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片段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课论文,为例论文,片段论文,林黛玉论文,堂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程内容介绍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前人曾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由此可见《红楼梦》在读书人心中那令人敬畏和仰视的地位,而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则可以说是为精彩的红楼故事徐徐拉开了帷幕。它在全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它向读者展示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了贾府;第一次描写了贾府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了宝黛之间的似曾相识、心心相印。
与此同时,它也是教材中古典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的学习不仅将为《红楼梦》的阅读奠定基础,也将为整个小说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预设
《红楼梦》可谓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但它对于部分正值青春年少、喜爱流行文丛的90后学生而言,所写却是那些陌生了很多年的故事。有同学认为《红楼梦》内容琐碎庞杂索然无味,评价之高令人望而却步,也是情有可原。
因此,教学之前我进行了反复思考:怎样找到一个契合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这篇课文分量如此之大,如何高屋建瓴把握全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样一部将笔墨集中于家庭生活的小说中,怎样带着学生从纷繁芜杂中理出头绪、去感受曹雪芹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怎样为学生今后对《红楼梦》的不断研读打下基础?怎样让学生最终学会阅读和欣赏小说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学目标渐渐明晰,教学框架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形成。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情节上只是与全书有关联,它的重要地位只需如前所述进行介绍,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环境和人物研读上即可。本课是贾府中众多人物的第一次登台亮相,有个像,有群像,有实写,有虚写,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精彩。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相同的叙事模式中展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例如,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二人的衣着服饰都进行了穷形尽相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但透过这些相似的描写,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人物性格)。因此,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
1.研读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
2.品味人物精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比较阅读能力。
围绕这两个目标,我预设了两个与同学们共同研读的内容:
研读一:贾府——人物活动的舞台
研读二:人物——红楼故事的灵魂
分析说明: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功夫。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它包括教师本人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对学生年龄特点、思维思想等学情的把握、对师生在课堂中地位的定位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框架的搭建。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自己、学生、课文等会自动跑到预设者的脑海中进行互动。事实上,在上课前,教师已经虚拟出整堂课的大致的教学进程以及课堂氛围。
从整体上来看,本课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以两个话题为引领,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框架明晰。然而,我们不仅期待目标的实现,我们更期待这能成为值得师生共同回味的一堂课。
三、教学片段及分析反思
生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有时,生成是神来之笔,灵感的迸发为课堂增色不少,而有时,生成旁逸斜出,会影响课堂的进度和质量。以下是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师:“这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大家能不能从课文中找找看,有哪些不同?
生:……
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看一看贾府的建筑。黛玉弃舟登岸后,贾府给黛玉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大”。课文中有“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还有“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五个‘大字’……”
师:映入黛玉眼帘的是建筑的“大”。这说明了什么?
生:贾家与众不同的地位,非常显赫。
师:还能找到其他一些说明贾家地位无比尊荣、非常显赫的描写吗?
生:刚才提到的正门上的大匾,上书“敕造宁国府”,“敕造”就是说奉皇命建造,这是无比的尊荣。
生:荣禧堂中挂着的大匾是皇上亲笔所写……
师:你怎么知道是皇上亲笔所写?
生:课文中说是“万几宸翰之宝”,即皇上亲笔所写之意,这不是所有人家都可以有的荣耀,由此可见贾家所受到的皇上的格外恩宠。而且,荣禧堂中的对联写的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进一步说明,与贾家相往来的非富即贵,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这也衬托出贾家的与众不同的地位。
师:黛玉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个儿算是眼见为实了。
分析反思:
上述为“研读一:贾府——人物活动的舞台”的教学片段。贾家为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尊荣无比,气度非凡。所有人的身份地位、言谈举止都与贾家这一特定的环境有关。我们要通过研读,对贾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的解读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在预设中,我以课文开头“这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思考,完成对信息的筛选和理解。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当问题提出后,我却看到无人回答问题。这说明预设问题开口度太大,学生无法生成,这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启发,以便于实现教学预设。我提示学生关注贾府建筑,为学生筛选信息提供了角度。这样,课堂才开始活跃起来。教师的总结、点拨、追问都指向教学目标,从同学的发言来看,紧紧扣住了文本,分析落得实在,有依据,发言质量很高。
这个教学片段给我的启示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两端,“预设”与“生成”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预设中,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在问题预设上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要将对学生的引领化为可操作的细节,然后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调控,才能促进有效生成,这样,课堂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教学片段二:
师:在诸多出场的人物之中,令你过目难忘的人是谁?
生(异口同声):王熙凤!
师:能说说她哪些地方令你们过目难忘吗?
生:她的衣着打扮。她的衣服是十分华丽的,身上的佩饰也十分贵重。“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有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感觉。衣着打扮能看出人物的性格,让人觉得她很俗气。
师: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衣着打扮令人过目难忘。还有呢?
生:王熙凤出来的时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老祖宗在场。感觉上她很放诞无礼。
师(插语):嗯!在贾府这样一个诗礼之家,王熙凤这样出场,难怪黛玉心中纳罕。
生:而且,王熙凤很会演戏。她见到黛玉时先是笑,接着用帕拭泪,最后又忙“转悲为喜”。
师:很棒!你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凤姐的变化。可你为什么说她是在演戏呢?
生:她的表情动作变得实在是太快了,不是发自内心的。
师:你怎样看出她悲喜的变化不是发自内心?能结合她所说的话分析一下吗?
生:王熙凤夸赞黛玉标致,所以“笑”。但这种笑是皮笑肉不笑。
师:还有吗?
生:黛玉的母亲是王熙凤的姑妈,也是贾母的女儿,她的去世令亲人感到伤心,所以王熙凤“用帕拭泪”。
师:还有同学有补充吗?
生:老祖宗责备了凤姐,所以凤姐“忙转悲为喜”。
……
分析反思:
在前半部分,当课堂生成与我的预设相吻合的时候,教学进展得比较顺利。第一个发言的同学从外貌来解读了王熙凤,并且,能从人物打扮见人物性格,有一定的深度;第二位发言的同学关注到了王熙凤的动作神态,并敏锐地感受到王熙凤是在演戏,悲喜并非发自内心。应该说,学生的这个生成是一个非常棒的教学的新的资源,在这个点上继续挖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王熙凤的机变逢迎、八面玲珑等性格特征。然而,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却使得教学偏离了预定的方向:无论是对凤姐的“笑”,还是“用帕拭泪”,乃至“忙转悲为喜”,都没能结合文本、结合人物身份地位深入分析,仅仅是一种浅表化的生成。此时,我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内心也起伏不定,犹豫不决:是我打断提示一下,还是让学生继续说下去?打断学生进行提示,会不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某种限制?让学生继续说,虽然会有精彩生成的可能,但也要冒发言继续生成无价值的风险。
课堂进程容不得半点迟滞,遗憾就这样形成。反观这个教学片段,学生发言后教师问的是“还有吗”“还有补充吗”,这样的语言是很模糊的。它既可以理解为从深度着眼的“在这个角度上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也可以理解为从广度着眼的“除了这个角度,你们还有没有发现别的角度?”问题的模糊,实际就是我上述犹豫的一种表现。问题的模糊,导致了无效的生成。学生的生成在面上拉得广了,却没有任何一个点的深入。
反思后,我觉得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在预设中,我虽对整堂课的大框架有了完整的构想,然而,预设时没能对一些细节问题加以雕琢;二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应变能力还不够,没能当机立断,没能将脱离教学目标的学生发言及时拉回,使课堂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磨砺,第一个问题却可以在预设中解决。
预设时,对文本的细读有助于课堂挖掘的深度。我们知道,本课教学的核心是解读人物。作品中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丹凤眼本来是很漂亮的,可是为什么这双漂亮的眼睛要用“三角”来形容?语文教学其实就是通过触摸文字来实现感悟,“三角”二字,让我们看到王熙凤在美貌背后的尖刻与刁钻。若是我能在教学预设中对这细微一笔的思考更深入些,那么,在紧扣设问“过目难忘的人物是谁”这一问题的挖掘上,会更有深度,同时还能自然而然地对人物外貌的分析相吻合,教学流程会更为顺畅。
综上所述,如果说成功的课堂是一座巍峨的建筑,金碧辉煌,流光溢彩,那么,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根据影响教学的种种因素所勾勒的蓝图,它必须精细,它是目标赖以实现的基础。但是,目标的实现能否如预设一般完满,则需要施工时工匠们创造性地劳动,也就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互动——生成。预设与生成,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有时,生成是神来之笔,灵感的迸发为整个建筑点缀增色不少,而有时,也会生成旁逸斜出,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如何在预设与生成中找到平衡点,如何让生成成为一种预约的精彩,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不断掌握科学的方法。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但愿我们能边走边采撷,在通往终点的行程中,收获更多预约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