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农”、“三农”的兴起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方向_农业论文

“白农”、“三农”的兴起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方向_农业论文

“白色农业”与“三色农业”兴起及中国农业产业化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中国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白色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白色农业”与“三色农业”新概念的产生

目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较低,特别是可耕地少,淡水匮乏,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21世纪如何养活16亿人口,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谁将养活中国?”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媒体传播的热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农业发展问题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政府发展农业献计献策,中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众多的新观点和新思路,白色农业和三色农业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在1986年首次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应创建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的建议。感到非常荣幸的是,白色农业和三色农业的新观点受到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和著名农业科学家卢良恕院士的赞同和支持。钱学森院士并将“三色农业”归纳入他提出的“21世纪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内涵。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布朗先生提出“谁将养活中国?”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问题,一时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甚至影响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交易价格,在国内学术界也同样引起强烈反响和辩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撰写了“探讨中国农业走出困境的战略构想”的建议报告,呈报国务院领导参阅,受到当时的朱镕基和姜春云两位副总理的重视和批示,朱镕基同志收阅建议报告后,批转国务院研究室,将报告摘要编成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分送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综合部门参阅。姜春云同志阅后批示:“报告很有见地,值得重视,要狠抓一下白色农业”。由此,国家农业部科技司设立“白色农业可行性调研”专题项目,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全国30多家媒体做了宣传报道,引起我国农业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投入,从而把“白色农业”由新名词的概念阐述,推进到产业化的实践操作,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在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其核心内涵,简略地说就是三句话:实行农业三个战略调整,建设三色农业,大力发展白色农业。

2 传统农业走出困境的战略构想

2.1 从宏观角度分析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

已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目前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而陷于困境。怎样走出困境?不言而喻,只有深化改革才是唯一出路。要进行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农业界关于农业发展的“思维定式”的禁锢。人们历来一谈论到农业的发展,必然认为“土”是基础,“水”是命脉,“种”是根本,“肥”是保证,“植保”是关键,耕作栽培和农业机械化不可缺等等,永久地在“土里抠食”。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农业微观思考,这种“思维定式”使农业路子越走越狭,陷入困境。跳出农业微观小境界,从生态环境宏观看农业,不难发现自古至今的传统农业存在着三个问题,需要变革传统农业存在的“二不一单”即“不健全,不科学,单一化”三个大问题,使农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

一是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健全。农业是什么?在权威性的《辞海》上将农业解释为:“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由此可见,农业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一门产业。地球生物资源可分为三大类,即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而传统农业只限于植物、动物资源的利用,组建成“二维结构”的农业。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剧增,由于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健全,因而陷入困境。此外,“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它是一种既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又是资源浪费型的产业模式。例如,一年才长成的一株玉米,只能利用一个穗上的若干籽粒,一头牛屠宰后能利用的也不到一半。生产物中50%~60%的不能利用,浪费掉大量仍有利用价值的宝贵资源,其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结构不健全。

二是农业主产品的粮食使用分配方式不科学。综观当今世界,粮食使用分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口粮占42.3%,饲料粮占42.9%,工业及种子用粮占14.8%。一年生产出的粮食,人和牲畜所用几乎各占一半,“人畜共粮”的粮食利用分配方式不科学。

三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单一化。“土里抠食”是传统农业的唯一生产模式。从古代人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国际上最新提出的“精确农业”,即利用空间卫星遥控,地面微机自动控制、机器人操作耕地播种、施肥打药和除草等,农业生产方式均未脱离“土里抠食”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淡水资源,加剧了人地矛盾,发展中国家这种矛盾更加尖锐。人地矛盾的加剧还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2 农业三个战略调整与三色农业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科技革命的先导是生物科技,主战场是大农业。这展示出已有上万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将会发生革命性变革,首先将是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同时向高科技、全方位、多元化农业——“三色农业”方向发展,由此农业走出困境,开拓出农业历史的新纪元。

2.2.1 实施农业三个战略调整

一是由植物、动物资源组成“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调整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组成“三维结构”的新农业。众所周知,在自然界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从而形成地球生物圈的良性循环,生生不息,才有人类的生存繁衍条件。由此可见,“三维结构”农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微生物发酵转化业,这是一种资源良性循环,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农业。

二是由陆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整为向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中水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军,建设水、陆并举的农业。

三是由自古以来的“人畜共粮”体制调整为“人畜分粮”的粮食使用分配的新模式。“人畜分粮”可极大地缓解粮食短缺问题。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如果全世界饲料粮减少10%,就可供全球一年增长人口(约9千万人)生活28个月。中国1995 年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30%(世界发达国家一般占50%~70%),即1 400亿kg为饲料粮。 假如实现“人畜分粮”50%的目标,一年即可节省下700亿kg粮食。 这一数字已超过国家“九五”计划五年增产500亿kg粮食指标,一年超越5年。以上事例提醒人们,目前在“土里抠食”的同时,还要关注粮食的科学分配使用,更应该关心减轻土地的巨大压力,增强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

2.2.2 建设三色农业

绿色农业。即以水、土和阳光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绿色农业要实现两个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最终要向技术密集的生态农业推进,争取做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位于大中城市近郊的绿色农业应向工程化的设施农业方向发展,节约土地,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白色农业即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地球上三大生物之一的微生物资源是至今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微生物资源,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农业——“白色农业”,这已是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由于这项新农业是产业化农业,其生产车间高度洁净,生产过程不存在有害物质排放和环境污染,生产的产品营养丰富、对人畜高度安全,称之为“白色农业”,既代表干净、清洁之意,又便以组合成“三色农业”的新观点。

蓝色农业。蓝色海洋的水生农业,从陆地扩展向海洋。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人们已不怀疑,蔚蓝无际的海洋将是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中国有1 8000多km大陆海岸线,近海水深在200m以内的大陆架至少有约1.47亿hm[2],超过陆地耕地总面积。如果浅海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农牧场化,那么一项新型农业——“蓝色农业”将成为现实。

3 白色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创新意义

农业的出路何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提出:“21世纪30年代,人类社会将进入第六次产业革命,即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革命,主战场在大农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藉华人科学家李远哲说:“人类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次产业革命之后,下个世纪的科技增长点应是生物技术”,由此而言,21世纪是生物工程(或生物科技)世纪。

众所周知,生物工程由四个部分组成: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生物所共有的生物学特性,而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则是微生物所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微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微生物资源的工业化生产利用就是“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的科学基础主体是微生物学,白色农业的技术基础主要是“生物工程”。运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选育优良高产菌株或构建多功能型的工程菌株,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是实现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生产工艺技术。

白色农业与传统绿色农业相比,其基本形态和生产模式都截然不同。白色农业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内大规模生产。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综合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目前我国比较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新路。

白色农业对微生物资源开发有着巨大作用。据科学测算,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如果利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 生产出的单细胞蛋白质可供20亿人吃一年。又如中国农作物秸杆每年约5亿t,如果利用其中20%的秸杆,即1亿t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则可获得相当于400 亿kg的饲料粮,这是目前中国每年饲料粮的1/3。微生物工业是节省耕地的工厂化产业,一座占地不多的年产10万t 单细胞蛋白质的微生物工厂,相当于12万hm[2]耕地生产的大豆蛋白质,或是2 000万hm[2] 草原饲养牛羊生产的动物蛋白质。

目前白色农业已形成六项产业:①微生物饲料;②微生物肥料;③微生物农药;④微生物食物;⑤微生物能源;⑥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但要特别指出,微生物饲料是白色农业的主体产业,是实现“人畜分粮”目标的物质基础。可以预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白色农业新产业。

白色农业的创新意义,从宏观上展望有以下5 个主要方面:①白色农业开拓了农业生产方式,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食物资源。②白色农业彻底变革了传统农业的单一化的生产模式。白色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把已有万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土里抠食”的唯一生产模式,演变为多元化的生产模式。③发展白色农业,将“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演变成为“三维结构”新农业。这是一种产业结构健全、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此外,白色农业是节土、节水型农业,能缓解传统农业“与人争地”、“与人争水”的日益尖锐矛盾。④发展白色农业,是实现“人畜分粮”的物质基础,能极大地缓解粮食紧缺问题。同时,白色农业的“微生物饲料”又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这样就能保证21世纪16亿中国人能过上既吃饱又吃好的富裕生活。⑤白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中心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这已成为国际共识。发展工业型白色农业,可以节省大量耕地,真正实现“两退两还”,即退耕还林草,退田还河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此外微生物对传统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可变废为宝,消除环境污染;同时,白色农业的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还可直接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水和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及有害化学物质,这是国际上正在发展的一项环境保护新产业。

4 迎接21世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这一历史重任已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虽然我们既要保持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增长,又要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应义不容辞,敢于率先接受挑战。因为发展白色农业是改革传统农业、建设新型农业的一项重要科技伟业。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1985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就提出:“创立农业知识密集产业,将会引起整个社会的生产体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发出第六次产业革命”。他把人类社会的产业革命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手工业革命,第三次是工业革命,第四次是商品国际化革命,第五次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大农业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将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开始。如何开展新农业科技革命,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深刻也很现实的伟大课题。

农业产业化不仅是解决我国农业深层次矛盾、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选择,而且还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立一批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出的三个战略调整、建立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将传统农业露天生产的“单相形态”,转变为“多相形态”;由动、植物资源组成的“二维结构”传统农业转变为由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三维结构”新农业。发展以生物工程为核心的“白色农业”产业,是“大农业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落实江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的具体行动。因而,建立“多相形态”农业生产模式,实施绿、白、蓝“三色农业”,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展望未来,21世纪中国新农业科技革命将会呈现出绿色“露天农业”与白色“工厂农业”并存;绿色、白色“陆地农业”与蓝色“水生农业”共兴的“多相形态”的农业生产新局面。到那时,湛湛蓝天下,山青水秀,江河壮丽,神州大地气象万新,草木如茵,花果成林,一个繁荣、富强、文明、美丽的中国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收稿日期:1999—06—05

标签:;  ;  ;  ;  ;  ;  ;  ;  

“白农”、“三农”的兴起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方向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