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校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_四有公民论文

全国学校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_四有公民论文

全国学校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学校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社与山东省滨州地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全国学校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1月7—9日在山东省邹平县召开。中央教科所党委书记高爱玲、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刘鸣泽、滨州地委副书记盖国强等到会讲话。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及部分大、中、小学的80余名代表围绕学校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实施办法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和带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通过研讨,加深了对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理解,加深了对学校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增强了搞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决议》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与会者认为,青少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场所,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所在,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制定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能否把在校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代“四有”新人,事关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抓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大计。

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功能

与会者认为,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办学育人功能。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少年、教育好后代。学校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它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有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而社会主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在整个教育过程,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成长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人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基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定,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其一生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学校教育是培养“四有”人才的基础和关键。学校要真正担当起育人的崇高使命,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是文明辐射功能。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搞好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能够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一是学校相对来说人才集中,知识密集,文明程度较高,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的标志,对全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教师作为人之师表,他们的精神面貌、道德行为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表率作用。二是学校教育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全国有大中小学生两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几乎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抓好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带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山东省滨州地区确立了“两个文明”都从教育抓起的总体战略,物质文明建设从教育抓起,通过振兴教育,进而振兴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从教育抓起,通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辐射和带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会者听取了滨州地区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几所学校,大家对滨州地区两个文明都从教育抓起的战略选择表示认同。有的代表提出,农村学校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任何一种社会机构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农村学校可以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思想道德的建设;通过青少年对家庭及邻里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引导作用;农村学校还要挖掘自身的教育功能适应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建成宣传文明、陶冶情操、推广信息的重要阵地,成为农村社区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中心。

三、学校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首位

与会者认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一代“四有”新人是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克服在一些学校中“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把育人放在首位。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标准要高,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四有”标准,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入点要实,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出层次,循序渐进。

学校的所有工作、所有人员都应以培养“四有”新人为中心。能否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培养“四有”新人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要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的高水准。教师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必须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的高水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岗位,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师德。要时刻遵纪守法,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二要具有教育教学业务素质的高水平。现在的教师队伍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教师队伍,培养的是21世纪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必须具有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过硬本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科研意识,善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有的代表认为,良好的校风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良好校风的建设对于弘扬学校精神文明意义重大,具有鲜明的影响功能,强大的动力功能,持续的保证功能,广泛的辐射功能。重视和抓好良好校风的建设,可以优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外部环境,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具体、内容充实、机制健全、渠道畅通、运行顺利,不但利于全校师生员工文明素养的提高,而且利于发挥学校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示范作用。建设良好校风要注意校风发展的阶段性和一贯性,力求校风建设的整体性和渗透性,讲究校风要求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保证校风成分的纯洁性和稳定性。校园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娱乐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要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创设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与会者建议,应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从现在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看,一是强调了“两课”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其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考试考核,都缺乏与学校思想实际的结合,使其类同于其他各门课程,影响了它的教育效果;二是教材难以及时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因而,不能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教育学生;三是由于强调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教材的针对性、专业性,等等。因此,应该加强改革。要在保证观点正确的前提下,允许各类学校编写、选用适合的教材,允许对学生的考核采用更加灵活的办法。

与会者一致强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要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与解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当前要突出解决薄弱学校问题,解决部分学校乱收费问题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改善育人环境,增强辐射功能。

四、正确处理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作用于大环境。那种过分强调社会大环境对学校小气候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大环境改善、社会完全净化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搞好的观点,以及那种否认学校小气候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认为学校对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无能为力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如何处理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的问题上,与会者达成了如下的共识。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大环境,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立足自身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搞好,等待观望、坐而论道是无助于社会风气好转的。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地要首先从自己做起,做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同时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影响辐射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小环境促大环境。

标签:;  ;  ;  ;  

全国学校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_四有公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