极大地弥补了政府保障之不足,由此构建的“政府 - 宗族”合作模式,助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在乡村家族文化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双向对话中,我们既看到治理视域下家族文化的合理性,亦看到家族文化助力基层治理。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理性审视,不难发现对话中也存在着“失语”、“失声”等问题,如家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对治理主体的挑战、封闭性的家族文化活动与开放性的基层治理之间的反差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疏仁华.当代乡村家族的流变与现代走向[N].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7月版,第32卷 第4期
[3]毕天云,刘梦阳.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体系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4(4):37-41.
[4]王思斌.《农村发展的组织依托》[N].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作者简介:唐欢(1998.07—),女,江苏省盐城人,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论文作者:唐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家族论文; 文化论文; 乡村论文; 基层论文; 宗族论文; 社会论文; 功能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